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苏州伽蓝寺
  伽蓝寺坐落于苏州城东莫邪路娄门桥堍,前身为关帝庙。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51),后毁于战乱。至光绪壬午年(1882),由当时善导法师的法徒修觉住持募化重修,并题“不二法门”门碑。同年,清末代状元陆润庠题“关帝庙”庙名。苏州历史上原有关帝庙9座,多数为道观。《姑苏志》载:「关王庙,祀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在武状元坊东大街。元甲午岁,道士李原祐建。」 石《志》:「关帝庙,在卧龙街周太保桥北,宋淳熙中建庙。」关帝庙原属于真觉庵(钮家巷内)下院,是比丘尼道塲,位于娄门外永林桥南苏家场,有四亩园地。原住持为慧源法师,慧源圆寂后由福安法师当家。1986年正月初二福安往生,庙里七年无人管理,几乎荒废。1992年应广大信众之请,经宗教局、佛协会同意,由文山禅寺监院广兴法师接管关帝庙。在法师的住持下,并得到广大信……[详细]
杨氏宅第(杨孝子祠)
  时代:清地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凤凰镇恬庄北街杨宅为清朝乾隆初期所建。由榜眼府、杨氏南宅和杨氏孝坊组成。自2006年开始,市镇两级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修复后的三处古建筑占地面积558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132平方米,为传统明清建筑中的典型代表。相传唐宋兴盛之极的河阳古镇在宋末元初突遭兵戮,数千间房屋毁于战火。古镇镇民看中河阳山东麓约二公里外一条叫“奚浦塘”的小溪,举族迁徒至小溪两岸定居,于是便有了恬庄古镇。清代乾隆中期,古镇进入了鼎盛时期。恬庄古镇人文荟萃,状元、榜眼、进士、举人等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清代顺治年间状元孙承恩、咸丰年间榜眼杨泗孙、嘉庆年间进士杨希铨、道光年间举人杨沂孙,清代名士杨元丰等。古镇现留存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详细]
徐达源故居
  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之间有一幢八进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达源故居。徐达源故居的第三进名为写韵楼,即是当年吴琼仙的书斋,现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出进。该楼为一楼厅,面积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厅前为一庭院,院中原有砖雕门楼、花台等,现存有半残的漏窗一个,其两边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着楼前褐黑色的长窗和楼侧青灰色的高墙,望着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现出当年“写韵帘垂碧柳阴”的情景。就是在这座写韵楼里,吴琼仙写下了许多诗篇。“湖光十里碧粼粼,画出江南二月春。逢着桃花侬要问,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杨时节未闻莺。徐忱旧馆分明是,何处东风第一人”等佳句脍炙人口,流传颇广。吴琼仙逝世后,《写韵楼诗集》予以刻印面世,当时诗坛不少名人为其题咏,留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详细]
常熟白雀寺
  白雀寺位于虞山镇大义管理区中经村,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志载:建寺中有白雀来巢,寺因以名。南宋端平三年(1236),僧如瑶重建,元末毁于战火。明正德丁卯年(1507),僧0拓之,隆庆初再毁,僧明净再新之,不到20年又毁。万历年间,僧智海、慧秀募金重建。王世贞撰记曰:“甓取其厚,材取其良,塗塈取其精坚。于是三身之座、四天之阁与十六应真之位,屹然若金刚不坏矣,壮丽亦称是”。清初又被火废。乾隆二十二年(1757)僧圣通重修。据《柳南随笔》云:长洲王雅宜(名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工草书),尝养疴吾邑白雀寺,有“访王元肃虞山不值”诗卷,并以所书镌石,即被后人誉为王宠代表作之一的《白雀帖》,现藏于重庆市三峡博物馆。太平天国时部分殿宇被毁。清同、光年间,翁同龢曾为此寺书“白雀行窝”匾。民……[详细]
165、曾园
曾园
   曾园又名虚廓园、虚廓居,位于古城区西南隅与赵园相邻。原为明万历间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部分遗址。清同治光绪间刑部郎中曾之撰营为家园,取名“虚廓居”,亦为其子晚清文学家曾朴故居,习称曾家花园。  曾园以水面为中心,四周环亭榭假山,修竹古木,布置得宜,建筑别具匠心。且借景虞山,水光山色融为一体。  园中央清池一泓,源头活水从城河入。池中置“不倚亭”,池南为“虚廓村居”(翁同和题),有“水天闲话”,庭前植香樟、白皮松各一株,为明“小辋川”遗物,树下立“妙有”峰湖石,向东穿廊达“归耕课读庐”,可登“琼玉楼”。“虚廓村居”之西南有红豆树一株,亦为明“小辋川”旧物。池东有黄石假山,名为“小有天”,题云:“光绪丙戌,筑石室为-处,故友庄亦耕经营之,越六年曾之撰记。”山巅筑六角亭,亭北有小榭,山下有“磐矶……[详细]
