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铜鼓县旅游

铜鼓县文物古迹介绍

铜鼓县摩崖石刻群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为铜鼓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鼓石”石刻,是我县最闻名的石刻,我县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闻名。据《义宁州志》载:“铜鼓石在武乡二十四都,屹立数丈,形如铜鼓,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石中有声,疑以为怪,挥剑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剑劈,县诸石屹矗,森若列载,故因其胜而建官司马。”“试剑”石刻,明末隆庆年邓子龙书,与“铜鼓石”同一石体,又名“试剑”,下则署“武桥”二字,为邓子龙之别号。“潘周过化”石刻,与“铜鼓石”同一石体,明末邓子龙书,是我县重要石刻之一。“潘周过化”其含意是:江西巡抚潘季驯,巡道周思敬派鄱阳守备邓子龙到赣西边陲,镇压了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境才开化了,为表现潘周的功满,特在石壁上刻下了“潘周过化”四字。此石刻,反映了明末封建王朝与起义农民的一次浴……[详细]
首届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陈家大屋
  首届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陈家大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两进一天井,前后厅青砖墁地,左右耳房三合土地面,总占地面积790平方米。                                陈家大屋是首届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也是中共铜鼓县委首……[详细]
卢瑞英墓
  卢瑞英墓位于江西省铜鼓县温泉镇金星村卢瑞英号亦乐,字鹤寿(1750-1839年)铜鼓永宁人。武翼都尉为从三品,墓址在温泉镇金星村蠏形屋后。该墓高2.25米,宽5.8米,规模宏伟,8柱5碑,牌坊形状。正中主碑书写封号名讳,上方另一横碑有“荣封七次”四字,左碑上刻“四代荣封”,下刻四子名号,右碑上刻“五世同堂”,下刻孙男名号,左右两侧碑刻1600字之墓志;石柱镌二联,内一联因花岗岩风化严重,剥落难辨,外联是“湖灯凌月窟,云路拱无根“。卢瑞英为将“奎光堂”改为“奎光书院”的首倡人,此事《奎光书院记》有载,奎光书院是铜鼓最早创办的书院,也是“客家人”的最高学府,该院为振兴铜鼓培养了大批人才。卢瑞英有四子,长子必清进士任广东营都司署游击,次子吉临进士即用安微守备,三子必沅进士任广东游击新会参将署澄海顺……[详细]
大莲山福寿寺
  位于江西省铜鼓县三都镇三都村,距县城14公里。大莲山福寿寺坐落在三都镇东北角的大莲山之颠,四周峰峦叠嶂,像九品莲花,福寿寺就修建在“莲花”之上。距三都集镇3公里,始建于唐天宝年间,至今一千二百余年。据台湾明代版《义宁州志》记载: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开道场于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武民寺)号选佛场,道一尝至分宁武乡之龙崖,栖禅四载,今号马祖崖,过修水口,飞苇而度,今称马祖湖。这一史实证明马祖道一在766—779年开道场于开元寺期间,于769-773年间,曾经到分宁武乡二十三都的龙崖,今铜鼓三都大莲山龙泉埂的龙崖,“山形蜿蜒,似龙头鳞角,须髭俱,其势若张口”,今称马祖崖,在此修禅四年,另从遗存的塔林碑铭记载,马祖曾一度成为福寿寺的方丈,被后来徒子徒孙敬称为十七世恩师。由于战争和温疫等原因,福……[详细]
红一军团驻地暨湘鄂赣省委旧址——深埚民宅
  红一军团驻地暨湘鄂赣省委旧址——深埚民宅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高桥乡白石村。该旧址建于清晚,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泥土地面,两进一天井5开间,总占地面积440平方米。1928年4月少共铜鼓临时县委成立,下设儿童局及直辖第一特支部,并随县委驻扎在此。1928年12月,中共铜鼓县委恢复成立,并注重发展区、乡红色政权。高桥白石深埚原属铜一区,后改为梁塅区,该区所属列宁小学便设于此。1929年11月11日至13日,铜鼓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铜鼓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8月20日,红一军团攻克浏阳文家市、孙家段,8月23日在永和与红三军团会合,8月22日曾在此作短暂停留。1931年7月,刚刚诞生的中共湘鄂赣省委及全部省级机关因敌进剿,从浏阳东门楚东山转移到此……[详细]
程子源遗址
  位于江西省铜鼓县大塅镇(原古桥乡)古桥村境内的程子源,距县城40公里。系凹凸不平的红砂土质山岗,东北方13华里处是修水的“山背遗址”。遗址西北方有少许粮田,中间有一小溪,左侧200米处有一古桥河向南流,与修河交汇。遗址高出周围水田大约150米左右,总面积为90000平方米。由于该遗址属山坡类型,而水冲刷严重,地面上暴露出许多石器和大量的陶器残片,俯拾可得。从1983年6月、7月二次调查中,所采集的许多陶器残片和石器标本中石器有:扁平柳叶形石簇二件,石质坚硬,磨制精细的双孔马鞍石刀及刀坯各三件,还有一些石器残部。从遗址断面观测,文化堆积层厚约60厘米,内存磨制精细的双孔马鞍形石刀,扁平柳叶形石簇和石锛、石斧等石器残件,红砂硬陶鼎足和南瓦形器、深腹盆、缸、大口尊、折肩罐等陶器残片。陶片纹饰以大、……[详细]
时氏宗祠和时文师川堂屋
  时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浒村村委时家段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晚期,坐北朝南,砖木瓦结构,占地面积为2220平方米。砖木瓦面宽60米进深22米穿斗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地面用材地砖,前、中、后三进,四口天井,14开间,梁柱门窗系各种花鸟人物木雕图案,整个建筑呈皇宫殿式,假九重。由48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支撑,分义路、礼门、中大门,前殿琼楼仙罗盖,中殿高悬各朝皇赐褒典,两根蟠龙石柱是由整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全长4.3米,围径1.63米,一对栩栩如生的苍龙游戏于石柱云霞之中,如此精美的雕刻艺术作品和整体建筑,为铜鼓古城建筑工艺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该宗祠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客家文化及古建筑研究价值。