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旅游

呼和浩特市文物古迹介绍

呼和浩特大召寺
  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称“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1),扩展召庙规模,大殿改覆黄琉璃瓦。佛殿内有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殿前汉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启七年(1627)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仰视,形象别致。召庙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誉为“九边第一泉”,并将此5字雕成匾额,悬挂在山门上。大召占地面……[详细]
2、昭君博物院 AAAA
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地处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纪念建筑设施组成,占地面积205亩,是国家4A级景区。王昭君墓,蒙古语称为特木尔乌儿虎,意为“铁垒”,文献记载亦称“青冢”,从唐代开始有明确记载。据考证,它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高达33米,底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象征民族团结、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丰碑。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后宫,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了单于的阏氏,促使了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详细]
3、五塔寺 AAA
五塔寺
  五塔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觉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逊色。塔后嵌有三副石刻画,分别为“须纱山分布图”、“六道轮回图”、蒙语“天文图”。塔座是一个长方形高台,上有五个方形小塔,塔为砖石结构,塔身下半部镶嵌着蒙、藏、梵三种文字书写的金刚--;塔身上半部为千佛龛,千佛龛中有1119个鎏金小佛像。塔身南面正中开券门,门上方有满、汉、藏三种文字所写的塔名匾额。五塔寺“金刚座舍利宝塔”后照壁上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图,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完好的用蒙古文标注的天象资料,已将外国天文……[详细]
4、席力图召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席力图召
  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席力图召汉名“延寿寺”,为康熙所赐。该召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继承了汗位。他执政后,效仿他父亲的作法,决定邀请三世0索南坚措到内蒙古右翼各部传播宗教。三世0接受了他的邀请。为了迎接索南坚措三世0的到来,僧格都楞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5年)为他建立了这座小-庙--席力图召。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召庙建筑宏敞,风格独具.虽经四百年风雨和-,仍保留较完整。世0来到呼和浩特传教期间,西藏方面派高僧希迪图噶卜楚专程来看望他。1588年,0三世圆寂,死前他留下遗嘱,命……[详细]
乌兰夫故居
  -故居位于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距察素齐镇24公里,东距呼和浩特市70公里,西距包头市110公里,现占地153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故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的出生地。现存正房、东房、西房二十六间,共560平方米。正房内陈列着-同志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用具和参加革命后的部分遗物,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经历和丰功伟绩,以及他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故居已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7年,旗政府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专家,完成了-故居红色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按照规划要求,2007年投入5143万元,完成了卫生院、柏油路、民小教学楼、兽医站、农家乐大院、剧场等项目的建设。整个景区由红色旅游区、民俗村、农家乐接待区、香瓜采摘基……[详细]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市区旧城北门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当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并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位于市区旧城北门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当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并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该寺占地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的格局表现出对圣地麦加的尊崇。大经堂大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高大宏伟,庄严肃穆,在大殿柱子上刻有《古兰经》-,穹顶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后院有讲堂、穆斯林浴室等,院东南侧有一座灰色塔楼,楼高33米,六角攒尖顶,楼内有木质楼梯,登楼可眺望全市风景。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详细]
康熙平定噶尔丹纪功碑
