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旅游

大同市文物古迹介绍

白羊古城
  白羊古城位于左云县城东4公里处,109国道从城内穿过,属左云县乃至大同市境内最早最古老的城廓。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是春秋时期的游牧民族北狄白羊族所筑,因而称白羊城,是当时白羊部落的指挥中心。同时期的白登山也因北狄白羊族所居而起名。白羊城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占地18万平方米。左云汉代称武州塞,该城到汉元帝之年(公元前33年)重修后改成武州城,传说昭君出塞最后一站住在这里,然后经五路山走出武州塞。该城明洪武四年(1371)后,先后为大同都卫、大同行都指挥使司、镇朔卫驻地。明以前,古城始终为北方重镇。虽经2000多年的风雨冲刷,现在遗址仍然轮廓分明,城墙崇隆。只是北城墙被十里河水冲毁,东城墙被新建加油站挖掉掘平。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城东4公里……[详细]
62、焦山寺
焦山寺
  焦山寺焦山寺位于大同城西约六十里的高山镇北,十里河北岸的山坡上。该建筑呈阶梯式,是一座窟寺结合的寺院,内有焦山寺石窟。始建年代不祥。但从寺内现存的石窟及其风格看,与云岗石窟晚期雕刻相似。现存寺院的主要建筑即建于嘉靖时期,其顶部的砖塔亦为此间所置。另据石窟内留存的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正统二年、七年(公元1437、1442年)的游人题记,也可证明当时正是焦山寺的兴盛时期。焦山寺因建于焦山而得名。寺院由上而下,层层升高,节节收缩。远望形如一座锥状多层楼阁,奇特而壮丽。民间传说:北宋名将杨业,曾率领大军在这一带抗击过辽军,后战死疆场。大将焦赞为寻找杨业的遗骨死于此。后人为纪念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称“焦赞寺”。“焦山”与“焦赞”读音相近,很可能是穿凿附会。……[详细]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之间的梨益沟西岸,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许家窑——侯家窑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1974年首次发现,1976年开始,先后对其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发掘。遗址内出土有人类化石20余件,石制品万余件以及大量的骨角器和哺乳动物化石。石器具有华北地区小石器文化传统,以石球数量众多为其特色。经测量,出土的人类化石的年代约为距今10万年,后被称为“许家窑人”。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它也是旧石器文化的标尺性地点。“许家窑人”的发现,弥补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人”之间的空白,对于研究中国古人类的迁徙、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文物局)……[详细]
古城墓群
  古城墓群古城墓群(第二批省保)时代:汉地址:左云县城东北5公里三里屯乡后八里村东南1公里处汉墓群距汉代武州古城(王莽时为恒州)相距只有1公里,可能为当时官吏的墓群。古城墓区范围包括六处:(1)古城墓,现存地面无封土。(2)后八里汉墓群,现存地面无封土。(3)双官屯汉墓群,地面封土堆三个。(4)云西堡汉墓,现存地面无封土。(5)旧高山汉墓,地面封土堆一个。(6)乔家窑汉墓群,地面封土堆三个。在六处汉墓群之间分散有许多汉墓,但地面封土堆很少。在兴修水利工程时,曾发现1座汉代砖室墓,墓0土了2件灰色陶罐,素面,高约17厘米。在古城村中的废墟中发现有许多汉代的陶片、砖及一些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详细]
浑源永安寺
  浑源永安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创建于金代(1115年-1234年),元明清代曾多次重修。永安寺占地0.65公顷,建筑面积935平方米,坐北面南,呈长方形,原有规模宏大,现后部已毁。全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置。现存山门、0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配殿。传法正宗殿于元延二年(1315年)在金代大殿基础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梁架用材、斗拱制作都仿照金代规范,建筑表现了金代风格。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浑源永安寺的建筑和大面积的壁画,为研究民间对儒、释、道神信仰提供了重要史料。(国家文物局)……[详细]
曲回寺石像冢
  曲回寺石像冢(第五批国保)时代:唐地址:灵丘县三楼乡曲回寺村是一处珍贵的唐代石雕组群遗址。曲回寺属五台山的下院,是一座曾拥有百余名众僧的佛教寺院,宋、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1937年被日军烧毁,现仅存殿基、月台、道、柱础等遗迹。石像冢始建于唐天宝十年,史志记载原有石像冢60座,以曲回寺寺院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总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石像冢群遗址。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3座。每座石像冢外形呈土石墓状,占地约20平方米,冢高3-4米,周长约30米。冢穴内石佛按1一2层封藏,佛象多少不一,少则30尊,多则50尊。佛象大小不等,最高5米,小者不足0.3米。有圆雕、半圆雕、浮雕,坐立不同,形态各异。这些石佛都用当地“贵妃红”或“芝麻白”花岗石雕刻而成,质地……[详细]
