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101、东庙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庙桥
  东庙桥时代:宋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时的武康石构筑。武康石也叫紫石,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赤,原产于浙江省武康(已于1958年并入德清县),宋代及元代时,江南一带常用这种石头来造桥,东庙桥上的大部分构件为此石,可佐证其的最初建造年代确实是在宋代。水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每根石梁均从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厚,外侧又凿有弧度,整个桥面略呈拱形,造型美观。次孔石梁边端分别镌刻如意云图案,形成各异,飘然生动。东庙桥的构造技术颇有特色。其底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受力匀称。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石梁间铺设石板。每根石梁都是两端为31厘米,中间增厚至51厘米,外侧又凿成弧形,这不仅可增大压力,减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详细]
翁氏故居(翁同龢纪念馆)
  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上的常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区翁家巷门内座落着一座明清古建筑群,这就是翁氏故居,现在的翁同龢纪念馆。翁氏故居占地面积广达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左右。其建筑设计遵循我国古代官绅住宅以中轴为主的形制格局,分东、中、西三大部分。中部由大门进入后,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綵衣堂、后堂楼和双桂轩等,共为七进。其中轿厅为歇轿与备茶之用,綵衣堂为迎宾与举行婚庆寿庆等礼仪之用,后堂楼与院子为主人及其家人居住生活之用。中轴线建筑的东西两侧设有“避弄”走道,以防火灾,并作为每逢主人在綵衣堂迎宾时,家中妇孺、仆役出入避开厅堂方便之用。东侧避弄即为故居的东部区,该区临巷开有侧门,入门后依次布局有照墙、玉兰轩、知止斋及小院等,此为主人藏书和书房及接待宾客之所。西侧……[详细]
103、藏海寺
藏海寺
  藏海寺雄踞于虞山剑门绝巅拂水岩之上,是常熟地处最高的佛教丛林,也是太湖风景区内的一个著名景点。初名拂水东庵,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僧道所建。乾隆间邑人陈士煌增建大悲殿,渐具规模。但于934年全寺毁于火灾。近年由佛教协会重建。现山门原为报国院之正门,为仅存的明代建筑。九十年代重修时,改为藏海寺的山门,而将报国院真武殿西移重建于今址。门额“藏海寺”三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两侧有于右任早年手书唐王维《青龙寺》联语:“山河-里;世界法身中”。笔走龙蛇,金碧辉煌。山门内正中广场,古银杏树高耸入云,宝鼎中香烟不绝。藏海寺大雄宝殿今已题名为“普光明殿”,庄严雄伟。赵朴初为大殿题“三千觉路”匾,楹联为钱仲联撰书,语曰:“自天水建庵,石劫几回经,法日重光千祀后;当赤明开纪,化城弹指现,蜀峰飞到一……[详细]
张士诚及其父母合葬墓
  张士诚墓,在吴县斜塘乡盛墩村,南距斜塘镇北里许。张士诚,元代泰州白驹场亭人,初以贩盐为业,后不堪富户--,在泰州聚苦役盐丁等万余人起义。在击败元丞相脱脱所率大军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攻陷平江(今苏州),正式定都苏州,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苏州,张士诚被俘,解至金陵,自缢而死,时年47岁。张士诚死后,朱元璋命具棺木赐葬今址,墓地面积3亩多,高出农田约1米,墩西部原有张王庙,墩东北有一高墩,便是埋葬张士诚遗骨的所在。墩前原立碑,刊有“张吴王墓”字样,现已无存。张士诚父母墓在苏州市盘门外朱公桥东。1964年6月,经苏州博物馆清理,封土高3.8米,占地210平方米,内有糯米石灰浇浆和石板,封闭严密坚实,下以巨石为圹,砌砖为墙,底……[详细]
太湖西山水月禅寺
  太湖西洞庭山,古谓包山,俗称西山,现名金庭。西山距苏州城45公里,南北11公里,东西15公里,面积达79余平方公里,为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据俞家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证实,早在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西山已有人类居住生活。4000年前,大禹治水过西山,留有禹王庙、禹期山等古迹。春秋时期,为夫差与西施避暑之地,遗有明月湾、消夏湾等。南宋初年,北人南迁,达人唯恐入山不深,定居西山者极多。西山缥渺峰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海拔336.6米。水月禅寺,便位于缥渺峰下。传说宋真宗祥符年间,从浩瀚太湖中漂来数百根巨木,齐涌至缥渺峰山下。船工取上观察,但见每根巨木上都刻有二字:“水月”。船工认为是神木,便全部送往禅院建造大殿。此事颇为神奇,所以,寺僧永照遂将院名改为“水月禅院”。传说见于元高德基《……[详细]
