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旅游

西安市文物古迹介绍

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内有唐代长安城城墙遗址,也是登西安城墙的一个入口。景点介绍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位于明城墙含光门段,内有唐代长安城墙遗址。这里也是登西安城墙的一个入口。唐代接待外宾的鸿胪寺,也设在含光门内,当年这里是西域商人进入长安城的“海关”。博物馆分为东、西两个大厅整个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布局分为东大厅、中大厅和西大厅。博物馆东大厅的唐含光门门道遗址,从这里可以想像到当时唐含光门的宏大雄伟。唐含光门遗址门址呈长方形,长约37米、宽约19米,以纯净黄土版筑而成。西大厅的城墙断面遗址城墙断面是西安城墙的一部分,展示了西安城墙的历史演变。在博物馆中大厅一层,有隋唐含光门复原模型和清西安府城沙盘模型,再现隋唐含光门雄伟和辉煌。地址:西安市莲湖区环城南路西段与甜水井街相交处类型:古迹博物馆游玩时间: 建……[详细]
重阳宫祖庵碑林
  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40公里处的户县祖庵镇北。现存石刻文物80余件,其中碑石55通,绝大多数为元碑。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许多碑文由赵孟(兆页)、韩冲、姚燧、王重阳、尹志平等名家高道所书。此外还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碑石中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名,记载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教义和-要旨等,内容可分为宗教历史、书法、内丹-等四种。以《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碑》、《全真教祖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及《皇帝玺书碑》等为代表。另有7通元代圣旨碑,其中5通是蒙汉文合刻碑。祖庵碑林中的蒙汉文合刻碑对于研究元代文献中蒙汉对译及演变有重要价值,也是研究古代蒙古语言的第一手资料。碑铭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重阳宫和道教全真派发展起落轨迹和状况,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与金、元社会政治发展的紧密关系,所……[详细]
西安东岳庙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长乐门北侧昌仁里小学内。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为祭岱宗(泰山)而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万历十年(1582)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都有扩充修葺。东岳庙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祭祀“岱宗”而修建的。“岱宗”亦称“岱山”,就是今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系我国著名大山“五岳”之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迷信神鬼,而统治者又借神道以设教,认为“山高有灵”遂修筑庙宇、塑造神像,进行祭祀。泰山古为东岳,居五岳之首,故各地修建东岳庙尤为普遍。此庙原来的建筑规模很大,正山门朝南,东、西有偏门,北门通往现在的东一路。庙院内东西两侧为对称的厢房,中间有大殿、中殿和后殿。大殿前有石牌坊、石狮子和记载庙宇事迹的石碑等。石牌坊系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所立,上有“岱岳尊崇……[详细]
鄠邑东岳庙
  东岳庙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甘河镇东岳庙,年代是清代,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时代:清,地点:户县甘河镇户县第二中学内,A区:庙院墙以内。B区:A区四周各外延50米。2008年9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东岳庙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五凤遗址
  五凤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蒋村镇五凤村村北。遗址范围东西约40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遗址东、西、北三面断面均可见明显的文化层堆积,多在3米左右,个别地点深度达4米,其中尤以东部断面最丰富,暴露的遗迹有房址、灰坑、陶窑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地面经过火烤或拍打,平整坚硬;灰坑形制有筒状、袋状、锅底状;陶窑暴露有火烧结块。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及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线纹、篮纹、附加堆纹及彩陶,可辨器形有敛口缽、宽沿盆、喇叭口尖底瓶、平沿缸、敛口瓮、折沿罐等。建筑材料残片多为绳纹板瓦、筒瓦及夔龙纹、云纹瓦当残片。从现场踏查情况看,晚期遗存多分布于山岗顶部,而早期遗存则多分布于山岗偏下部。根据采集遗物分析,遗址内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秦汉时期遗物,其中……[详细]