方山陵墓
  在南部山顶上,有北魏冯太后墓——永固陵,俗称“祁皇坟”。北魏时期,这里曾经建有灵泉宫和灵泉池,是规模较大的皇家行宫。整个墓室坐北向南,里面设有墓道、前室。雨道、主室等砖砌部分,建筑规模宏大,造型装饰美观,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详细]
千福山汉墓群
  千福山汉墓群千福山汉墓群(第四批省保)时代:汉地址:广灵县城西2.5公里千福山南麓为汉代聚族而葬之墓群。位于千福山南麓坡地之上,墓群南低北高依山而葬。明显暴露地表上的封土堆有9冢,民间俗称“谎粮堆”。墓群占地面积约333000平方米,南北向排列,东西向并穴。其中1、2号和3、5号墓封土直径为30至35米,高15至20米;另5冢直径为17至20米,高14至17米。保存尚好。1984年清理两座砖室多室墓,出土器物有陶楼、壶、罐、案、勺、盘、人佣、猪俑和部分铁器、铜镜、钱币等。1988年清理一座石圹木椁墓葬,出土器物有铜鼎、洗、鑑、镜勺、骰、鎏金弩机和少量陶器等。……[详细]
界庄遗址
  界庄遗址界庄遗址地处浑源县城东南18公里界庄村西南。窑址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堆积厚约2米左右。窑址区已被民居蚕食。1997年试掘。文化面貌比较单纯,全部为中晚唐遗物。器型有碗、钵、瓶、罐、盏托、注子、炉、研磨器、玩具等。釉色有白、青、黑、三彩、绿釉5种,还有绞胎器物盏托、碗、瓷塑等。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环底3种。玉璧底、环底碗的底心均施釉。钵有白、黑、青等几种,钵口部皆有一唇,鼓腹平底,均施半釉。注子分黑、白、青、三彩4种,皆短流,平底,施半釉,个别器物的短流作兽首状。界庄窑是目前所知唐代烧造三彩器、绞胎瓷最北部的一个窑口。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青磁窑乡古磁窑村……[详细]
鲁班窑石窟
  鲁班窑石窟(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南郊区云冈石窟西北鲁班窑石窟创建于北魏,辽代曾有修建。洞窟坐西朝东,南北长约60米,高约4米,分布面积约240平方米。现存洞窟3座,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四壁雕千佛,下层雕力士。根据洞窟形制与造像特征,该石窟与北魏云冈二期雕凿风格相同,时间相近。造像有千佛、力士、供养天人等。对研究大同佛教史、石窟史具有一定的价值。鲁班窑石窟创建于北魏,现存洞窟均为穹隆顶。根据洞窟形制与造像特征,该石窟与北魏云冈二期雕凿风格相同,时间相近。造像有千佛、力士、供养天人等。对研究大同佛教史、石窟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
平型关烈士陵园
  平型关烈士陵园位于灵丘县城东南灵丘县武灵镇灵源村,原名“灵丘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2年7月,1965年9月25日立碑竣工。全园总占地面积60亩,有烈士纪念馆、烈士塔、纪念碑、展览厅、烈士坟茔等主要建筑,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陵园主墓区24座墓内安放着平型关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烈士和其他抗日烈士遗骨556位。纪念堂内牌位上敬录着在各个历史时期参战或从事党政工作而牺牲的灵丘籍烈士名录989位。陵园东墓区安葬着为修建京原铁路、灵丘空军机场而牺牲的烈士86位。纪念堂后为六角形烈士碑厅。纪念碑正面刻着“平型关烈士精神永垂不朽”,背面记载着平型关大捷及灵丘人民的战斗历程。陵园是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现有围墙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详细]
律吕神祠
  律吕神祠位于浑源县城北2.5千米永安镇神溪村东部的孤石上。据史料记载,祠始建于北魏时期,后代多次维修。坐北朝南,南北37.5米,东西30.4米,占地面积976.5平方米。现存有大殿、山门、五龙影壁及钟鼓楼。根据现状推测,大殿应为元代建筑,其他建筑时代较晚。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建筑总面积129.6平方米。檐下设有斗栱,形式为四铺作出单昂,内转四铺作出单杪,重栱计心造。大殿在山墙使用减柱做法,本应为四柱三间,只用了三柱,变成二间。梁架为通檐六椽栿用两柱,平梁中间置蜀柱,两侧施叉手承托脊槫,殿内墙面保存有壁画,梁架上保留有彩画。山门为砖砌拱券式门洞,上檐用砖雕出斗栱及垂花柱,青灰色瓦屋面。钟鼓楼均为单檐歇山顶,灰筒板瓦屋面。律吕神祠建筑格局较完整,大殿基本保存元代建筑的……[详细]
广灵圣佛寺
  圣佛寺松涛   圣佛寺位于县城南14公里的圣佛林山中,始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间,明嘉靖四十二年大修,清代多次重修,寺内计有各类殿宇120余间,是广灵有历史记载规模最大的佛寺。但由于历史原因,于1967年被毁,现存寺基址、碑林、塔林,民间重修药师殿五间。塔林为佛教禅师墓塔,属清代建筑。原有14座,现存8座,塔高1.55米,直径1.5—2.5米,均为砖彻须弥座。那里有3500多亩天然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松涛阵阵,鸟语花香,空气润洁,被人称作“天然氧吧”。再加上神秘的“聚宝盆”传说,为其增添了无穷魅力。 ……[详细]
