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象山区旅游

象山区文物古迹介绍

日月双塔
  日月双塔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中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因为与桂海碑林中的宋代雕刻日月神菩萨隔河相对,又因为双塔高耸入云,直指日月,故名日塔、月塔。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双塔则是新桂林的标识。日塔、月塔与象山上的普贤塔、塔山上的寿佛塔,相互呼应,相互映衬,有“四塔同美”之说。地处桂林市中心区,坐落在桂林城的中轴线上,与“象山水月”相邻。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双塔则是新桂林的标识。日塔、月塔与象山上的普贤塔、塔山上的寿佛塔,相互呼应,相互映衬,有“四塔同美”之说。桂林日月双塔号称世界第一铜塔,是桂林旅游的一个绝美夜景观赏地。地处桂林市中心区,座落在桂林城的中轴线上,与“象山水月”相邻。象山是桂林的城徽,而双塔则是新桂林的标识。其中日塔高41米共九层,通体均为纯铜装饰,耗用铜材350吨,金碧辉煌,并有电梯供游……[详细]
象鼻山石刻
  象鼻山石刻是现存石刻64件,其中宋23件,元代1件,明代12件,清代14件,民国2件。无年代及姓氏署款12件。有题诗、填词、题榜、铭文、传记、营缮纪事、跋刻名人作品等。水月洞石壁上两幅巨大的摩崖,是宋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的《朝阳亭记》和《朝阳亭诗》。《记》文大意是,张孝祥与好友张维,朱元顺来游,张维酷爱此处山水,留连忘返,僧人了元明白他的心意,便在岩前建亭。亭竣工后,再次来游,张维要张孝祥给亭起名,张孝祥想起他们在建康(今南京)共事时也曾建过亭,取名“朝阳”,以示张维“学业足以凤鸣于天朝”。于是仍旧用“朝阳”二字给新亭起名,并且把水月洞也改名朝阳洞。他认为这是件有纪念意义的事,便把他在建康时写的《朝阳亭》诗,和后来在桂林写的步原韵两首,一起刻在在《朝阳亭记》旁边。乾道九年(1173),……[详细]
南溪山摩崖石刻
  南溪山位于桂林市南溪公园内。据统计,现存石刻145件,其中唐代3件,宋代47件,元代3件,明代35件,清代52件,民国2件,年代不明2件,主要分布在山北的白龙洞,元岩,泗洲岩和山南的刘仙岩,穿云岩。其中最早的石刻是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诗并序》、《玄岩铭并序》,记载李渤开发建设南溪山的经过。山北石刻如宋代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郡人张仲宇等刻李渤离桂时所作《留别南溪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关杞《游白龙洞记》,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 朱晞颜与胡长卿《游白龙洞唱和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黄应武《元岩词》,均为诗书俱佳的珍品;清代线国安《鼎建白龙岩纪事碑记》尤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物。山南石刻多与宋代郡人刘仲远住刘仙岩修道,得神仙诀,寿1……[详细]
甑皮岩遗址
  甑皮岩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桂林市甑皮岩路26号,地处桂阳公路与万福路交汇处,距市中心约8千米,公交车可直达,是岭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物景区。1986年1月28日,-同志曾专程考察。景区于1978年对外开放,占地50000平方米。甑皮岩遗址包括主洞、矮洞、水洞,洞穴面积约1000平方米,1965年发现,1973年、2001年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了成千上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残片;发现了中国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洞穴遗址最早的石器加工场;发掘了32具古人类骨架,其中大部分为奇特的屈肢蹲葬;出土了古人类食后遗弃的113种水、陆生动物遗骸,其中哺乳类的“秀丽漓江鹿”、鸟类的“桂林广西鸟”是首次发现的绝灭种属;鉴定出植物孢粉和炭化物近200种,其中……[详细]
能仁禅寺
