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321、黑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桥
  又名山塘桥、长虹桥。位于曲靖市沾益区西平街道黑桥社区黑桥村北20米处。桥南北横跨珠江干流南盘江两岸。桥为石灰岩青石拱券纵联砌筑,共3孔。桥面全长42米、宽6.2米。桥孔径跨度最大者为第2孔,成半圆弧形,跨度约10米,如长虹卧波。桥面平坦,可行车马,两侧原置石护栏,现已毁无存。桥北端由于地势低凹,原建有引桥直达北岸邓家山脚。引桥宽2米、长100米;桥南端原建有接官亭,已毁不存。桥南端黑桥村内尚存有历代修桥碑记4通,保存基本完好。据清光绪《沾益州志》记载:“山塘桥,俗名黑桥。离城北三里许,通四川大道。唐武德七年冬十二月,检校南宁都督韦仁寿建。”据民间所传,唐武德年间所建的桥因河道淤泥堵塞,致使其被淹没。现存石拱桥为清咸丰元年(1851)八月在旧桥之上重建,取名长虹桥。黑桥是五尺道曲靖段古驿道上的……[详细]
白水古驿道
  白水古驿道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政府驻地白水村西南4500米处至尖山村委会新铺村北之间。驿道是历史上滇黔古道普安路的重要地段,俗称曲靖东行古驿道。驿道蜿蜒曲折于新铺、新海之间。由于此段驿道所经地段属于云贵高原上的丘陵、低山区域,古道穿行其间,十分偏僻,人迹罕至,故得以保存。现存道路尚存有3000米左右一段十分完整,驿道路面全用石灰岩石块铺成,石块大小在20~30厘米,路宽1.6~2.5米。路面在开挖的泥土路基上直接铺筑。在上坡处路面,马蹄印迹斑斑,宛然可见,深约6~12厘米不等。据《元史》记载,驿道开筑时间为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由官方正式开筑。明代杨慎在所著《滇程记》中亦说:“至元世,始开邮传,今因之焉。”此从现存的碑刻中亦得到证实。古道从贵阳以西至昆明一段专为云南而设,由于明、清……[详细]
可渡关关址
  可渡关关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可渡村(老村)。关城为一座小城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0米,平面呈椭圆形,总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关城原有南、北2门,现仅存南门,城垣除南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段石砌墙体外,南城墙东边尚有长50米夯土墙体,残高仅1米余;西城墙被毁,仅余墙基,但仍可清晰分辨城垣的准确位置及走向;北面和东城墙均无存。现存南关门为打制规整的五面砂条石砌筑,平面略为正方形。城门净宽3.7米、高3.5米、进深4.3米。城门顶部横跨长条石,长4.6米、宽0.5米、厚0.2米,仅存4块。关门上原有关楼,后被毁。20世纪 90年代维修时,重建了关楼。城内仅有1条南北向“S”形街道,为过关道路。 据清道光《宣威州志》记载,可渡关城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所建。1986年以后,可渡关……[详细]
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故居1901年,李根源22岁,回到九保,在萧公祠教私塾。他边教边学,读完了《阮篡云南通志》、《滇系》、《滇南诗略》、《滇南文略》、《滇诗词音集》、《山海经》、《尔雅》以及《说文解字》等书,以提高教学质量。1902年,李根源到曩宋关张发祥家的北厢楼上教私塾。学生有十多人,其中有李根源的亲弟弟李根云、堂弟李根素。李根源把赵会楼先生的要求,综合为《约法八则》:尚书、习苦、广量、气节、虚受、博学、致用、有恒十六个字,写于墙上。还在教室及宿舍门上,写了两幅对联。教室门上的对联是:伏片(案)参鱼鲁,临轩听鹿鸣。横披是:开门见山。教师宿舍门口的对联是:胸罗千古史,花放一楼春。横披是:炊经酌史。1939年,李根源携子李希泌回九保,路过曩宋关时,特到张发祥家的北楼恋旧。见墙上《约法八则》及对联均保存完好……[详细]
重修瓦仓庄土主庙碑
  重修瓦仓庄土主庙碑碑名为《重修瓦仓营土主庙碑记》。现立于东风西路瓦仓庄69号瓦仓小区内。该碑立于明万历九年(1581),墨石质地,坐东朝西,高1.86米,宽0.60米,碑文分上下两列,上为重修碑记,下为捐资功德碑。碑文由著名思想家李贽撰文,记述了创寺沿革、重修始末。现土主庙现已不存在,只留此碑。李贽是明代官员、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明万历五年(1577)入滇,出任姚安知府。万历九年(1581)解职时曾逗留昆明。在此期间应邀为土主庙撰写了重修碑记。此后游历各地讲学著述,后出家为僧。万历三十年(1602),明神宗朱翊钧以“惑世诬民”罪将其下狱至死。《重修瓦仓营土主庙碑记》不仅记述了当时昆明土主信仰的状况,而且反映了李贽的“尊尊而亲亲,老老而幼幼,化民成俗,各止其所”,“岁时朔望……[详细]
施甸长官司署旧址(含阿苏鲁墓)
