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青岛市旅游

青岛市文物古迹介绍

童真宫(童公祠)
  童真宫又称童公祠,位于崂山北麓、青岛市城阳区境内。始建于汉末,已有1800多年历史。童真宫所在的崂山,号称道教名山,极盛时有72宫观之说,其中不乏恢弘瑰丽者,与之相比,这童真宫未免简约得多。但这里确是崂山地区最具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所在,因为它始建缘由与宗教无关,而是为了纪念青岛地区历史上的一位廉吏——汉代不其县令童恢。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二童恢生日这一天,附近几十里的百姓都来此赶山会,追念童公,香火很盛。童真宫原有正殿一座,配殿两座,分前后两院,共有大小房舍60佘间,青砖小瓦,砖石结构,为硬山式建筑。前院祠门三间,两边耳房彩塑红、白立马各一匹。正殿三间,塑童恢坐像,有壁画,绘记童恢生平事迹及童恢驯虎故事。院中有银杏、古柏、凌霄、牡丹等古树异花等,其中六株古柏相传为建祠时所植。配殿为真武殿和娘娘……[详细]
古靖林寺
  古靖林寺位于境内院上村,始建于北齐(550~577年),距今1400多年。院上村建在靖林寺上首,故名院上。历史上,靖林寺几经修缮,于清朝废圯。现仅存石雕大一只赑屃,长3米,高2米,重约3吨,雕刻于北齐年间,形象逼真,距今1400多年。相传北齐时,院上村某农民起早拣粪,遇见大群乌龟路过此地,疑惑间砍了一锨,正中一只乌龟后腿,因腿残留在此地化为赑屃。后院上村民把这只大赑屃视为吉祥之物,镇村之宝,移入村西院上湖中,寓意让其回归自然,如今已为院上镇一道风景。靖林寺碑趺,位于院上镇院上村白蟒河内,2009年12月公布,“靖林寺”始建于北齐,毁于战火,明代重修,解放前被拆除。根据《莱阳县志》记载,“靖林寺是莱西(阳)地区最早的寺庙建筑,宏伟的大殿内有大型石刻佛像,和尚数千人。”从明万历进士张嗣诚编撰的《……[详细]
青岛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是青岛著名的宗教建筑,坐落在江苏路15号。基督教堂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风景十分秀丽。教堂前的广场平坦宽阔,四周绿树成荫,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种西式建筑,更加衬托出教堂建筑的宏伟。沿着岩丘的窄阶拾级而上,教堂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色尖顶的钟楼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用厚重的花岗岩垒砌的墙基凝重粗犷,使整个教堂的轮廓显得清晰简洁,给人一种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基督教堂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钟楼高39.10米,登楼可观赏岛城的海天秀色。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礼堂宽敞明亮,可容千人之众。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装饰十分精美典雅。教堂于1910年建成后,因专为旅居青岛的德国人做礼拜用,……[详细]
左家院遗址
  【左家院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兼有岳石文化、商周文化遗存。位于莱西市唐家庄镇左家院村西北130米处的高台地上,群众称为“圩子里”。大沽河自北而南绕过遗址,南部有一条东西向沙石公路。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大体分为两个区域。台地高处为大汶口文化遗存,地表暴露有灰坑等文化遗迹及陶片、红烧土块等文化遗物,文化层厚约1~2米。山岗下有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文化层堆积较薄。遗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石器和陶叶。石器有大汶口文化的石磨盘、石斧、石铲等。陶叶大多为大汶口文化时期。以红陶和灰陶居多。另有少量的褐陶。以夹砂陶为主,泥贡陶较少。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鼎、罐、钵、壶、盆等。另有少量岳石文化时期的蘑……[详细]
马店砖塔
  胶州有座清代砖塔,位于胶莱镇西王益村,由于该村位于原马店镇,故该塔称为“马店砖塔”。砖塔座落于村西偏南一百五十余米处的水沟边。据该塔之碑文记载:“今龟卜于故里西偏遂。”(西偏:西偏南,遂:田间水沟)占地不足半亩,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 1888年)历经两年余,于光绪十六年闰二月鸠工。(公元1890年)该塔为本村佛教教士于云而建。塔高十三米,塔身为青砖砌成,白灰抹缝,砖、石、木结构,飞檐内卷,勾心斗角。砖刻假椽,壁镶浮雕。每层塔角之飞檐上,皆挂有铁制风铃,现仅存两只。塔体七层八面,正门面西,每层高阔依比例同步缩小,呈角锥形,蔚为大观。马店砖塔,2005年2月被公布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马店砖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详细]
天柱山魏碑
