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宝鸡市 > 扶风县旅游

扶风县文物古迹介绍

1、法门寺 A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门寺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兴起于隋,鼎盛于唐,因安置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而成为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塔初建时名阿育王塔,唐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后因地震倒塌。1579年扶风县佛教徒募化钱财,重建真身宝塔,历时30年。将原来木塔改建为八棱十三层砖塔。该塔建造的极为壮观,高47米,1至12层共有89个佛龛,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每层有出檐斗拱,工艺精湛,纹饰华丽。塔底还有题额,分别为“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露”、“浮图耀日”等字。由于年久失修在1981年8月24日因阴雨连绵宝-塌,仅留半个塔面危立在残台破砖之上。1987年,国家拔款重建法门寺塔,在清理塔基时意外的发现了石函封闭的地宫。根据这次在地宫里发现的碑文记载,佛祖舍利藏在法门寺塔基内。同时在地宫中发现了深藏千年之……[详细]
贤山寺
  贤山寺位于扶风县城西南塬边午井镇南官村,面对秦岭同太白山相望,背靠北莽山与法门寺相峙,低头能睹渭水长流东去,足下可见陇海铁路输通神州各地。寺前两山环抱一沟,远看不见,诚访即到,绿树成荫,包刹其中,依塬建寺,游人有入山之感。清嘉庆县志载,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从明杨博游贤山寺碑考察,磨毁寺内原北朝造像碑所刻一事证明,(碑上部造像尚存),其始建时代晚于北宋。清嘉庆县志载,张载(横渠)隐此读书讲学,故名贤山。华腹之贤山,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闻名暇尔不逊色于秦地其他之名刹。这儿有历代帝王和中外文化使者的足迹,有墨客诗人的遗赋,有民间美丽的传闻轶事,特别与众不同的是有理学的启蒙,儒释的揉合修学院,有贤齐国师的美德,张载、王翰林的盛名,难怪人们贪恋此地是修心养德求智长慧的福地。不避徒步登山之……[详细]
扶风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陕西省扶风县段家镇,前身为福荫寺,始建於隋大业元年(605年),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中。相传,隋炀帝惕贲为纪念其父隋文帝的功业,保佑江山永固、福荫子孙万代,与太陵旁边创建了此寺。内於福荫寺的创建有皇帝支持,所以当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安史之乱”各国热逐渐衰弱,福荫寺和其他佛教道场一样,也随之香火日少,武宗灭佛,福荫寺也在劫难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毁。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间,福荫寺曾三次重修和补修,再次兴盛,较以前规模更大,僧人更多,计有土地一百八十馀亩,极一时之胜,清未民初,战乱四起,盗匪泛滥,福荫寺多处殿宇被毁,仅存三间大殿、六间厢房和钟鼓二楼,有数僧看门而已。1949年後,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馀亩,殿堂、佛像、钟、彭齐备,但不幸毁於“文革”。1987年由净天法师倡导,在……[详细]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遗址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窖藏……[详细]
杨珣碑
  杨珣碑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石碑村西。杨珣(667-717),唐相杨国忠之父,被追赠武部尚书。碑嵌于硬山顶砖碑楼内。青石质,螭首,方座,通高6.67米。其中碑身高3.18米,宽2.19米,厚0.65米。天宝十二年(753年)立。圭额篆书“弘农先贤积庆之碑”由李隆基书丹。碑文隶书26行,每行57字,记杨珣门阀家世及生平德行。碑阴有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题记。碑旁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杨珣墓碑一通,高1.98米。2006年杨珣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扶风城隍庙
  扶风县博物馆设于扶风县老城区东大街5号的扶风城隍庙内,占地面积6668平方米,现隶属扶风县文化文物局。创建于1981年5月1日,1994年被扶风县委、县政府确立为扶风县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2009年6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估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09年10月被国家四部一委公布为第二批免费开放单位;扶风城隍庙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扶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上万余件(套),举办有扶风出土西周青铜器精品陈列、扶风出土历代铜镜陈列、西周农业科技史陈列、扶风碑碣石刻陈列等。除了文物陈列展览,还利用戏曲、民间工艺、壁画、宣传牌匾等形式向广大游人介绍科学、法律、历史、环境保护等各种文化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博物馆利用一年两次古庙会……[详细]
温玉珊宅院
  温玉珊宅院时代:民国地点:扶风县城关镇小西巷保护范围:宅院围墙以内。2008年,温玉珊宅院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天河寺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汉、唐、宋 地址: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扶东村 保护范围:东距扶风至绛帐公路约100米,西南距凤尾村约300米,西临断崖,北距韦水约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南面A区外延50米,西、北面同A区。2014年,天河寺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湋峰塔 时代:清 地址:宝鸡市扶风县段家镇东官村 保护范围:湋峰塔塔体。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10米。2014年,湋峰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案板遗址位于扶风县城东南约4公里的城关镇案板村附近,水与美阳河交汇处的黄土台塬上,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700米,总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包括下河遗址、下河墓地、案板遗址、南沟遗址。