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旅游

桂林市文物古迹介绍

湖南会馆
  因其结构独特,造型奇巧,雕饰丰富,花草人物繁杂,故有“湖南会馆一枝花”之美称,它是恭城“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湖南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中,至今唯独保存完整的一座。湖南会馆位于恭城县城的太和街,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为当时水路商务繁华时期由三湘同乡会集资所建。占地面积为l84平方米。由门楼、戏台、正殿、两边厢房组成。会馆的大门有石刻对联一幅:“客馆可停骖七溪三湘允矣同联梓里,仙部堪得地千秋,百世遐哉共镇茶城。”整个会馆布局严谨,红墙黄瓦,泛翠流金,飞檐挽天,蔚为壮观。大殿装修华丽,壁画花饰繁多,前后风檐镂雕细致,檐墙彩绘构画新颖。馆内戏台矗立,呈凸字形,105平方米,青石垒砌台基,台底浅埋水缸36口,以增强音响效果。看台能容纳1000余人。馆内……[详细]
靖江王陵
  是历代靖江王的王陵,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00多座。整个陵园规模庞大、气势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称,其中有11人葬尧山,有“靖江王11陵”之谓。桂林古称始安,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初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这是桂林城的起源。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桂林被称为桂州,缘于在此设置的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桂林城逐渐成为岭西第一重镇。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在桂林置桂州静江军,属静江节度。宋高宗赵构登基之前,尝领静江军节度使。南宋绍……[详细]
百寿岩石刻
  百寿岩石刻又名夫子岩,位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距桂林市70祝胗滥莨懦歉艉酉嗤鹆咚俟泛凸鹞喔咚俟房纱铩4说厝私艿亓椋先税偎暾呱醵唷0偈傺乙云洹鞍偈偻肌蔽琶谑馈K紊芏撼竽辏盘镏厥肺荚谒偾熘眨厥樾戳ナ榇蟆笆佟弊郑⑶氚倜な僬吒魇橄滓桓鲂∈僮郑擅晨逃谘冶诹讲嘧槌伞鞍偈偻肌薄6谰呓承牡氖谴蟆笆佟弊直驶星度�100个小“寿”字,一字一体,无一雷同,笔力遒劲,雕刻精工,集中国汉字演变、书法、雕刻于一身。“百寿图”刻于百寿镇夫子岩石壁上,隶书大“寿”字长175厘米,宽148厘米,其拓印件已被故宫博物馆珍藏。“百寿图”中的100个小寿字更是各有千秋、字体各异、无一雷同。其中楷、隶、篆、行、草、甲骨文等无所不有、小寿字旁还注明文体出处。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详细]
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
  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这两个村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牌坊、巷道、墓葬等建筑群。江头村古建筑群,地处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漓江上游支流甘棠江西畔。村庄山环水绕,祠堂和大多房舍都坐西朝东。从现代建筑学来说,方位与朝向显得很大气。该村兴建有1000余年历史,是我国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后裔繁衍生息之地,明代迁居至江头村,清乾隆后该村周氏出现了7名翰林、8名进士、25名举人、170名秀才的科举奇迹。村落的总体建筑也体现出“出污泥而不染”的朴实谦和风格。江头村历史悠久,古民居建筑种类齐全,规模宏大,保留了目前广西唯一完整分布着的明中晚期、清早中晚期、民国时期民居的古建筑群。如今在该村还保留有江头周氏居住的100余座明清古……[详细]
桂林塔山
  桂林景点—塔山在漓江东岸、小东江西畔,与穿山隔江相望,海拔194米,相对高度44米,面积2.75公顷。塔山与穿山100万年前为同一山体,其后地壳上升,地下水水面下降,山体被割切分离成各自独立的孤峰。是桂林山水的另一幅杰作。塔山在穿山之东。远在100万年前,两山原为一体,地球造山运动把二者分离了。如今,小东江在两山间缓缓南流,像一条带子仍然把它们紧紧系在一起。初升的旭日,以金辉洒布穿山、塔山和象山之上,构成三山晨曦诗境,给一日之计以无限活力。塔山远看象一巨大的军舰溯江而上,故又名“军舰山”。走近前去,便宜可见塔山实际分为两部分,一根巨大的石柱拔地而起,石柱和山崖间隔着一道裂缝,好象被利斧直劈为二。正如徐霞客描绘的那样:“竖石下剖,直抵山根,亭亭独立。山固以脆薄灵雀见奇,名为荷叶山。”后来因为在……[详细]
临桂白崇禧故居
