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荔城区旅游

荔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莆田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位于木兰溪下游宁海桥畔的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梅妃原名江采苹,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酷爱梅花,在居住的地方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花亭”,称为“梅妃”。每当梅花盛开,她便成天赏梅作赋。玄宗就戏称她为“梅精”。真是“梅精千载有香魂”。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着她,称之为“祖姑皇妃”。在江东村里,有座建于北宋年间,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供奉梅妃的“浦口宫”。浦口宫保持着古建筑风貌,殿堂高大宽敞,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巨大的顶棚斗拱结构,神龛护拦镂空的木雕花卉、翎毛、树石等,极为精美。宫内竖着郭沫若先生咏梅妃的诗碑。村边宁海桥附近海边上,有块巨石,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1998年,江东村人捐资,在巨石边树起一尊高大、威仪、秀美的梅妃石雕像。梅妃……[详细]
莆田苦竹寺
  苦竹寺位于西天尾镇下垞村苦竹山脉中段,南面与九华山相望,距莆田城关十三公里,海拔498米。寺院坐北朝南,群山环抱,院前寺后青松翠竹掩映,清幽宁静。寺前梯田错落有致,佛厝坑溪水溪水潺潺,景致绝佳。  据传苦竹寺系唐会昌年间(841-846武宗李炎年间)千灵祖师创建。千灵为河南嵩山少林寺六祖慧能大师的高徒,云游前大师赠言:“逢苦即往,遇竹且居”。千灵云游至苦竹山时悟出大师偈语,决意创建苦竹寺。然此地有山魈作怪,遂与之斗法,千灵饮铁针,山魈大惊,遁逃至九华山顶峰,化作燕子钻进山洞。千灵示法以一石船倒扣镇之。苦竹寺在明末清初曾被毁,清康熙年间(1700—1722年间)重建寺院前后殿,东西禅房,计120间。东禅房称“竹林东墅”,西禅房谓之“西厢禅房”。前殿为大雄宝殿,金碧辉煌,红瓦飞檐。殿中供奉释迦牟……[详细]
浦口宫
  浦口宫位于莆田市黄石镇江东村,是纪念梅妃春秋二祭修建的宫宇。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9平方米,宫内殿堂高大,威严雄伟,金碧辉煌,门楼两边抬梁精刻“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楷书,是闽东南仅有的皇宫建筑。据《莆田县志·大事记》载称,浦口宫创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后经宋翰林院学士吴孟慈等人重修,明万历四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等多次扩建修葺,至今完整地保持明清宫宇重雕风格,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礼节建造。建筑构造编辑浦口宫建筑结构科学。其采用宫殿式建筑,由照墙、门楼、廓房组成,建筑古朴大方,富有皇家气派。拜亭、大门额以的斗拱层迭铺作,疏密有致,布局科学,独具一格;拜亭四周屋面方形翘角,浮雕生动,庄严大方;拜亭与主殿前檐连为一体,主殿为歇山顶带两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大……[详细]
莆田县第一届农民协会代表会议会址
  莆田县第一届农民协会代表会议会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路中段。莆田在建党初期就注意开展农-动,在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期,1926年7月陈国柱从广州回到莆田后,主动同国民党左派人士曾天毅、郑炳炎、陈震、郑春荣、林海川、郑秀毓等合作,秘密酝酿成立中国国民党莆田县党部筹备处,12月北伐军攻克莆田之后,县党部筹备处便在城中心的“鼓楼顶”(即古谯楼上)公开挂牌办公,得到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拥护。在农-动比较活跃的北路(城郊)、涵江、江口、广业、常太等区亦相继成立了区党部筹备处,公开登记发展党员,并送县党部筹备处统一制发党证。1926年12月下旬,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任命陈国柱、林清汉为莆田农-动特派员,负责筹建莆田农民协会。于是,陈国柱便以县党部筹备处的名义通知全县各区推举农协代……[详细]
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
  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仓后路7号。1925年底,中共中央派莆籍共产党员陈国柱回莆田进行建立地下党的工作,哲理钟楼就成为地下党的革命活动据点、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诞生地、闽中革命的摇篮。陈国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后,应聘在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母校哲理中学任教,住在哲理中学钟楼二层。1926年2月,陈国柱在钟楼宿舍内召集经过培养和考察的进步学生开会,宣布代表党组织接收他们加入青年团,同时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书记陈国柱,组织委员陈天章,宣传委员陈德来,直属党中央领导,使闽中成为福建省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三个地区之一。同年6月,陈国柱将原发展的团员全部转为中-员,发展为中共莆田支部。支部改建后,积极向农村发展党员,在斗争中物色发展对象,吸收骨干分子入党,建立农村党支部。……[详细]
黄石宁海小学旧址
  黄石宁海小学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林墩自然村。1927年夏,初步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的黄元从福建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林墩村,在林墩戚公祠创办宁海小学,从事农村教育,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以实现他教育救国的理想。1928年夏,黄元因资助办学的老板要篡改他的办学方针而停办学校,随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1929年底回莆田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县委选送到闽西中央苏区的中国红军大学学习。1930年10月,从中央苏区回莆田,被任命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2支队教导队副队长,参与领导广业外坑苏区的创建工作。同年底,莆田外坑苏维埃斗争失利,他并不灰心失望,同其他同志一起继续战斗。1931年6月根据省委指示,恢复中共莆田县委,黄元任县委委员兼军事部长。同年9月,被派到仙游协助县委书记郭……[详细]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详细]
古谯楼
