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云龙区旅游

云龙区文物古迹介绍

狮子山楚王陵
  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楚王陵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楚王陵。楚王陵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其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墓0土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有金、银、铜、铁、玉、石、陶等质地,其中不乏倾城倾国的艺术珍品,如雕龙玉璜、弦纹玉环、雕花玉厄、螭虎纹玉饰、镶玉漆棺、铜扁壶等,均是国内考古的首次发现,尤其珍贵的是科学工作者根据王陵中残留的楚王遗骨,首次成功地复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一睹宏伟的狮子山楚王陵内部构造,这里出土过金缕玉衣、镶玉棺椁。景……[详细]
户部山古建筑群
  户部山民居群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2002年10月户部山民居群清-民国徐州市户部山户部山位于徐州古城之南又称南山。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曾在山顶建戏马台,而成为徐州的第一胜迹。---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历史上曾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的俗语。地址:徐州市云龙区彭城路类型:古迹开放时间:全天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细]
徐州竹林寺
  竹林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坐落于徐州市和平大桥东首的骆驼山,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竹林寺初名青园寺,净检法师应邀驻锡青园寺,晋穆帝“敕改”为竹林寺。据南朝梁朝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洛阳竹林寺是中国第一座供女性出家人修行的寺院,徐州竹林寺则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徐州竹林寺于2009年9月落成开放,明道法师应邀住持。2013年成为国家3A级景区。……[详细]
4、戏马台 AAA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戏马台
  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硅书院、耸翠山房、碑亭记等。•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景点介绍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戏马台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硅书院、耸翠山房、碑亭记等。戏马台北侧有曲廊、追胜轩、集萃亭和系马桩、鸟骓槽等景点。曲廊内嵌有历代文人雅士吟咏戏马台的诗词石刻50余通。戏马堂是主殿,堂周环……[详细]
云龙山兴化寺
  兴化寺是苏北地区闻名遐迩的古刹,位于景色宜人的徐州云龙山东麓。该寺缘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灯燃千载,历久不衰,现为苏北第一大丛林。云龙山乃中国五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徐州城南三里。山有九节,蜿蜒如龙,逶迤数里。宋代大学士苏东坡在《放鹤亭碑记》中,对云龙山曾有这样的描述:“春秋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云龙山又名石佛山。石佛指山巅石佛像,即北魏大石佛。“躯高三丈余,左右侍卫小佛像,皆凿石所为。”有关云龙山石佛。据《州志》载:“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北魏拓跋焘率30万大军南下侵宋,驻扎于云龙山、戏马台一带,攻彭城3月不下,其士卒闲暇,用兵器依崖而凿,时只雕一佛头,方面大耳,法相庄严,人呼佛头岩。”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知州王黾承为石佛续凿两臂及胸,成阿弥陀佛半身像,像高三丈六尺……[详细]
大士岩
  大士岩位于云龙山北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知州姜焯始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缮,后被毁废圮,1979年修复。正门北向,由山门、圆通宝殿、千手观音殿、韦驮殿、试衣亭、送晖亭、钟亭、鼓亭等组成。大殿坐东向西,面阔三间10.6米,进深6.22米,硬山卷棚顶,内祀观音大士像。石牌坊方形抹角石抱柱,石抱柱阴刻乾隆御书楹联。山门面阔三间10米,门上嵌石刻“大士岩”三字。院内有5棵古树,碑十余通。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即将卸任时在重修放鹤亭之后,又让工役在西坡修建僧寮。在挖房舍的地基时,发现一天然巨石,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姜焯从山东请来技术精良的石匠,让其仿照山下黄茅岗唐吴道子所作观世音石碑画像,凿成“送子观音”造像,并在坐像周围沿峭壁凿出石龛。石龛完成后为……[详细]
徐州采石场遗址
  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位于徐州市南云龙山北坡。2003年在市政建设中发现,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清理出汉代采石坑68处,其中已采的空坑63处,石坯坑5处。另有刻字1处,石渣坑1处,墓葬2座。现场还发现许多开凿工具及工匠的生活用品等。遗址北部的大部分都已经被建设破坏,南部规划的保护范围面积约700平方米,遗迹分布密集。采石场遗址为露天石坑,当时在开山取石的过程中,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石走势、岩石裂隙及山石的纹理等自然条件开采石料。开采的石料长1.2-3米,宽0.7-1.4米。从发掘清理情况分析,采石工艺一是根据山石大小及走势,稍加修整,在周围凿出楔窝,塞以錾、楔等物,敲击取石。一是顺着岩石走向,选择石质较佳处,在长方形石料四周开凿沟槽。达到预定深度后,再从两侧……[详细]
徐州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徐州云龙山东麓,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并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道光五年(1825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分别进行重修扩建。文革期间,山西会馆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依据有关史料记载对山西会馆重新进行修缮,并重塑关帝像。现山西会馆占地4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为前后两进对称建筑格局的院落,由前山门、戏楼、中配房、后大殿、偏殿等主体建筑组成。大殿的内墙上镶嵌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次重修扩建的记事碑5方。山西会馆原为山西人所建的相山神祠,供奉关帝圣君与火、财、福诸神,故有“四圣会馆”之称。“乾隆七年(1742年),山西同乡集资扩建,遂改为山西会馆。后不再祭祀祠内的水火二神,而独尊……[详细]