  康熙平定噶尔丹纪功碑原称圣祖御制崇福寺碑,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席力图召和小召(崇福寺)内。清康熙皇帝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制刻碑,用以纪念平叛的胜利,表彰两寺-助战功绩。石碑两通均用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铭刻,各书两石,每面分刻一种文字,每石各建有一座八角攒尖顶式碑亭。碑文叙述平叛经过及意义的文字相同,但分别表彰两寺-功绩的文字稍异。席力图召的石碑尚存原地;小召的石碑已移存内蒙古博物馆内。碑文记载赐予小召的甲胄、宝刀,过去每年春节公开展览,名为晾甲,届时倾城出动前往观赏,今亦由内蒙古博物馆收藏.有蒙藏文碑一块现存于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庙,满汉文碑一块存于内蒙古博物馆,用四种文字刻写,内容基本一致。现将汉文碑文抄录如下:朕惟归化城为古丰州地,山环水互,……[详细]
广化寺造像
  清朝赐名“广化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喇嘛洞召是呼和浩特地区“八小召”之一。喇嘛洞召位于呼和浩特旧城西北大约80多里的大青山南麓,地处今土默特左旗境内。因位于东喇嘛洞召以西(崇禧寺),故又称“西喇嘛洞召”。 相传,该寺由来自西藏的高僧察罕博格达-于明朝万历初年兴建。该寺是呼和浩特地区兴建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21世纪初,喇嘛洞召一层外面悬挂的一块黄色牌子上写着:“喇嘛洞俗称银洞,是开山祖师博格达察罕喇嘛修行的山洞。博格达察罕喇嘛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此山洞长斋诵经,坐禅苦修,收徒度众,讲经说法,1627年(明天启七年)坐化。众弟子将其灵体以坐姿密闭于山洞内,被尊为一世-,后将山洞修为佛寺。从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开始,在山下修建殿堂,形成广……[详细]
乌素图召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该召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乌素图村西沟口的台地上,距市区西北13公里处。乌素图召依山傍水,山沟杏柳成荫。春则花鸟争妍,夏则桑麻竞秀,秋看黄叶,冬赏雪峰。一年四季都有随时变幻的浓装淡抹之美。召后有东西横亘的赵长城遗迹,地表有突起的夯土成墙,登临长城眺望,俯仰山川,广袤无际。放眼远眺,青城在云烟缭绕之中,大黑河犹如一条巨龙向西奔流汇入黄河,火车在原野上飞掠而过,土默川山河构成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尽映眼帘。乌素图召现已成为游览胜地。乌素图召,实际上是指当地旧有的七座寺庙的总称。因它们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又地处乌素图村旁,所以都统称乌素图召,这里过去曾有七座召庙,以庆缘寺为中心。东有长寿寺、西有茶坊庙,东北有法禧寺、西北有药王庙。正北有罗汉寺……[详细]
内蒙古赛马场
  内蒙古赛马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赛马场,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29平方米。比赛场地内,分别设有障碍马术场、技巧表演场、标准环形速度赛马跑道等。可同时进行比赛活动。场地东侧是由主席台、观众台组成的建筑体,长达275米,最高处达36米,在宽阔的大屋顶上,有四座蒙古包式的建筑,一大四小。蒙古包的穹庐顶上用蓝白色勾勒出白云纹图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观礼台可容贵宾700余人。赛马场东西长750米,南北长405米,跑道呈椭圆形,宽18米,周长2000米。整个赛马场外可供10万人观看比赛。在内蒙古赛马场可以观赏到内蒙古马术队表演的精彩节目:马上体操、乘马斩劈、马上射击、射箭、轻骑赛马、马上技巧等蒙古民族的传统体育节目。另附设12个贵宾休息室、2个健身房、45……[详细]
金刚座舍利宝塔
  金刚座舍利宝塔坐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五塔寺原名“慈灯寺”,五塔的正名是“金刚座舍利宝塔”,为寺内的一个重要建筑。“金刚”在梵语中是“坚固”的意思,上立五塔表示是五方的佛主,其形式来源于印度佛陀迦耶的精舍。金刚座舍利宝塔是清代雍正五年到雍正十年间(1727~1732年)修建的,呼和浩特市这座五塔是中国现存的五座金刚座舍利宝塔中建造时间较早的一座。全塔由塔基、金刚座和顶部的五座玲珑宝塔组成,塔通高16.5米,金刚座平面呈“凸”形,拾级登上台基,拱门上镶嵌着汉白玉石的匾额,以蒙、藏、汉三种文字刻着“金刚宝座舍利宝塔”八个字。环塔而行,塔身表面布满了雕刻,有佛、菩萨、佛迹、景云、菩提树、金刚杵、四大天王、五佛宝座等图案以及1119尊姿态各异的鎏金小佛像,雕刻精致,巧夺天工,可以说是清代雕刻艺……[详细]
12、金銮殿
金銮殿
  金銮殿金銮殿生态旅游区位于毕克齐镇北的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据《北史》记载,北魏道武帝巡幸阴山,曾在山顶建造行宫,遂将这座挺拔的高山叫“金銮殿山”。金銮殿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独特,地域空间博大,辐射范围广阔。其西南有一座奇峰异景,一牛状的风蚀巨山尾西首东而卧,仰首处正好有两座小石峰,似一对倚角直刺青天,如同旋风扶摇直上,顶天立地,被人称为“牛角旋峰”,是呼市旧八景之一。山巅四周悬崖绝壁,如同一座空中堡垒。站在山峰上远望,黄河如带,平川凝碧,近看坡坡锦绣,山丹摇曳,景色奇异,令人流连忘返。在金銮殿西南、入沟不远即为千树背。千树背东起金銮殿山顶,西至石门沟底,总面积7000亩。区域内植被繁茂,乔木有云杉、落叶松、油松、白桦、山杨,灌木有绣线菊、虎榛子、山黄杆、黄玫瑰,草本有大叶糙苏、大黄、远志、黄苓、……[详细]
云中郡故城
  云中郡故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西,土默川腹地,为战国至隋唐时期的遗址。其城垣周长约8公里,呈不规则状,墙体夯筑,东、西、北三面城墙破坏严重,唯南城墙存留较完整。城墙夯土中含有战国至西汉陶片,外层夯土还夹杂北朝遗物。出土有汉魏北朝、战国、秦代的遗存。城中心有一高大土丘,为钟鼓楼遗址,曾出土北魏大代太和八年鎏金铜佛像一尊。城西墙外有古墓群。云中郡故城遗址南墙长1920米,残高4.5米,宽6.5米,夯层厚8~12厘米。城墙夯土中含有战国至西汉陶片,外层夯土还夹杂北朝遗物。城内地表散布的陶片瓦砾大都是汉魏北朝遗物,下土中有战国、秦代遗存。西南隅散布有石柱础、砖瓦等北朝遗物,原为一方形小城,当是官署所在。城西墙外有古墓群,曾发掘东汉闵氏壁画墓一座。史载战国赵武灵王曾于阴山河曲筑……[详细]
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现在的昭君墓是20世纪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3.3公顷,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昭君墓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墓地东侧是历代名人为昭君墓题写的碑……[详细]
呼和浩特大窑遗址