苏州织造署旧址
  时代:清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苏州织造署是“江南三织造”之一。198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百年名校的江苏省苏州十中,这里曾是苏州织造署的西花园,为皇帝行宫后花园。当年康熙帝六下江南,祖孙俩在苏州均驻跸西花园。织造使曹寅(曹雪芹祖父)之母曾为康熙帝乳母,曹寅幼年也曾入宫陪康熙读书。苏州织造署西花园长期作为行宫,实际上已经是皇家园林了。园内瑞云峰,也是江南园林太湖石名峰之一,被誉为“妍巧甲于江南”。苏州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自古丝织业发达,为中国丝织中心之一,被誉为“丝绸之府”。为满足宫廷需求,自元代起朝廷就在苏州设立织造局,明代由太监兼理织造,1646年(顺治三年)建织造局,又名总织局,1674年(康熙十三年)改为织造衙门,亦称织……[详细]
王皋故居
  王皋作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苏州落户扎根,繁衍后代,延绵不绝。世称三槐堂王氏“南渡始祖”。 苏州现有三槐堂王氏中沙支管理委员会。2017年是三槐堂始祖王旦逝世1000周年,山东莘县明年举办第十三届世界王氏大会,天下三槐王氏将在山东聊城群贤堡寻根问祖。王皋祖籍正是山东大名府莘县。苏州太平桥王宅燕翼堂修缮为王皋故居,苏州王氏也能在江南水乡寻根问祖。苏州“三槐堂”旧址:其一,“阁老基”,即王皋故居遗址,现名“净土庵”,座南朝北,位于太平旺巷村,东面濒临阳澄湖,举目烟波浩淼,芦荡摇曳。门前便是一条直通阳澄湖的河道,古名荻溪,河上有一座凤凰桥,主要构件多为褐红色武康石,石梁上镌刻有铭文,西面书:太原王氏近溪策立,东面曰末岁建凤凰桥,为宋元时期遗物,相传为王皋归隐时建造,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详细]
周市万安寺
  万安寺原名万安堂,俗称都天庙,位于斜塘三千湾石桥南堍,塘岸要道,傍河两筑。据考查,万安堂建于清顺治年间,创建人陈瑚,主要是用于掩护抗清斗争活动。因此,堂内供奉的菩萨与众不同,特意挑选了被道家列为“水官”的骆宾王,国内三百多年来独一无二。清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863年1月30日)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部队数万之众,从常熟支塘冲击周市,三千湾系行军必经之地,万安堂被毁焚。稍后,因道士打醮求雨,在万安堂旧址搭坛做法事,香火重续,后又募捐集资,重建万安堂,改名为“代天巡狩都堂庙”。瓦屋结构,有山门、廊房、天井、大殿,供骆宾王为都天老爷。山门内,立庙碑,记载从“堂”到“庙”的演变过程,立碑的日期,大概是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山门外开一口井,青石栏,竹吊桶,方便行人休息饮用。同时,确定每年农历……[详细]
木渎古松园(蔡少渔旧宅)
  山塘街鹭飞桥东五十步有古松园。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古松园为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回乡造屋置地,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人物。字枋为“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尤其“张良拾履”中的拱桥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详细]
170、北半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半园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占地1130平方米,位于白塔东路60号。该园为清乾隆年间沈其奕所筑,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又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俗称“北半园”。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向公众开放。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筑以黄石驳岸,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该园布局以狭长水池为中心,筑以黄石、太湖石驳岸,周围环以旱船、四面厅、水榭、半亭等建筑,以曲廊断续相连。园中多以“半”为特点,半桥、半亭、半榭……[详细]
