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341、香炉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炉寺
  香炉寺位于陕北佳县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香炉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地势险峻,炉石凌空而起,断桥惊险异常。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佳临黄河大桥横贯东,如龙卧波。寺院由两部分组成,西边部分与山城腰部相连,建有龙王庙、娘娘庙、寄傲亭;还有石碑8块,石坊1座,壁画54幅,石柏2株等文物。东边部分一根高20余米,周长约15米,形似香炉寺的巨石,从黄河惊涛的拍打声中崛起于半空,这巨石称香炉峰。据民间传说,香炉峰不是人力所为,而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安放好的。香炉峰顶建一观音小庙,东西……[详细]
延安中央军委通信局旧址
  中央军委通信局旧址位于宝塔区枣园镇延店子村和裴庄村。也称军委三局。旧址现保存有9孔石窑洞和调配间、动力间、机房遗址及部分土窑洞,并有军委三局烈士陵园一座。1996年7月,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在此树立了标志纪念碑。中央军委三局旧址修复工程从2006年3月开始实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及总参通信部组织实施,包括军委三局窑洞旧址恢复、烈士陵园修葺和新建中央军委三局陈列馆三部分。1937年1月,由保安迁驻延安城内。1938年11月后,迁至延店子村。王诤任局长,王子纲、刘寅等先后任业务处处长。业务处下设四个科,一科负责与各抗日根据地联络;二科负责与上海、新疆等地中共地下电台联络;三科负责新闻战报和广播电台的通讯业务;四科负责有线电通讯和总部电话大队工作。军委三局在此还创办了八路军通信材料厂。并继续开办了通……[详细]
咸阳文庙
  咸阳文庙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城区中山街。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据明代万历《咸阳县新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经过明天顺三年、万历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庆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绪十四年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12栋,占地12.78亩,被辟为咸阳博物馆。据《咸阳县志》记载:文庙宫墙七十丈,占地3364平方米。墙内房屋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有左右两门,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棂星门,有左右两坊,左坊书“德配天地”,右坊书“道贯古今”;戟门,门前有伴池,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乡贤祠;戟门北有东西两庑,庑北为大成殿。宫墙以外南有大成坊;东有文昌阁、崇圣祠;北有明伦堂、尊经阁;西有教谕署、训导署。其中,戟门于1943年被咸阳县长刘法钰拆除,同时将拆掉的县城隍庙牌坊移建于此。城……[详细]
金龙寺塔
  金龙寺塔建于明代。位于大荔县城东17.5公里处的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古黄河西岸上,地理坐标为东径110°06′,北纬34°47′。塔,原为朝邑县十二景观之一,亦是金龙寺内的主要建筑之一。西与岱祠相临,后因寺毁唯留其塔孤立旷野。为了保护方便,于1962年扩入岱祠内。该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地震倒毁,明未重建。塔,八角七层,密檐式砖构建筑,高约25米。塔身从下至上高广均逐层递减,愈上愈促,每层迭涩出檐。底层周长28.4米,直径9.1米。每边长3.56米,出檐边长4.13米,檐出0.77米。外檐下角有砖雕转角斗栱,各边中有补间铺作二朵。底层东向有出入大门(木门已无存),砖券门高1.90米,宽0.94米,壁厚2.88米。内西壁有龛洞,高1.08米,宽0.79米,深0……[详细]
西安木塔寺遗址公园
  木塔寺遗址公园位于西安高新区科技六路,南靠科技八路,西接唐延路,东依太白南路,公园占地6.78万平方米,其中绿化5.5万平方米,硬质铺装1.3万平方米,水面积5020平方米。公园四周路网环绕,是高新区六大动脉的集中之地。公园内尚留存的遗址包括大殿基址和山门遗址,殿基线左右列植的两株古龙爪槐,寺址北端雕花青砖砌筑的窑洞式建筑。沿东西方向各有一个木塔遗址,为总持、庄严二寺之木塔当年的位置,但木塔已经不复存在。木塔寺,隋唐长安城内著名寺院。始建于公元603年,是隋文帝为独孤献皇后所立,初名禅定寺。公元618年,改名为大庄严寺。位于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东半部,与该坊西半部的大总持寺左右比邻。两寺建制相同,规模宏大,各建有一座规制相同的七层木塔,高三百三十尺(约97米),周长120步(约176米),气势……[详细]
榆林青云寺
