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县文物古迹介绍
笔者去过3次广东韶关的丹霞山,也许是机缘未到,3次都是匆匆而过,览山观石,竟不知此山中还藏有一座千年古寺。直到几年前,一位朋友说,韶关有不少白领阶层周末会住进寺庙体验生活,而丹霞山中正好藏有这么一处妙地锦石岩寺。于是,在某个周末,笔者到此小住两日,听晨钟暮鼓,食清粥素餐,让清净之所“为心灵减压”。 峰回路转疑无径 柳暗花明别有天 丹霞山风景区分为上、中、下3层以及锦江风景区,锦石岩寺位于丹霞山之下层风景区。车开进第一道山门不久,朋友就指着半山绝壁说:“看,那中间狭长的岩石缝隙间便是锦石岩寺!”从下往上看,千仞绝壁半腰处,一座古朴石窟寺庙的飞檐翘角横空而立,在“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悬崖半空,有一排从山石里长出来的房舍。 车继续往前开了几百米,到第二道山门前停下,我们往……
[详细] 细美寨是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区阳元山背后的山上一个古寨遗址,建于明朝,现在已无人居住。他的存在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细美寨是古时当地富人为防土匪而依山修建的堡垒,但是当地村民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土匪为了躲藏而在山上建了一个寨子居住。不管是哪种说法,古时能在细美寨居住,上上下下的一定很艰苦,沿着山体旁边陡峭的台阶爬向山顶,在小径中幽然伫立着断壁残垣。从细美寨远眺,四周是壮观的丹霞地貌,偶尔有老鹰盘旋在天际。游客们在半山腰的平台处纷纷停下脚步,等待美丽的落日。可惜今天的落日不算最美,没有晚霞的陪衬,显得有些孤独,苍鹰的忽现为天边多点缀了一点墨色。发现细美寨纯属偶然。紧邻着阳元石的就是阳元山,阳元山壁立千仞,石壁因流水侵蚀,留下道道竖印,宛如一幅布挂在崖上,遂名为“晒布崖”。在山体一侧窄窄的、如鱼脊一般……
[详细] 灵溪大石围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周田镇灵溪村。这座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古朴建筑位于仁化万叠红岩边的偏僻小镇内。清朝道光年代社会-,匪贼横行,四处抢劫民财,焚烧房屋,残害百姓。灵溪各村寨经常遭受匪贼的侵犯,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饱尝了匪贼抢劫灾难的村民,渴求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乾隆廿六年(公元1765),黄见盖依据村民的需求,发动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一月动工,组织村民担泥土筑墙,后因为病疫流行而中途停工,乾隆廿八年,又用了三年时间对缺塌损坏的墙体进行修补加固、完善,使全面的围墙牢固、平整美观。围墙基本呈长方形,在东南北三面分别建有三座围门:东边门中文坪门,杜屋门,围门上建有围楼,从地面有石级通上围楼,楼房用于住人或议事,墙上部,每隔一定距离开有射击孔,以防匪贼攻打大围。沿围墙内侧走廊建有房屋,……
[详细] 丹霞山塔墓群(含锦石岩普同塔、佛日峰塔墓、宝珠峰塔墓、丹霞普同塔、张天窝和尚塔墓、朱道人墓、乐说辩和尚墓)位于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内,毗邻瑶塘村。丹霞的墓葬主要以宗教墓葬为特色,塔墓群均始建于清代,均采用当地常见的红砂岩,多为阁楼式石塔,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前建有墓首、享堂,塔周围有红砂岩条石砌筑的护墙,塔前建有地坪。墓塔造型,平面型制或为四边形,或为六边形、八边形,大小各异,不仅造形美观,而且富于艺术性。塔身均刻有石刻,设有墓门,塔身线条直畅、习练、齐整,表面洁净,运用佛教常用的火焰纹、莲瓣、祥云等装饰花纹,给人以清心悦目之感。较高的建造工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现了所处时期的建筑特色。丹霞山塔墓群是丹霞山别传寺、锦石岩石窟寺众多师徒住持圆寂后存放骨灰之处,且分处不同之……
[详细] 双峰寨,又名石塘寨,坐落在仁化县城西19公里的石塘镇,始建清光绪乙亥年(1899年),竣工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李自胜筹金三万,前后历时12年建成,双峰寨成长方形,石灰及青砖砌成,南北长73米,东西宽70米,有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其间有围墙相连,围墙高9米,厚1.3米,四个炮楼均为四层,高13米,主楼五层,高15.3米,围墙四面均建有瓦面盖顶的廊,宽1.2米,下层称为半层,宽3.15米,走廊及五个炮楼共有炮眼55个,寨堡另设一正门,门楣上方书“双峰保障”四字,原为吊桥进入寨内,寨外四周均设护城濠,濠宽13.7米,水深约2米,寨建筑面积4664平方米,占地面积9486.6平方米(包括护城河)。双峰寨(石塘寨)是大革命时期石塘乡农会的办公地点,又是农-动的红色战斗堡垒。1927年“四&#……
