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后万村古建筑群
  后万村古建筑群位于南昌县三江镇三江村委会前、后万自然村,自北宋神宗年间故兵部尚书、爱国先贤万迪公始迁至此,迄八百余载。该自然村地临四县之交,秀挹三江,世代文风蔚然,忠诚义士,人才辈出,历朝金榜题名之进士,有记载就有十五人,举人秀才数百名。经世代经营,该村村容整肃,绿树芳草,碧水如镜,街巷洁净,古宅民舍,文物胜迹,蔚为省邑望族名胜。如万芳园之迪公铜像、道光古井、必大之门、金榜棋杆石、鲤鱼塘、双节牌坊、十八坡及明、清古建筑群,处处无不展示出三江古文化底蕴。该自然村自宋迄明肇基以来,世代繁衍昌盛,古建筑群蔚为大观。现存的61幢古建筑,均系砖木石结构,外墙下砌花岗岩石(角砺岩),上砌青灰色斗砖,室内铺青石地面,内部为木构建筑,梁柱粗大,梁檩均为双合梁,雕刻明窗,宅内布局一般为一、二进,厅堂侧舍,因地……[详细]
462、紫阳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堤
  紫阳堤 位于江西星子县城南鄱阳湖畔。因前面与落星石相对,故又称“南康星湾石堤”。始建于北宋元棺间,郡守吴审礼以郡治濒湖,风涛险恶,往来舟楫停泊无所,于是构木为障。因草创简陋,仪十余年即废。崇宁间,郡守孙乔年报请以石为堤,长500余米,堤内又疏浚二个停泊之所,俗称“内澳”,可容小船千艘,岁久渐圮。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着手大力修复。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生于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其上任伊始,见旧堤岁久不治,水波荡击,木腐土疏,澳内则淤泥堵塞。于是筹钱百万,米五百斛,于淳熙七年(1180年)动工。朱熹“间亦躬行于上,劳苦勤恤者甚至”,凡用工一万七千二百有奇,在旧堤上增高三尺,益以土……[详细]
戴村上房、中房祠堂
  戴村上房、中房祠堂 名口镇戴村曾是古老的乐安县旧县址。历史悠久,古有“银麓朝云,洎口秋月,葛峰远峰,单埠翠屏,石痕仙迹,瑶渡禅祠,东楼琴调,西塾书声”等自然人文景观,凸显出戴村的山青水秀,风景优美。 上房祠堂坐落在中上村,坐北朝南,分上、中、下三堂,顶楼分一楼、二楼、三楼,前堂与中堂之间的两旁长廊雕刻麒龙盘柱,各种精细古雕显得十分壮丽,中堂的建筑更是别出心裁,屋柱都是采用香樟木、香檀木、株木、楠木上等材料所建,柱大无比,实为气派,香樟木大梁两人都无法合围。后堂天井四周石柱和石碑雕刻精细,条理清晰,各种图案微妙微肖。祠堂整体建设,工程浩大,造型精美,气势宏伟。厅内浮雕满堂,栩栩如生。整个雕刻彩绘壁画鲜艳如新。始建于道光年间,总共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其中祠堂1100平方米,与对……[详细]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是棠阴吴姓(吴姓为棠阴大姓,人数最多)的大宗祠,现为棠阴小学所在地。从建筑总体上看,前半部保存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寝宫已毁,前院门楼已拆除,改建成了小学校舍。据《吴氏族谱·八府君传》记载:八府君为棠阴吴氏开基始祖,即种甘棠者也。其姓吴,名竦,字敬文,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称。此祠兴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庚辰岁七月,原有中厅三门、东西二廊、二十八柱、房外左右楼店、祠西厨房。八府君祠宅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中堂为三开间,步入中堂有三道台阶,中堂前是一院落,两旁设有厢房,相传每次乡试,皆在此举行。整座建筑宏观博大,其最具特色的中厅为单桅悬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有石础木柱30根,柱皆巨大,4根中堂立柱周长各为2.46米,专家考证为江南民居第一柱。石础周长达2.90米,有……[详细]
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为名。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历史上出土过青铜器、冶炼过青铜器有关。距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1973年秋,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修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吴城遗址先后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通告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从揭露6000多平方米面积来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窑、水井、铸铜作坊、道路、祭祀场所、墓葬、城墙和城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等5000多件。出土有青铜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详细]
流槎彭氏古祠
