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龙屿碇步桥
  龙屿碇步桥位于一都镇一都村旧街,年代为明、清。2016年,龙屿碇步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伯谅牌坊
  陈伯谅牌坊位于阳下街道西亭村,年代为明代。1988年,陈伯谅牌坊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山大招桥
  东山大招桥位于一都镇东山村磊招街,年代为清代。2016年,东山大招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灵石山曹源大师塔墓
  灵石山曹源大师塔墓位于东张镇灵石国家森林公园,年代为清代。2016年,灵石山曹源大师塔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降虎红军墓
  降虎红军墓位于宦溪镇降虎村。1934年7月,由红军等七军团6000余人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和中央代表曾洪易的领导下,由瑞金出发,于8月7日抵达福州。是日半夜11时,向福州发起进攻受挫,9日凌晨撤出战斗。8月10日,在降虎梧桐山一带与国民党军87师261旅52团遭遇激战一天后,由于敌援军大量赶至,先遣队决定全部撤出战场,转移至连罗苏区。该战斗异常激烈,红军伤亡600多人。1995年,当地村民在当时战斗处,修建了红军烈士墓,以缅怀为革命牺牲的红军先烈。降虎红军墓于2002年6月被晋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闽海战役松下抗敌遗址
  闽海战役松下抗敌遗址位于长乐市松下镇松下村大王山麓。1941年4月19日,日军48师团所属400余众官兵由长乐牛头湾寨下滩登陆,向福清方向窜犯。松址乡副乡长陈俊盛组织丁壮联合松下水警分队警兵在日军必经¬之道——鹿山北岭头与日军浴血激战,陈俊盛等三十一人壮烈牺牲。1943年3月各界在松下大王山麓建“闽海战役松下抗日阵亡军民公墓”。墓面海,坐北向南偏西30度,依山而建。墓表为三合土夯筑,墓埕宽8.47米,深18.4米。整个公墓由墓葬和纪念碑两部分组成。墓埕前为围屏,封土前嵌有青石墓碑,高1.95米,宽0.98米,上刻“闽海战役松下抗敌阵亡军民公墓碑记”,由墓后沿台阶而上,至顶峰建有闽海战役松下抗敌阵亡军民纪念碑,石构,碑身为方塔式,高3.7米,边宽1.38米,碑座四周各镌有诗文。墓屏墙……[详细]
五峰山龙泉寺大殿遗址
  五峰山龙泉寺大殿遗址(唐,古遗址)位于长乐区五峰山南麓。龙泉寺大殿始建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唐百丈禅师落发于此,建法堂,立石柱,唐懿宗赐名“龙泉”。寺坐西北向东南。五代后晋天福、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现木构均已毁,存16根梭形大石柱、覆莲花柱础,均系唐代原构,并保留有宋石质瓜棱柱残件、旃檀金刚环等石构。前殿庭院立有《龙泉寺重兴记碑》。殿后山崖上有摩崖造像一处,俗称“流米佛”。寺周保存有历代名人题刻。……[详细]
罗零基点
  罗零基点(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长乐区营前闽江南岸,包括清代罗零基点石刻、当代罗零标石。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为确保航运安全,清政府在闽江口下游设立验潮站,1866年起,由德国工程师对闽江口下游水位和流量进行系统观测,确定了闽--星塔段最低水位的固定观测标记,即罗星塔零点,简称罗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省的陆上高度(海拔)和水下深度皆以其作为起点计算,同时该点也被东南沿海各省采用。1951年,国家建立全国统一高程系统,1952年底确定了罗零标高为黄海高程-2.179米,并在罗基点上方约20米处埋设标石,称为“国家水准点罗零1”。……[详细]
和平街陈氏民居
  和平街陈氏民居(清,古建筑)位于长乐区和平街。该建筑为明兵部右侍郎陈省府第“司马第”建筑群之一。清代由长乐著名海商陈利事购置后重建。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80平方米,前后共四进,均为穿斗屋架,西侧设有书斋。该民居规模宏大、用材精良、雕刻装饰精美、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详细]
《天妃灵应之记》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额书有小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其中二字残损。字框的上端及两侧阴镌线刻如意云气纹。顶端正中涌出一轮圆月。石碑正文四周镌刻着缠枝蕃莲花纹。正文楷书直下计31行,首行68字,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损外,尚可完整辨识。碑文记述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05年~1431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奉使统率远洋船队百余艘,以先进的航海技术七次下西洋的经历。这是研究郑和……[详细]
庄边山遗址
  庄边山遗址,位于闽侯县竹岐乡春风村西南庄边山。遗址东西长约190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1956年发现,1960年试掘,开探沟3条,发掘面积78平方米;1982~1983年进行大面积发掘,开探方114个,揭露面积近3000平方米,出土一批石、贝、陶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文化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文物石器以石锛为主,少量为凿、斧、镞等,贝器有耜和刀两类;陶工具为陶拍、纺轮及小网坠,陶制器具有釜、罐、壶、豆、簋、碗、杯等,陶质主要为灰、黄砂陶和黑、灰泥陶;属新石器时代。 庄边山遗址如同昙石山遗址一样,文化层中包含大量蛤蜊壳,文化内涵与昙石山遗址类似。庄边山遗址文化堆积划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出土的生产工具以小型石锛为主,陶器以泥质灰黑陶和夹砂陶为主,有釜、罐、壶、豆、碗、杯等,与……[详细]
后崎山遗址