苏州烈士陵园
  苏州烈士陵园位于苏州市西郊横山西麓,原名苏州横山烈士陵园,建于1956年4月。2000年2月,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原址对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改建。苏州烈士陵园占地140亩,改建后分纪念瞻仰和烈士安息两个区。纪念瞻仰区居于陵园中心位置,采用主轴线对称布局。轴线长约160米,由西向东依地貌呈阶梯形,相应建筑依次为大门、牌坊、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陵园电教馆、悼念广场、纪念碑。纪念碑呈四棱塔式,高27米,寓意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日,碑上镌刻陈毅元帅为烈士陵园的题词“为人民事业而牺牲是最光荣的”,碑底柱正面和两侧各刻有一幅浮雕,画面分别为“百万雄师过大江”、“烽火沙家浜”、“铁岭关大捷”,背面是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重建陵园的纪念碑文。烈士事迹陈列馆为两层仿唐建筑,馆内按历史进程分“星火燎原”、……[详细]
周庄太平桥
  •藤蔓从古老的桥身上垂下,桥头连着围着竹篱笆的人家,非常上镜。景点介绍太平桥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重建,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桥身石缝里长着藤蔓,非常上镜。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的《周庄的某一天》画的就是太平桥,并把她自己也画了进去。站在太平桥对面的南市街上,你可以把南北市河与后港河丁字河口上的太平桥,以及太平桥桥头围竹篱笆、摆着盆栽的水乡人家一同纳入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很有味道。从桥前经过、穿过桥洞的游船也是摄影的好素材。太平桥距双桥不远,如果选好角度,你还可以拍张包含双桥的全景照。导览1991年4月,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慕名专程到周庄写生,她选择太平桥作为创作题材,把自己也画了进去:画面上透过圆圆的桥洞,一位日本女子正端坐在水港岸边写生。两年后……[详细]
长洲县学大成殿
  长洲县学大成殿,在干将东路平江实验学校内,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长洲县学创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即广化寺改建,元明几经修建,即所谓旧学,明嘉靖二十年(1541)迁现址,以福宁成寿寺改建,即所谓新学,清雍正三年(1725)后为长洲元和二县学,现存大成殿为光绪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32米,进深六檩17米,扁作梁架,四同有外檐桁间牌科,前设月台,近年已加以维修。长元县学不仅有“左庙右学”两路自成体系、功能不一的各种建筑,而且学内北部和东部还有多处绿地和小园林。据记载,道山亭之北,东为菜圃,西为桃李园;东南有土山松林、杂花数十株的春宴园;其东栽竹数百竿,名小淇园。另在玉带河东“有田数亩,可供粢盛”。长元县学四面环河也是它的一大特色。本来它西临第四直河,南对第……[详细]
震泽虹桥
  位于吴江震泽镇藕河街虹桥弄西,跨通泰河。始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8年(1919),震泽市镇当局在虹桥东堍近处增建一亭,名之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联:“远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画本,近邻塔影花香鸟语尽诗情。”民国24年6月(1935),因新开頔塘转道河(新开河),将虹桥拆除移建于思古墩。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单孔拱桥,东西走向。全长24米,中宽3.1米,堍宽3.5米,矢高3米,跨径7.1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虹桥龙门石面刻有“轮回”图案,桥栏望柱雕有两对石狮,桥面石南北两侧刻有“虹桥”桥名。桥身两侧各有一副楹联。南侧楹联:“波平柳岸长虹卧,水绕渔村半月悬。”西侧楹联:“鸭头新涨湖光远,雁齿斜连塔影横……[详细]
吴晓邦旧居