  白崇禧故居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山尾村,距桂林市南30公里。始建于1929年,完工于1937年。故居原占地面积2041平方米,为组合式大庄园,依山傍水,山下有井池、荷塘,园中有清真寺和学堂。现存一座主楼及配楼,占地84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据调查,此民居原为国民党桂系首脑之一白崇禧的哥哥投资兴建。2000年,临桂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修缮,为临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楼坐南朝北,面阔约15米,进深约45米,呈规整的长方形,四周被高9米、厚0.4米的青砖实墙所包围,除了正门外,只在侧面山墙留有四个宽约0.6米、高约1.2米的小窗,厚重的外墙显得高大沉稳,气派凛然。主楼为两层木结构建筑,呈“一进三开间,一井两厢前后房”布局。主楼以天井为中心,辅建花坛、鱼池。南北两端布设客厅、厢房,东面设……[详细]
荔浦福建会馆
  荔浦福建会馆坐落于荔浦市荔城镇通塔巷,占地924.6平方米,门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据《对荔浦市福建会馆修缮及利用的思考》记载,会馆是一处闽派风格和桂北特色相结合的清末建筑,为当时在荔浦经商定居的福建籍商人捐资所建,作为福建籍士绅商贾与来往行帮聚会议事和临时落脚之所。在会馆周围,还有众多古建筑遗存,会馆东临荔浦宝塔,西邻石阳宾馆,附近有二十四码头、水门口码头和迎薰门等古建筑,集中展示荔浦千年古邑之魅力。1988年,福建会馆被列为荔浦县(今荔浦市)文物保护单位。据《荔浦县志》记载,会馆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三进式院落,呈“日”字形分布,设前、中、后三厅,前厅设有戏台两侧为跑马楼。会馆第一进为门楼,内有戏台,砖木结构,共两层,门前石质阶梯三级,侧门上有半圆砖拱。门楼两边采用“镬耳”的……[详细]
28、燕窝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窝楼
  广西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木质牌楼燕窝楼,在距全州县城以北约16公里远的永岁乡石头岗村(该村过去的读书人多,曾有“才子之乡”的称谓)。燕窝楼,又称燕子门楼,系蒋氏祠堂之门楼,原是永岁乡石岗村的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弘治乙卯年(公元1496年),蒋建德始筹建逝卒未成。现存门楼由其子石岗村明代工部侍郎蒋淦亲自主持设计,皇帝赐封他亲自设计主持蒋祠楼修建而成,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动工,总建筑面积446平方米,主建筑有:牌楼、门楼、祠堂(分上、下殿),于嘉靖七年建成,全是木质结构。楼高12米,宽8米,上4层,下3层。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由324根榫木卯装而成。因牌楼上的如意斗拱形似“燕窝”而得名。牌楼上的梁枋、雕刻、彩绘,工艺非常精致,燕窝楼是广西区内发现最早的带有如意斗拱的木质牌楼,具有很高的历史、……[详细]
兴安古严关
  古严关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的严关镇境内,国道322线西侧约300米处,两山对峙,关隘雄伟,号称“桂北第一雄关”,相传为秦戍五岭时所筑。严关位于兴安县城西南的严关镇狮子山与凤凰山之间的狭谷间,两山对峙,中为通道,形势险要,是“湘桂走廊”之咽喉,古代由中原进入广西的必经之地。严关建于何时,一说为秦始皇发兵戍五岭时,即公元前214年,另一说是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元鼎五年)平南越国时,不论哪一说,严关已有2100多年以上历史。现存关垣是1636年(明崇祯十一年)修筑,以巨石砌成,全长43.2米,宽8.23米,高5.3米。关门居中,门宽2.9米,高3.79米。关门是1851年(清咸丰元年)重建,内外上额刻有“古严关”三个大字,还遗存有不少宋、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严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1276年(……[详细]
象鼻山石刻
  象鼻山石刻是现存石刻64件,其中宋23件,元代1件,明代12件,清代14件,民国2件。无年代及姓氏署款12件。有题诗、填词、题榜、铭文、传记、营缮纪事、跋刻名人作品等。水月洞石壁上两幅巨大的摩崖,是宋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的《朝阳亭记》和《朝阳亭诗》。《记》文大意是,张孝祥与好友张维,朱元顺来游,张维酷爱此处山水,留连忘返,僧人了元明白他的心意,便在岩前建亭。亭竣工后,再次来游,张维要张孝祥给亭起名,张孝祥想起他们在建康(今南京)共事时也曾建过亭,取名“朝阳”,以示张维“学业足以凤鸣于天朝”。于是仍旧用“朝阳”二字给新亭起名,并且把水月洞也改名朝阳洞。他认为这是件有纪念意义的事,便把他在建康时写的《朝阳亭》诗,和后来在桂林写的步原韵两首,一起刻在在《朝阳亭记》旁边。乾道九年(1173),……[详细]
阳朔徐悲鸿故居
  位于阳朔县城漓江边阳朔镇县前街2号,即县人民政府大门前。徐悲鸿故居是1935年到1938年徐悲鸿避居广西时李宗仁先生所赠送。故居--墙、小青瓦,还有略带黄颜色的檐口,其门楼下面悬有吴作人先生手书的“徐悲鸿故居陈列馆”之牌匾,一边还镶嵌着“徐悲鸿故居”之大理石碑刻。房屋为砖木结构,三进堂小屋,院内有一高大玉兰树,花香四溢。陈列馆里主要展示了徐悲鸿先生在此生活的实情实景,同时又有反映徐悲鸿先生一生经历的图片等等。徐悲鸿的《漓江烟雨》、《青厄渡》等名画都是在此创作而成。现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悲鸿(1895-1953)是我国现代杰出、著名的画家、教育家、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夫人廖静文。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徐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详细]