  施甸长官司署旧址(含阿苏鲁墓)施甸长官司署始建于元代,现建筑为清代重修。分上下两院。上院原为生活区,后改为佛寺,有山门、过厅和大雄宝殿等建筑。下院原为行政机关,有过厅、厢楼和正堂等建筑。施甸长官司在元明清时代管辖今昌宁柯街以西和施甸全县的大片土地,是当时永昌府辖下重要的土司政权之一。明代长官司副长官阿苏鲁墓位于司署东坡。保护范围:东至东大沟,西至瓦窑河,南至大路,北由树包坟北30米山岭斜对河底,延伸与瓦窑河交流。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阿苏鲁墓阿苏鲁墓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阿苏鲁又名阿干,元代金齿司宣抚使阿律牙之子。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军平滇,时任永昌副千户的阿苏鲁赴京贡方物,被允谁任施甸长官司副长官。在任期间尽心公务,业绩显著。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病……[详细]
张文光墓
  位于县城东3公里董库村卧牛岗上。墓建于1923年,1984年重修。张文光(公元1881-1913),字绍山,腾冲人,青少年时代目睹清政府政治腐败并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遂许身革命。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加入同盟会,并与刘辅国在腾创立“自治团体会”,准备推翻清政府的滇西起义。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十九日,武昌新军起义。张文光于同年九月初六晚(公元1911年10月27日)领导发动了腾越起义。次日建立了云南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的革命政权—滇西军都督府,张文光被推举为都督。随即进行东征,控制滇西大部分地区。民国元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篡夺。时任省军政府协都督、大理提督的张文光坚请辞职,返回腾越。十二月十九日,张文光被省军政府指令驻永昌-来的枪手刺杀于腾冲城南硫磺塘,……[详细]
天险两合岩
  天险两合岩两合岩位于威信县城南5公里,由于地层断裂和水融作用形成一条宽10米、高200米、长500米的峡谷,扎西河从中咆哮而过,两岸岩壁对峙,仿佛要合拢一样,故名“两合岩”。解放前的两合岩地势险峻,山峰高耸入云,仅岩壁上有一羊肠小道可走,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35年2月,中央红军路经此地,-同志在《随军西行见闻》里写道:“……尤以两合隘(岩)最为险要,只要道路破坏五尺,军队即无法通过。”解放后修通了公路,并于1985年2月在此石刻了“万里风云涌两合;千秋伟业耀扎西”和“云锁一线惊天险;桥飞两壁变通途”两副楹联。两合岩左侧有一大溶洞,长300米、宽100米、高80米。洞里有一座极为壮观的石莲花;同时又是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和骨针,经鉴定已有5000多年历史。1985年威信……[详细]
淑龙山寨城遗址
  淑龙山寨城遗址位于罗平县钟山乡谢补村西2000米处的淑龙山巅。现存遗址呈长椭圆形,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1250米,总面积3.125平方千米,设东、南、西、北4道城门,城墙用石块垒成。现存遗址东南西3道城门清晰可辨,左右两侧城墙残高不一。城址内有残存营埂、银子洞、锈泉、营房遗址、办公楼遗址、粮仓遗址、涵洞等。此外,在山顶中偏北处还发现大量炭化米粒。遗址为明万历九年(1581)罗雄土知州者继荣杀父者浚,发生叛乱后,废土官城,拆木料和瓦当在淑龙山顶筑城据险,以抵抗明朝军队时的建筑。清王崧《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下》记载:者继荣“筑石城于赤龙山,寨高插天,广六十里,建龙楼、凤阁于其中,环以群寨,其下有龙潭九口,险不可越,料诸军妻女,尽质寨上。”淑龙山山顶宽平,四壁峭立,有泉出山巅。淑龙山寨城为者……[详细]
330、金顶寺
金顶寺
  介绍:金顶寺位于鸡足山主峰天柱峰的绝顶,海拔3240米,东距祝圣寺5.5千米。天柱峰因高峻挺拔,状如擎天巨柱而得名,在金顶寺有时还可以见到珍奇的迦叶鸟。现在的金顶寺,由睹光台、大门、弥勒殿、楞严塔、大雄宝殿等组成,是游览鸡足山必去的重要景点。金顶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著名的赏景地:东观日出、西观苍洱、南观祥云-、北观玉龙雪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登临鸡足山顶,对这“四观”赞赏备至。交通:慧灯庵至金顶寺可乘旅游索道,单程22元,往返票价42元。云南大理……[详细]
光德小学地下交通联络站旧址
