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旅游

成都市文物古迹介绍

绣川书院
  成都地区的古乡村书院,在全国素有盛名,其中名气最大的,是位于成都青白江区城厢镇的绣川书院。今天的绣川书院旧址,也是四川省唯一保留完好的县级书院遗址。绣川书院所在的成都城厢镇,历史上地属金堂县,也是旧金堂县衙门(政府)所在地。作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今天的城厢镇,还保存着汉代以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威严的县衙署、古朴的文庙和武庙、恢弘明教寺觉皇殿、静谧的绣川书院……绣川书院坐落在城厢镇的大东街,它始建于北宋,原在该镇西街,清康熙59年(1720),金堂县令陈舜明将其从西街闹市迁建于现址,依据附近有绣川河之故,更名为“绣川书院”。绣川书院于1751年、1761年、1805年分别由金堂县令张南英、饶学曦、谢帷杰三次维修和增建。日前,我在书院看到,大门处刻着一副楹联:“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详细]
舒家湾天主教堂
  舒家湾天主教堂位于金堂县淮口镇舒家湾村13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27年(1901年)被义和团烧毁,光绪28年,法国人司铎用索赔白银万两重建,解放后曾改为小学。1977年恢复原貌。教堂八座西北向东南120度,建筑平面呈“亚”字形,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是川西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现存有石牌坊、礼拜堂、左右厢房及左右后厅,形成一个两厢相连的四合院。教堂周围原有石筑围墙及7道寨门,墙高3米,现尚断续存在。正面原有门楼、钟楼,均已废毁。石牌坊是三层三开间的中西合璧式石质建筑,门柱刻半圆形花边,柱斗刻蝶形图案,左右上侧刻葵花图案,门柱两侧有素面半圆柱。外边又有方形小柱。再两边为两侧门,门上刻有3联半圆凸弧,两侧门左右又为2组交错的小方柱和素面半圆柱。总计3个门,6根半圆柱,6根小方柱,排列整齐……[详细]
23、宝光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光寺
  介绍宝光寺在成都市新都区宝光街,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是我国历史攸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文物众多的佛教禅宗丛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己享有盛名。广明元年十二月(880年1月)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南逃入蜀,曾在宝光寺后修建行宫驻跸,并迎请高僧知玄(悟达国师)住此,重修宝光寺、塔。宋大观三年(1109年),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国悟国师)在此“修持说法,接众数千”。元代寺院残破。明代经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状元杨升庵父子捐修,殿宇宏丽。明末清初,宝光寺毁于兵燹。清康熙九年(1670年),临济宗第三十五代祖师破山海明派弟子笑宗印密禅师重修宝光寺。经康熙到光绪两百多年间……[详细]
盐店古城
  大邑盐店古城是发现的第七座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发现于大邑县盐店村。这座古城的发现,彻底改写了成都建自2300年前的说法,成都的城市历史被提前到距今4500多年以前。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成都城遗址雏形,堪称成都城市的开天第一篇章。也就是说,在这座古城出现以后又隔了1000多年,远古成都人才相继迁往三星堆和金沙,继而有了目前的成都雏形。此外,这座暂时被命名为“盐店古城”的城市遗址成功发掘,也证明了考古界提出的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文明,也是中华文明发源中心之一的说法。更让成都人自豪的是,这座古城的发现证明了成都平原自古就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完全推翻了成都在古代是蛮夷之邦的旧说。在此之前,成都附近的新津宝墩龙马乡古城、都江堰芒城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双河下芒城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古城等……[详细]
青城山古建筑群
  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仪式的建筑物,汉代称“治”,今青城山即为汉末所建青城治。晋时称仙馆。隋唐以后称“观”或“宫”。《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云:“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杀牛祭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道书《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记有“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中央名崇虚馆,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对道观建筑作了一般的常规法式。但青城山的道观建筑,却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它在选址、总体构成、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诸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有许多方面在今天和将来的建筑创作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十分有用的。例如……[详细]
魏了翁墓及魏公祠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魏了翁墓及魏公祠位于蒲江县城东北4公里处的高桥乡潘沟村潘家山山坡上。墓前有一条山溪蜿蜒流过,两岸山坡,均为茂密的松林。墓为土冢,长11米、宽3米、高2.5米。墓前原有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重竖的墓碑,现已毁,仅存残破片段。附近公路旁原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蒲江知县王有仙(宣城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蒲江知县何咸亭(松江人)所立的“宋魏文靖公先茔神道碑”两通(清碑今运蒲江县文管所保存)。墓前40米处,有石人2尊,两石人相距8米,头已毁,宋代袍服装束,残高1.7米、肩宽0.6米、胸厚0.4米。石兽3尊,头亦毁,残长1.2米、高0.5米、厚0.45米。墓前原为清代光绪年间兴建的魏公祠。墓南50米处过山溪小桥,即为魏公祠龙门,过小桥,进龙门,上11.3米为……[详细]
