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文物古迹介绍

钱塘路12号民国建筑(黄杰旧居)
  黄杰旧居建于1945年,其院落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有砖混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附属小楼及平房1幢,建筑面积501平方米,原产权人为黄杰。解放前,黄杰自住,解放后由市房管局代管,先后拨给三野招待所等单位使用,目前,该处仍有主楼,附属小楼、平房各1幢。其主楼坐北朝南,高二层,粉色外墙,人字顶,青瓦带老虎窗和壁炉,一楼突出门廊,二楼带露天小阳台,院中北侧一小二楼均为粉色外墙,人字顶,青瓦,院中环境及整体建筑保护均较好,现为南京军区司令部干部住宅。黄杰(1902-1995年),湖南长沙人,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曾随何应钦参加北伐战争,随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1933年任徐州海州地区警备司令,1935年4月授少将衔,10月晋中将衔,后历任国防部次长,湖南省政府主席,第一兵团司令。去台湾后,晋陆军一……[详细]
南京六合文庙
  南京六合文庙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间,是南京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占地8000平方米,规模居全国第五。六合文庙又名学宫,历代废兴不一,咸丰八年(1858)庙毁,同治九年(1870)在原址重建。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另外还有奎星亭、照壁、泮池、灵棂门、戟门、东西庑、崇圣堂、明伦堂等古建筑,总面积为8000平方米。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省级文保单位。整个文庙建筑群以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和雕刻艺术闪烁着艺术的光彩。几个世纪以来,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奎星亭及北面的万寿宫,连同古城墙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六合古城的象征。奎星亭正六边形三层塔式木结构,原筒瓦屋面,飞檐翘角;戟门面阔三间14米,进深3檩7.44米,单檐歇山顶高11.91米,筒瓦抬梁,青石台阶。……[详细]
五台山1号-2民国建筑(袁晓园旧居)
  袁晓园旧居原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程师谭季甫和谭延垲之长子谭伯羽于1930年自建,其总基地面积16153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2幢,建筑面积约480平方米。其楼房坐西北面东南,地下一层,地上假二层,米黄色拉毛外墙,四坡顶,人字顶,红瓦错落有致部分外墙下半部分为石头垒沏,屋顶带老虎窗。其主楼东侧现还保留水塔1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袁晓园先生和丈夫叶南先生曾在此生活,目前该处为某干部住宅,房屋保护较好。袁晓园(1901-2003年)江苏武进人,国民党元老,我国文化、新闻界知名人士叶楚伧的儿媳,早年两度赴法留学,曾于30年代任厦门税务局局长,40年代曾任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是民国历史上的活跃人物,此外,她曾是宋美龄的法文翻译,后任纽约联合国总部科秘书,1985年,她回北京……[详细]
224、还阳泉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阳泉
  还阳泉位于鼓楼区清凉山83号,年代为南唐。南唐古井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公园的清凉寺院内,又称还阳井、还阳泉。根据现存的史料来看,还阳井挖掘于南唐保大三年(945年)。据说,当时还阳井水源丰沛,俨如泉涌,水质甘醇清冽,即使外面的世界再干旱,这口井也从来没有干涸过。还阳井名字神奇,故事也神奇。相传,经常饮用此井里的水,头发到老也不会变白,白发的人如果长期饮用此井水还可以变回乌发。1987年,专家们还阳井的井水进行了化验,化验结果表明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锶成分,而锶是人体内所需的成分。还阳井位于亭子的中央。亭子四周用高大的栏杆围了起来,偶尔有游人慕名而来,也只能站在亭子的外面远远观望,不能接近。虽然只能远观,但井廊上的斑驳印迹还是非常明显。井廊四周箍了一圈钢圈,带锁的井盖将井口密密地封住。一口井,一……[详细]
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永慕庐中山陵园纪念性建筑之一、位于中山陵东北海拔300米的小茅山顶万福寺古刹遗址旁。 永慕庐为陈均沛建筑师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1929年冬天开工,历时四个月完工。1929年春,中山陵第一期工程墓室、祭堂即将竣工之际,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选择小茅山顶,建筑孙中山家属守灵处,题名为“永慕庐”。 水慕庐房屋建筑采用东方式造型,内设客厅一间,卧室四间,旁设厨房一间,附属用房四间,总面积二百余平方米,用钢筋混凝土和石头砌筑。房屋之外,布置花圃,并以山石砌筑围墙。风景清幽,建筑古朴。-、孙科曾在此守灵。 抗战期间,永慕庐被毁,仅剩下一段残垣断壁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的“永慕庐”石楣横额一块,石额为阴刻楷书。 199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中……[详细]
