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珠海市 > 斗门区旅游

斗门区文物古迹介绍

1、金台寺 AAA
金台寺
  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位于黄梁都(今斗门县)黄杨山第二峰中腰(大赤坎村人称为乌苏峰),座南向北。南宋末年,宋军在新会崖门抗元失败后,承节侍郎赵时纵,大理寺丞龚行卿、翰林学士邓光荐等人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杀,建寺在此隐居。清乾隆年间立寺并扩建,内有大块石横匾,刻着“金台寺”三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1958年-期间拆掉主体建筑物,1981年兴建发电站时彻底毁掉,现在只留下一片残址。现在所见之金台寺为1992年11月在黄杨山北峰之下“将军卸甲”处重建。1995年元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由当初是一片荒山坡,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佛教圣地。现已建成了大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僧房、客房、齐堂以及登山石阶、环山公路等配套建筑设施约7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金台寺依山造势,长千……[详细]
菉猗堂及建筑群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包括菉猗堂(赵氏祖祠)、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三座祠堂,均为宋太祖胞弟赵匡美之后人为祀先祖而建。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逸峰赵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8年重修;崑山赵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三祠总建筑面积1643.69平方米。祠堂间以巷道相隔,每祠三进三间,中间夹天井或庭院,左右庑廊,中轴对称布局,穿斗与抬梁混合构架,硬山顶,锅耳或人字形风火山墙,绿釉琉璃瓦当、滴水;建筑上大量使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画等作装饰。菉猗堂现存蚝壳墙共277.35平方米,墙厚65厘米,蚝壳整齐排列,成行叠砌,是研究南方古代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菉猗堂及建筑群1987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详细]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含黄氏大宗祠、月轩黄公祠、黄氏名贤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东至西依次为:月轩黄公祠、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均属清代大式建筑,总面积1667平方米,分别由该村黄氏族裔、同治进士黄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议,于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于1862-1876)陆续建成。建筑格局均为三进连庑廊夹天井布局,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石础青砖墙,硬山式顶,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建筑群气势雄壮,祠内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砖雕、灰雕等多种饰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态各异的石雕狮子最为精美。黄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来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详细]
南山村镇南楼
  南山村镇南楼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南山村南基山上,建于民国14年(1925),由当地旅外侨胞捐资建造,建造费当时白银一万一千两,属防卫性护村岗楼。岗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44平方米。楼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行楷楣额“镇南楼”,五层正面外墙行楷匾额“南乾锺瑞”,一至五层四壁分置四方形和八角形状窗口。楼顶悬挂示警用铜钟一座。该钟铸于民国十六年(1927),外壁阴刻楷书“南山旅雪梨广崇敬送民国十六年铸”等中、英文字体。镇南楼保存较好,在南山村历史上意义重大,具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对当地研究当地旅外侨胞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同时对研究民国时期地方治安防御性建筑有重要的意义,于2011年7月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会在南山村修建镇南楼?原来,南山村所处位置海拔较高,且靠近崖门水道……[详细]
逸峰赵公祠
  逸峰赵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逸峰赵公祠又称世寿堂,在菉猗堂南侧,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逸峰。始建于明代晚期,原为蚝壳墙,民国17年(1928)重建改为砖墙。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中轴线左右对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架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祠内外有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花岗石行书阴刻楣额:“逸峰赵公祠”。祠左右设巷道,巷道分置大理石刻隶书匾额“云路”、“天衢”,砖雕周边护匾。……[详细]