32、雷公塔
雷公塔
  雷公塔,位于全州县城三江口东岸雷公岭东岸,建于2000年,是古城历史文化承先启后标志性建筑。雷公塔是继始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的妙明塔,后继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建的镇湘塔,从原生态文化和生态文化持续性保护的深度思考而建造的。新建雷公塔,塔型为仿宋古建筑,框架结构,高七层36.9米,含地下室总面积856平方米,外形为八角四门四窗,装饰设计新颖。第一层四条大门,每条大门两边各有两幅花岗岩浮雕图,其中四幅是雷公、电母、风神、雨神图,象征雷电镇妖“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另四幅是龙凤呈祥图。浮雕图气势雄伟,栩栩如生。每条大门旁与浮雕图的中间都还刻有对联---如正门上有“雄踞上流眼观百越吴楚,瞵盼舜日曦照九嶷湘江。”一幅幅对联,道出了全州的历史与风光。雷公塔塔顶高6.5米,用2.9……[详细]
恭城古建筑群
  恭城古建筑群位于广西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拱辰街、太和街。建筑群包括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等四座院落式布局的明清建筑。文庙位于拱辰街西山南麓,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状元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露台、大成殿和崇圣祠;两侧还有义路、礼门、碑亭、乡贤祠、名宦祠、庑殿、昭文楼、尊经阁等建筑,分布于依山六级平台上,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是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文庙之一。武庙与文庙相邻,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由戏台、雨亭、头门、正殿、后殿和两侧配殿组成,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戏台为武庙建筑之精华,台基前饰戏剧故事浮雕,门窗、雀替、……[详细]
南溪山摩崖石刻
  南溪山位于桂林市南溪公园内。据统计,现存石刻145件,其中唐代3件,宋代47件,元代3件,明代35件,清代52件,民国2件,年代不明2件,主要分布在山北的白龙洞,元岩,泗洲岩和山南的刘仙岩,穿云岩。其中最早的石刻是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诗并序》、《玄岩铭并序》,记载李渤开发建设南溪山的经过。山北石刻如宋代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郡人张仲宇等刻李渤离桂时所作《留别南溪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关杞《游白龙洞记》,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 朱晞颜与胡长卿《游白龙洞唱和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黄应武《元岩词》,均为诗书俱佳的珍品;清代线国安《鼎建白龙岩纪事碑记》尤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物。山南石刻多与宋代郡人刘仲远住刘仙岩修道,得神仙诀,寿1……[详细]
35、周渭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渭祠
  周渭祠即周王庙,位于恭城县城东,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是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祀庙。由戏台(已毁)、门楼、大殿堂、后殿(已毁)、左右厢房组成。大殿为两榀五拄穿斗架及三面砖墙混合结构。厢房面宽和殿进深一致。门楼重檐歇山式,面阔五间,分明间、次间和梢间。门楼构造具有广西特色:一是檐柱承下檐,金柱支到上檐,体形在中间骤然收小;二是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周渭祀门楼的斗拱除有装饰作用外还有奇特的功能——这种斗拱由座斗、交互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严谨而有规律的蜂窝状,使气流通过时产生回流而发出轰鸣声,令蝙蝠不敢稍歇,鸟雀恐为筑巢,起到自然抵御虫鸟侵害的作用。这在古建筑中是少有的。在梢间-墙壁挑檐上,全楼一千多根坚实木料互相串连吻合,合理承担上层荷载,使屋面飞檐远挑,……[详细]
甑皮岩遗址