圣保寺塔园碑廊
  南京圣保寺塔园石刻碑位于高淳县东郊圣保寺塔园碑廊内,有100多件之多。许多为高淳县文物保护级别单体。其中圣保寺塔园石刻碑碑记有华国殿碑记、社苍碑记、赵良效墓碑、下坝码头碑、学山书院碑、寻真观碑等。华国殿碑呈“圭”形,高1.84米,宽0.84米,碑载明万历二十一年莲堂庵修葺,复名华国殿之镌记;社苍碑记碑长1.68米,宽1.08米,存0.23米,碑铭记载明嘉靖年间邑人进士韩叔阳之事;赵良效墓碑长1.48米,宽0.73米,厚0.12米,系宋室后裔于清雍正十一年为追念其先人赵良效重新修立;下坝码头碑系清乾隆三十一年新建下坝码头时立,碑长1.5米,宽1米,厚0.16米,圭角;学山书院碑系清同治十一年,进士陶汝霖等立,长1.85米,宽0.65米,厚0.1米,两侧花纹雕为“暗八仙”;寻真观碑系民国九年重修……[详细]
首都饭店旧址
  首都饭店旧址位于中山北路178号。该建筑有2幢主要楼宇,分别为西楼、东楼。西楼建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由华盖建筑事务所童寓设计,大华复记建筑公司和成记营造厂联合建造,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竣工,该建筑坐北朝南,钢混结构,西式风格,中间四层,两翼三层,十分壮观,建筑面积。东楼高五层,面积约(目前还没有资料明确认定此楼是民国建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有此楼的相片,但没有文字交待。此次调查时,据华江饭店旁的居民和华江饭店现负责人介绍,此楼也是民国建筑,是民国首都饭店的一部分)。两处建筑面积共计约。该处原为民国的首都饭店,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为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解放后,一度为南京军区第二招待所,1989年改名为华江饭店,现属南京军区装备部。该建筑位于繁华的南京市山西路广场的北侧……[详细]
南京方山斜塔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北麓的定林寺塔,被人称为南京方山斜塔。该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 南京方山斜塔底层较高,边长1.46米,直径3.45米。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三层以上则为圆筒形。在第五层设木架以承刹杆。底层仅南面开门,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其他各层均四面开门。 塔身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顶及塔刹已毁,塔身向北倾斜。 南京方山斜塔塔身如今倾斜度已达7度30分,超过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塔顶已偏离塔基中心1.6米,岌岌可危,方山斜塔建在流沙与乱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称奇迹。  梁朝时禅宗始祖达摩来中国坐禅第一道场就设于下定林寺。 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详细]
明城砖官窑场遗址
  明城砖官窑场遗址在官窑山,是迄今窑场规模最大、窑体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保存最好的,是主要烧制南京都城城砖的明代官窑遗址。2016至2019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明代南京城东北约20公里的官窑山及其附近地区,系统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发现一处大型明代官窑遗址。该遗址由90多座窑和大量相关窑业遗迹构成,发掘揭露了其中16座窑以及窑业相关的建筑基址、砖坯晾晒场、排水系统、交通水系等,出土大量带有“应天府”“上元县”等铭文的城砖。其中,90多座窑体集中分布在北、东南、西南三个片区,发掘的16座窑体位于北片区和西南片区。窑体均开挖于山体缓坡,利用自然山势修筑,前低后高,打破山体生土。窑体形制相似,均为倒焰窑,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室、窑床、烟道等结构构成,通长约10米。明城砖官窑场遗址……[详细]
南京鸡鸣寺
  南京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现鸡鸣寺已初具规模,建成恢宏壮丽、气象庄严的大雄宝殿,殿内奉祀三宝佛。并先后建成外山门、三大士阁、钟鼓楼、禅房、素菜馆等,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山门牌坊“鸡鸣寺”由著名书法家、前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并有释定持、朱帆、余藻华等名家题撰的楹联墨宝。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山清水秀,风景绮丽。鸡鸣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详细]