  古谯楼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文献居委会步行街中间。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创建,原为子城城门楼,宋绍兴六年(1136)焚于火,知军刘登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焚于倭乱,隆庆五年(1571)武师卿重建,并匾“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颜重修,三十一年(1692)焚于火。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卞永嘉重建,并楼门洞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嘉庆年间(1796~1820)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门额。现存建筑为三层台楼,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构基台长50米,宽25米。台的东、西两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4米,今存1.5米。城台门洞前后8.8米,上面架15根横梁。门洞两侧以条石层层叠涩出挑,顶部盖以5米长石梁。前后两门洞各宽5.4米,拱厚3.1米,……[详细]
宁海桥
  时代:元地址:中国福建省莆田县黄石镇桥兜村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因而建桥工程十分艰巨。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圯。现存的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两墩间的净跨径8.8:11.8米,比我国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度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条铺设而成,每块条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拦,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桥的两端,原竖有高约3米的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四尊,现只存两尊,系明代雕造。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详细]
10、谷城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谷城宫
  谷城宫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山兜自然村,亦称谷城祖庙。谷城古庙,创建于北宋,原址在谷城山(俗称青山)松、竹、梅三隐岩的梅隐岩。明嘉靖间毁于倭乱,明崇祯间由里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奉敕巡抚广西等地方督理军务加正品服俸林贽捐金舍地鼎建于今址(荷岭)。该宫座东朝西,主建筑三进,南北外廊边为廊屋。中轴线依次为驻马亭、山门、正殿、后殿组成。驻马亭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驻马亭与山门面宽同,进深前后相连,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两建筑为同一屋面,单檐歇山顶;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歇山顶 ;后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悬山顶。中轴线主建筑群南北墙外设长廊紧接廊屋,原建筑南设观音堂,北设土地公厅,两厅内结构均为檩条直接安在夯土墙上,屋面宽及进深均同为……[详细]
黄石文庙
  黄石文庙位于荔城区黄石镇黄石村中心小学内,唐朝为红泉宫,祀首创南洋水利的唐代福建观察使裴次元。宋代理学家、名儒林光朝于此讲学,称红泉书院,世称“红泉学派”。明代改为水南书院,后因倭乱被毁,清朝康熙年间重建。文庙坐北向南,按照孔庙规制建设,规模宏大。由大门、宿舍、泮水桥、两庑、大成殿组成。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26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斗拱为平身科用二攒,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的浮雕盘龙石柱一对。殿前铺设石板丹墀,占地68平方米,丹墀前为泮池,池上架设二墩三孔石拱桥,占地108平方米,保存完整。池前原有照壁、正学门,现已毁。庙内尚存两块高1.7米,宽0.3米的下马石,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文字石碑一通。以及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工……[详细]
莆田三清殿
  元妙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原称天庆观、玄妙观,清康熙时避讳改为现名。元妙观坐北朝南,现存山门和三清殿均为宋代所建,其旁还有清代建造的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和文昌三代祠等。三清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使用20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柱头略有卷杀,柱础为覆盆莲花式。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重栱偷心造,补间铺作前后檐各一朵。两柱间施阑额,不用普拍枋。当心间脊榑题记有“唐贞观敕建,在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字样。三清殿东侧还有宋徽宗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等碑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园东路391号开放时间:7:00-17:30……[详细]
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
  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明初,御史陈道潜于此定居始,渐次形成建筑群。御史第规模宏大,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26.8米,通进深56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由院门、砖埕、照墙、前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组成。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两柱。悬山顶穿斗木构架结构。保存有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正月立的陈俨庭训石碑,落款“嘉靖丁亥正月恩斋俨题”。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瑞庆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0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2.庆星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0.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3.德基祠:东至建……[详细]
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