106、楼观台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观台
  楼观台位于周至县楼观镇东南3公里处的终南山北麓。传说周代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后尹喜迎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相传后来秦始皇修庙于楼南,汉武帝建宫于楼北。史载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植树10万余株,迁民300余户来此。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又大肆修葺,使这里成为道士聚居之所。唐太宗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称此处为“宗圣宫”,次年奉道教为国教。唐玄宗改“宗圣宫”为“宗圣观”,并大加营建,使这里成为当时道教的圣地。唐以后屡遭兵火,宋至清代都曾修葺,但都未能恢复唐时的盛况,清末至民国时期,其中心渐由山下宗圣宫向山上说经台转移,“楼观台”之名始出。楼观台现存清代所建的说经台,自南而北分布在俗称“凤凰头”的山……[详细]
葛牌镇红25军军部旧址
  葛牌镇红25军军部旧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1935年2月初,在徐宝珊、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的率领下,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进入陕西,在葛牌镇全部歼灭敌人之后,成立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又进行了文公岭和袁家沟口战役,粉碎了国民党-派的多次围剿。随后,红二十五军组织贫苦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同时,颁布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将横行乡里和垄断市场的恶霸予以处决。935年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了创建鄂豫陕苏区以来的工作,选举徐宝珊、吴焕先、戴季英、程子华、徐海东为省委委员。不久之后,红二十五军离开葛牌镇,南下山阳县和湖北郧西县等地。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是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长征途中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也是关中地区最早的……[详细]
西安易俗社剧场
  在古都西安,能代表秦腔艺术最高水准的就要算西安易俗社了。西安易俗社原叫“陕西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院社之一。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此地原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张志行(蒲城县人)之子张少云爱好二簧,购地建筑室内剧场,以演二簧为主。民国五年(1916),军阀陆建章督陕时整修,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民国六年卖给易俗社,该社又对原舞台进行改造修葺。由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剧场”,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  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九百零四位。该剧场长期为陕西易俗社(今西安易俗社)固定演出场所。自其建成后秦腔正式进入剧场演出,三十年代的现代灯光……[详细]
白家遗址
  白家遗址〔概况〕白家遗址为七八千年前老官台文化,遗址在县城东北渭河北岸油槐乡白家村南。1958年普查土地时发现,曾经多次发掘。据80年代初发掘了解:北半部为村庄所压,南部一部分被渭河冲毁,面积共约6万平方米。现存3000平方米。地层堆积较单纯,第一层厚20厘米,为近代扰乱层。第二层厚80至100厘米,土色为棕灰色,较松软。第三层厚40厘米,土为黄灰色,较松软。〔出土文物〕遗物多数从第二层发现。在一处墓葬中有14岁男孩骨骼一具,脚下随葬品有小罐、小杯、石斧各一件。还发现生产工具有通体磨光的石铲、石斧和骨矛头。生活用具有夹砂红褐陶制的器物,器多内黑(或灰)外红(或灰褐),器具有三足钵、圈足钵、三足罐、小口球腹瓮和小杯。其中三足罐口缘多制成细密锯齿状,纹饰主要为网状交叉绳纹。彩陶仅见宽带纹,皆红色……[详细]
明秦王府城墙遗址
  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位于西安市陕西省人民政府周边及新城广场上,建成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初,朱元璋将其次子朱樉封为秦王镇守西安,修建了秦王府。明末李自成攻入西安,占据秦王府并在此成立大顺农民政权。历史上的秦王府城规模宏大,建有承运殿、存心殿、承庆宫等宫殿房屋863间。清朝开始秦王府逐渐衰落,清雍正年间,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用来修建庙宇。至此秦王府已基本消失。到后来残有的建筑也被拆除另作他用,如今只留下东、南、西、北几段城墙。南面城墙是四面城墙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在新城广场上,现已砌砖修复。东西两段相距30米左右。东面城墙紧邻皇城东路,南从省政府幼儿园起、北至西安市体育场西门止,两段保存较好的城墙各长150米左右,中间间隔10米。北面城墙隐藏在居民区和政府办公楼之间,部分已修复,比较难找。西……[详细]
