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这里埋葬着关羽的首级,是祭拜关二爷的圣地。•可以观赏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亲笔御匾。•庙内有一百多尊清代的石刻小狮子,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景点介绍在洛阳市城南约7公里的关林庙,规模不大,但是香火极旺,因为这里埋葬着蜀汉名将关羽关二爷的首级(头颅)。根据古代封建礼制,帝王墓为“陵”,王侯将相墓为“冢”,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为“林”。两千年来,关羽的地位从王侯一直上升到武圣人,能与“关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东曲阜的孔林。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开始建庙种植柏树,清朝乾隆年间(1735—1799年)加以扩建,基本形成如今的关林庙的规模。关林庙的建筑规格是按照传统的宫殿式修建的,游客进入关林大门后,步行沿着中轴线向前游览,依次可以看到关林庙……
[详细] 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共分为13大功能区域,其中包括:博览会展区、竹类植物展区、蜡梅文化展区、休闲度假区、热带植物展区、生态科普展区、名优花木示范区、盆景文化展区、旅游接待区、花卉观赏区、儿童乐园区、针叶植物展区、系列景观区等。花博园具备花木展示、市场交易、生态旅游和科研开发等综合功能。 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共分为13大功能区域,其中包括:博览会展区、竹类植物展区、蜡梅文化展区、休闲度假区、热带植物展区、生态科普展区、名优花木示范区、盆景文化展区、旅游接待 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花卉观赏区、儿童乐园区、针叶植物展区、系列景观区等。花博园具备花木展示、市场交易、生态旅游和科研开发等综合功能。 花博园占地面积1500亩,南北长600米,东西长1600米,始建于2002年3月,2002年9月竣工。由……
[详细] 【抱犊寨】位于县城系50公里的抱犊山上,海拔1803米。寨筑于抱犊山顶,四周皆悬崖,奇险异常。寨内存天然石洞,山泉叮咚,四季不竭。山洼内森林茂密,松柏参天,翳郁葱笼,是一处理想的游览避暑之地。抱犊寨是豫西名寨之一,周围是百丈悬崖,由望牛岭自然风光、抱犊寨匪窟村落、火神庙支前三大景区构成。其中匪窟村落主要展现的是白色土匪文化,以旅游观光集影视拍摄为主题。火神庙支前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寨周有东、南、西、北四门,南门壁立千仞,西门两峰对峙,当中仅隔一米多宽的狭谷,东门右侧有“断山壕”,属“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险要所在。交通洛阳坐车到栾川县后,再坐到三川镇的班车可到门票60元地址:洛阳市栾川县三川镇西7公里处类型:森林民俗村游玩时间:建议4-5小时电话:0379-66629666;0379-6662……
[详细] 马氏庄园位于安阳西21公里的蒋村乡西蒋村,为清末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其地北倚寿安山,南临珠泉河,西近巍巍太行,东连华北平原,辉映于行山洹水间,尤具胜观。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主要建筑现存基本完整。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区组成,共分六路。其中北区一路,建有二个四合院;中区四路,其中西三路为住宅区,每路前后又均建四个四合院,每条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俗称“九门相照”。东一路为马氏家庙,前后两个四合院;南区一路,其中轴线上亦为九门相照格局,前后亦由四个四合院组成。在中心建筑的东、西、南三侧则各建一排配房环卫。三区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厅、堂、楼、廊、房、门等,共计308间。现有建筑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周围附属建筑还有马氏义庄、庢庄、文……
[详细] 龙门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紧邻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武则天称帝时重修该寺,并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白居易曾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2003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复,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
[详细] 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是代传奇名将许世友将军的出生地,也是许世友将军谢世后的安息之地。许世友将军生前赫赫的战功,特殊的个性,“忠国孝母”的情怀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深受世人敬仰,每年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拜谒、观瞻,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已成为大别山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将军墓地为中心,先后改建或新修了将军故居、生平事迹展、将军生前珍藏万枚毛主席像章展、将军纪念广场、许母坟、五凤松、习武场、农家乐园等十多个景点,这里既是接受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辈的地方,又是观赏自然风光,体验淳朴民情的场所。将军故居:许世友将军故居坐落于万紫山下的来龙岭畔,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将军参加革命后,当地反动民团曾放火烧……
[详细]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7.5公里的告城镇,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望十分优越,曾是古代阳城所在地。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l276年,距今己有7OO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天文科学建筑物,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
[详细] 嘉应观位于河南焦作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杨庄村南,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嘉应观现占地140亩,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前楼、更衣殿、龙王殿、风神殿、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嘉应观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兰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前门牌上 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丽堂皇,亭内御碑铁胎铜面,二十四龙缠绕,底座为独角兽,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制作精致,称得……
