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文物古迹介绍
刘宗亮祠位于文成县南田镇新南村三滩自然村,坐西南朝东北,清代建筑,由门台、正厅组成。门台由规整花岗岩质块石砌筑,双落翼式硬山顶屋面,两侧围墙毛石砌筑。正厅五开间,明间进深六柱十一檩,五架梁带前双步廊后单步梁带后双步梁带后单步廊,悬山顶,阴阳合瓦,后部砌神龛,供奉先祖刘宗亮等灵位。天井为夯土地面,中间开敞作甬道。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碗岗山窑址位于文成县珊溪镇坦岐村后山。分布范围1200平方米。堆积层厚1-3米。产品主要有碗、洗、盘、盆、壶、碟,胎质细腻、坚硬。釉色以青绿、青黄为主,釉质润厚,晶莹透亮。产品以素面为主,部分刻画篦纹、弦纹、莲瓣纹和双鱼纹。另外有少量黑褐瓷,器形仅见罐、壶两类。窑具有圆筒形匣钵和矮足喇叭形垫具两式,外表明显保留窑汗。烧制时间为南宋至元代。……
[详细] 依仁石拱桥位于文成县黄坦镇依仁村口,南北向横跨依仁溪上。原为提梁式,清嘉庆十六年(1811)在桥上扩建马氏天仙宫,改砌单孔石拱桥,采用横联砌置,合缝紧密。桥总长12米,总宽27.43米,矢高5米,净跨7米。基脚为溪上天然岩层,取材全用坚硬花岗岩石。桥面西侧留有2.7米宽以供通道,其余建造两进回廊宫殿,含头门、戏台、正殿及两侧厢房。1987年12月,列入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佑善亭现位于文成县玉壶镇底村佑善路店楼墩,原名“七五相公殿”,建在店楼墩的小山上。现亭址是上林公路必经之道,为保留历史风貌,将佑善亭架空通车。佑善亭系重檐单层歇山顶,平面呈方形,阔深均为5.50米的四柱抬梁式木构建筑。柱头科施三踩斗拱,以承仔角梁和老角梁。藻井五环八角,阑额、雀替等浮雕精致,彩绘考究。后照壁绘戏文彩画,并设神龛供奉七五相公。亭内保留清同治戊辰年(1868)兴建款识的“威灵显赫”匾额。两廊设座椅。1984年4月,列入文成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刘锡宏祠位于文成县南田镇梅树村梅树自然村,坐北朝南偏西,建于清代。由门台、厢房、正屋组成砖木结构。门台单间,青砖砌筑,三山造,硬山顶,铺小青瓦。西厢房单间,两层。正屋五开间带左右耳房,中设腰檐,悬山顶,明间进深五柱九檩,中柱前双步梁后三步梁再带前双步廊后单步廊,金柱方形抹角,花岗岩质方础。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庆云寺位于文成县双桂乡双垟包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清乾隆、光绪间曾两次重建。除部分石柱础和两口大铁锅属明代原物外,现存建筑基本保持晚清风格。寺由金刚殿和大雄宝殿组成合院。金刚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均系木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金刚殿明间为戏台。平面呈方形,边长4.5米。……
[详细] 邓公祠位于文成县大峃镇城南社区金鱼山半山腰,原位于文成县东龙乡东民村猪头山南麓,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1998年因建珊溪水利枢纽搬迁。现建筑坐东南朝西北,含正厅及两座旗杆夹。正厅面阔五开间,明间进深五柱九檩,抬梁式结构,五架梁带前双步梁后单步梁再带后单步廊,悬山顶。1984年4月,列入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桥头井位于文成县大峃镇桥头井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始建,由三块自然岩石围成,称“凉水井”;万历四十七年(1619),井体用岩石砌成圆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改用块石砌成方形。1990年由当地村委会集资重修,改造为石砌长方形。井栏砖砌,高60厘米,周围石阶铺就。井水至今清冽甘醇,久旱不干。……
[详细] 鲤鱼山遗址位于文成县珊溪镇车站后山。鲤鱼山三面临水,孤卧飞云江边,状似鲤鱼栖滩,唯南向跟罗山形成低平地带。顶平坡缓,遗址分布在山顶,海拔约30余米,分布面积6000平方米。文物普查时,陆续发现石斧、石锛、石簇、石刀、石凿等石器多件。虽经磨制,但显得粗糙,质地均呈青黑色。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详细] 文成公祠位于文成县大峃镇诚意社区,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坐西朝东,由正厅、厢楼、前厅、戏台、门台组成。正厅面阔五开间,明间进深四柱九檩,抬梁式结构,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歇山顶。南北厢楼均两层,三开间。前厅面阔五开间,明间设戏台,施八角式藻井,前厅前立二座旗杆夹,花岗岩质。门台三山造,悬山顶,三开间,明间为花岗岩质方形立柱,用材较大。1992年11月,列入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云居寺位于文成县巨屿镇方前村金岙,坐北朝南偏东,始建于宋景德二年(1005),其后多次重建。