  青云寺位于榆阳区东南6公里的青云乡青云山上,是合道、佛教于一体的寺观。寺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楼台殿阁,此起彼伏,朱柱彩棚,泥塑砖雕,堪称“榆溪胜境”。寺始建于明代,三迁而至今址。民国17年(公元1919年)重修扩建,总占地面积40余亩,是陕北最大的仿古建筑群。寺内大小殿院十四处,牌楼二座,楼台殿阁,此起彼伏布局谨严,铺排得宜。东部道观有祖师、三清、三宫、圣母殿和玉皇阁、真人洞、龙王庙等,西部佛寺建有大雄、菩萨。弥勒、金刚、东西罗汉殿及讲经堂、禅堂等。全寺庙所建筑约300间,均为砖砌拱窑。真武殿居于正中,高大雄伟,立柱重檐,彩凤金龙,飞阁流丹,对面纯木结构牌楼:四柱三楼,层斗迭拱,玲陇剔透,巧夺天工。真武闪身崖泥塑,造型奇特逼真,四壁饰以木雕、壁画。人物如生,鸟兽欲飞。“文革”中青云寺遭到破坏……[详细]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据靖边县考证,宥洲古城位于靖边县杨桥畔杨二村,为汉代蒙田在些驻守,宋代重建并有碑文记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对陕西省靖边县老坟梁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收获。其成果对于研究汉代北方边疆地区的墓葬分期、文化面貌、丧葬制度、民族关系、郡县地望、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老坟梁墓地是位于靖边县杨桥畔镇附近的大型汉代墓地,考古工作者前期配合铁路建设对其发掘,仅在建设范围内就发现墓葬约200座,整个墓地墓葬总数可能有上万座。本次发掘的100多座墓葬中有3座壁画墓,壁画多数绘于墓室内,绘画题材主要有青龙白虎、车马出行、人物故事(如孔子见老子)以及升仙等,体现出浓郁的道家及儒家的思想内涵。目前发掘的墓葬均带有斜坡墓道,墓室形制可分为土洞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圹墓等,其中以砖室墓居多,多为中……[详细]
洛南仓圣祠
  洛南仓圣祠距洛南县城西北22公里的眉底,有座元扈山,山势巍峨秀丽。据《雍胜略》记载:“仓颉造书于此”。仓颉造字事出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策海·大书》载曰:“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阳虚山下原有石刻仓颉手书28字。古拓其字,视为至宝者代不乏人,后不幸原字被毁于火,不便辨认。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洛南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拓印真本,摹勒于石,建碑树于阳虚山下许家庙村,其碑高1.6米,宽0.65米,正面题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背面额题:“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碑文流传至今,信而有证。洛南人民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褒扬他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详细]
城固城隍庙
  城固城隍庙,位于城固县博望镇解放街中段。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固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后遭兵毁,重建于隆庆六年(1572年),清、民国时期都进行过多次维修。城固城隍庙原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解放后城隍庙的部分建筑分别被城固师范学校、东方红村、解放街居委会占用。现存的文物有:大殿、重修城隍庙碑、砚台等。大殿:土木梁架结构,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属九脊歇山式,屋面饰琉璃筒瓦,加勾头滴水,鸱吻已毁。台基较高,前后有廊,8根明柱均外露。脊上塑飞禽走兽,威严壮观。其通长14.4米,宽12.4米,高9.2米。重修城隍庙记碑:质地为汉白玉,圆头方身,通高250厘米,宽85厘米,厚40厘米,系大明隆庆岁次壬申中秋,举人歴官奉直大夫邑人廉汝为撰。砚台……[详细]
延安鲁艺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位于今天延安市城东约5公里一个名叫桥儿沟的地方。学院校址是利用桥沟的一座教堂和教堂周边的窑洞而建立,教堂的大厅当做上课的教室,窑洞当做校舍。据说桥沟的教堂是西班牙的一位传教士集资修建的,传教士名叫:神甫。“鲁艺”成立之初并不在桥沟,而是在延安府城的北面的北围城(今天的军分区一带)。1938年2月,由毛泽东倡导、周恩来等人的鼎力支持下,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了一所旨在为共产党培养文化艺术干部的学校: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4月10日在大礼堂举行了成立及开学典礼,毛泽东自任院长,-同年4月从延安中央党校毕业后来到“鲁艺”担任戏剧教师。“鲁艺”成立最初设有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从8月开始增设了文学系,后来又成立了研究室、话剧团等。1939年8月“鲁艺……[详细]