  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距今已1400多年。唐代兴盛佛教,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舍宅筑基,名福业院,后改称报国院。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承天院,政和七年(1117)改称能仁院。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称为能仁教寺,正统二年(1437)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称能仁禅寺。能仁寺殿宇宏伟,气势雄浑,四周环水,占地70余亩。寺院座北朝南,略显长方形,主要建筑物分布于一条南北轴线及其东西两侧,山门直对天仙桥。山门往北为金则殿、大雄宝殿、华严阁。金刚殿前有参天银杏两株及砖塔一对。大殿东偏为纪念陆贽建有宣公祠,西偏为鲁班殿、功德林。大殿前为钟楼和鼓楼。寺院周围僧房棋布,禅室罗列。共有十二禅房,僧众百余人,为远近闻名的大寺院。能仁寺阅历千载,几经兴衰……[详细]
骝马山摩崖造像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骝马山北麓。共6龛,23尊。主要镌刻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2~6号龛保存基本完好。其中3号龛较能代表唐代造像特色。该龛造像10尊,主像为佛,居中,坐高1米;身躯厚重,着广袖褒衣,斜尖领,衣褶简洁朴素; 面部略平,颐颊饱满; 左手按膝,右手上举作说法状; 静穆安详,结跏跌坐于平台金刚座上。台座两侧置0狮子,作卧伏状。佛左右为摩诃迦叶、阿难陀二弟子,均圆领袈裟,面向主付,合掌而立。迦叶高鼻梁,深眼窝,络腮,卷胡须,眉脊、颧骨突起,形态严谨持重;阿难秃头、胖脸,形态虔诚温顺。弟子左右为二菩萨。右首菩萨脸庞丰满圆润,体态丰腴健美; 右臂上曲偎胸,似持拂尘(腕已残),左臂下垂,手提净瓶;头绾高髻,上饰花蔓,当为观世音特征。右首菩萨身材苗条,身躯微扭,头颈略斜,含蓄端庄……[详细]
桂林云峰寺
  云峰寺是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区象鼻山西南麓。相传唐代这里曾建有温灵庙。宋嘉定七年(1214)方信孺在此建一书斋,取名“云崖轩”。明代这里又建“范方祠”,祀范成大、方信孺。清代改为寺,名“云峰寺”,后又改寺为庵,名“福利庵”。清咸丰三年(1852)太平军围攻桂林,在此设攻城指挥部。原建筑于清嘉庆三年(1798)、咸丰十(1860)和光绪十六年(1891)都曾重建或修葺过,系砖木结构的三进建筑,抗日战争中遭破坏:但未全毁。1953年人民政府曾予修缮。1979年全面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两层、三进、五开间,弧形式山墙,朱红色柱梁和窗灵,碧绿色琉璃瓦,已辟为云峰寺陈列馆,先后举办过《太平天国革命在桂林》、《桂林明清瓷器绘画》、《桂林出土文物》、《辛亥革命在桂林》、《李宗仁在桂林……[详细]
桂林开元寺遗址
  在市区民主路万寿巷。寺始建于隋代,初名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唐显庆二年(657)建舍利塔于寺内。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宋代又改名永宁寺、宁寿寺。元顺帝赐书“圆觉”二字,故又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据《临桂县志》记载,远在唐代,开元寺曾因纱灯延火烧毁而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又毁于火,洪武十六年(1383)再修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线国安、李宜民也先后进行过修缮。开元寺是桂林历史上一座名刹,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扶桑(日本)受阻辗转来到桂林,曾与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数十人,滞留寺中一年有余。但到清末,寺已荒废成“停柩庄舍”了。今仅存舍利塔。寺院房舍多毁或已改建作为他用。……[详细]
静江府城地图摩崖石刻
  刻于城北鹦鹉山南山腰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城图,反映了当时桂林城池建设的科学和险固。遍布桂林名山崖洞密集而众多的摩崖石刻,为我国南方城市所仅见。南宋末年,蒙古统治者兴兵进攻广西,素有“用兵遣将之枢机”的桂林,从南宋宝佑六年(1258)至咸淳八年(1272),历时14年时间,筑城防守。城池竣工后,便刻下此图。图高3.21米,宽2.98米。图上绘制了主要街巷和山川名胜,但以军营衙署和桥梁渡津为主,并且标有南定寨、戍军寨、戍将衙、望火楼、都作营、小教场、桂林驿、马军寨、右军寨、守兵寨等名称,展现一幅大军屯戍的军事重镇的图景。图额有记,详细记载了修城经过、城池尺寸和用工费料。该城图年代仅次于苏州现存的《平江府城图》。……[详细]