  位于昆明市宜良县匡远镇雉山坡56号。现为政协宜良常务委员会办公室。1947年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在领导昆明开展--的同时。在滇东南地区准备发动武装革命斗争。为此,省工委利用国民党行辕兵站总总监、云南田赋粮食管理处处长段筱峰兴办私立光德小学校物色教师的机会,通过关系安排共产党陈敬思、赵以群到宜良私立光德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建立地下交通交通联络站。陈敬思为交通站负责人,由省工委记郑伯克直接领导和指挥。赵以群为联络员。与路南县的毕光恒联系。交通联络的主要任务是:护送干部转运0-、药品、--、信件等,不发生横向联系。也不发展组织。光德小学地下交通联络站自1947年8月建立至1948年8月的一年时间里,2名地下党员严守党的纪律,克服了许多困难,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与敌特周旋,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给……[详细]
河泊所遗址
  河泊所遗址分布于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石寨、河泊所、金砂等村部分区域,东邻金砂山、西面滇池水、南望小平山、北接石寨山,是滇池地区最早的人类-遗迹,也是石寨山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泊所遗址于1958年发现,2008-2010年中美联合考古调查再次认定,2014年开始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志龙教授带队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现已探明河泊所遗址分布总面积约400多万平方米,核心范围约100万平方米,其主要年代为战国至汉代。河泊所遗址是集各类功能于一体的遗址群,遗址中发现有专门的居住区、祭祀区、玛瑙等工艺品加工区、金属铸造区等不同功能区。经过考古试掘和发掘,清理各类房屋基址40余座、汉代水井13眼,“瓮棺”300余座等等。房屋类型多样,包括半地穴式、地面起建和干栏式房屋等。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包括釜……[详细]
喊沙奘寺
  喊沙奘寺喊沙奘寺位于勐卯镇喊沙村,是瑞丽最著名的奘寺之一。喊沙佛寺原住持伍并亚·温撒长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著名高僧,在信教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2002年伍并亚·温撒长老圆寂,长老的葬礼——万人拉洛大摆暨追思法会是德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法会。中缅边境地区群众及其弟子数万人参加了追思法会。“奘房”即通常所说的寺庙,是佛教徒出家修行的地方,也是佛爷传经布道的场所。喊沙奘寺建于傣族村寨之中,它是一座凤竹环绕、榕树垂须、别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傣家建筑之精华,傣族文化荟萃的艺术宝库。据傣文史籍记载,在勐卯古国时曾一度为其京都,也传闻它最早是鸳鸯栖歇之地。喊沙奘寺属干栏式建筑,雄伟美观,装饰绚丽多采。一尊高大的释……[详细]
石林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位于昆明市石林县城双龙山双龙广场。石林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建于1957年12月,座北朝南,塔周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塔体用石灰石砌筑,高20米,由座基、叙文亭、塔峰三部份组成。座基呈方形,底边长9米,高1.4米;叙文亭为四面体,边长2.20米,高7米,四壁皆嵌平石,上 书-彝汉两种文字。彝汉文字阴刻楷书横写,汉文共2426,彝文2351字。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历次抗击侵略的战斗和革命斗争中牺牲的路南籍英烈事迹。塔峰下部为方柱体,顶呈三角锥形,高近10米,东西两侧各设两层护石。南、北两侧皆嵌平石板,南镌“革命烈士纪念塔”六个大字,北刻“永垂不朽”四个金色大字。叙文双龙广场革命烈士记念塔落款为“路南彝族自治县各族各界人民敬立”。革命烈士纪念塔是石林县规模最大的革命纪念建筑物。是石林县广大人……[详细]
商埠界址碑
  商埠界址碑位于五华区金牛街盘龙江畔,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青石质地,通高约0.78米,宽0.26米。碑文4行,32字,阴刻,楷书。碑文标明:商埠界址,南北界自溥润桥起至双龙桥止,计长陆佰二十仗,约三里许。”,当时昆明商埠有四至界石,此碑当为北界石碑。商埠即对外通商口岸。政府在商埠设置税务机关征收关税。云南开辟商埠,始于清光绪年间。那时候的商埠有两种,一种是帝国主义强迫清朝政府开放的商埠叫做“约开商埠”,如云南的蒙自、思茅、河口、腾越等;另一种是清朝政府自主开辟的商埠,即“自辟商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光绪皇帝根据云贵总督丁振铎的奏折,批准将昆明作为自辟商埠开放。昆明自开商埠是云南近代史上一个具有-经济意义的重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了西方势力的扩张,阻止了英法“约开”昆明商……[详细]
永善僰人悬棺景区