崑山赵公祠
  逸峰赵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崑山赵公祠又称世德堂,在逸峰赵公祠南侧,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崑山。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坐东向西,三间三进,南侧有副祠三进。硬山顶,博古脊,绿釉瓦当、滴水;石脚青砖墙,花岗石门框,行书阴刻楣额:“崑山赵公祠”。祠内外有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主体建筑与副祠间设巷道,花岗石行书阴刻巷道楣额“云衢”。……[详细]
黄氏名贤祠
  荔山村黄氏名贤祠位于乾务镇荔山村,祀黄姓历代贤人,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坐北向南,三间三进,祠前置石狮一对,占地面积1255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雕花封檐板,祠内外饰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祠堂右侧有夯土墙附祠,前半部已毁,后重建,后座及石刻隶书联尚存。2011年5月13日作为古建筑群之一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荔山村黄氏名贤祠祀黄姓历代贤人而建,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三间三进,祠前置石狮一对。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雕花封檐板;虾公梁上置石狮子,石雀替、石包台,祠内外有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祠堂右侧有夯土墙附祠。……[详细]
月轩黄公祠
  月轩黄公祠位于乾务镇荔山村,始建于清光绪丙子(1876)。坐北向南,三间三进,祠前置石狮一对,后有水井及夯土墙1堵,占地面积348平方米。硬山顶,石脚青砖墙,后堂锅耳山墙,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花岗岩石门框。石匾额阴刻“月轩黄公祠”,匾额由同治壬戌状元徐郙书题,祠内外饰木雕、石雕、灰塑。该祠堂属典型的晚清岭南建筑,2011年5月13日作为古建筑群之一被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月轩黄公祠比黄氏大宗祠规格略小,可立于门前那对石狮子,与大宗祠和名贤祠略有不同。立于大宗祠和名贤祠门前的石狮是侧头的,而立于月轩祠门口前这一对却是直头的,在斗门区仅此一对。传统中,门前的石狮应该是侧头相互回望,而这一对石狮却昂胸挺首直视前方。按照清朝礼制,设立直头石狮子有严格的规定,非二品以上官员的家祠不能设立直头……[详细]
乾北石桥
  乾北石桥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北村,为东北西南走向石桥,建于明末(1641左右),当地人称之为“石桥头”。石桥横跨在龙漩窟(土名,山溪源头)及附近几条山溪的汇流段,由两块各长5.7米的花岗岩石板并排组成。每块石板的一侧边沿,均匀分布有50个开采石材时留下的半边方形楔孔。乾北石桥是斗门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历史最早的古石桥,历经300多年,结构仍完整、稳定。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乌岩山第一石门摩崖石刻
  乌岩山“第一石门”摩崖石刻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大赤坎村黄杨山第二峰乌岩山石壁上,刻于清乾隆乙巳年(1785)。在乌岩山山腰处一块宽4.50米、高3.89米的花岗岩上,行书横排阴刻:“第一石门”四字;竖排阴刻上、下款:“乾隆乙巳重阳”、“朝山杲斋题”。石刻所处位置是大赤坎东坑(山涧名)中段涧水出口处,两边各有一巨石矗立,立面平整,对峙如门,形成一道宽6.25米、高6.10米的“门洞”,涧水从“门洞”冲出,泻经石崖三迭。“第一石门”摩崖石刻是斗门地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唯一有纪年记载的摩崖石刻。200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乌岩山“第一石门”摩崖石刻历史久远,目前完全处身于大自然之中,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亮点,在历代所传的“黄杨八景”中都榜……[详细]
莲花山古井
  莲花山古井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西村莲花山南麓,建于宋末元初乾务开村后村场扩展时期,清道光辛卯年(1831)重修。井深5米,直径1.36米,重修时井上端砌青砖护井壁,另以四块花岗岩条石将圆井口改成方井口。据资料记载:重修时井台侧置有一花岗岩条石,长1.15米,宽0.45米,上阴刻“道光辛卯春阖里立石”,条石今已佚。莲花山古井是斗门区已发现的历史久远的古井之一,目前保存较好,结构完整、稳定,基本没有遭受大的破坏,水清洌,长年不竭,至今尚供村民使用。古井对研究宋末元初先民在斗门地区的繁衍生息、生产生活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莲花山古井于2011年7月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南宝墓
  马南宝墓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小赤坎村后山鳌鱼岗,原为土墓,始建于元初,清道光元年(1821)始立墓碑。1980年,该墓荒废。1987年,寻回墓碑,花岗岩墓碑阴刻碑文:“宋工部待(按,当为“侍”)郎配享大忠讳南宝马公之墓”,碑额饰浮雕祥云拱日图。是年,马氏族裔重修此墓,重修墓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105.8平方米,为抄手墓,由墓碑、垄环、挂榜、拜台、月池等部分组成,以砖石水泥灰浆依山势砌筑,由山脚至月池修有水泥台阶。1987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斗门革命烈士纪念碑