  后崎山遗址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南海乡陈厝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分布面积约2.3万平方米。2017年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文化层堆积较厚,最厚处达约1.7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石器时代壳丘头文化和青铜时期黄土仑文化的陶器、石器等遗物,文化延续发展脉落清晰。为研究平潭离岛史前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提供实物资料。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遗址东侧海岸线,西至遗址西侧海岸线,南至环岛公路,北至后崎山南侧山麓,面积约22650平方米……[详细]
钟门琉球接贡使墓
  钟门琉球接贡使墓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苏澳镇钟门村猫头墘自然村 ,年代为清。墓坐北朝南,北依半岛小山,东西临小海湾,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沿山坡分上下两层排列,下层南北长约4米、上层南北长约5米,东西宽13米,东侧保留有排水沟。各墓原均三合土封顶(现已破坏),墓前用粗石条作墓碑,上刻墓主姓氏、职务、籍贯等。原有墓碑20余块,多毁圮散失,现存3块。清嘉庆十二年(1807),琉球国接贡船在海坛岛和尚礁触礁,船上琉球国那霸府大夫等60余人遇难,拾得漂尸30余具,葬于猫头墘山。因讹传琉球国驸马同时遇难,故俗称为“琉球驸马墓”。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体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详细]
494、麟瑞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麟瑞阁
  麟瑞阁位于永泰县大洋镇麟阳村,年代为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年间(1874—1908)重建。六角五层楼阁建筑,坐东朝西,底层通面阔16米,通进深20.24米,从一层地面至葫芦刹顶总高19.2米。一层前部设小庭院,前院墙开院门。六角双套筒式楼体,穿斗式木结构,套筒之间设有木楼梯以供上下。为当地主祀文运的风水塔,从一层至五层分别祭祀土地正神、卢公、孔子、文昌、魁星等。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南雁山闽江口南岸炮台
  南雁山闽江口南岸炮台位于福州市长乐区猴屿乡象屿村,年代为清。地处闽江南岸,与北岸亭头北雁山炮台对峙。清顺治十五年(1658)筑,光绪十年(1884)甲申中法海战中被法军所毁,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筑。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军飞机轰炸。现存炮台有二处,一处是基山寨西侧的东口炮台,又称里岸炮台,为平射炮台,三合城门式护墙,内存两个炮位,由厚墙隔开,平面呈前小后大的八字形,上覆三合土顶盖;炮位后侧(西南侧)是长形山体峭壁,上凿有一小弹药库。另一处是南雁山麓的道头炮台,为前沿炮台,炮台由山体直接开挖而成,现存四个炮洞,洞口朝向江面一字排开。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石坑碇步桥
  石坑碇步桥位于东张镇石坑自然村,年代为明、清。2016年,石坑碇步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497、闲云石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闲云石
  闲云石位于玉屏街道豆区园内,年代为明代。1981年,闲云石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官邸
  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官邸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9号福州外国语学校(原三一学校)内,曾作为清代俄国驻福州领事馆的领事官邸。民国元年(1911),售予圣公会三一书院。1996年由原九中校友会捐资修复,并作为校友会活动场所。建筑总体保存较好,但在修复中错误拆除了原有的俄式木制门廊,并复制了附近的“必翰楼”(已拆除)门廊,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该馆舍卖给圣公会三一书院(现福州外国语学校)作为校舍。三一中学将原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办公楼改名为“二楼”,并在校园内新建了一批建筑。1952年,三一中学由政府接收,改名福州市第九中学,校址仍在公园路。至少到1993年,原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官邸的风貌均完整保存,没有任何破坏。1996年,本建筑的使用者为福州九中校友会。该年中,九中校友会组织校友们……[详细]
499、林纾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纾墓
  林纾墓位于晋安区新店镇过溪村白塔垄山(现三山陵园内),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墓地。林纾1924年病逝于北京,1925年归葬于此。1991年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24年,林纾病逝于北京。次年,其妻杨道郁、子林琮护柩归葬原籍。墓为三合土构筑,宽11米,深18.5米,平面呈“风”字形,三层墓埕。墓碑刻楷书:“清莲塘林畏庐先生之墓”,旁署“长乐高凤岐拜题”。转角石柱上镌刻隶书对联:“著述傥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详细]
500、张经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经墓
  张经墓位于福州市西郊洪山镇原厝村王店山,古称芋坑山,现为工贸学校后山。地处闽江之滨,山明水秀。墓南向,“风”字形,白古石土石结构,自山麓至半山原有13层墓埕,现存9层墓埕。面宽18.5米,纵深110米。封土前竖一马鞍形墓碑,碑面阴刻“明抗倭将领张经墓”。两侧立石构围屏,上刻张经生平事略。墓裙饰有马、鹿、狮、麒麟。两边墓手各雕一石螭,并镇以石狮。墓埕每层均砌石护坡,埕中分立翁仲、石兽。文官执笏,高3.40米;武士按剑,高2.10米。石虎一对,高1.10米;石羊一对,高1.02米;石马一对,高2.10米。墓前两根望柱,高约5米。左刻“玉音,襟期慷慨”,右刻“玉音,志虑忠勤”。张经(西元1492-1555),明抗倭将领。字廷彝,号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嘉靖三十三年(西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