[详细] 狮子岩庙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街道办黄屋村委会断石村西北1公里的狮子山。狮子岩庙坐西北朝向东南,遗址总面阔近40米,最大进深处为10米。现遗址内有房址六间,其中分别有一主殿和大殿。据传该处为远古时期道元真人初辟,道元真人云游四海,寻访仙境,见此山如雄狮高卧,山势巍峨,云盘脚下,岩洞面南中开,前为紫玉屏风,下有麒麟引路,又有双狮守护,乃建庙之宝地,遂在此建太极殿,供奉玄天大帝。隋唐以后,佛教兴起,在此建造了上下两层佛殿,至明清时最盛,有僧人数十,成为丹霞山区最初的寺庙之一,清末民初毁于战乱与匪患,寺庙逐步荒废。现仅存残垣断壁,地面散落供桌、柱础、门枕石、碑刻以及雕刻精美的石构件,有龙纹八棱柱、奔马图、鸟兽图等。殿内碑刻可见记载,此为三宝殿,供奉文殊菩萨,落款有“成化辛丑上元吉日,住持化……
[详细] 丹霞山摩崖石刻丹霞山位于韶关市区东北约45公里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先民在这里生活,留下了鲶鱼转文化遗址。丹霞山的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人文景观丰富,现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丹霞山摩崖石刻群,包括通天峡摩崖石刻群、别传寺摩崖石刻群、梦觉关摩崖石刻、锦石岩摩崖石刻群;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主要是一批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及岩画。通天峡摩崖石刻群,位于丹霞山主景区长老峰上层。主要分布在丹梯铁锁、御风亭、海螺峰、龙王岩四处。共有15处石刻,其中有丹霞山景区内最大的摩崖石刻“别有天”摩崖石刻。“别有天”是康熙甲子年(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总长10.9米,高3.6米,最大的字宽2.84米,书法精妙,气魄雄伟,有着极高……
[详细] 双水塔,又名水口塔,俗称白塔,位于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水口村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水塔建设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八角七层平座楼阁式砖构塔,通高二十四点八米,整个建筑形制和风格与县城文峰塔相仿,规模略小。门楣置红砂岩石匾一块,上刻“文光辉映”四字。双水塔建筑结构独特,塔内不以塔心楼板作通道,而是利用墙体厚度、采用穿墙式旋形步梯直通顶层。1989年,仁化双水塔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韶关仁化双水塔被列为第五批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石塘龙母庙又称石塘娘娘庙,位于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委会早禾田村小组。据石塘娘娘庙碑记载,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重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面阔13米,进深10.6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三开间,歇山顶,灰塑博古脊。庙堂内左右建有2个拱门。正中安放龙母娘娘雕像,左右分别是九子娘娘雕像和将军雕像。四周建有廻回走廊,墙体及廊栓是砖砌筑。木构梁架,盖瓦屋顶。是当地及八方民众朝拜、祈祷的场所,对研究石塘村民俗有一定价值。……
[详细] 水口塔建于明朝,坐落于石塘镇历林村委会历林村小组,紧邻潼阳水溪旁。塔为平面六角形,七层平座楼阁式空心砖构塔,通高18.6米,该塔造型端庄秀丽,比例协调。但是该塔由于地基下沉原因,致使塔往东南方倾斜80厘米。新中国成立后,水口塔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心支持,1989年6月被仁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对此塔进行了重修并保留了原倾斜度。……
[详细] 思诒堂。位于董塘镇安岗村内,四合院式的清代建筑,大革命时期是仁化农-动的发源地,安岗乡农民协会常务执行委员会驻地,1928年仁化县第一个0仁化县委员会,0安岗支部干事会、安岗乡苏维埃政府、广东工农革命委员会的诞生地和驻地,是全县进行土地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2000年经维修完好。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全面修缮。……