长安博物馆
  长安博物馆位于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559号,占地10亩,主体建筑风格独特,融合古今。该馆共三层,一层办公区;二、三层这陈列厅,陈列厅总面积1000平米。院内布局巧妙,绿化整齐。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6000余件,三级以上文物134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24件。年代自新石器时代,至西周、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种类有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陶器书画等。长安博物馆陈列分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二层为基本陈列,主要依据长安地区的历史发展线索,尽量正确地反映长安在各时期的历史地位,突出表现亮点。基本上陈列内容分为六部分:周都丰镐、宫殿苑囿,宣帝杜陵、城南韦杜、佛教名胜、秦藩世家。周都丰镐表现长安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全国性都城,宫殿苑囿,表现秦阿房宫和秦汉时期的上林苑逐步形成唐翠微宫;宣帝……[详细]
明德门遗址
  明德门遗址明德门位于杨家村西南约80米处,隋名太阳门,唐名明德门。为长安城外郭城南面的正门,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皇帝去天坛祭天即经此门。1972~1973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考古发掘,门址东西长50.5米,南北宽17.5米,门墩为板筑夯土,表面砌砖壁。五个门道均宽5米,进深18.5米,各门之间隔壁厚2.9米。门道两侧有排柱基础坑,每排15个,东西对称,坑方形边长0.65米,深0.4米,各相距0.5米,坑底铺有一层粗沙垫石柱基,判断城门为木柱“过梁式”木构建筑。各门道中间有一道石门槛,现仅东一道和第三道有残存,高0.4米,厚0.26米,三道门的一段门槛,雕有花纹鸟兽,兽身已破碎仅存尾部。正中门道供皇帝祭天专行,两则门道为日常人行,两边门道为车行道,有车辙痕迹。出土遗物有砖、瓦、陶、瓷、铁等残片,……[详细]
“西五台”唐宫墙遗址
  “西五台”唐宫墙遗址古都大酒店的南边有长约500米的一段唐代宫墙遗址,人称“西五台”。唐长安宫墙早在唐末战乱时遭到破坏,加之明代扩建城市,穿越宮城范围,更难留下残痕。但偶然的原因却留下了这段宫墙,这是因为宋代利用这段宫墙为基础建了座安庆寺。这座寺院的佛殿分别建在五座高台上。寺院已成历史陈迹,唐代宫墙因而得以保留却值得庆幸。这里正是唐宫城内宮女们居住的掖庭宮位置。它使人不由得想起“红叶题诗”的典故。相传唐僖宗时,书生于祜在宫墙外的御沟水面上拾得一片红叶,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曰娴: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他赞叹诗句的清新,思慕写诗的宫女,于是他在一片红叶上题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从御沟上游把红叶漂入宫中。后来,宫中放出一批宫女,有人把宮女中的韩氏介绍给于祜为妻。洞房花烛……[详细]
114、芷阳湖
芷阳湖
  芷阳湖位于骊山西侧,距华清池3里的芷阳沟。这里是古芷阳河故道。史载: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宴,席间逃出,经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如今湖边的芷阳村,还能看到后人为刘邦修的庙宇遗址,并流传着刘邦当年过此歇息的故事。相传唐李渊夫人曾在此生下四子李元霸,如今生子的今刚庙还部分残存,芷阳湖岸边不远处还有秦琼的饮马泉。芷阳湖1969年修建为水库,现已开发为骊山景区的一个新旅游点。水源来自上游冷水沟和山谷中积水,湖面长1500多米,最宽处100多米,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水最深处10多米。大坝在两山之间拦腰断流。登上坝顶举目眺望,芷阳湖景色尽收眼底,湖水碧绿,波光粼粼,两岸高山耸立,湖水夹居其间。仿佛镶嵌在山腰的一面镜子。如登艇向湖心游去,凉风扑面,心旷神怡,湖岸曲折,饶有情趣。源头处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绿……[详细]
鄠邑石龙寺
  石龙寺位于终南山北麓塬脚下,建于大唐初期,原名千佛寺(户县文物志)有载,占地百余亩,建筑宏伟,僧众信徒众多,香火旺盛,乃终南山下驰名大寺之一,至今还有一尊石雕释迦佛像。千百年来,历史多变,几度兴衰,新世纪2001年,江苏高僧上澌下空老和尚来此,观古寺依山临水,风景秀丽,且有龙、龟二石形状奇特,并有传说,而槐林浓郁,环境优雅。决定重建古寺,老和尚乃印祖依法弟子,一生落实印祖教诲“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优化对自己说”。在2006年91岁时,预知时至,显大瑞相,放光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广大信徒无不敬仰赞叹。目前石龙寺已成为佛教活动场所的文明模范寺院,规模逐渐扩大、规范化。现将筹建通往环山旅游路的佛光大道。我们将会把石龙寺建成一个人间极乐净土道场,-利生、祥和社会的圣地,升华道德净化心灵的宝所。景……[详细]
秦二世胡亥墓