10、普贤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贤塔
  普贤塔位于桂林市象山区象山山顶,建于明初,是一座喇嘛式三层实心砖塔。塔基为双层八角形,底层每面宽3米,基座面积55.2平方米。因第二层嵌有青石线雕的南无普贤菩萨像而得名。像高0.8米,上方横列“南无普贤菩萨”六字。塔身为圆宝瓶形,圆形伞盖,顶为两圈相轮。该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或宝瓶,故又称剑柄塔、宝瓶塔。普贤塔是一座喇嘛式实心砖塔。建于明代初期。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远看此塔, 像插在象背一支剑柄或置于象背一只宝瓶, 故亦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典型与周围山水相映成趣, 颇为和谐和壮观。2000年,普贤塔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桂林三花酒酒窖
  象鼻山山腹内有个三花酒窖,桂林三花酒很有名,这个酒窖至今藏酒千吨。三花酒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象鼻山景区象鼻山旁边。在四星级景区象鼻山公园内,除了著名的桂林市城市象征:象鼻山以外,还有水月洞,爱情岛,普贤塔外,还有就是这个三花酒窖了。但是酒窖并没有对外开放,据说就是一个大熔洞,而在三花酒窖的对面,有一个桂林三花酒陈列馆是对外免费开放的。据当地人介绍,这个三花酒窖内,储蓄了一千多吨的桂林三花酒。经常能在附近吻到酒香,而这个酒窖,历史悠久,在宋代年间,已经是官方的酒窖了。现在酒窖属于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详细]
桂林虹桥
  桂林虹桥水坝建于明朝洪武年间,长一百米,宽二十余米,横跨于宁远河口上。当时为了修筑护城河而建,旁有修筑纪念碑,水坝在2000年10月翻新,铺上大理石块,无水流过时,供市民行走,若水漫上,则起到泄洪作用。旁边的虹桥小区,因此得名。……[详细]
桂林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广西桂林市民主路文昌桥头,与象鼻山东西相对,是一座明代佛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隋代于此建缘化寺,唐代改名善兴寺,后名开元寺。唐显庆二年(657)在寺内建塔保藏和尚火化后的舍利子,故名。原塔为7级砖塔,塔内放有舍利石函,塔前有金刚经碑。后因年久失修,寺毁-。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重修舍利塔,改建成印度宰堵坡式3级砖塔。藏安佛舍利20余颗。塔高12.83米。基座四方形,每面宽6.33米,各辟一门,内部相通。南门刻“舍利宝塔”4字,西门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四面门额两旁分别刻八大金刚之名。塔基上是八角形须弥座,八面各辟圭形佛龛一个,内存坐佛一尊。基座上置覆钵形塔身,四面辟壶门。南面壶门内有重刻的舍利函。塔颈上为圆形伞盖,五重相轮的塔刹,刹顶冠以宝珠形铜顶。为明代过街式塔……[详细]
李宗仁官邸
  李宗仁官邸是桂林市内现存的两处最完好的名人旧居。官邸位于桂林市风景秀丽的杉湖南畔,这座被后人誉为桂林“总统府”的府邸建于四十年代,属中西结合的别墅式建筑,布局一改传统的南北走向而坐东朝西,以威严、气派的主楼为中心,四周配建副官楼、警卫室、附楼、花园、停车坪等,占地4000多平方米。李宗仁官邸位于桂林市风景秀丽的杉湖南畔,与双塔相傍,位于桂林市文明路4号。这座“桂林总统府”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属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主楼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818平方米。一楼有警卫室、客厅、秘书室;二楼有会议室、书房、卧室等。官邸紧靠杉湖南岸,环境优雅。原围墙、主楼、副楼、副官及厨用平房保持完好,楼内还保存壁炉、澡盆等遗物。地址: 桂林市象山区文明路4号开放时间: 8:30-16:30门票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