三学寺景区
  三学山位于县城东6公里处的栖贤乡圣灯村。相传为“蜀中八仙”之一的李八百3次学道之地。山路通往川北之古代“阴引道”上,山下“三学隘”道险而长,是成都东北门户。隋唐时山上建有法海、普济、广济,总称三学寺。寺前有古开照寺,俗名前庵。诸寺前后竹树掩映,泉壑交错,原有飞来石、佛迹石、盘陀石、皇姑坟、黄犊塔、鹦鹉舍利塔、支提石塔、七佛岩以及栖贤洞(又名琴泉)、仙人洞、仙人井、洗马池。三学山,唐、宋开始就驰名川西,有不少人在这里开龛造像,题词刻壁。明洪武中,“以三学、云顶赐蜀藩为金雁庄”。三学寺改名“栖贤禅院”,并在寺后盘陀石上修建一座由大小八万四千座塔聚成的“释尊无量宝塔”。……[详细]
28、文殊院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院
  文殊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详细]
紫竹遗址
  紫竹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年代距今约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堪称“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被誉为“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纳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紫竹遗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7、8组内,东经103°35′,北纬30°36′,海拔532-535米。 遗址呈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面积20万平方米(300亩左右);内垣边长400米,墙体宽5—25米,高1—2米,北城墙和东城墙保存较好……[详细]
东华门遗址
  东华门遗址年代:汉至明2013年8月,为配合成都体育中心南侧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例行勘探时发现一处唐代庭院,其后这里的考古发掘就不断带来惊喜。到2014年5月,发掘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发现有汉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沟、灰坑、灰沟、池塘等遗迹现象。更为重大的则是成都历史中著名的摩诃池首次浮出水面,一座“豪华”的唐代官邸也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历史上,摩诃池曾经广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描绘,诗圣杜甫在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而摩诃池的美,更是令宋代陆游“一过一0-”,但它却最终消失在成都的土地。如今的东华门遗址,已发现战国至明清各时期文化遗存,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池塘等遗迹,并出土大量陶器、瓷器、钱币等……[详细]
成都永陵
  又称王建墓,位于一环路内西门三洞桥,是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的精髓是地宫,里面不管是王建的石像,还是其棺床周围的石刻二十四乐伎、十二扶棺力士浮雕,都堪称杰作,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庭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有很高价值。大门右侧的永陵博物馆内,收藏了许多五代时期的精美文物,博物馆门口还有相关的历史书籍出售。成都永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座建于地上的皇陵,至今已有千年,是五代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墓。永陵游览的重点是地宫,地宫内不管是王建的石像,还是其棺床周围的石刻二十四乐伎、十二扶棺力士浮雕,都是杰作。景区内还建有永陵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许多五代时期的精美文物。在这里还能购买到相关的历史书籍。王建墓曾被盗,但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径8……[详细]
蒲江石窟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该石窟包括唐代68龛、五代1龛、宋代7龛、明代1龛、清代10龛。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飞仙阁摩崖造像、蒲江石窟即二郎滩摩崖造像,沿崖长约200米间有历代石窟摩崖造像现存87龛,其中有佛、菩萨、天王、力士、金刚、夜叉、飞天等五百五十多躯造像。飞仙阁摩崖造像飞仙阁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西南朝阳湖镇二郎潭两岸山崖上,共92龛,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龛,南岸5龛。最早造像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代造像64龛491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龛、释迦、三世佛、华严三圣、弥勒、观音、千手观音、如意轮观音、地藏、天龙八部、胡人天王。五代造像17龛256尊,有一佛六菩萨、西方净土变等。清……[详细]
33、二王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庙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宋代以后李冰父子-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赦封为王,更称今名。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漫步其间,似入“先都”。壁间刊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详细]
彭州法藏寺
  彭州法藏寺深藏于海拔750米的丹景山镇的凤凰山中,距今有1100多年历史。据法藏寺残碑记载:定慧禅师在丹景山修行,一天晚上发现凤凰山凤鸣村上空金光闪闪,这样的瑞祥持续了几天,最后一天晚上在禅定中达摩祖师现身嘱咐定慧去凤凰山弘扬佛法,出定后祖师燃香礼拜感恩达摩祖师慈悲指授,于是在905年开始号召四众弟子往凤凰山兴建弥陀庵,为了纪念达摩祖师在山下凤仪桥旁边建达摩亭。明永乐四年,弥陀庵更名为法藏寺。“法藏”含有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未成佛前法藏比丘之意。清康熙四十二年,法藏寺高僧法印禅师云游四方修学。修学归来后,他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为己任,在原基础上,又大兴土木,建殿堂七重。著名法藏三绝;摇亭碑、青蛙神石和神奇的古银杏树。明代智中一天禅师晚年来到彭州,到弥佗庵颐养天年,并任住持。其间,他修建了造……[详细]