西安清真寺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鼓楼西北角,俗称化觉寺,因居大学习巷清真寺的东边,故又被称为东大寺。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清真大寺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历史。历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宏大、壮观,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一组古建筑群。寺院占地面积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东西走向呈长方形,共分四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砖雕大影壁和木构牌坊分立东西,该牌坊建于17世纪初,高约9米,琉璃屋顶,飞檐翘角,十分壮观。第二进院落有石牌坊一座,后两侧有明、清重修碑记,碑阴刻有我国书法家米芾手书“道法参天地”和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敕赐礼拜寺”,是我国书法艺术之……[详细]
武功关帝庙
  关帝财神庙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南关小华山之下,面东朝阳,武杨公路临门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南北宽43米,东西狭长147米,占地九亩五分。据地方志载:“绿野亭原在武安王(关公谥号)庙后稍南崖下,有古洞。”由此推测,关帝庙始建最迟应在宋末元初。又据清光绪八年重修碑记载:“关帝庙神会由来久矣。本自前明中承马公捐资设立。……同治原载,修延至光绪八年,多次修建。”原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体,依次为牌楼、山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正殿、寝殿、左右陪殿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武功供销社占用,多年来一直未曾修缮,风蚀雨浞,再加上不懂事的小孩的破坏,所有建筑脊倾瓦残、破败不堪,凡目睹其惨状者无不痛心。近几年来,县文管会人员多次奔走操劳,动员社会各界人士要保护文物古迹,抢救维修关帝庙。并于2005年农历4月8日召开……[详细]
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县梁山脚下,是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李贤,为武则天所生,是高宗李治的第六子。原封雍王,后被立为太子,奉诏监国。李贤曾召学者注《后汉书》。他因抨击武则天的专横,于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被以私藏武器、阴谋反叛的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逼其自杀,时年31岁。中宗复位之后,迁还其陪葬乾陵。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其为章怀太子。李贤墓发掘于1971年至1972年。陵园长180米,宽143米。封土为覆斗形,底边正方,边长43米,高18米。地宫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出土壁画、彩绘陶俑、三彩器、陶瓷器和石刻等文物600余件。李贤墓内共有50余幅(组)壁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内容极为丰富,并且大都保存完好。壁一国两制的题材反映唐代皇室成员……[详细]
卧龙山公刘庙
  卧龙山公刘庙卧龙山位于县城北鸭儿沟上游、马坊村西的沟壑之中。其山峁梁头突出延伸到马坊水库之中,三面环水,一面连接沟坡坪台。其形状似一条卧龙低头嬉水。若站在鸦儿沟对面的马仔坪眺望,形象极为逼真。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其山雅称为卧龙山。卧龙山因建有歧伯周先祖公刘至圣行宫庙宇而闻名。卧龙山下,昔有溪水缠绕,今有马坊水库碧波涟漪。站在山上,清风拂面,爽洒惬意。四面环视:湖区风光,坎面长堤,深沟曲岸。峭壁悬崖,碧树绿茵,飞鸟翔鱼,尽收眼底,可谓一处绝妙的观赏景点。公刘庙原建在山头梁峁之上,当地人称其为庙嘴,也就是现在伸入水库的山梁上。公刘庙相传为唐时初建,后来各朝代均进行过修葺或重建。原址上保留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公刘至圣行宫并僧房募缘碑》和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卧龙山乐楼山门碑记》……[详细]
蕴空禅院
  蕴空禅院,位于华县大明乡乡政府西南六公里的蕴空山北麓。相传始建东汉,旧名“去寂寺”。至于“蕴空山”、“蕴空禅院”的“蕴空”之名,当从大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普乾法师谈起,普乾法师为了遵崇名高望重的“蕴空禅师”才改“云寂寺”为“蕴空禅院”的。蕴空禅院,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进深千余米,占地三十亩,佛堂香熏烟浓,热闹非凡,时至晚清衰败。现禅院仅存大殿三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六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宝塔相伴。传说普乾禅师是明崇祯皇帝的四太子,自清灭明后,全家惨遭劫难,唯他一人有缘幸存,于是他便潜身佛门,周游到此,修身待机。因其素有“生不做清臣,死不沾清土”这誓愿,故亡魂归天之后,其弟子们便按师父遗嘱,选定风水墓地将其棺……[详细]