231、石头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头城
  石头城位于原石头城小学南侧城墙转角南端旁的悬崖顶部,东汉年间因孙权在此山上建城,史称“石头城”,简称“石城”,意为石头山之城,自此石城又成为南京的代名词。由于地壳运动,石头城段挺直的悬崖峭壁屹立于长江岸边,远远望去,清凉山像一只卧伏的猛虎,鬼脸城段如高昂的虎头,诸葛亮谓之“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因风化水蚀,使原来平整的岩面变得凹凸不平,犹如一张面目狰狞恐怖的“鬼脸”。鬼脸之上是砖砌的城墙,因此被称为鬼脸城。石头城段保存着高20米,长1000米的明代城墙。该段城墙是明城墙中最为雄伟的段落,1988年1月3日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3年南京老城改造建设中,市区政府投资了1个多亿对该地区进行建设,一期工程总面积约75000平方米已经竣工,重现石头城雄伟的气魄,复建镜……[详细]
颐和路13号民国建筑(林彬旧居)
  林彬旧居建于1935年以前,其占地面积1166.46平方米,共建有西式风格的主楼1幢,平房1幢,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其原产权人为林彬,产名登记为林佛信。解放前由林自住,1949年6月15日,因户主逃台而由市房管局代管,后由三野部队和军区司令部招待所先后住用。目前,该处建筑基本保持它原有的建筑风格,其主楼坐北朝南,假三层,黄色外墙,人字顶,青瓦,带老虎窗和壁炉,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现为南京军区司令部某干部住宅。院内环境和房屋保护均很好。林彬(1893-1958年)字佛信,浙江乐清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曾任高等法院庭长,推事,最高法院审判官,国民政府参政院参事,国民政府立法院一至四届立法委员,1946年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当选”行宪国民大会“代表,去台湾后,仍为国……[详细]
南京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位于南京龙蟠里20、22号。魏源(1794——1857年)道光进士,我国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诗人,爱国名臣林则徐的挚友。其巨著《海国图志》最终由60卷扩充至100卷,充溢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对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曾产生过积极影响,成为我国不朽的文化遗产。魏源故居,原称“湖干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取《大雅》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也”。砖木结构,三进九间,魏源后半生居此著书立说,完成《海国图志》。魏源家族先后有80余人在这里住过。太平天国失败时,相传天王洪秀全的一位王妃熊氏逃难至魏宅,三年后引渡佛门,法名“觉义”,以魏宅的一半设庵堂,取名“普渡庵”,又俗称为“皇姑庵”。后魏氏家道逐渐衰败,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魏宅已拆毁殆尽,仅存两间瓦房,魏源亲题“小卷阿”石刻宅名在“文革”……[详细]
狮子岭兜率寺
  狮子岭兜率寺是金陵四十景之一。“兜率”是梵文译音,意为“受乐知足而生喜足之心”。  兜率寺创建者乃明代江浦高僧郑继蕃(即柏庵和尚)。该寺雄居深山,前有狮子峰,后有卧龙岗,群山环抱,古木参天,空灵静谧,修持圣地。明清以来,代有高僧硕德来此演经习道,名声大振,享誉内外。  近年来该寺得以重修,诸多庄严设施相继建成,且结束百年不通电的历史,水泥路取代昔日崎岖山道,汽车可直抵寺门。寺内佛光生辉,香火不绝,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每逢阴历正月十五日庙会,更是人山人海,十里山道,车水马龙。  兜率寺住持乃90高龄的大和尚圆霖大师。圆霖不仅善传经说法,对于诗书画颇悟精要,功底深厚。其书法直追弘一风范,香港佛学院院长达道大师称圆霖书法为“弘一大师再现”,圆霖也自栩为“弘二”。圆霖擅画山水,喜作梅、竹、兰,尤工佛……[详细]
莫干路6号民国建筑(范汉杰旧居)
  范汉杰旧居建于1937年以前,其院落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3幢,建筑面积394平方米其中主楼建筑面积346.4平方米,原产权人为许擀方。许擀方,伪立法委员,解放前夕逃往香港,1946年许将该处出让给范汉杰居住,直至解放前夕。解放后,该处由市局代管,先后由二野秘书处,炮兵司令部某部门住用,目前,该处现有主楼、平房各1幢,其主楼坐北朝南,高二层,米色外墙,四坡顶,红瓦带壁炉,现该处为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某干部住宅,房屋保护及院内环境均较好。范汉杰(1896-1976),广东大埔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留学日本、德国。曾任团长、师长、指挥部高参,副军长,军事委员会第一厅厅长,27军军长,郑州警备司令部司令,38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副总司令、东北……[详细]
谷里街道民国军事设施