  僰人悬棺景区僰人悬棺位于云南昭通境内,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但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在悬棺附近发现了比自贡恐龙还要早的恐龙化石,还发现了深不可测的巨型溶洞,有一个据说可直接通到云南。另有一个数十米长的溶洞,据推测是当时僰人穴居的山洞,总之一切都很神秘,需要多多去探索。悬棺安放方法,经长期探索考证,初步推测五种悬置方式:木桩式、凿龛式、天然洞穴式、岩墩式、……[详细]
曼春满佛寺
  曼春满佛寺坐落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傣族园内,始建于公元583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当地有名的佛寺之一,传说是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修建的第一座佛寺。但原先的佛寺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现在人们看到的佛寺是70年代末修建的。 曼春满佛寺在东南亚享有盛名,每年的重大佛事活动期间,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西双版纳等地的僧侣和信教群众都要云集曼春满佛寺举行朝拜和诵经活动。因此,这里的香火旺盛,这里的佛寺、佛塔、飘渺的香火和小和尚的诵经声,增添了幽静和神秘。屹立于中央的大殿是建筑群的主体,占地490平方米,大殿长23.5米,宽21米,呈长方形。屋脊端有吉祥鸟卧立,中间是若干陶饰品,室内佛殿高大宽阔,44棵直径分别为0.4米和0.6米的圆形水泥柱分排在殿宇两旁。圆柱高的12米,矮的也……[详细]
邹家村新桥
  又名友谊桥。位于会泽县矿山镇格核米村委会邹家村南约100米处。桥东西横跨于牛栏江两岸。图片桥为石灰岩五面石拱券砌筑,共3孔。桥面平整。全长84.5米、面宽6.7米。现由桥墩、单孔石拱桥和铁索桥3部分组成。单孔石拱桥全长16.3米、孔径10.7米。铁索桥长29米。桥墩青石质,长方形。长16.3米,宽7.9米。拱桥护栏由青石支砌而成。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1930年,国民政府会泽县县长张宪为阻止土匪入侵会泽矿山一带,派人炸毁其中2孔石拱桥。1986年,贵州省威宁县银厂乡和云南省会泽县矿山镇联合出资,在原炸毁处重新建造铁索桥,并与原石拱桥连为一体。此桥承载了当地不同历史时期修建桥梁的文化信息,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2008年会泽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09年被列为云……[详细]
石鼓福海桥
  旧称阿拉谷桥,俗称三孔桥。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石鼓村旁的以礼河上。桥东西横跨以礼河两岸。桥为青石拱券纵联砌筑,共3孔。桥全长41米、宽6.7米、孔径10.85米。桥面平直。桥墩迎水面砌成三角形分水金刚墙,中孔拱顶迎水面正中嵌石雕虬龙头。桥面两侧置石护栏,栏高0.6米。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阿拉谷(今福海村)何氏族人出资修建,因倡导建桥之人名为“何福海”而取名“福海桥”。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以礼河洪水暴涨泛滥,桥被冲塌2孔,两岸行人只能用船摆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任广西梧州协统(诰授武显将军)的何氏族人何尔晟,慷慨倾囊,捐出俸饷,重修此桥。福海桥对研究清代以礼河水文资料、当地交通发展状况及桥梁建筑技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86年12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公布……[详细]
南诏太和城遗址
  南诏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古城西起佛顶峰,以南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边,长3225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太和城原为河蛮(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历时42年,太和城是南诏前期的都城。山顶有金刚城,建有鹤顶寺,在洱海金梭岛上建有南诏避暑宫,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可供考察、游览。太和城一直到明朝后才逐渐荒废,现在保留着一些断壁残垣。现存苍山顶的金刚城及南、北两道城墙。城墙多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残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