黎里施家洋房
  施家洋房位于老街西侧的北栅西岸路32号,其样式完全是对传统民居革命性的颠覆。施家花园建于1929年。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共三进。沿街大门前一对四方细磨石子门柱,铸铁大门已失。第一进二层,清水红砖水泥嵌缝墙体,西洋式水泥细磨石子门楼,上标“1929”,房内铺西洋花卉地砖。后天井有石门楼一座。第二进二层楼房,主体阔14.5米,进深6.6米,由天井南北厢楼与第一进连通,构成走马堂楼。第三进平屋,上部水泥天桥与第二进连通。民国初,下丝村有青年施永生,本来学得一手好厨艺,夫妻两开有小饭馆,后遭各方排挤,只能歇业。于是,托人介绍,到浙江南浔庞家帮佣。庞家本是南浔四象之一。后两人随主人庞元济(1864-1949)到上海,施永生烧得一手好菜,主人称其为“永生师傅”,其妻心灵手巧,主人称其为“施家姆妈”。施家……[详细]
钱谦益墓
  在虞山西南麓拂水岩下刘神浜,环山公路西侧。钱氏墓地较广,临山塘本有石坊,墓道,拜台等,皆已毁,仅存罗城。今存墓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占地743平方米,封土高1.3米,主穴为钱氏父母钱世杨、顾氏之墓,有碑一通,钱氏墓在其昭(左)位,墓后立清嘉庆间钱泳所书青石碑及民国立花岗石碑各一通。钱泳所书碑正中镌“东涧老人墓”,上端镌小字“集东坡先生书”,下端镌小字“尚湖渔者题”,末镌“吾意独怜才”及“尚湖渔者”两印。民国间立碑镌“钱牧斋先生墓”。后钱墓屡修,曾于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调整为县级,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钱谦益(1582-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在涧老人等。明末清初文坛泰斗,被尊为“东南文宗”。生于常熟官宦之家,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第三……[详细]
广福村遗址
  广福村遗址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西南约3公里。遗址现存面积28000平方米,于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4年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和吴江市文物陈列室进行了考古调查。1996年配合广福村基建,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和吴江市文物陈列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主要文化遗存为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6000多年。在已发掘的160平方米面积中,发现墓葬20座、房址1座,出土器物56件,以及鹿、麋、猪、牛、狗、龟等动物的大量遗骸。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与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广福村遗址出土器物陶器居多,主要是鼎、豆,另有少量盆、钵、杯、网坠等。同期出土的还有石器:斧、锛、刀、纺轮,骨器:锥针,以及玉器:玦等。大量出土的动物遗骸印证了遗址地层的孢粉分析,当时自然环境湿热的中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可能比目前高2……[详细]
苏州开元寺无梁殿
  位于盘门内东大街11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吴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护管理。开元寺初名通玄寺,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隋开皇九年(589年)吴县令孙宽废寺,唐贞观二年(628年)僧慧重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改名。大顺二年(891年),孙儒占据苏州,开元寺被付之一炬。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吴越钱氏迁建开元寺于盘门内现址。宋至明屡经废兴。清咸丰十年(1860年)又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事重修,未复旧观。无梁殿是开元寺现在仅存的一座古建筑。无梁殿即藏经阁,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原先供奉无量寿佛,又名无量殿;因为都是磨砖嵌缝纵横拱券结构,不用木构梁柱檩椽,故习称无梁殿。殿坐北朝南,两层楼阁式。面广七间20.9米,进深11.2米……[详细]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苏州市凤凰街定慧寺巷22号,是一处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的古塔及大殿建筑遗址。罗汉院双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两座塔的规模和结构完全相同,均为八角形0式砖结构塔,塔身通高33.3米,共7层,底层每边宽5.5米。塔身各层仅四面辟门,其余四面则隐刻出直棂窗,门窗之上有阑额及斗拱支撑塔檐。塔檐以砖叠涩挑出,弧度较大,共六层,至角起翘,表现出明显的江南建筑风格。塔室平面除第二层为八角形外,其余6层均为四方形。各层之间顺次按45度角相互重叠转换,从下向上仍构成八角形的形式。塔刹为铁制,约占塔高的1/4,这在中国古塔中是极为罕见的。正殿遗址位于双塔以北21米处,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与进深均为3间,总面积约18.4平方米。大殿四周现存有石柱16……[详细]