  胡亥即秦二世,据载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权臣赵高胁近秦二世自杀,以庶人仪葬于周杜国属地,即秦时的洲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俗称”胡亥墓”。秦二世胡亥墓坐落在原坡地带,环境幽僻,迥异于秦汉以来高峻宏伟的帝王陵墓,同附近的杜陵、少陵相比,殊感逊色。整个陵园占地20余亩。正南是一座朱门红柱卷棚式三间进深的山门。门额正中高悬一块“秦二世皇帝陵园”的黑色金字大匾。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一座秦代建筑风格的硬山式大殿。面积约184平方米的大殿内,陈列着“指鹿为马”的塑像群。2米多高的胡亥、赵高、子婴、阎乐等5个人的彩色立体像,塑造得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的后面就是胡亥的陵墓,墓为土筑圆形,封土堆直径二十五米,高五米,直径25米。墓北有石碑一座,高三米,宽九十八公分,厚二十八公分。……[详细]
郭北遗址
  郭北遗址是一处老官台文化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北行政村西北约1公里,郭北砖窑场北侧的台地上。遗址南北约280米,东西约21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在遗址南部的断面发现有文化层及灰坑分布,文化层分布不连续,堆积较薄,厚约30~40厘米,呈深灰色,包含有少量红陶或灰陶片及碳粒。南部断面暴露有灰坑等遗迹现象,形制有锅底状、桶状,堆积不甚丰富,包含物有陶片、火烧土块、碳屑、兽骨。遗物主要为陶片,以夹砂灰陶、夹砂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有少量发现。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敛口折腹罐、短条附加堆纹罐、退化三足瓮、陶支垫等,均为较典型的老官台文化晚期遗存,还发现有少量仰韶文化晚期的折沿罐、敛口钵等。该遗址是一处老官台文化遗址,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为研究老官台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文化面貌提供了……[详细]
怀珍坊遗址
  怀珍坊遗址位于蓝田县鲸鱼河北岸的怀珍坊村,属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遗址。1973年发现鼎、戈、钺、刀、斧、锯等商代铜器;1978年、1982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蓝田县文化馆发掘282平方米,其文化层厚0.4~1.4米。发掘大量铜渣,多夹杂着燃烧过的木炭碎块及草泥红烧土块,说明这里曾是一处冶铜作坊。发掘包含物丰富的灰坑七个;无葬具、随葬品极少的长方形竖穴墓五座,墓葬为仰身或俯身直肢葬,说明死者身份较低。出土的铜器有戈、镞、刀、钻、锥、饼、环等,石器有铲、刀、镰、凿、钻帽、镞等,骨、蚌器有镞、锥、笄等,陶器有鬲、鼎、盆、罐、瓮、碗、豆、簋、大口尊、网缀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的灰、黑陶次之;制法多为轮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圆圈纹、同心圆纹、涡纹、方块纹、麻点纹、饕餮纹、夔龙纹较少;火候除炊器外,一……[详细]
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
  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位于蓝田县汤峪镇汤峪河上游两岸,在近20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栈道、栈桥遗址13处。斗井沟口栈道遗址现仍有部分在沿用,其他栈道、栈桥均已不存,仅存栈孔,个别栈孔中残存有石条,栈孔数量从5个到83个不等,栈道长度从4米到70米不等。栈孔距现河床高度0.5米至5米,孔间距0.4米至1米,多在0.8米左右。栈孔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孔直径14~18厘米,深度15~20厘米;方孔边长14~16厘米,深度15~22厘米。在发现的栈道中,以汤峪河东岸崖壁的汤一村大槽口栈道遗址规模最大,残存栈孔80余个,长度70米,西部为单排栈孔,东部为上下两排,排间距1.5米。在个别栈道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清时期行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规模宏大,分布较为集中,保存状况较好,为研究汤峪河上游地区……[详细]
户县钟楼
  户县钟楼位于县城四街中心。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仿西安钟楼格式。原名文昌阁。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乾隆十年(1745)重修后称大观楼。又以位居四街中心,群众习惯称中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修东北角台座;1957年大修,亮椽揭瓦并油漆;1980年加固重修楼座;1981年彩绘外部。大观楼基座一层,楼阁二层。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总高24.55米,基座高6.40米。四周洞口题字东“迎旭”、南“览胜”、西“瞻紫”、北“拱极”。现存清乾隆李文汉《重修大观楼记》石碑一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365),知县张宗孟在重修县城并新建四门城楼时,言其“城楼列峙,中心无主,必致地脉散也,人文不振,议建文昌阁于城之中,以镇之。”供奉文昌,故始名文昌阁。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