  甑皮岩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桂林市甑皮岩路26号,地处桂阳公路与万福路交汇处,距市中心约8千米,公交车可直达,是岭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物景区。1986年1月28日,-同志曾专程考察。景区于1978年对外开放,占地50000平方米。甑皮岩遗址包括主洞、矮洞、水洞,洞穴面积约1000平方米,1965年发现,1973年、2001年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了成千上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残片;发现了中国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洞穴遗址最早的石器加工场;发掘了32具古人类骨架,其中大部分为奇特的屈肢蹲葬;出土了古人类食后遗弃的113种水、陆生动物遗骸,其中哺乳类的“秀丽漓江鹿”、鸟类的“桂林广西鸟”是首次发现的绝灭种属;鉴定出植物孢粉和炭化物近200种,其中……[详细]
桂海碑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像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著名的《元佑党藉》碑,反映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国内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块,史料价值很高。《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侬智高-朝廷的史实。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尖锐指出当世“民怨神怒”之源,在仕宦群中普遍存在的“五瘴”,而“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郭沫若读后,赞为“梅公瘴说警人心”。石曼卿(延年)《饯叶道卿题》28字,笔……[详细]
38、柴侯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柴侯祠
  柴侯祠位于全州县城西隅(全州镇粮所内)。据全州镇志记载:始建于唐代。明代及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先后对该祠进行过维修。原有戏台、前殿、走马廊、后殿等建筑。现存前殿、后殿及院墙。前殿面阔五间,宽18.03米;进深五间,长16.5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结构,有蜈蚣形翘檐封火山墙。正殿共用24根木柱,前檐柱为方形,金柱为包镶拼合圆柱,后檐柱为圆木柱。柱础有覆盆、鼓形、方形等,上雕饰着仰覆莲、暗八仙等纹饰,也有素面无纹的。轩廊步架和当心间大梁置斗拱、花板,梁枋上雕饰动植物纹和彩绘人物故事图案。藻井金绘行龙纹,四围饰五蝠、西番莲纹等。前后殿间有四方天井。后殿为穿斗式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宽16.9米;进深五间,长11.3米,除前檐挑梁梁身雕有花草纹外,其他木构件均朴实无纹。……[详细]
洞井村古建筑群
  洞井村古民居位于洞井瑶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紧临洞大公路,距离乡政府0.5公里。古民居属于明清两代的瑶族地方民宅建筑群,具有岭南水乡风格,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古民居以唐姓居住为主,至今居住着瑶汉人家190户600多人,其中瑶族89户,明清古建筑老宅68座。我村瑶汉民族杂居和睦相处,瑶族民族风情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9月获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古村落坐东南朝西北,依山傍水、水秀山青,风景秀美。每座古宅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的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宅内装饰多为砖,木石,其木石雕刻技艺精湛,花卉飞禽栩栩如生。村民民居户户相连,门道相通,错综复杂宛如棋局,巷道曲折回转如同迷宫……[详细]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
  红七军前委会会议旧址位于全州县城中心路关岳庙(马皇庙)内,座北朝南,占地面积306平方米。系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州民为崇尚三国名将关云长及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而建,故名。今存正殿,砖木瓦结构。穿斗式重檐歇山顶建筑,长l8米,宽17米,高11米,面阔三间,抬梁式结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31年1月2日,红七军4000余人在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委邓斌(邓小平)率领下进驻全州县城,并整休三日。前敌委员会在关岳庙内召开会议,决定放弃进攻桂林的冒险计划,纠正了李立三“左”倾路线的影响,整编部队为三个团,部队向粤北进发,相机与江西红军会师,同意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和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部队由前委书记兼军政委邓小平全权指挥。这次会议是红七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