111、灵岩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塔
  导 游 位于苏州城西南约15公里处的灵岩山灵岩寺中。也叫永祚塔,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为木构砖塔。两宋期间重修,明代后期被雷电所毁,现存砖塔为清乾隆十五年(750年)所建。  介 绍 塔平面呈八角形,7级,实心塔,塔壁有多处宋代铭文砖。每层四面辟门,逐层交错,形式与市内的双塔相同。交 通 可以在吴县汽车站乘坐开往西山、胥口、光福的中巴,还可以乘公交车直达,苏州市区——灵岩山公交线路: 游4:火车站--灵岩山 票价 2元(空调车3元) 69路:(原91路)石公山风景区--灵岩山 票价 3元 315路:石路 --灵岩山 票价 2元 63路:吴中南站\汽车南站--灵岩山 票价 5元 64路:汽车北站\火车站--灵岩山 票价 5元 65路:人民桥--灵岩山 票价 4元 43路……[详细]
苏州圆通美术馆(圆通寺)
  圆通美术馆坐落于网师园一墙之东。籍载圆通寺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1936)张善孖、张大千、叶恭绰等曾寓居寺中行礼佛参禅。2007年有社会力量出资重修圆通寺,原址上创办苏州圆通美术馆、苏州市史前玉器研究会、博物馆。馆藏文物包括瓷器、高古玉、油画等。本馆主要是以展示史前华夏文明为主(介绍东北6500年前的红山文化、西北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太湖流域5000年的良渚文化)。宣传、交流、研究、鉴定为导向,真实地可触摸到史前文明的实物——古玉器。古玉是体现史前文明最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礼仪、信仰乃至审美观念,可以说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文明史。馆里除了特请旅美油画家“太湖居士”朱神光来馆设立工作室外,还收藏有中国近……[详细]
太仓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太仓市沙溪镇普济街南端。据宋代《庆元志》载:唐武后(则天)于长安三年(703)曾敕建瞿像宝塔于武安寺。唐肃宗,干元三年(760),有一高僧简大师率俩弟子来游武安寺,遂栖止于寺,并扩建武安寺,更名为“宝林寺”,至宋初始改为“广安教寺”与吴郡(苏州)的瑞光、妙严、明觉及万等寺交称为江左五名寺。另据《吴门有隐》(道光版)及《直塘里志》所载:在北宋真宗祥符年间,有吴中鲁国公,闵荣献罗法堂一座(十八尊)于广安教寺,并重行掘池建塔及募建寺前之桥,桥初名“香化”,亦称“寺前”桥,至明正德年间改为三墩拱形石桥,桥名“普济”。至明兴武十五年(1382)寺庙奉诏归并,寺更名为“丛林寺”。昔时诗人崔华对古寺盛况有诗云:“一寺千松内,飞泉屋上行”句,描述了当时殿宇之高耸,古林森森,飞檐相接之。明成祖永乐……[详细]
太湖西山罗汉寺
  罗汉寺位于苏州太湖西山秉场村罗汉坞,地处幽谷,为西山景区仅存的少数几个寺庙之一。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明洪武初归并上方寺,明永乐年间僧悟修重修,不久寺废,明天启二年觉空禅师来居,寺始兴,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寺得重建成,有《重兴古罗汉寺碑记》。清末后渐废,解放后沦为仓库,1984年由吴县园林管理处重建大殿(明湾清乾隆民居拆迁),增建可乐堂、山门,并有专人负责看管,对游人开放。相传吴王曾驻兵于此,故地名“兵场”,后误写作“秉场”。罗汉坞以寺而名,峰峦叠翠,果木森森,蔚然成海。寺前溪旁新建有石雕牌坊一座,额枋里刻民国18年(1929)李根源隶书“古罗汉寺”,对联“古树径通幽,梵音风作韵”由沈炳春撰写。山门正中端坐大肚弥勒佛(布袋和尚),花岗石刻,身背黄袋,笑脸相迎。上有匾额,名……[详细]
115、吴门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门桥
  吴门桥位于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该桥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单孔石桥,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古代纤夫穿越桥洞而设的便民设施。该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桥门正中冠有「吴门桥」三字,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吴门桥为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据《吴县志》记载,吴门桥始建于北宋。北……[详细]
苏嘉铁路75号日军炮楼