  天柱山魏碑  天柱山魏碑是书法艺术瑰宝,国家最早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坐落于平度市大泽山之右的天柱山半山腰上。  天柱山,孤峰秀峙,高冠霄星,如柱擎天。山上怪石突兀,云岩凌空,气势非凡。公元511年,光州刺史郑道昭,选择天柱山半山腰一块天然碑状石,稍加琢磨,组织撰刻了“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通篇碑文,格调高雅,文采华丽,书法宽博,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书法艺术。天柱山《郑文公上碑》周围还有众多其它刻石,如:《天柱山铭》《石室铭》《上游下息》《此天柱之山》等等。这些刻石,现锋棱依旧宛然如昔,清晰完好。游人观之,会感到其有一派仙风道骨,浑然而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尘脱俗之境。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界对此也非常尊崇,均以能亲睹此碑为荣。近年临碑观摩者接踵而至,并……[详细]
古城顶遗址
  古城顶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十梅庵村东北侧,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处商周时代的古城堡遗存,占地约一公顷。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此挖壕沟,曾挖出过铜镞、陶器、骨器、青铜器等。1955年冬和1956年春,当地农民修建水库时,又发现了青铜短剑、铜鼎、骨针、石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并在北部靠山沟处发现夯土城墙基础。1958年扩建水库时,又在深土层的断面中发现已坍塌的穴居洞室,内有很厚的灰土层,其中发现有陶片、石器、兽骨和贝壳等。1957年,山东大学刘敦愿教授率历史系师生曾多次到此地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大量文物标本。部分出土文物现存于市博物馆和山东大学文物陈列室。此后,由于烧窑取土和小范围旧村改造新建楼房,古城顶遗址已遭受严重破坏。 2013年,古城顶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详细]
黄岛白云寺遗址
  白云寺,又名大庵,位于柳花坡街道木厂口社区东南约1千米处,小珠山主峰北侧的一个山坳里。这里三面环山,景色宜人。寺前有一泉水,终年不涸,周边生长着毛竹、芦苇等水生植物,其环境与资源状况在深山中实属罕见。该寺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原有正殿三间,供奉如来佛、观世音和文殊菩萨。东西偏殿各三间,内塑罗汉、雷神、雨神、山神等17尊神像,殿前两侧厢房各有三间,是僧人起居室,山门上方悬挂一两米长的木匾,上 书-“白云寺”三个镏金大字。清代咸丰年间和民国时期都曾进行过重修。1945年,和尚还俗。1958年,神殿拆毁。1971年,辛安公社在白云寺旧址建起了“珠山中学”,僧舍被拆除。1980年,学校搬迁。白云寺是本区境内最大的寺庙,在青岛地区有较大的影响,2001年,黄岛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阳武侯墓遗址
  阳武侯墓又叫薛武侯墓,它是明朝永乐年间荣禄大夫、阳武侯薛禄之父薛遇林的墓。因为薛禄为燕王朱棣称帝立下汗马功劳,所以修建这座阳武侯墓。据说墓地曾占地40 余亩,呈方形,座落在背山面海、风光独特、传说为“青龙盘吉地,白虎卧山岗”的“凤凰”腹部。古墓面向南边,高5 米。墓地中部有一奇石,状似猴头,称为“侯爷石”,墓地两侧侍立着队列严整的石人石马,威武壮观。墓前有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刻成的神道碑,上面刻着阳武侯薛禄的传略,是明朝重臣杨士奇的专著。在墓地南部有一座高约5 米的宏伟志门。志门是阳武侯宗族建造的,门楼呈长方形,如古城门,用古式青砖砌成。拱门呈圆形,高约4 米,青色鱼鳞瓦覆顶,门面向西,每当日暮时分,晚霞烧天,高大的志门就染上一层金碧辉煌的色彩,很有气势,这就是薛家岛古八景之一的“志门夕照”。……[详细]
东演堤遗址
  【东演堤遗址】东演堤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镇东演堤村西偏北约120米处的较平整的台地上,海拔10米以上。在遗址的东、北、西部分别有三条机耕路通过,遗址的南北两侧还各有一个池塘。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刚发现时面积有4万平方米,由于各种人为的原因,现面积明显减少,东西长240米,南北宽70米,总面积约16800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仅0.5米左右。地表散布有许多陶片、石器、红烧土块、贝壳等。遗址中采集的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类陶片中以红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红褐陶和橙红陶,灰褐陶极少。其陶质绝大部分为夹砂陶,仅有少量的泥质陶。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较简单,有乳钉纹等。均为手制。可辨器形有鼎、筒形罐、钵、支脚等。石器有石斧、磨盘等。……[详细]
91、华楼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楼宫