[详细] 戚城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濮阳市,它是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濮阳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戚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上的部分为周长1520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地下则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戚城遗址是濮阳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戚城文物景区总占地面积760亩,自1991年3月起,历时5年建成,其中有纪念景点5处,文物及遗址展示3处。戚城又称“孔悝城”,是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向北隔黄河与晋国相望,南与鲁接壤,西与郑毗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成为诸侯争夺的一个战略目标。同时,戚城又是卫国孙氏家族的采邑,孙氏家族权倾朝野,其立场的向背直接影响到卫国的政局和诸侯势力的均衡,所以……
[详细] 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座落于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始建于1963年,占地约200亩。1974年陵园进行了第一次改扩建,投资800万元,先后建了24.6米高的烈士纪念碑、720平方米的淮海战役纪念馆、500平方米的烈士事迹陈列馆和1万平方米的烈士墓地。从2007年到2012年,陵园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投资8000万元,陆续建设了烈士公墓(包括600平方米的烈士遗骨地宫、10.5米高的标志碑、200米长的烈士名录墙,12位著名烈士雕像)、9160平方米的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730平方米的纪念碑碑廊(东侧碑廊内安装着340平方米《淮海大战》花岗岩浮雕,西侧碑廊安装着320平方米《军事家和开国上将》的汉白玉浮雕)、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青铜群雕等。陵……
[详细] 淅川香严寺又名长寿寺、香严长寿寺、显通禅寺,中原四大名刹之一。淅川香严寺地处淅川县城南40千米的仓房镇境内,东临龙山,西接虎山,北依后岭,南拱面山,整个地形若莲花状,该寺居正中。淅川香严寺始建于唐朝,原有两座禅院,“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30里,俗谓之上寺、下寺”。下寺已被丹江库水淹没,现仅存上寺。上寺位于仓房镇西北4千米处,淅川香严寺坐落在龙山岭南的群山环抱之中。淅川香严寺原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曾有僧众数百人,有“千顷香岩”之称。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香岩寺始建于唐”。又据《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淅川香严寺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勅赐长寿,其以香岩传,由国师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故亦称“香岩长寿寺”。其后屡废屡建,今日上寺基本为清代建筑风格。-开元……
[详细] 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位于河南省确山县城西32公里的竹沟镇延安街,包括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留守处等在竹沟设立的各个机关。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原局,负责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由化名为胡服的-、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任委员,胡服兼书记,驻地在当时的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的竹沟镇。1939年1月,-来到竹沟,领导中原地区的抗战工作。中原局肃清了王明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原地区党内、军内的影响,正确地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竹沟镇建立了新兵队即党校、教导队和电讯、卫生、妇女、青年等训练班,为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干部;还创办了中原局印刷厂和《小消息》、《拂晓报》等报纸。1939年11月,出于当时抗战形势的需要,中原局离开了……
[详细]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故事,这段神奇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商丘古城。说起美丽的商丘古城,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这座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商丘”“睢阳”“宋国”“南京”“归德府”这些商丘历史上每一个时期的名称,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悠久辉煌的历史。商丘古城,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归德府城墙又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重点旅游景区之一,是陇海和京九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商丘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撂城三大特点,全城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九十三条街道形如棋盘,内城地势呈龟背状,中间高,四周低,略向南倾斜。内城四周城墙耸立,巍巍壮观,古城四面环水,仅有四门与外界相通,从空中看古……
