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榕津古街
  榕津古街:古街长约二百米,宽约五米。街北端为一楼门,上 书-“通津泰履”,楼门内有石凳,两侧有扶梯可上二楼,楼上供奉祝融火神。古街以清末民国初年南方民间两层楼式的木、青砖建筑居多,除小学外仅有两家新建建筑,青砖素瓦,木楼飞檐,显示了江南古镇建筑的古朴风貌。保留有粤东会馆、三神宫、紫竹仙宫、青石砖拱门、廖炳坤、廖振国等商人的旧居等建筑。其他民居也保持原样,有多间二进甚至三进的房屋,为二层青砖灰瓦房,木制格扇门窗。街东端有水井一座,原有两碑,字迹均已模糊,现一碑仍立于路边。原有湖南会馆,已废,现址为榕津小学,仅有两道石门残留。街内榕津桂剧班还保留着“广西第一锣”。除古榕外尚有桂花古树数株。此外,榕津河、沙江河沿村边流过,河两旁婀娜多姿的凤尾竹林及村周围的田野,呈现出一幅江南田园风光。……[详细]
防城港观音庙
  观音庙观音庙原各名“灵峰古寺”现名水月庵。系当地防城港市防城区城郊外的旅游景点和宗教文物保护单位,距首府南宁147公里从南北高速公路直达景区仅需一个多小时。距离防城港市20公里,距离南防高速公路5公里,距离防城中心市区2公里,总占地面积30亩。坐落在防城镇防城江二桥南岸的龟山顶上,是城郊的旅游自然景观之一,建于清光绪年(1883年),在文革破四旧中破坏,于1989年集资重建;经重修扩建后改称为水月庵,水月庵设有山门、碑亭、功德箱、钟鼓、弥佛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龙王堂;左路有戒台、右路有僧房,寺后是一片幽静的园林,这个旅游景点和宗教文物圣地,树木繁茂,鸟语花香,庙在江掩映,寺在林半藏,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游客川流不息,年均接游客3万多人次,是当地市民和游客的好去处。……[详细]
永宁州城城墙
  永宁州古城位于广西省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北端,与百寿岩隔河相望。永宁州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至今已经历529年的风风雨雨。古城最先为土城,城墙周长约1000米,高5米,厚2米多。成化十八年,改砌为石城;隆庆六年(1572),古城往西被扩宽80余米,建城门四座,东门叫“东兴门”,南门称“镇宁门”,西门喊“安定门”,北门为“迎恩门”。至万历三年,城墙增高到1.3米,加厚到0.6米;万历八年(1580),古城往北又扩展100米,城周长扩建为1277米,高6.33米,厚3.2米,城头垛637个,窝铺12个,兵马司4处,并在四座城门之上建起门楼。万历十四年(1586),在古城东面筑护城河堤430余米,城墙再次加厚,并加女墙窝铺。据当地史料记载,永宁州古城原为古田县治,明隆庆五年(1571)……[详细]
304、遇龙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龙桥
  遇龙桥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单拱石桥,桥上还立有一块抗战胜利碑,非常具有历史意义。遇龙桥距离遇龙河漂流起点之一的金龙桥码头并不远,约十分钟的步行路程。迈上石桥,便可感受到这里沧桑的历史,桥上的“抗战胜利碑”是1944年村民自发与日寇激战数十天取得胜利的标志。桥头古树茂盛,桥边黑瓦房子也泛着悠悠古韵。地址: 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门票免费开放。交通指南公交在阳朔汽车站乘阳朔至金宝中巴车(白沙镇方向),在遇龙村口下,票价5元/人。骑行骑自行车,从阳朔沿遇龙河逆流而上,大约2小时左右。包车租车到遇龙桥,大约15分钟,40--50元/车(7座以下)。……[详细]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山人村住地遗址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山人村住地遗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马练乡北胜村中胜二屯那磨垌四面环山当中的一个小平台上简介:该遗址位于马练乡北胜村中胜二屯,原旧居坐西南向东北,面积200平方米,原屋是一列五间矮小泥墙瓦屋,左边有廊屋作马房碓屋,厅屋前有土晒场,晒场外有泥筑盖瓦围墙。围墙当中有小门楼向东南开,山人冲绕门前而过,遗址100米是敬中圣神的地坪是拜上帝会众--的地点,屋背高山上有保护天王的营盘,现还残存有营盘的土围墙。六十年代村民在遗址上建了房屋。1850年7月,有半年时间,洪秀全都是在这里居住指挥金田起义的。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遗址,是研究太平天国史颇重要的地点。1977年8月10日县人民政府(平革字102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桂林开元寺遗址