  华楼宫,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境内的崂山北部,是道教宫观,依山面壑,地势高爽。元代泰定二年(1325)道士刘志坚创建,明、清、民国间均有重修。宫内有老君、玉皇、关帝三殿,规模不大,小巧玲珑;此宫依山面壑,地势高爽。建筑面积278余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院内置元代大学士赵世延撰文石碑1座,宫外有“海上名山第一碑”,周围的秀丽风光,元代尚书王思诚曾品评为华楼十二景。宫外有碧落岩、金液泉、翠屏岩、凌烟崮、玉女盆、岩子洞、南天门、聚仙台等名胜古迹。宫北的一块巨石,就是碧落岩,上刻“碧落岩”三字。岩下为金液泉,泉水清澈常年不涸,为崂山名泉之一。碧落岩向西为翠屏岩,石头色显苍翠,立于此处如一锦绣屏,煞为好看。宫前为南天门,突岩兀立,东西南三面皆深壑,四面环山,俨然耸立,极为壮观。……[详细]
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
  青岛“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位于青岛老城区的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一带。这里聚集著名作家、戏剧家洪深,文学大师沈从文,语言大师、文学家梁实秋,现代诗人闻一多,作家萧军、萧红……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文化名人故居街靠近海洋大学,这里是山东大学的旧址,是文化学者集中的地方,因而附近曾有很多文人居住于此。这里有闻一多故居,老舍故居,王统照故居,沈从文故居,洪深故居等等,一幢幢老建筑如今有的作为景点开放,有的则已经成为普通民居,宁静厚重的文化气氛至今仍在。这里很安静,非常适合在此漫步。但缺点是这条路坡度很大,逛起来有点累。 用时参考1小时交通 乘220路到齐河路站下车即是 门票 免费景点位置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近小鱼山)……[详细]
长青遗址
  【长青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兼有商周文化遗存。位于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长青村东北约2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北部为一座小型扬水站,南边为断崖,长广河自北向南环绕流人大沽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土贡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1米左右。地表散布有陶片、兽骨、红烧土块等,采集到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器。其中商周时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器表多饰绳纹,可辨器形有鬲、簋、豆、罐等。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另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器表多为素面,纹饰有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等;制法多为手制,部分器物底部有慢轮修整痕迹;可辨器形有鼎、鬻、罐、钵、盆等。根据器物特征分析,应为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详细]
青岛向阳遗址
  青岛向阳遗址位于宝山镇向阳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2006年12月7日,青岛向阳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向阳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南市宝山镇向阳村东约50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的东、南各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遗址所处位置较高,断崖最高处达6米,群众称之为“城顶”。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度在l~2米之间。地表暴露的遗物较多。遗址中采集到的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类陶片中以黑陶居多,其次为灰陶。陶质以泥质为主,夹砂较少。陶器以素面磨光为主,纹饰以弦纹最常见。可辨器形有鼎、盆、罐等。石器有石斧、石凿、石镞、石纺轮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详细]
望火楼旧址
  望火楼始建于1905年,系德式建筑,位于青岛市南区观象一路坡顶,高18米,是青岛的地标性建筑,设计望火楼的是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当时是作为消防望塔使用, 24小时安排人员守侯观望,一旦发现火情,由楼内的值班员拉响楼顶悬挂的铜制警铃,先鸣乱钟30下,然后通过鸣钟的下数来通知-火场的位置,即市南区鸣一下,市北区鸣二下,依次类推。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自动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便被封闭。站在楼顶望台上,青岛西部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 交通:乘坐228路、231路在黄岛路下车步行136米 乘坐308路到胶州路下车步行223米 景点位置山东省青岛市南区观象一路坡顶……[详细]