[详细] 宝塔,也称浮屠、苏屠,原是佛家收藏经卷、保存高僧骨殖的建筑物。但在历史的进程中,浮屠渐渐地离开了寺庙,步入园林,走向世俗,由佛塔演变为风水塔。在我国历史上,凡是宝塔多的地方,经济、文化也伴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发展;寺院、宝塔的建筑,也依赖这个地方社会经济的繁荣。因此,古老的宝塔作为一种象征和标志,既印记着这个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反映出这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知名度。而今,古塔作为一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旅游资源,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文物考古价值和人文观赏价值。云龙寺塔广东境内唯一的国家级唐代古塔,一九八八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座落在革命老区董塘镇安岗村后山坡上。据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建西山寺碑记》载:“宝塔巍峨,上载乾宁之号;断碑始迹,中书光化之年”。又据该塔……
[详细] 文明峰塔塔坐落在长江镇东面1公里桐子坪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清道光已亥年(1839年)重修。该塔为平面六角形七层,门拱檐假平座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19.2米。首层券拱门分两重,外门楣上方置一红砂岩石匾,横书阴刻“文明峰”三字,右下款刻“万历丁酉冬月吉旦”。内层楣刻写“抡元”二字。华表峰塔塔坐落在长江镇西南3公里的樟水板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清道光已亥年(1839年)重修。华表峰塔的建筑形制和风格与文明峰塔基本相同,与文明峰塔遥相对应,称为姐妹塔。门楣置一红砂岩石匾,横书阴刻“华表峰”三字,左上款刻“道光已亥冬月七裹众姓重立”,右下款刻“万历戊戌冬月吉旦立”。该塔工艺精湛,造型较文明峰塔奇特,远观如大钟坐镇山顶。……
[详细] 云龙寺。位于镇安岗村西侧山边,原寺名西山寺,清代易名云龙寺,始建于唐代(公元894年),相传六组慧能禅师初次南下时曾在此栖息过,之后仰山禅师也于此传教布道。1999年11月8日经韶关市民宗教事务局拨款维修。……
[详细] 澌溪寺塔塔座落在董塘镇澌溪山瑶族村旁,50米外有一寺庙:澌溪寺。澌溪寺塔原名“秀宝塔”,后人称之为“澌溪寺塔”。清同治《仁化县志》载:“秀宝塔在城西四十里澌溪山,与古塔云龙寺塔表景相望,传为仰山禅师塔……或仰山营构以福其桑梓”。该塔为平面四角七层,门拱平座楼阁式砖构塔,内设青砖穿心梯,可通至顶层。该塔外形清秀古朴,具有宋代砖塔的风格,同时又具有唐代方塔之建筑特点,经考证,此塔建于唐末宋初。澌溪寺塔于一九七九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属于石窟寺石刻类别的雪岩寺。位于仁化县丹霞街道办黄屋村委会瑶塘村西南1.5公里海螺峰东侧基部(属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坐西北朝向东南,面阔10.3米、进深7.8米、高5米,占地面积92平方米。……
[详细] 石乳泉。位于仁化县丹霞街道办黄屋村委会瑶塘村西南1.5公里海螺峰东侧基部(属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坐西北朝向东南。水源出于石裂缝中,下泻涧底,为明末贡生刘松涛、刘望夫兄弟所开凿,并镌以龙口。……
[详细] 文峰塔塔坐落于县城南面1公里之锦江河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据清同治《仁化县志》载:“文峰塔在城南隔河一里矮岭村,明万历四十年,知县高应选建;未竟,知县胡京球成之,塔下为仁阳书院。”该塔为平面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空心砖石构筑塔,由塔刹、塔身、塔座、塔台组成,通高39.15米(包括塔刹高度)。首层直径10.5米,内设红砂岩步梯呈半旋状直上顶层。该塔建筑比例协调,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巍峨挺拔,是县城的一大景观。注:1.高应选,江西泰和人,举人,万历四十年任仁化县知县。胡京球,广西全州人,举人,明万历四十六年任仁化知县。仁阳书院现已毁。2.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由省文化厅、县人民政府拨款,对文峰塔进行了全面修茸,恢复了原来古朴、巍峨的丰姿。县委书记何为星为重修碑记题了碑名。……
[详细] 华林寺塔塔座落于闻韶镇下徐村旁,塔旁有一寺庙,名曰华林寺(已毁),故塔也称为“华林寺塔”,并沿用至今。该塔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该塔为六角形七层,门拱檐平座楼阁式砖构塔,塔为实心塔,但设有砖梯,可绕平座折转而上顶层。一九九○年由省文管办拨款进行了全面修茸。修茸过程中,在塔西南角第五至第六层之间拾取了北宋咸平、景德、熙宁、元丰等年号铜钱98枚,青瓷杯一件,银小佛像三尊(已碎),并拾取了铭文和纪年砖各一块。纪年砖行书阴刻“元丰五年九月二十日造”,铭文砖行书阴刻“谢道人结塔(缘)好”。华林寺塔于一九八九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腾风塔。位于董塘镇西南2公里之潼阳水溪旁,建子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一1619年)。首层券门置于西南扭向偏北,是该塔的一大特点。……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