  在市区民主路万寿巷。寺始建于隋代,初名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唐显庆二年(657)建舍利塔于寺内。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宋代又改名永宁寺、宁寿寺。元顺帝赐书“圆觉”二字,故又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据《临桂县志》记载,远在唐代,开元寺曾因纱灯延火烧毁而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又毁于火,洪武十六年(1383)再修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线国安、李宜民也先后进行过修缮。开元寺是桂林历史上一座名刹,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扶桑(日本)受阻辗转来到桂林,曾与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数十人,滞留寺中一年有余。但到清末,寺已荒废成“停柩庄舍”了。今仅存舍利塔。寺院房舍多毁或已改建作为他用。……[详细]
上宋民居
  上宋民居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思旺镇双上村上宋屯东北面村边位置简介:该民居位于平南县思旺镇双上村上宋屯北面。为清乾隆二十年(1755)范大儒出资修建。房屋坐北向南,三座并列而建,以中座为中轴,左右对称,型制相同。前有倒座,中有一门为公共大门,每座均四进三开间,三天井,砖木结构,一、三、四进为硬山顶,二进明间为抬梁式,硬山顶,青瓦,堆塑花鸟翘角脊饰,雕花檐板和屏风,花鸟人物壁画,整个建筑群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70米,南北深81米,占地面积共5670平方米。原共一百二十间,屋墙内外的青砖都用磨石磨得光滑,再用石灰浆结砌而成。为研究广西民居古建筑艺术提供实物资料。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136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08、司马第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第
  司马第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寺面镇罗泉村良山屯柴狗岭南面半坡上简介:司马第民居位于平南县寺面镇罗泉村良山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依山而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宽44米、深50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民居以主座四进三开间为轴线,左右为附屋基本对称。前座门前有地台,垒石而成,石墙上用花岗岩石砌成的码头步级。二座硬山顶,明间为抬樑式樑架结构,小青瓦盖面。檐板雕花,格子窗花。檐墙绘有人物故事,花草虫鸟壁画。屋脊和外墙上堆塑山水、人物、风景画。三、四为主人起居之所。左右附屋各有花厅、花基、廊房。民居建筑独特,是研究清代建筑工艺和艺术的实物资料。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136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州伏波庙
  伏波庙,是专祀伏波将军的祠庙。位于龙州城南利民街东端临江高坡上,处在龙州(旧)八景之“古塞遗祠”。该庙坐东朝西,占地2000平方米,主体工程600平方米。分前后殿,呈凸型,前后对称,砖木结构,地台边上砌雕花石板,镂花屋檐,屋脊镶嵌台湾陶艺,前殿石柱刻有对联。当地民众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征战平叛惠利于民而树碑立庙,庙内有将军塑像,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历经数次重修,立有碑记。每年农历四月十三为“伏波诞”,善男信女等香客聚至,为地方盛世。1986年5月24日公布为龙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至龙凭公路边,西北面至河边,东面距庄蕴宽纪念碑外4米处,从公路至河边划一直线(1986年核定公布所示图),为伏波庙等5个文化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四周从保护线外延30米内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桂林伏波山
  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有远珠伏波传闻得名。唐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庭。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还珠洞、试剑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钟,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远珠洞内的试剑石,紧靠漓江,为一自洞顶垂悬而下之巨石,距地面仅寸许,戛然而断,实为奇观。相传为伏波将军试剑所致。远珠洞和千佛岩,分布着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称“伏波胜境”。在伏波山公园中,在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盖的仿古牌坊建筑。主体建筑上有楚图南书“伏波晚棹”的匾额:4根主柱上挂着张安治撰书的264字长联。“伏波胜境”丰富了园容,并起点景的作用。……[详细]