[详细] 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园,是上古时期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园,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处。据《归德府志》、《韩非子》、《左传》、《三皇五帝时代》等典籍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据专家考证,燧人氏为天下第一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燧人氏立方牙、观天象,确立了中华第一姓——“风姓”,研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历法,确立了商丘为天地之中,在商丘建立了中华第一都。由于他贡献巨大,被后人尊为“天皇”,位列“三皇”之首。燧皇陵历经多次修复、扩建,占地440多亩,皇陵墓冢呈方锥型,长、宽各82米,高13.9米,前面延伸有神道,两侧有龙凤麒麟等石像生,周围有松柏葱郁环绕。陵前高台面积约1400平方米,高3.6米,可容纳1500人同时祭拜。陵园内绿草成茵,繁花似锦。燧人氏墓冢高大,经历代重修,燧皇陵已形成一个占地面积……
[详细] “一部浩瀚隋唐史,诉尽千年不解缘”,这里中国古代史中辉煌灿烂的一笔,是政治经济辉煌的体现,是文化风俗丰富多彩的集成。这里还是唐、五代、北宋沿用五百余年的都城核心区域,是隋唐洛阳城,是神都洛阳最辉煌的见证。公元690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建立武周政权,号“圣神皇帝”,定都于“神都”洛阳。隋唐洛阳城以洛水为银河,里坊作星辰,宫城为北斗,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际线,其中明堂、天堂作为女皇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被称作“宫城区”的核心所在。明堂,为古代帝王政教之所。洛阳明堂起于睿宗垂拱中,削于玄宗开元末,武周是明堂历史中辉煌的一部分,大唐贯彻了整个明堂历史。武则天时期正殿,包罗万象,是武周时期皇家礼制和政治意义的体现。现今的明堂核心保护展示中心柱古遗址,由周边辐射的八个展厅……
[详细]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俗称“二帝陵”,民间称“高王庙”,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陵地占地面积350余亩,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1167年)划归滑县,1940年划归新置的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史载二帝葬于“鲋山之阳”,即指此处。封土冢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54米,顶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残存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陵墙,南面陵墙上分别镶嵌有“颛顼陵”和“帝喾陵”石碑各一通。院中元代石碑记载,砖砌围墙系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时所筑。在二帝陵庙之前的高台地上,还残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重修的陵庙拜殿和左右配殿。近几年,在拜殿和配殿前后清理出历代碑碣165通。为元、明、清时期的遗物,内容多为历代王朝派遣特……
[详细] 时代:西汉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是西汉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具有重要军事作用的重要关隘,也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有着重大意义的丝绸之路的第一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丝绸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处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2000年9月25日,汉函谷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河南安阳是一处拥有4千年悠远历史的古城,是殷都、邺都两古都的所在,也是历代才子辈出的地方。位于安阳老城西北隅,天宁寺旧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的东北方,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的建筑因富有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其特殊在于一反常规形制,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地宽敞,整体呈伞状形式上大而下小,在中国古塔中以及国内外为所罕见。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天宁寺始建于隋仁寿初年(公元601-604年间),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增修。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当时任彰德(即今安阳)知府的黄邦宁,主持重新修葺天宁寺和塔。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在今安阳市西大街小学校内)相呼应,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
[详细] 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是一处包括东汉至金、元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诸多遗迹的大型遗址群。鹿邑太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道家谓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在太清宫以北的洞霄宫遗址发掘出唐宋等时期的建筑基址。唐宋时期的太清宫建筑基址范围约1.5平方公里。史载,太清宫唐时如“帝者居中”,是唐宋时皇室祭祀老子的……
[详细] 仓颉陵遗址位于南乐县梁村乡吴村。遗址上建有庙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碑文记述,对仓颉的供奉“历汉唐以来没有间断过”,可见汉唐以来这里已有陵庙建筑。明清两代,陵庙得到大规模整修兴建,现仅存明天启年间方碑两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历圣之宗”分别为明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题。享殿前檐石柱两根,上雕二龙戏珠和鱼龙变化图案,正面镌刻楹联:“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仓颉陵建筑在一处古文化遗址之上,这一遗址位于古繁水河道的阳台地上,面积约4000平方米。经考古钻探,地下有汉代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层,充分表明,在上古时代,这里就是先民的一个聚居地。……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鍤勯柤鍝ユ暩娴犳氨绱撻崒娆愮グ妞ゆ泦鍥ㄥ亱闁规儳纾弳锔界節闂堟稓澧旀繛宀婁邯閺岋綁顢樿娴滅偤鏌熼搹顐e磩闁诲繐鍟村娲川婵犱胶绻侀梺鍛娗瑰Λ鍕偩闂堟侗鍚嬪璺侯儌閹锋椽姊洪崨濠勭畵閻庢艾鍢插嵄鐟滅増甯楅崐鐢电磼濡や胶鈽夋繛灞傚€楁竟鏇°亹閹烘挾鍘甸梺璇″灡濠㈡ǹ顣块梻浣虹帛閹稿鎮烽埡鍛摕婵炴垶绮庨悿鈧┑顔斤供閸忔稑效濡ゅ懏鈷戞繛鑼额嚙楠炴牠鏌i鐐测偓鍨嚕鐠囨祴妲堟俊顖氬悑濞堟洟鏌f惔顖滅У闁稿瀚伴、鏃堟晸閿燂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