神木东山庙群
  东山庙群位于县城东500米处,因层峦叠嶂,岭脉逶迤九重,游走如龙,故又称九龙山。据史料记载山上建筑明代时已初具规模,后经多次修葺、扩建,清代至民国为鼎盛时期。其地理位置独特,建筑庞大,以雄险取势,加之僧道云集,曾名震塞外,是周边地区很有影响的古刹和名胜古迹。解放前部分庙宇毁于战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局部再遭破坏,八十年代后相继由民众自愿集资和政府投入对庙殿、上山道路进行了修复与改造。2004年在祖师庙大殿北侧新建了13层,高58.8米的麟宝塔一座,塔内有当代知名书法家题刻数十幅。庙群主要分布在东山香炉山、凤头山、龙眼山的山腰及山顶间,南北绵延3公里,海拔千余米。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建有关帝庙、吕祖洞、张仙庙、万佛洞、财神庙、七佛洞、祖师庙、鲁班庙、等集佛儒道三教于一体的各类建筑二十余处100余……[详细]
直罗镇战役遗址
  直罗镇战役遗址位于延安市富县直罗镇直罗村一带。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国民党当局调集5个师的兵力,分东、西两路向中央红军进攻,妄图乘中央红军立足未稳而加以围击。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指挥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部署了直罗镇战役。11月20日,敌109师沿葫芦河川,在飞机掩护下窜进了直罗镇。次日拂晓,红1军团由北向南,红15军团由南向北,向直罗镇发起猛攻。上午11时,红军攻入直罗镇,敌师长牛元峰率残部500余人狼狈逃窜到寨子山,红军随即将其团团围困。当晚,敌军从东、南、西3个方向增援,均被红军分兵阻击,不能前进。红军主力在向西迎击敌援兵时,于张家湾歼敌106师317团。23日晚,寨子山残敌待援无望,仓皇出逃,师长牛元峰于逃跑途中被击毙,其余残敌全部被……[详细]
砖井堡遗址
  砖井堡位于陕西省定边县砖井镇北高速入口以南。明长城延绥镇西路关堡。砖井堡,明正统2年创建于定边县城东南3里处,因附近有砖砌水井而得名。成化10年南迁至东海螺城,嘉靖中又修复旧堡防守,该堡北至大边仅1里,今堡内辟为耕地。三城门均遭破坏,残留豁口。该堡北至大边2里,东南至柳树涧堡40里。据《定边县志》载:砖井堡为“明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某建,万历六年(1578)增高,砖砌。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徐观海重修。周围凡三里二百五十步。”明时砖井堡辖长城“一十七里,墩台二十二座。”这段长城墙体多已圮坍成波状,高约2~4米,墙下多淤沙,墩台亦已成堆状。长城两侧均为耕地。有文献记载:余子俊撤砖井置新兴,柳树涧奏守永济,故砖井和柳树涧不驻兵。砖井堡北侧距长城不到100m,北侧有长城天堑,其东、西、……[详细]
杨从仪墓
  杨从仪墓宋杨从仪(1092~1169),字子和,陕西凤翔人,生于北宋元佑七年,中年,金人侵宋。徵、钦二帝被掳,国难深重。他毅然应募参军,投到西北战场抗金将领吴介、吴璘兄弟部下。战斗中,他勇猛顽强、屡立战功,逐步由士兵升为和州防御使,赐爵安康郡开国侯。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75岁高龄的杨从仪退休。因故乡沦陷,不能回家,便居住在城固县水北村(今丁家村),78岁病逝就地安葬。杨从仪墓座北向南,封土呈圆形,底部直径8米,上部直径5.4米,高4.5米。墓前有碑二通,其中一通,为“宋故和州防御史提举台州崇道观安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食实封一百户杨公墓志铭”:其高228厘米,宽108厘米,厚20厘米,41行,行120字,共4千多字。为南宋乾道五年(1169)立,详细记叙了杨从仪的生平事迹,是研……[详细]
长安归元寺
  归元寺地处陕西省西安市王寺街道办(为西安未央宫所在地址)中心地段,西依沣河、南面终南,北傍沟通西安、咸阳新建世纪大道。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归元寺建于唐贞观年间,是玄奘法师西去印度求法,回归后晋见太宗皇帝前所住锡之最后一站,距今有千余年历史。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受教于戒贤大师,回国后创立法相宗,并接纳和培养了高丽(南韩)学憎圆测,成就了中韩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归元寺虽经沧海桑田,历史变迁,数度兴衰。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特别是经过释常义、释慈光两任住持的苦心经营,归元寺已恢复山门、天王殿、卧佛殿,又新建念佛堂、斋堂、地藏阁、方丈室、五观堂、寮房等,念佛堂落成以后,殿脊所配0熠熠生辉,瑞相叠生,令周边信众惊叹不已。经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批准,归元寺已被确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