鹤鸣山道教遗址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鹤鸣山作为游戏里门派的名称出现。中国道教发源于大邑县鹤鸣乡鹤鸣山,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道教本家和鹤鸣山历史遗迹,均一致表明这里是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上的最早建筑,名称及沿革均已湮没难寻。明人张景贤在《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中记载,观之创不可考,然隋唐之际,尝有旧址,而宋开宝、元至正年间皆敕赐重建.嘉靖年间是鹤鸣山道教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世宗五次遣使在此举行万寿大醮。张景贤记载……[详细]
鼓楼南街清真寺
  鼓楼清真寺是成都的清真古寺之一,位于成都市鼓楼南街115号。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毁于明末,清康熙雍正年间恢复,后经清乾隆七年(1742)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两次重建,礼拜殿则是该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古代建筑,也是整个寺院的经典之作,同时亦是成都地区现存十余座清真寺礼拜殿中制度最完备、构筑最精巧的一座。1981年4月,鼓楼南街清真寺礼拜殿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初建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毁于明末。修缮重建清康熙雍正年间恢复,后经清乾隆七年(1742)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两次重建,清真寺原有规模较大,其建筑以大门、牌坊、邦克楼(唤醒楼)、礼拜殿、-室、浴室和教长室等组成。1941年……[详细]
城隍庙十殿
  “自古府、州、郡、县,各有守土,固恃宰治干显,犹赖神赞乎幽”(清孙天宁《重修城隍庙碑》),这几句话说明了城隍庙在旧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城隍庙座落在玉屏山麓,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住持张来翕“庀材鸠工,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培修院台。惟以余积支持,稍藉募捐资助。精一心以图画,历三载而告成”。“又且广栽繁荫,力谨维持。挺松柏之千章,郁青杉之十亩”(清•孙天宁《重修城隍庙碑》)。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庙毁于火。次年,灌县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l940年前后对城隍庙又进行了维修。城隍庙背枕青山,座西向东,面向市区,分上下两区,呈“丁”字形布置。据《增修灌县志•图考》载:城隍庙有主殿12重,配殿6重,牌坊5座,面积约3000平方米。下区有山门,山门两侧有乐……[详细]
都江堰文庙及魁星阁
  文庙位于灌口街道文庙社区文庙街52号。始建于五代,明末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年)重建。乾隆43年大加整修,增建庙门、东西庑、钟鼓楼、祭器库、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及泮池、万仞宫墙等建筑,设教谕、训导两署于此。庙内松柏掩映,建筑庄严。大成殿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58平方米,建筑面积307平方米。大殿为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15.8米、进深五间11.4米、高15米,四周回廊,素面石作台阶,垂带踏道。暮途穷泮池为条石砌筑,长17.8米、宽7.8米,后两解成弧形,设拱桥三道,正中桥宽2.25米,两侧桥宽1.8米,原有石栏杆已全无,现设栏杆为砼栏杆。万仞宫墙全长19.88米,高7.75米、厚0.73米,墙帽叠涩出檐,成庑殿式,墙身嵌入石刻万仞宫墙大字,字径1.56×1.6米,照……[详细]
39、懋功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懋功寺
  “宝瓶寺”位于内江边,距“南寺”约200米,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是为接待循“金川古道”——自金川向东南经瓦寺土司领地,越鹞子山,经水磨、老人村、漩口、麻溪,过二王庙前安澜索桥,再循“灌松茶马古道”进灌县西门而来的回族商旅而建造的。据罗树凡先生总纂的《灌县志》(1991年版)记载:“宝瓶巷清真寺(也称懋功寺或宝瓶寺),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为懋功(小金)籍教徒所建。该寺连同西北马坊,共房屋两院……”据考,同治初年(1862),懋功发生-,部分回族同胞迁徙到灌县居住。宣统三年(1911),在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在灌县漩口袍哥舵把子姚宝珊的斡旋下,小金回族同胞跟随姚宝珊下成都,积极参加了“保路运动”。四川大汉军政府成立,参与“保路运动”的小金回族同胞回到老家,却受到忠于清政府的当……[详细]
张采芹故居
  在游人如织的宽巷子西段,有这么一处僻静的院落。这里便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活动家、国画家张采芹的故居。张采芹与张大千、张善孖共誉为“蜀中三张”。抗日战争时期,天府之国成为“后方避难所”,张采芹创办“四川美术协会”,接纳了包括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谢无量、傅抱石等大批内迁画家,促进了四川美术的空前繁荣。张采芹先生张采芹先生一生高洁,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珍藏的232件珍贵金石名画全部捐赠给国家,“一幅画十石米”、“倾囊塑成春熙中山像”等美谈至今流传。1922年,21岁的张采芹考取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王震、江小鹣等大师。192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回到四川。在成都,张采芹致力于培养艺术人才。他筹资创办了南虹艺术专科学校,还先后应聘担任了四川美专、四川艺专、成都高师、四川大学、四川师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