  苏嘉铁路75号桥日军炮楼位于苏州吴江区盛泽镇群铁村苏嘉铁路75号桥东南侧。苏嘉铁路建于1935年,1936年7月通车,曾在1937年的淞沪抗战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吴江后,重兵把守苏嘉铁路,沿线修筑了许多炮楼镇压抗日武装。75号桥炮楼始建于1938年下半年,由西炮楼(两层)、营房、东炮楼(单层)三个单体组合而成,总面积119.4平方米。1944年初,苏嘉铁路被日军分段拆除。75号桥日军炮楼,是苏嘉铁路全线仅存的炮楼,苏嘉铁路75号日军炮楼作为日军侵华历史的铁证,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沿革:75号桥炮楼始建于1938年,解放后,曾作为村碾米厂、杂物堆放仓库。2003年镇政府对苏嘉铁路75号桥日军炮楼进行了全面维修。2006年被列为……[详细]
117、富观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观桥
  富观桥旧名庆荣桥,位于吴江市同里镇仓场弄北部。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里人宁成始建,初名为庆荣桥。明成化二年(1466)里人顾宽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里人沈敬宇募资修建,易名富观桥。清嘉庆十八年(1813)修建(桥南堍西侧桥石上镌有“大清嘉庆十有八年岁次葵酉里人募捐修建”字样)。1997年9月15日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34米,宽2.85米,矢高5.1米,跨径9.4米。桥面上北边桥坡中段,建有4平方米的平台,东边桥面设有坐栏(条石)供过往行人休憩。桥北直角相交着两个桥台,分别向西、北延伸,有石阶14级和15级。早先,在桥面上曾筑有木栅栏,作为防守之用。拱券中部有一“鲤鱼跳龙门”的浮雕,画面朴实无华,刀法简洁利落,鲤鱼的形象与众不同,为龙首鱼尾。除此之外,……[详细]
七都广福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广福桥位于七都镇隐读村,其西堍为浙江湖州地界,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修。江苏省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之桥由当时江苏省吴江县和浙江省乌程县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合建,从桥上题刻中可得知,当时由95人捐银99两4钱。桥拱形单孔,由武康石(紫石)、青石和少许花岗石构筑,全长17.4米,桥顶宽2.34米,桥堍宽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广福桥拱券的砌置方式颇为特殊,采用了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所谓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错缝连接,这种砌置方式见于明代以前的桥梁;所谓纵联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之间加有“龙筋石”,清代、民国时期的拱形石桥都采用此种砌置方式,这较之于以前的分节并列,既增强了桥的横向整体性,又增加了桥的美观性,是造桥技术的……[详细]
樊村泾遗址
  樊村泾遗址在太仓城厢镇樊泾村小区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2016年1月,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发现。经过2016年初至2017年底的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出的大型仓储遗存、居住基址、道路、桥梁基址等,系元代太仓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是目前除龙泉窑址考古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处龙泉窑青瓷遗存,出土150吨元代中晚期精美龙泉窑青瓷器、瓷片,数量惊人。对补充元代龙泉窑青瓷标型器和建立元代龙泉窑青瓷标本库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枢府瓷、元青花残片、青瓷点褐彩器,是苏南地区瓷器标本的重大发现。“樊村泾遗址”元代瓷器仓储遗存发掘出土的残瓷器主要是在遗址区域中转过程中的损耗品,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上,都具备了一个大型瓷器仓储、瓷器贸易集散地的特征。如此大规模的经济贸易事迹却未发现与之相关的史料记载……[详细]
王锡爵墓
  王锡爵墓,在苏州市虎丘新庄村凤凰墩。王锡爵,字元驭,别号荆石,明太仓人。嘉靖会试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万历初掌翰林院,累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卒谥文肃。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明王文肃公锡爵墓,外建赐茔神道坊。享堂毁,……有翁仲、石狮、石虎、石羊。坟围坊题‘建极殿大学士太保王文肃公墓’。围广约二十丈。……左建祠,祀文肃像,壁嵌苏州府建祭田碑。全茔地二百亩”。1957年调查时,墓地仍广约4510平方米,封土高约2米,尚有石翁仲、石兽、石坊柱、断碑等物20余件,可见其墓规模之大。“文革-”初遭到破坏,1966年12月苏州博物馆清理发掘。该墓外用“三合土”浇浆密封,圹内以青砖砌成竖穴券顶双室,并列木棺两具。为王锡爵与妻朱氏合葬。出土文物有冠、袍、衾、裙等绸缎衣服,有制作精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