时文师川堂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浒村村委会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期建筑……[详细]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阅兵广场位于铜鼓县县城桥头大沙洲,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是当年毛泽东亲自检阅、领导秋收起义部队指战员起义出发地遗址。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于5月1日,县总工会,农会在桥头大沙洲召集了2万多人的群众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工农的滔天罪行。1927年9月11日凌晨,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指战员集合在大沙洲—阅兵广场,毛泽东同志就在这里检阅了整装待发的第三团指战员,宣布起义,并亲自率领秋收起义部队高举工农革命军军旗,经温泉、石桥、上庄向浏阳白沙进军,这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首次阅兵。阅兵广场,作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一处重要革命遗址,它记载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毛泽东同志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是纪念我党历史活动中的重要遗址之一,同时……[详细]
黄朝甲故居
  黄朝甲为清光绪钦点御前侍卫(1848—1889),字焕荣,号东垣,铜鼓夏塘村人。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兴,其父建溪创办铜鼓营团练,配合清军进行镇压,立下汗马功劳,诰封昭武都尉。昆仲之间,朝甲最幼,甚得宠爱,取名“朝甲”,望其年长朝觐天子,鼎甲及第。其家专辟练武场地,朝甲少年时代,得父教练骑射,使用兵器技艺,课读《孙子兵法》,培养具有文韬武略才能。朝甲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寡言慎行,气度恢宏。年方16,赴义宁州(州治设令修水县城)考中同治四年(1865)武科庠生;25岁,去南昌府参加同治十二年(1873)武科乡试,录取中式第六名举人;37岁晋京会试,荣选光绪三年(1877)武科中试第32名进士,殿试名列3甲。朝甲殿试舞剑,精神过度紧张,锐剑脱手飞出,快将坠地瞬间,竟然情急智生,迅跃踢起回握演试。光……[详细]
铜鼓县游击大队和铜三区赤卫军驻地旧址
  铜鼓县游击大队和铜三区赤卫军驻地旧址位于铜鼓县排埠镇曾溪村,原为曾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47年(1783),坐西(略偏北)朝东(略偏南),砖木结构,前后两进,前有空地、门楼及围墙,建筑总面积约900平方米。1932年5月,蒋介石对湘鄂赣苏区布置大量兵力,开始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6月12日,红十六军首先向丰田守敌发起进攻,铜鼓县游击大队、铜三区赤卫军据守高陂坳,切断丰田、排埠来往必经途径。战斗打响后,排埠国民党守军匆忙派搜索分队侦察,途中被事先埋伏的县游击大队、铜三区赤卫军阻击。6月13日晚,红十六军所属部队即向排埠发起攻击,县游击大队队长冯秀其率领游击队旋即又投入攻打排埠的战斗,在攻占一处碉堡时,冯秀其英勇牺牲。其间,铜鼓县游击大队、铜三区赤卫军曾驻扎在曾氏宗祠,并在祠堂内外墙壁上 ……[详细]
铜鼓叶氏宗祠
  铜鼓叶氏宗祠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鳌上组板坑口。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祠堂砖木结构,现存40余间房,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大门门楼、前院、前厅、后厅、左右厢房和围墙、月形塘、附属房屋等部分组成,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该宗祠是排埠叶氏先祖叶茂松在康熙年间从赣州上犹县迁入后所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祠屋不断发挥着自身的效用,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场所,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一是革命烈士叶勋(铜鼓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的故居;二是革命战争时期做过红军医院;三是在清朝和民国年间多次作为私塾或学堂教育场所。四是解放以后曾作过村组农业合作社、生产大队办公场所,以及下乡知青居住点。五是当今法律进祠堂的教育场所。宗祠至今还保存有清代“一乡善士”牌匾、古香……[详细]
12、惜字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惜字亭
  惜字亭位于铜鼓县排埠镇三溪村龙埚自然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用花岗岩石建造,造型为六柱、六角、六面。亭高2.5米,由底座、基座、炉身、云盖、宝顶五层垒砌而成。炉口正面的石板碑刻刻有对联“字值千金劳之来之匡之真之辅之翼之莫敢不敬,亭修一族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人也夫*其然”,背面刻载了捐钱人和建造时间“清光绪贰年岁次……”等信息。六根石柱上刻有三副阴刻对联,一是“勿弃前贤字迹,方许后代书香”,二是“铁画银钩经火炼,金花玉版带烟飞”,三是因对联风化严重难辨其文。惜字亭是一类专门用于焚化字纸的建筑设施。古代读书识字是不容易的事,对有文字的纸充满敬意。明清时期,惜字、敬字风俗日盛,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更具灵性,敬惜它们就是积累功德。也正因为如此,当地客家人至今还保留着……[详细]
13、仙女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女桥
  仙女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温泉镇石桥村仙桥组。始建于清初,同治年间重修,长33米,宽5米,总面积165平方米,南北向跨金沙河,西东流向。单孔石拱桥,花岗石与矾石构造。拱圈纵联砌置。拱跨5.3米,桥栏为矾石垒迭。                 该古桥历经百年风雨侵蚀,曾是秋收起义部队向白沙进军的主要交通要道,至今仍是当地村民工农业生产、生活的交通要道。经初步调查,仙女桥保存基本完好,为研究清代建桥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详细]