飞鼠岩古文化遗址
  飞鼠岩古文化遗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官成镇旺石村大旺石山东南山边位置简介:该遗址位于平南县官成镇旺石村大旺山东北面山边,,距县城15公里,面积约15平方米,洞口向东南面。1973年11月区文物工作队和县文管所普查发现的,属石灰岩洞穴遗址,洞内堆积着灰褐色泥土和螺壳、兽骨和打制石器、石片、石料等胶结物。对研究南方古人类史有重要价值。1981年10月29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1]74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山平面形状为基础,周边延出10米为保护范围。以保护范围的尺度为基础,外延出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的尺度为基础,外延出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1981.10.29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1]74号)……[详细]
灵山人遗址
  灵山人遗址在灵山县三海乡梓崇村马鞍山。山为喀斯特孤峰,形似马鞍。山下有东胜岩、葡地岩和尽头岩三洞。1960年,广东师院、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顾玉珉、顾阎等在东胜岩发现1块颞骨的鼓室部、两颗牙齿和一段左侧股骨上段;在葡地岩发现1块顶骨和3块额骨。东胜岩还出土熊的化石和钙化蜗牛;葡地岩出土中国犀牛、野猪、鹿和牛化石。专家研究鉴定为更新世末期的人骨化石。命名为“灵山人”化石出土地点。此外,还在石背山洪窟洞古人类遗址,出土1块顶骨、1块髋骨、1枚上臼齿、2枚板齿,代表老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在石塘乡钟秀山滑岩洞遗址,发现10块头骨、70枚牙齿、l块髋骨、l件穿孔石珠和一些网纹、绳纹陶片,研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人骨。……[详细]
江西岸遗址
  江西岸遗址是位于广西扶绥县城左江北岸的一处史前遗址,该遗址位于扶绥县新宁镇一带左江拐弯处的北岸,在一个半岛上,与县城隔江相对。 2014年年4月以来,为配合广西郁江老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敢造遗址、江西岸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在遗址中,发现了墓葬、石器、陶片、青铜器和动物骨骼等文化遗存,其中不乏珍奇之处。 发掘中还发现了大石铲和青铜器这两个时期的文化遗物,例如发现了一件残缺的青铜矛。成为了解广西史前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大石铲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遗物之一,但除了石铲外少有其他遗物遗迹可供佐证此次敢造遗址发掘出土的材料和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这为破解广西史前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详细]
314、刘蕡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蕡墓
  位于柳州市郊西鹅乡山头村龙兴屯田野中。刘蕡于唐开成至会昌年间(836~846年)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民间传说他下乡视农时,在田间坠马而死,葬于此处。唐天复二年(902年),刘蕡被追赠为左谏议大夫。墓碑题为唐谏议大夫贤良刘公墓,地方人士称贤良坟。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广西布政司右参政黄埙曾加修整,并在四周建有墙垣。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右江道王锦主持重修,增设石牌坊。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柳州知府杨道霖等捐资维护。当时清明时节,地方官民多往祭祀,附近学子入学时,也有前往墓地瞻拜的习惯。现墓为砖砌结构,高2米,占地面积9.42平方米,原牌坊部分石料及题刻保存完好。1996年公布为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刘蕡墓墓区边沿线为基线,向东、向西、向北各外延20米,向南以刘蕡墓牌……[详细]
陈培仁烈士墓