现建筑中轴线北至南分三圣殿(又称伽兰殿)、大雄宝殿、四大天王殿。主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进深五柱十五檩。1997年9月,列入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稽垟古樟树位于文成县黄坦镇稽垟村。古樟生长茂盛,生意盎然,树高30米,树干基围12.8米,高1.5米处腰围9米,冠幅1068平方米。耸立村口,为一方胜景,群众珍为“风水树”。相传北宋初年种植,曾遭雷击火烧,仍能转危为安。1984年4月,列入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湾里岗头遗址位于文成县巨屿镇垟地边村。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遗物仅为石制工具。器形有石凿、石斧、石环、石锛等,系打击后粗磨而成。1983年确定遗址并采集标本。根据出土器物分析,该遗址年代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详细] 龟背山遗址位于文成县巨屿镇潘岙村龟背山。遗址分布在山背,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现遗物主要有石锛和石斧两种,系砾石稍加打制而成。根据出土器物及印纹陶片分析,该遗址年代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详细] 苦马塘岩葬墓群位于文成县黄坦镇,年代为民国。文成县黄坦镇阮底村苦马塘发现的岩葬群,初步统计有120个。经省文化考古所专家证实,是浙江目前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岩葬群。这座大山海拔350米左右,在火山喷发后岩浆堆积形成的页岩层下面,绵延着四五百米长的岩葬群。从墓碑记载内容看,王、张、邢、程是岩葬的四大家族,目前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最久远的是姓王的大地主,建于1937年,墓碑高1.5米长2米多,为普通墓碑的两倍。这是温州首次发现岩葬群,是继石棚墓、土墩墓、土坑墓、砖室墓、悬棺墓后,发现的一种新的民葬俗,为研究温州民风民俗提供了更多资料。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岩庵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珊门社区,南北走向,明、清古道,全程约2公里。旧时古道路面主要以不规整块石为主,后期维修时部分路段用花岗岩条石铺砌,多拐。古道上人文景观众多。2009年1月,列入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观音阁位于文成县大峃镇龙溪村后宅自然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北朝南,楼阁式、歇山顶,正殿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四柱九檩,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平面呈正方形。二楼明间供奉观音菩萨站姿塑像,次间置坐椅栏杆。梁枋、藻井彩画有花鸟、山水、戏曲人物等图案。屋顶挑戗翘角,脊饰为吻兽。 1997年9月,列入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雅庄古民居位于文成县铜铃山镇下庄村雅庄自然村,坐西北朝东南,由门台、门厅、正屋、厢楼组成,四周设有围墙。门台单间两层砖石牌楼式,额刻“秀挹雅庄”。门厅、正屋均五开间附左右耳房,正屋明间五柱九檩,中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悬山顶,二楼设腰檐。厢房对称三开间。全建筑穿斗梁架榫卯严谨,用材粗壮,制作精工,阑额、雀替、牛腿等俱雕刻精美,颇富艺术价值。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知青房旧址位于文成县铜铃山镇叶胜林场胜坑自然村,坐北朝南,1958年建造,由知青房、厨房及农具房组成二层石木结构,外墙为不规整块石砌筑,内为木结构。底层办公,明间为通道,设楼梯,大门宽2米,高3米,设花岗岩质门槛,楼上用木板隔开十几个房间为知青们的住房。现底层明间还留有大量的毛主席语录和标语。正屋右面二间为厨房,左面一间为农具房。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林公书院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位于百丈漈镇石庄村上石庄后楼,坐东北朝西南,由台门、门厅、两侧看楼、正厅组成。贴壁式台门,下部分用花岗岩质规整块石垒砌,台门两侧接院墙,院墙为块石砌筑。门厅三开间,四架长短坡,左右带有耳房,明间二柱四架抬梁,双单后双步。两侧看楼二层各三间,抹角方柱下设青石质柱础。正厅三开间,屋面平脊叠瓦,铺双层阴阳合瓦,明间五柱十一檩,带前后双步梁后单步廊。天井规整花岗岩石铺就。2012年12月,列入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