  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这一遗址是国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的居住。山上盛产燧石(通称做打火石),远古的居民就用它来打制各种石器。他们就地打制石器,使用过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随地可见,打击剥落下来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积如山,偶尔还可从地下堆积层中找到已经使用过的石器。估计,远古人类的居地,应在附近的大青山麓,只是由于年……[详细]
唐代单于大都护府遗址
  位于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所谓单于大都护府,就是统领漠南突厥族所住地区府州的首府,是漠南突厥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唐王朝在今和林格尔筑城,设立了云中都护府。遗址至今清晰可见。城墙用土夯筑,残存最高的约5米,外城平面略似菱形。东墙长1750米,西墙长1200米,北墙长1250米,南墙已被宝贝河水冲刷,残长500余米。现在东、西、北三面还可看到城门遗址和瓮城遗址。外城南部有内城,俗称皇城,略呈方形,每面长约500米。城中文化堆积层以内城为最厚,其中有大型建筑的台基,地表还残存有石柱础,并有密集的碎砖瓦和陶次片。从地表调查看出,这座城是唐代在东汉、北魏时期旧城废墟北部建筑起来的。唐代以后的建筑物又迭压在内城中,形成了3-5米厚的文化堆积,有的凸出地表约2-3米。早在……[详细]
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
  绥远城墙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区北垣街和东护城河北巷。清雍正年间为加强战备,雍正帝将驻守在长城以内的大同右卫城屯兵北移至长城之外,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东北五里另筑新城作为屯兵之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动工,历时两后竣工,乾隆赐满汉名“绥远城”。绥远城是清代营建城垣为数不多的实例。墙原高二丈九尺五寸、顶宽二丈五尺、底宽四丈,现存东北隅城墙700余米,马面四处。将军衙署位于新城区西街,为绥远城将军办公衙门和生活府邸,清廷对绥远城区执行政治、军事统治的最高机构。整个建筑群包括五进院落,由东西跨院及中间院落三部分组成。绥远将军衙署是严格按照清廷《大清会典》及八旗驻防城的要求营建的官式衙署建筑群,它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代表了这一历史阶段的营造规范制度和技术水平。其规模之大、保存现状之好,为清代……[详细]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和林格尔汉墓位于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境内的一座土山上。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和三耳室,全长约20米。墓壁、墓顶及甬道两侧有壁画50多幅,榜题250多顶。这是我国考古发掘迄今所见榜题最多的汉代壁画。这些壁画形象地反映出东汉时期我国北方多民族居住地区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生活面貌。从壁画内容及榜题得知,墓主为东汉王朝派到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最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壁画内容有反映死者的仕途经历,以及升迁各任时的车马出行图;有死者历任官职所在城市和府舍的官府图;有反映统治阶级生活的饮宴、舞乐、百戏等描绘;有反映东汉时社会生产活动的场面,如农耕、庄园、牧马、放牛等图;有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如少数民族的装束、发式、相貌,以及祥瑞图和一些圣贤、忠臣、孝子、烈女的故事图等等。……[详细]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
  清固伦恪靖公主府,是康熙皇帝第六女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亲王敦多布多尔济后居住过的府邸,约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四十五年间(1697-1706)年,是内蒙古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皇家品级建制的府邸。它是研究清代北部边疆地区建筑及其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也是边疆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共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见证。清和硕恪靖公主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呼和浩特博物馆馆址。2009年4月30日,固伦恪靖公主府专题陈列经过两年半的筹备,配合公主府古建筑维修工程的告竣,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全国唯一的固伦恪靖公主府博物馆正式确立,成为内蒙古特色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社会。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固伦恪靖公主府,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康熙皇帝的六女儿下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详细]
呼和浩特飞来寺
  飞来寺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距万家寨水库5公里,俗称“山神庙”。相传此寺是在一夜之间由一股狂风从南方搬来,故称其为“飞来寺”。万家寨水库建成后,飞来寺西的沟谷变成了“湖”,使飞来寺周围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关于这飞来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当地的老人们讲,传说在一千多年前唐末宋初的一个非常安静的夜晚,既没有风的呼啸,也没有云的飘移。就在人们已经进入梦想的时候,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龙卷风挟着一样东西从天而降。等大风过后,疑惑不解的人们才惊奇地发现,一座庙堂竟然出现在山神庙。就这样,当地的人们把这座在一夜之间出现的庙堂取名“飞来寺”。飞来寺古老的传说与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八方的来客,值得到此一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