长溪袁氏宗祠
  袁氏宗祠,原名长溪袁氏宗祠,位于铜鼓县三都镇东浒村时家山下自然村。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砖木结构,两进12开间,分上、中、下三厅,上厅为祭奉厅,中厅为习武厅,下厅两侧茶楼为讲习堂,总面积为1041平方米,保存较完好。据查《义宁州志》和1985年版《铜鼓县志》,东浒袁氏在清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有进士4人、文举6人、武举8人。清嘉庆五年曾被皇庭赐匾“五子十八孙,家下无白丁”。其中,十八孙之一袁珥曾在湖南长沙、郴州等地担任知县,告老还乡后将朝廷所赐奉谷陈储祠内周济贫苦百姓、办学堂招收本族及周边外姓子孙读书,为培育近代地方人才提供条件。……[详细]
抗战防空洞遗址
  抗战防空洞遗址位于铜鼓县永宁镇剑石路中仓街北侧红砂岩山脚底部,共有4组防空洞。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铜鼓县城轰炸有三次,分别是1939年9月20日、1939年10月,1941年3月17日,其中1939年9月20日的轰炸,日军投下的-导致躲进城中石洞内的39人全被闷死,无一生还。日军惨绝人寰的轰炸造成铜鼓县城中仓街建筑大部被毁,人员、财物遭受重大损失。新发现的4组防空洞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实证,是铜鼓人民抗击日军侵略的战备设施,遗址保存完整,是我县不可多得的抗战文物,是对社会大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详细]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湾老屋)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湾老屋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境内,始建于民国初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740平方米。1934年,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也受到极大威胁,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万载小源迁至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的毛湾老屋。当年,这里的群众主动让出自己的住房,拿出自己仅有的粮食来支援湘鄂赣省苏度过难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革命时期当地的群众虽遭反动派的摧残,该旧址也经历了反动派的洗劫破坏,但该旧址至今还由当地村民保护完好,并常年对外开放。……[详细]
湘鄂赣省红色医院旧址
  湘鄂赣省红色医院旧址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犁头自然村,原为村民住宅,始建于民国初年,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1933年冬,国民党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1934年1月,国民党军进逼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万载小源。为了保存实力,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属机关被迫撤出小源,迁往铜鼓棋坪大梅村。湘鄂赣省红色医院随省委、省苏机关由万载小源迁至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犁头嘴,为部队指战员和当地群众救死扶伤做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铜鼓温氏宗祠
  温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顺化村皂角组。该祠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1年-公元1783年),坐南朝北,土木结构,三进两天井,占地面积852平方米,现存上、中、下厅和左右厢房共十余间、门楼一栋、花岗岩旗杆石三对。该祠堂最具代表性人物:温必来(名:东升,号:紫垣),光绪戊子科武举,己丑科武进士;先后任清两广督标武进士营守备加四级、广东北海镇钦州营参将(二品衔)。整栋建筑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工艺精美,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详细]
中共铜鼓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
  中共铜鼓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毛湾自然村茶盘塘,原为村民住宅,始建于民国初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      1929年12月21日,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委派特委常委李宗白到铜鼓调查处理“米坑惨案”事件,恢复重建中共铜鼓县委领导班子,在茶盘塘主持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王季民为县委书记、李介骏为组织部长,魏积庶为宣传部长。……[详细]
湘鄂赣省红色药店旧址
  湘鄂赣省红色药店旧址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犁头自然村,原为村民住宅,始建于民国初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1933年冬,国民党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1934年1月,国民党军进逼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万载小源。为了保存实力,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属机关被迫撤出小源,迁往铜鼓棋坪大梅村。湘鄂赣省红色药店随省委、省苏机关由万载小源迁至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犁头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