  谷里街道民国军事设施,分布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祖堂、箭塘三个社区。 民国21(1932)年12月,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成立城塞组,在德籍军事顾问的参与下,统筹修筑江海防要塞和国防工事。民国25(1936)年2月,由张治中将军负责,国防工事建设全面铺开,在京沪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南京附近的防御丁事,由吴和宣主持的参谋部-城塞组负责修筑。以江宁县为主的南京东南正面阵地和南京长江渡河点暨城厢警卫工事及各地下室工事均于同年构筑完成,为南京内卫线防御阵地。 谷里街道民国军事设施是民国25(1936)构筑的内卫线防御阵地的组成部分,这组位于南京城东南的军事设施现存碉堡有5座,其主体均为钢筋水泥结构,单体占地面积约8—13平方米。虽历经7……[详细]
傅抱石纪念馆(汉口西路傅抱石旧居)
  傅抱石纪念馆傅抱石先生早年因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引荐,留学日本,进人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学习,1937年归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他一生孜孜不倦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俯瞰六朝,学习石涛、米芾、扬州八怪等名师画技,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抱石皴”山水技法,寥寥数笔,即可取得群峦竞秀、气象森蔚之效果,尤其是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有“傅氏风雨下钟山”之美称。傅抱石故居主楼为依山而建的两层西式别墅,耸立于青松翠竹之间,环境幽雅,庭院中有傅抱石先生汉白玉半身雕像,主楼内已辟为陈列室,主要陈列傅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理论著作、画集、印谱、部分画稿。同时陈列傅先生生前画室(复原),室内的画案、青铜笔架、博古架等,壁上悬挂郭沫若和齐燕铭的匾额“南石斋”,以及傅先生没有画完的大幅山水画。傅抱石纪念馆现任馆长为傅二……[详细]
白下路273号近代建筑(张佩纶宅)
  白下路273号近代建筑位于秦淮区白下路273号,年代为民国。张佩纶宅位于南京市白下路273号,建于1912年。原为清代张侯府,系江南提督张云翼所建。同治年间,为张佩纶所购居,其时共三座楼,现仅存一座。这是一座极为讲究的中西合璧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积约504平方米。相传为李鸿章女儿李菊藕的--,故又名“小姐楼”。该建筑高大宽敞,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回廊环绕,青砖做主题,红砖做门拱,建筑正面中间为正门,进门处有五级台阶,门的两侧各有三扇窗户且左右对称,二楼与一楼相同,中间为门两侧为窗。建筑呈回字形,房屋居中,东西侧长约16米,有6根立柱,南北侧长约15米,有5根立柱,整个建筑框架由18根廊柱围成。1927年国民政府立法院曾设于此办公。2006年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0年以编号2010……[详细]
吴武状公祠门楼
  吴武状公祠门楼[浦口区泰山街道办事处沧波门居委会,东门左所后街96号·清·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六年(1872-1880)浦口驻军统领吴长庆(《清史稿》有传)所建。吴长庆为淮军将领,袁世凯出其门下,南通状元张謇和其兄张詧曾在此浦口做过他的幕僚。吴长庆在浦口东门驻扎期间,主持了朱家山河的开挖工程,朱家山河建成后沟通了长江和滁河水系,促进了浦口东门的商业繁华兴盛。吴长庆死后,浦口地方建了吴公祠以示纪念。吴公祠就位于朱家山河边,1905年浦口最早的新式学堂曾建于此。目前公祠现仅存门楼及两侧房屋三间,门楼上方嵌有“吴武壮公祠”青石题匾。面阔三间12.6米,进深五檩6.1米。目前,吴公祠门楼和原东门小学内的所有建筑均闲置。2012年泰山街道对这组建筑开展了维修工作,有关方案已经……[详细]
颐和路11号民国建筑(英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
  颐和路11号英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建于1936年,其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共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2幢,平房1栋,建筑面积523.8平方米,产权人为刘既漂。1946年。刘既漂将房子租给英国大使馆空军武官处使用。至1949年9月16日英国人迁出,即由刘妻兄潘树荣迁入入住。1951年6月该房由市房产局代管。目前此处现有主楼及附属小二楼、平房各1幢,该楼坐西面东,砖木结构,高三层,水泥黄砖交错外墙,四坡顶,红瓦,二楼东南侧为走廊兼露天阳台,北侧附属小二楼连接主楼,外墙仍为米黄色拉毛装饰,东南侧平房1间北侧连接主楼,其整体形状为正圆形,水泥外墙,圆形顶,顶上一圆形阳蓬,原为一圆形小舞厅,顶上北侧连着主楼二楼走廊,整幢建筑,构思新颖,造型独特,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刘既漂:出身年月不详,法国留学生,曾任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