王吉墓群
  【王吉墓群】为汉代墓葬群。位于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西北处的山坡上。墓群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50万平方米。墓地中央曾建有一座王公庙,内祀汉代王吉、王骏、王崇的牌位,如今庙已废弃,但基址尚存。据《汉书》记载:王吉,字子阳,皋虞人,汉昭帝时曾为昌邑王中尉,汉宣帝时被征为谏大夫。其子王骏,官至御史大夫。其孙王崇,官至大司空抚平侯。祖孙三代死后葬于此地。从墓群的分布情况看,整个墓群共有大墓27座,封土高约5米,直径20余米。1982年,文物部门曾对墓群内的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该墓东西长5米,南北宽3米,墓室用花纹砖砌成,墓底用方砖铺地,出土文物有铜钟、铜益、釉陶壶、五铢钱等,为研究青岛地区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详细]
四亩地遗址
  【四亩地遗址(李子行)】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州市洋河镇李子行村南约300米处的高台地上。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3万平方米。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为艾山,十八道河从遗址的南、西、北三面环绕流过。遗址未经钻探,从断崖上看,文化堆积厚度在0.5~1米之间。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石器、兽骨等。采集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陶片中以夹砂黑陶为主,其次为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另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器表大多素面,其中泥质陶多磨光,纹饰主要有弦纹、附加堆纹、划纹等。陶器大多轮制。可辨器形有鼎、罐、鼽、器盖等。陶叶中发现了少量的蛋壳陶片,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石器有斧、刀、杵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详细]
青岛中山路近代建筑
  青岛中山路近代建筑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河南路。年代为1910-1935年。2006年12月7日,青岛中山路近代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含:1.德式建筑:中山路17号2.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中山路62号3.山左银行旧址:中山路64-66号4.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中山路68号5.大陆银行旧址:中山路70号6.聚合钱庄旧址:中山路82号7.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中山路93号8.山东大戏院旧址:中山路97号9.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旧址:中山路216号10.中国实业银行旧址:河南路13号11.青岛分行公会旧址:河南路15号12.金城银行旧址:河南路17号……[详细]
99、百福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福庵
  又名百佛庵,城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崂山支脉的铁骑山南峰石城顶之阳,背山面涧,松竹环绕,环境清幽,始建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初建格局无考。庵分前后二院二殿,前为倒座殿,内祀菩萨;中殿穿堂,祀三官;后殿为硬山式,高约六七米,重梁起架,出檐,四柱石撑顶上饰雀替,内祀玉皇大帝。白垩涂壁,彩绘壁画,青砖铺地,外观气势宏伟。其时,每年正月十六日逢庙会,善男信女赶会人众,香火极盛。清初百福庵已初具规模,后毁于文革时期。目前殿堂房基仍在,庙宇轮廓清晰。清初,明崇祯帝养艳姬、蔺婉玉二妃逃难至此,二女编写的《离恨天》曲成为崂山外山派道士迎风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蔺坟地及附近的纱帽石、马槽石、黄道石等景点犹存。……[详细]
观象山地磁房
  【观象山地磁房】位于青岛市观象山上,现属观象山公园。青岛观象山的地磁房,建于1905年,是国内第一座地磁房。1905年3月6日,德国政府派麦以斯曼博士任莰溴氕象天测所所长(隶属于德国海军),为其需要,除气象观测外,又先后增加地震、地磁、地形测量等观测项目。地磁房房屋结构为灰、石结构,所用原材料完全按照建地磁房的标准,经严格的化验检查的石灰石、石灰、木材、铜活页和铜钉等不含铁的材料筑成。地磁房建筑长6.73米,宽6.51米,墙厚0.6米,高5.8米;房顶为木架,油毡纸和三等。建筑面积为43.8平方米,使用面积29.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576平方米,四周有砖灰结构的院墙。观象山地磁房在地震科研方面具有一定价值,至今保存较好。……[详细]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