文化堆积层厚约2~3米,到处可见古文化迹象。该遗址是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调查发现的。1983~1993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向积近3000平方米。1997年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七次考古发掘。这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新石器及西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其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三期:第一期共清理灰坑24座,以椭圆形最多,发现有可能是壕沟的遗迹,此期属于仰韶文化发展的中期,即学术界所谓的庙底沟类型,其总特征与宝鸡福临堡一期相近。第二期共清理灰坑63座,以圆形坑为最多,清……[详细]
  尚德村遗址 位于渭河北岸扶风县揉谷乡尚德村西北10米处。遗址东西500米,南北15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遗址区内可采集到较多的陶片,可辨器形有尖底瓶、钵、盆、罐、鬲、甑等,泥质陶器有红陶、红褐陶,夹砂陶有红陶、红褐陶、灰陶。纹饰有绳纹、线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并有-绘陶片。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并有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1957年5月31日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龙湾遗址位于扶风县揉谷乡白龙村。遗址东西宽550米,南北长600米,面积约33万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先周、西周文化共存的古遗址。遗址内新石器文化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主,仰韶文化的陶片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常见的器形有尖底瓶、罐、盆、钵等;龙山文化陶片以夹砂黑陶、红褐陶、灰陶质居多,常见器形有罐、鬲、盆、杯、碗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拍印纹、附加堆纹等。2003年9月24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白龙村西崖边以东100米,西至崖边以西650米,南至太子藏村以南1000米,北至太子藏村以南40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50米。……[详细]
  下康遗址·新石器时代、商、西周·扶风县法门镇下康村南。保护范围:东至村南土壕东沿,西至沟边台地,南至水渠以北50米,北至村口。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30米。2003年,下康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陈遗址·商、西周·扶风县召公镇大陈村。保护范围:东至穆家村口,西至大陈村口,南至大陈村以南250米,北至大陈村以北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50米。2003年,大陈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益家堡遗址位于扶风县城关镇益家堡西南台原上。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1978年后因平整土地而破坏较严重,是一处含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的居住遗址,发现有商代殷墟一期的青铜器、兵器及鬲、罐、豆等陶器。1992年4月21日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家台遗址 位于渭河支流漆水河上游,扶风县新店乡王家台村西南的塬边及梯形台地上。遗址东西700米,南北600米,面积为42万平方米。遗址堆积厚,内涵丰富,采集到的陶片,可辨器形有平底瓶、钵、罐、瓮、灶等,泥质陶有红陶、灰陶,夹砂陶有红陶、褐陶。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篮纹、鸡冠状纹饰等。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其中包括仰韶文化的福临堡二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龙山文化的庙底沟二期类型、双庵类型。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秦家庄一号遗址 位于扶风县新店乡秦家庄西北部的小沟东岸台地上。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盆、罐等。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常见的有篮纹、附加堆纹、方格纹等。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壹家堡遗址 位于扶风县城关镇壹家堡西南150米的河北岸塬头上。遗址东西700米,南北400米,面积约28万平方米。遗址中,发现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灰坑、陶窑,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红褐陶片,纹饰为线纹、弦纹,可辨器物有罐、尖底瓶,还采集有磨制石刀。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姜嫄遗址 位于渭河北岸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北约10米处。遗址东西300米,南北100米,面积3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到处可采集到陶片,可辨器形有尖底瓶、钵、盆、罐、鬲、甑等,泥质陶器有红陶、灰陶,夹砂陶有红陶、红褐陶、灰陶。纹饰有绳纹、线纹、篮纹、锥刺纹、菱形乳钉纹等,并有黑色口彩、圆点勾叶纹彩绘。该遗址以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并有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存,还有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1957年5月31日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五郡沟遗址时代:新石器时期、周、汉地点:扶风县城关镇五郡村保护范围:东至蔺家卫,西至小韦川下堡,南至水库,北至五郡老堡100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北与西各外延10米,东与南同A区。2008年,五郡沟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