  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青垞村王厝自然村。1935年,中共莆田县委在新度青垞村中-员陈发治家建立秘密联络站,闽中党组织领导人王于洁、苏华、黄国璋、张兆汉等同志都到过据点开展革命活动,他们通过陈发治联络,晚上与当地的地下党员陈清凤、王春来等同志一起集中到陈发治家的后山如意坡和香山宫开会,讨论革命活动。村民陈亚连参与散发革命传单活动。青垞地下党活动据点的建立,为莆田(闽中)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提供基地,为莆田的解放作出了贡献。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为香山宫,坐南朝北,为一层土木结构,中间为主殿,主殿西面有5间砖木结构房子,东面有6间土木结构房子。该宫庙是当地群众用来祭祀宋朝(1064年)来莆田修筑木兰陂的长乐女子钱四娘的宫庙,当时只是一座墓亭,明万历年间拓为宫庙,1958年庙废祀,……[详细]
莆田梅峰寺
  梅峰寺亦称“报恩光孝寺”,今称梅峰光孝寺。在莆田市区胜利路中段。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封太安人黄氏感异梦生子李富,逐舍梅峰地百余亩建寺。时因山上遍植梅树,故称“梅峰寺”。宋徽宗赐额”梅林佛国“政和元年(公年1111年),朝廷改为“天宁万寿寺”。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改为“报恩光孝寺”。元朝立为官讲,故俗呼“讲寺”。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寺被焚,仅存佛殿,钟鼓楼。万历六年(公元1604年)、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先后数次重修、增建殿堂亭阁。寺内有钟、鼓楼。钟楼上原有一口宋代名匠蔡通铸的铜钟,“声闻江口间,且音有扬抑,能卜阴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寺焚时被熔毁。现存钟为民国初年仿铸,重约一千五百公斤,外铸经咒500多字,钟体古朴,发音洪亮。每天清晨,……[详细]
莆田大宗伯第
  大宗伯第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长寿居委会梅园路边,明万历二十年(1592)建,为礼部尚书陈经邦府第。大宗伯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规格建造,坐西向东,通面阔29.1米,通进深59.1米,占地面积1724平方米,五进,共120间。为二进合院式建筑,由外大门、小埕、院埕和大院(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四、五进原为御书楼和花园,已毁。每进院落皆由院、厅、护厝组成,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悬山顶。该建筑规模较大,是莆田地区研究明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大宗伯第200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陈经邦,字公望,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累官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神宗曾御书“责难陈善”赐之,外大门的门额“大宗伯第”是明隆庆二年(1568)状元罗万化书。……[详细]
东岩山报恩寺塔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岩山报恩寺内。乾隆县志载,塔建于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又据林氏族谱载,塔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清代学者宋际春的《麟山开皇塔》诗中有“上有开皇砖”句,证知宋石塔前身唐塔为砖塔。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占地面积387平方米,边长4.40米,须弥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约13米。须弥座的上下枭浮雕仰莲,上下坊浮雕覆莲,束腰浮雕37只形态各异奔狮。塔身各层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开拱门,第一层塔门两旁俱有浅龛,内浮雕金刚武士,线条粗犷有力。底层塔室内壁嵌石级上通第二层,室顶作藻井式样,塔顶的相轮塔刹以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角檐脊上。各层八角檐脊上置镇塔石佛1尊。东岩山石塔(报恩塔)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荔……[详细]
18、镇海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堤
  镇海堤以抵御海潮,围垦埭田,造福于民存世,黄石、新度、笏石、北高四镇69个村共25万人口,22.5万亩田地受益。可谓历经沧桑,迄今已有1200多年。它是莆田最古老效益最大的古建筑,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原名东甲堤,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创建,是在莆田南洋围垦东北角最易被风潮冲毁的土堤外加建石堤3.4公里,自黄石镇东甲村至遮浪村。据史载,石堤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拆,堤石用于筑平海、莆禧两城。此后仅剩土堤,屡修屡毁。清道光七年(1827年),莆人陈池养重修石堤,改称“镇海堤”。海堤总长87.5公里,至今仍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护着兴化南洋平原20多万亩良田。镇海堤纪念馆大厅后墙中央立一祭祀台,上祀九尊塑像,目前该馆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九尊塑像,分述……[详细]
兴化府城隍庙
  兴化府城隍庙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梅峰居委会庙前路,明洪武三年(1370),兴化知府盖天麟迁建原子城内西北角的军城隍庙于此,宣德五年(1430)、弘治二年(1489)、嘉靖三十八年(1559)和万历三十四年(1606)、崇祯四年(1631)、清康熙三十年(1691)、光绪年间(1875~1908),庙先后由地方府、县官员维修、扩建。仍然保持明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由照墙、外埕、内埕、大门、甬道、仪门、月台、戏台、中门、风火门、镇壶楼、正殿、两庑、寝殿组成。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抬梁穿斗木构架,重檐歇山顶。该城隍庙是研究明代建筑结构和城隍文化的实物资料。兴化府城隍庙200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0、黄滔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滔祠
  黄滔祠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里巷,元大德八年(1304)为纪念黄滔而建,明倭乱后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23.18平方米。由祠门、正厅、下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祠中保存明正统十二年(1447)石碑1通,祠门右壁上存有收集的“状元及第”、“济美联芳”、“冬官旧第”、“天马来青”、“文笔钟灵”、“父子名贤”、“理学名臣”等明代石额。祀黄滔。黄滔是晚唐文学家,对王审知治闽有规正之功。原存祠中的“东里黄氏思敬堂功赏记”、“黄氏族祠思敬堂记”、“侍郎公送祭田文卷”明代碑刻和“敬恩”、“登瀛阁”等石刻,于“文革”期间失落。黄滔祠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