  流槎彭氏古祠 彭氏宗祠位于涌山镇流槎村东北面,村内集中地,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古祠前有车溪河流过,后倚青山,青山绿水,风景优美,它汇集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物,成为乐平市远近闻名的古祠建筑之一。 古祠坐西朝东,东面为一大门,两侧有4栋小门。大门口的墙壁以巨大花岗岩砌成人,据老人说,此石为日本贡品——上雕各种国家及人像。墙壁上方石雕《彭氏宗祠》及双龙抢宝,格外耀眼。 从西南面小门入祠内,迎面可以看到祠内古戏台,戏台上柱子及悬梁上全部都雕刻了古代戏曲中的人物,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爬上戏台,如亲临古战场。站在戏台上向下俯视,中间有—露天大厅,大厅两侧各有楼台,据说此楼台是提供给富家小姐及公子们观戏的,大边为公子楼,小边为小姐阁。楼阁由16根柱子顶着,靠大厅8根柱均雕……[详细]
拾年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拾年山遗址位于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拾年村东面,其西南10里之地为蒙山之阳,东南北三面有蒙河水系环流,是一座台地型古文化遗址,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左右。该遗址系1984年10月考古调查发现;曾先后三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遗物石器有:钁、锄、斧等;陶器有:鼎、缸、簋、杯等器物4000余件;清理墓葬136座等。通过大面积揭露和发掘资料表明,拾年山遗址是一座具有一定布局特色的原始村落遗址,整个遗址以高出周围数米为自然壕沟,它的北部为居住区,南部为公共墓区,东部系作坊区。其文化特征第一期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相似,年代测定距今约5500~6000年;第二期文化与薛家岗三期文化相似,年代测定距今约5000~5500年;第三期文化与石峡文化、筑卫城下层、樊城堆下层、尹家坪下层有联系,年……[详细]
刘溉鼓楼
  刘溉鼓楼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土塘镇信和村委会鼓楼自然村。坐东朝西,楼进深8米,宽8.5米,楼高约6米。为明代正德年间刘溉而建,刘溉明正德二年进士,先后望江等县知县、苏州知府、吏部天官衔,为官清廉,有政绩,明廷旨谕在本村建鼓楼旗表贤劳。鼓楼后是一栋明建三进两井古屋。一进是万年古戏台,戏台两边是化妆房及行头把子房,大天井两厢是观戏楼,二进厅是观戏厅。大天井两头雕窗刻柱,四角均是龙狮撑,红色础石镂有花纹。自明代以来,历经沧桑,鼓楼的今昔面貌虽不尽相同,但主体没有大变动,为县仅存唯一楼阁,对了解当地宗祠的形制和建筑艺术等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刘溉鼓楼坐东朝西,鼓楼前面一口碧清池塘,走进刘溉鼓楼给人第一感觉就是震撼,这座明代建筑存世近600年,依旧能感受到她的威严和大气。整个鼓楼进深8米,宽约8.5米……[详细]
太平天国幼天王洪福瑛囚室(桂花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沦陷。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长子)在干王洪仁轩等人的保护下,率太平军余部南下,10月9日途经广昌与石城交界处杨家排古岭脑时遭党清军席宝田部伏击,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军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厅。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28日被江西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该客家民居与太平天国诸多巧合,时间巧合:该民居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与太平天国起义、沦陷时间一致;地点巧合:起义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头城),终结于石城;人物巧合:该民居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石城蒙难巧合。幼天王曾用毛笔在侧室南面-墙上提诗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桂花屋是县城唯一保存较好的客家民居,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体现了独特的客家……[详细]
清园古建筑群
  清园古建筑群位于景德镇市区西南枫树山林场蟠龙岗,这些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从市区当地及邻近地区如浮梁拆迁组合而成的,目的是便于“集中保护和展示”。建筑群分“明园”和“清园”两部分,含景德镇市地区明至清两代遗存的十一栋村世俗精典代表作,较为集中地反映着该地区明清两代乡村建筑及乡村建设的基本状况。明园、清园古建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其散处于偏远地区,难以保存,更无法利用,迁移到博物馆内均用作陶瓷文物陈列室、画坊、接待室等等,与陶瓷文化主题密切结合;此外,在迁移这些古建筑时也注意了多样性和典型性,选择了闾门、祠堂、不同等级官僚的宅邸和一般民居等多种类型的建筑,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概貌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明园,处明清古建筑群的北侧,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由七栋明代世俗建筑组成。建筑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