  陈培仁烈士墓位于今贵港市覃塘镇大郭村瓦古岭西侧,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坟珠高2米,底径2.5米,用水泥灰砂履盖。正面有大理石碑嵌在灰砂砖砌的碑台上,碑台高1.5米,宽1.4米,上呈拱形,一:大理石碑高1米、宽60厘米,上刻“陈培仁烈士墓”七字,楷书,字径80厘米:坟圈距坟珠1.5米外侧用水泥灰砂石砌矮墙,通高1米,围成半圆形,然后向两旁伸展为坟手,伸展短墙每宽3米。左边矮墙上嵌有横放大理石,高80厘米,宽240厘米。碑文叙述中共贵县首届县委书记陈培仁生平,坟前碑座正面分为三级台地,每台级差0.3米,台级以坟珠向外由高变低,且越来越阔,可供祭祀之用。1928年陈培仁家属把他葬在此地,有青石碑。今墓的规模是1986年5月贵县人民政府在原地上扩建而成的。……[详细]
真武阁碑刻
  真武阁碑刻位于容县经略台真武阁旁。明清碑刻,共三块,现镶嵌于真武阁公园内,经略台真武阁西侧的碑亭。碑刻分别记述了经略台及建于其上武当宫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以及重修武当宫的情形,经略台真武阁的历史沿革及周边景物,以及经略台的作用和维修经过,创建经略台真武阁的愿意,并记述了唐经略使元结的为人和政绩。有关真武阁的史料,除光绪二十三年(1893)编修的《容县志》外,还有记录真武阁维修的碑刻。现有记录真武阁历代维修情况的碑刻四方,其中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梁佩《嘉靖武当宫碑》和万历四十八年(1620)杨际熙《重修武当宫碑》最为重要。前碑是记录嘉靖年间重建武当宫的情况,现嵌在经略台西侧的碑廊处,属广西区重点文物,虽有缺损,但容县博物馆保存有拓片;后碑记述现存的真武阁建成四十多年后进行第一次维修的情况……[详细]
南宁名树博览园
  名树博览园位于风光秀丽的南湖湖畔之南湖南广场,同时还是应急事件处理的训练场地,是南宁市政府和市民捐款780多万元,共同兴建的标志性园林广场。2002年11月17日建成开放,是南宁市着力打造‘中国绿城’的重点景观工程。园区总占地面积30.1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636平方米,草地面积22万平方米。园内引进有21种名贵大树455株,包括如佛肚竹、南洋衫、台湾相思等名贵竹木。另有乔木3919株,地被植物63万株。所种植的大树主要以乡土树种和亚热带地区植物树种为主,其中胸径达1米以上的树有170多株,大规格的棕榈科植物有300多株。盘根错节的古榕、庄重神圣的菩提、奇特而华贵的佛肚……,无一不突显出古树名木“古”、“幽”、“秀”、“奇”的特质,一棵名树就是一个景观。园内引进了21种名贵大树455株,……[详细]
大八仙摩崖石刻
  大八仙摩崖石刻位于北山镇怀道村大八仙屯大八仙山上,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宜州土豪黄祖记与思恩土知府岑瑛勾结,欲割永定与述昆州等地给岑瑛,宜州知县朱斌备为巴结岑瑛,同意割让两地给岑瑛,但以地方农民领袖韦万秀为首的反割地、反官府压迫,举行了农民起义,这就是广西著名的“庆远起义”。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斗争历时了五十多年之久,明王朝先后调兵遣将进行多次镇压,无果而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明王朝不得不采取妥协办法,收回割地,安抚农民起义军,分设三个土司辖区,这也是宜州土司制度之始。大八仙是明军进剿农民起义军的驻扎地,其山之崖壁上多处留有当时带兵将领们的记事石刻及诗歌题字。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大八仙摩崖石刻为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刻岩口向东外延20米,向西外延……[详细]
柳州东门城楼
  东门城楼是柳州市保存较好的古迹,位于城中区曙光东路的文惠大桥北端,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楼高17米,基座为方块料石,城是青砖砌制。城门上有两层谯楼,楼阁内的圆柱斗拱古朴大方;衔架屏板均有美丽的花饰雕刻。东门城楼常年对游客开放。登上城楼,可以看到柳江如带,群山倒立,令人心旷神怡。门票/开放时间10元地址:柳州市城中区曙光东路的文惠大桥北端类型:古迹历史建筑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仅限外观)门票信息:门市价:5.0元……[详细]
右辅山古炮台群
  右辅山古炮台群右辅山又称为金鸡山,位于友谊关西侧,海拔511米,西南两面为悬崖峭壁,山势险峻。其山顶有3个山头,呈鼎立之势,为守关之兵家要地,历代均设重兵把守。登上此山可一揽中越边界方圆数里迷人的风景。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后,苏元春为了加强中越边境防务,选此山营造了三座炮台,名为镇北、镇中、镇南台。炮台倚山势而建,均以青石砌就,严丝合缝。各炮台除配置有一门可旋转180o的德制十二生大炮外,还分别筑有地下营垒,用以屯积粮草弹药和士兵居住。1907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金鸡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起义,这是孙中山先生一生反清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亲自指挥,并参加战斗的起义。1981年,右辅山古炮台群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