  斗门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龙西村霞山北麓,建于1980年,是斗门县(区)人民政府为纪念斗门地区在各战争时期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纪念碑坐西向东,由花岗石建成,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包括碑体、碑坪、栏杆、步级、坪道等部分。碑体分碑身和碑座两部分,通高11.50米;碑身呈四棱柱状,正面阴刻楷书泥金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研究斗门地区革命先烈的实物史料,于198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4、财星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财星阁
  财星阁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大濠涌村,属于岗楼式建筑,建于民国11年(1922)。岗楼楼高五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通高14.6米,顶层南面花岗岩石匾额阴刻“财星阁”;岗楼呈四方形,夯土墙。一至五层四壁共分置25个射击孔。大濠涌财星阁作为民国时期村民抵御外部侵扰、守护家园的设施,是斗门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岗楼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惜和保护,历经90多年风吹雨打仍基本保存完整。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斗门张世杰墓
  张世杰墓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黄杨村后的黄杨山山坡上。始建于宋末元初,清乾隆十三年(1748)香山县知县张汝霖重修。灰砂墓,东北向,面积203平方米。墓呈交椅形,有金井、三重挡土回岭、两边摆手和三级拜台。金井圆径3.8米,井壁涂朱红色,雕卷草纹。墓碑为端州石,高1.33米、宽0.61米,镌刻正楷空心字碑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四边用红砂岩镶嵌,碑首雕“二龙争珠”图案。墓前刻一对楷书对联“云山空望侍郎宅,海水犹朝永福陵”。墓前置花岗石八边形墓表1对。1987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张世杰(?~1279年),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南宋末年与陆秀夫等护宋皇室由闽入粤,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率宋军20余万人与蒙古汉军都……[详细]
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
  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桅夹村。石刻凿刻在一块花岗岩上,立面宽2.15米、高2.7米,凿刻部份呈T字形,正面阳刻文字“大王宫”、“工丈”以及带刻度的竖长条棱共1.94米,刻度清晰可见;每刻度0.38米。该石刻约刻于清代中晚期,是当时丈量土地的标准长度比照物,即地亩尺。“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的发现,为研究岭南清代度量衡标准提供了实物资料。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是广东省迄今为止同类石刻的首次发现,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邻近“两粤广仁税”摩崖石刻,周围多古树,环境优美。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安码头泵站
  西安码头泵站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西安码头北侧,占地总面积22320平方米。泵站于1977年1月动工,1978年12月定型试制卧式轴流水泵,1979年5月安装调试,197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按10年一遇两天排干标准设计,排涝面积3.8万亩,排水流量36.7m3/s(扬程3m),是全国唯一仍可使用的最大口径卧式轴流泵站,是广东省最大单台装机电排站之一,也是珠海市最大的电力排涝工程。泵站建成后至2003年12月20日止,共运行1457.7小时,30多年来为当地排涝减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被当地群众称为“救命泵站”。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錀古墓
  黄錀古墓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西村后山蛤婆岭,属重修墓,始建于明代正统六年(1441),原为明代进士黄錀的祖父黄宏道之墓。崇祯十五年(1642),宏道后人将其子黄隆及孙子黄鉴、黄錀、黄铎、黄钺,曾孙黄延珪等人的骨殖迁移至此墓合葬,称之为“五子陪葬”。1988年重修,重修墓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45平方米,为抄手墓,由墓碑、垄环、挂榜、拜台、月池等部分组成;以混凝土灰沙花岗石混合构筑。墓前两侧置立原石狮,高0.96米,两狮相距14米。198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南宝古墓
  马南宝古墓位于斗门区斗门镇小赤坎新村,年代为元,类别为古墓葬。1987.11.30,马南宝古墓被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乌岩山摩崖石刻
  乌岩山摩崖石刻位于斗门区黄杨山乌岩山,年代为1785年,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11.5.13,乌岩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珠海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