盘山石窟
  盘山原名叫四里岗,距县城东南8里许。清朝乾隆年间,知县张坊等文人雅士到这里敬香踏青,见山势如龙蟠吐珠,起名盘山。山坳如盆,水草丰茂,并有一小泉流泻。唐时建有一寺,俗称盆儿寺,植松种槐。到明宣德二年(1427年)盆儿寺建筑仅存在石幢。是年,重建释迦殿等,敕赐显化寺。后来又凿石洞二窟,名为大小石窟。在明--、嘉靖、万历年间,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间又有维修。光绪年间增建神仙洞。至此,形成座北向南、从高向低四处院落,北院有楼一幢,神仙洞为底层,上为文殊楼;右配僧舍3小间。中院韦驮殿,面阔三间,右配方形钟楼,左下方有唐松一株,松左山脚有九仙殿一小院,院内有槐抱榆一株。下院释迦殿,面阔三间,右山岩上玉皇阁,面阔一间。左山脚师房楼,面阔一间。底院,无正殿,左首观音殿,其南为一小庙,正南开山门。整个寺院东依莲……[详细]
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遗址
  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遗址位于灵丘县下关乡杨庄村,距县城67公里。医院旧址现保存基本完好。1938年11月9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率领晋察冀军区医疗队从阜平到达灵丘杨庄。先后在石矾、串岭沟、黑寺、曲回寺、河浙等抢救伤员,并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在察冀军区医院一所驻地杨庄村,创办了特种外科医院。1996年被县政府确定为“灵丘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确定为“灵丘县廉政教育基地”,同时也被我乡政府作为“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地址: 大同市灵丘县下关乡杨庄村……[详细]
洗马庄汉墓群
  洗马庄汉墓群洗马庄汉墓群(第二批省保)时代:汉地址:广灵县城东10公里处洗马庄村汉墓群分布在村北较平坦的耕地中,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共有十一座汉墓。现存九座封土堆,呈圆形,高4——7米,周长130——400米。保存基本完整,另外两座墓的封土已毁。1992年发掘了其中的一座,墓为汉代多室砖墓,穹窿顶。墓室总长6.2米,宽1.53米,距地面1.8米,出土文物有罐、勺、耳杯、壶、灶、井、案、仓等陶器及铜镜,铁带钩和两枚“大泉五十”、四十四枚“五株”钱币。……[详细]
青磁窑遗址
  青磁窑遗址青磁窑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大同市西郊云冈镇青瓷窑村西青瓷窑遗址分布在十里河北岸第二级阶地后缘。发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同市文化局、大同市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旧石器1000多件和一批动物化石。石器包括石锤、石凿、刮削器、尖状器等,动物化石有三门马、羚羊、古棱齿象、扭角羊等8个种类。这一遗址距今约十万年左右,地质年代暂定为中更新世后段,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后段。……[详细]
朔州汉墓
   导 游: 这些汉墓群有大有小,高者十五米左右,低者三四米左右。从这些陵墓的大小、高低、深浅、规模等都可以看出死者生前的官职大小。墓内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均为死者生前的生活实用物品,包括各类陶器、炊具、酒具、钱币、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铅器、木器等。   介 绍: 位于朔州城北5公里的平朔露天煤炭公司行政生活区一带,是1983年发掘的,共有1500多个墓葬,出土文物15000多件,是全国最大的汉墓群。著名的有广武汉墓群、广邑汉墓群等。山西大同市……[详细]
赵武灵王墓
  赵武灵王墓位于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灵丘县名由此而来。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肃侯之子,赵国的第六代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山西大同市……[详细]
白烟墩庙
  白烟墩庙始建于清代,正殿三间,分别为奶奶庙,龙王庙和马王庙。庙能被完整保下来,是沾了上世纪生产队做粮仓的光;但现在已严重破损。白烟墩庙虽外型破败,但庙里壁画保存完好。其壁画根据三个大殿的供奉,分别绘着各位神祗有关的故事等内容。壁画笔法飘逸,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极具功力,有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尤其是马玉庙的马王爷,神态凝重,额眼刺光,在其它寺庙很少见到。人们常说的“马王爷三只眼”,也许只能在这里看到。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县城内……[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