  吴晓邦旧居位于太仓市沙溪镇白云路。吴晓邦旧居为西洋式两层小楼,建造于1927年。1927年至1928年,吴晓邦回家乡太仓县立初级中学乙部任教时在此居住。2000年,吴晓邦旧居开放,有吴晓邦生平事迹展。吴晓邦(1906~1995),沙溪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实践者,舞蹈表演艺术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第二、三、五、六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等职。吴晓邦青少年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1938年1月在南昌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1945年6月在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后在晋察冀军区、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教授舞蹈。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史沿革:2006年被列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情况:吴晓邦故居是一幢双层欧式建筑,房屋……[详细]
苏州渔庄(觉庵)
  渔庄又名“觉庵”,是近代书法家余觉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渔家村建造的一座别墅。别墅简朴雅致,开门见湖,与上方山遥遥相对,近水远山,风景绝佳。1965年渔庄归政府所有正式改名“渔庄”,并全面修复。渔庄前原有四面临水的湖心亭一座,系乾隆二十二年总督尹继善修建。渔庄的廊、亭、厅、院虽构筑简朴,但这座古宅面山临水,有道是“远浦藏舟一水飞洮带城郭,近山人户数举流翠湿衣裳”。推门而出,近处碧波荡漾,有白鹅戏水,远处上方、七子诸山群峰竞秀,看不尽湖光山色惹人醉。渔庄的主厅“福寿堂”因当年清末慈禧赐书“福”、“寿”而得名,典雅宽敞,内有一块“懿旨嘉奖”的匾额。后厅为“天镜飞来厅”,“天镜”指宋范成大“天镜阁”,遗址原在渔庄西南湖中,1986年苏州建城2500周年时“渔庄”经重修对外开放,苏渊雷教授特为后厅题“天镜……[详细]
177、双塔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桥
  双塔桥位于吴江震泽镇贯桥村(原八都镇北长村)和七都镇李家港村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水洲东西各建一拱形三孔桥,名叫双石桥。后在两桥堍镇以石塔,故名“双塔桥”。明万历七年(1579)由浙江南浔董份修缮,后两桥俱圮。清雍正七年(1729),里人盛宣令、邱美中募捐重建,东侧的那一座仍为拱形三孔,西侧的那一座则改作了梁式。现存之桥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花岗石拱形三孔,东西走向,跨稽五漾口。桥长34.3米,桥顶宽3.4米,桥顶面长3.35米,堍宽3.7米,中孔矢高5米。桥顶立有四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有一头石狮子,桥面两侧筑有护栏,高0.5米,宽0.2米,东西踏步各28级,级宽0.46米,级高0.12米。双塔桥两侧镌刻着四副桥联:惟上上田,农桑兴大利;活泼泼地,兰若……[详细]
铜罗普慈寺
  普慈寺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铜罗古街区西端,普慈寺原名水北寺(菴),始建于宋建炎初年(1127年),由僧志勤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僧祗元重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僧天澄法济再建。普慈寺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已有880年,因代代干戈、朝朝烽火、受战火蹂躏,后毁于战乱之中。普慈寺主要由大雄宝殿和汾阳王殿以及天王殿、财神殿、厢楼、钟鼓楼、山门及月台等组成。普慈寺恢复重建工程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汾阳王庙原为郭氏家庙,后逐渐被当地民众视为保护神,奉之极虔。每逢汾阳王神诞和驾前各将军诞辰,乡人总要献戏庆贺,每年献演戏剧有几十场。当地以有汾阳王庙,乡境称为汾阳境,又分为汾阳大社、汾阳祖社、汾阳东社,合称汾阳三社,境内许多东西以汾阳命名,如汾阳溪、汾阳亭、汾阳井、汾阳桥、汾阳公园、汾……[详细]
曲园(俞樾故居)
  曲园,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俞樾故居即曲园,位于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43号,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俞樾故居位于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43号,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沟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详细]
苏州艺圃
  苏州艺圃苏州艺圃,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