东坡石床
  东坡石床,位于云龙山的西麓。相传北宋徐州太守苏轼曾醉卧此石,因而得名。在云龙山的西麓峭壁下有一块长3.3米、宽1.75米、厚1.30米的天然平台,上刻有“石床”二字,每字高0.2米、宽0.18米,楷体,为苏轼醉卧处,其旁断崖壁上刻有苏轼《登云龙山》诗碑等九方。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期间经常携幕僚友人登临云龙山,并写下了著名的《登云龙山》诗:“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清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这首诗镌刻在“石床”刻石崖壁的旁边上,跋文有:“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九日张天骥、苏轼、颜复、王巩始登此山”。颜复、王巩当时都颇有名气,他们都是苏轼的朋友,专程赶来拜访苏轼,十天内作诗数百首,在畅游徐州诸名胜时留下了很多首与苏轼的唱和诗。黄……[详细]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旧址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徐州艺专),创办于1924年,校址设在当时徐州东南隅的浙江会馆(原市政府南楼机关事务管理局)。现存西式楼房一座,主体两层,坐西向东,面阔15米,青石基础,青砖墙体,歇山屋面。二层原有阳台,现已改造。楼内为木质楼梯、木地板。创办徐州艺专的发起人共有七人,他们是:阎咏伯、王琴舫、王继述、萧龙士、王子云、王寿仁和张金石。1917至1921年,王继述,李可染,萧龙士等人先后在上海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修绘画。这所学校实行的美术教育思想在当时较为先进,第一次系统地把西洋绘画艺术引进中国的美术教育;开创中国的新美术。通过学习他们领略了中国的新美术概念及思想,并决心将其传播开来。同时他们也看到许多爱好艺术的青年学画心切,而又苦于求师无门,这些都坚定了他们要创办一所美术学……[详细]
张山人故址
  张山人故址位于徐州市云龙山第二节山之颠,自云龙山北门拾级登达山顶,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字。走进院门,有平坦开阔、铺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东侧便是放鹤亭,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建在高耸之处的小亭招鹤亭。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居西北角有一座凉亭,西南角有一间门窗玲珑的小轩。这原是“御碑亭”,内曾立有清高宗弘历的《游云龙山作》诗碑。乾隆皇帝曾四次来徐州,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诗”标榜风雅的“御书”。如今乾隆为云龙山书写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的碑廊里。这碑廊和廊北的船厅,如今也是张山人故居院中吸引游人的去处。院门上所写“张山人”即……[详细]
云龙山碑廊
  云龙山碑廊位于云龙山放鹤亭的背后,坐东向西大约十间面积的敞廊。这里原为三间僧房,1959年扩建为碑廊,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将云龙山原有的碑碣及市内各处零散的石刻共42方镶嵌于此,加以保护。1998年重新维修。其中重要的碑刻有,碑廊南间正中镶嵌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户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正中北面是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同江司徒小酌云龙山》、《再登云龙山》两首诗碑,碑廊最南端则是七块重摹王羲之的《圣教序碑》,碑廊南间最北端有黄公望的隶书《过武侯祠》碑刻,旁有姜焯书“九州之一”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原在州署衙门前照壁上,后移迁于此。碑廊北间有两块刻绘有苏轼画像的石碑《坡仙笠屐图》、《苏文忠公遗像》,其侧是清高宗弘历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所书放鹤亭记碑,北间右……[详细]
权谨牌坊
  权谨牌坊原位于徐州市统一北街后迁建于户部山东坡。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奉旨建孝子牌坊,也称“权氏祠堂”。原有大殿,左右配房,门楼和石碑等设施。因天启四年(162年4)徐州大水原建筑被淹,清顺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重建。后又屡遭破坏,光绪时重新修葺,为前后两进院落,有门楼、享堂、左右厢房等。1980年享堂、厢房被拆,仅存硬山顶的门楼,面阔三间8.12米,进深五檩6.55米,顶覆灰筒瓦,建筑面积50平方米。1990年按明代牌坊的样式进行修复,2004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迁建于户部山东坡,按照原有格局重建,恢复权谨牌坊原貌。权谨,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阳,明洪武初年随父迁居徐州,十岁丧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训诲下,刻苦读书,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被荐授为青州乐安知县。越十载,迁光禄寺署丞。后因母年事……[详细]
“云龙山”石刻
  “云龙山”石刻位于在云龙山北麓山门内。云龙山素为徐州名胜之冠。进山门前行十数步,石道右侧有顺山崖而下的天然巨石纵卧路旁,上刻“云龙山”三字,字径约1米,楷体。上题“万历十四年(1586)岁次丙戌秋七月吉旦”,下署“徐州兵备右参政柳城莫与齐书”。笔峰遒劲庄重,气势古朴恢弘。题刻的石崖上原建有一座东向的山门牌坊,后拆除,现改建一座北向仿古山门。莫与齐,字道望,号绍亭(1550年—?),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官山东东昌府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参政、分守徐州兵备道(属南直隶,由山东代管)等职。莫与齐明代万历年间官高至三品。他在山东东昌知府任上时,曾主持重修东昌府城郭,以及“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任职山东按察司副使期间,他又带头捐金二百两倡修睢宁县城郭……[详细]
云龙山石牌坊
  云龙山石牌坊现存二座牌坊位于云龙山北门西侧,偏北部的牌坊较完整,为二柱冲天式,高3.37米,宽2.75米,横梁及柱框上的内外均有铭文,牌坊前有石抱鼓。南边的一个牌坊仅存东边一个侧柱,亦有铭文。云龙山旧有石牌坊20余座,旧时的石牌坊是骑着山道由下往上建造的,座座都是石墩,石柱,石梁,雕空石刻插花翘角牌顶,每座均在5~6米高。有资料说明,这些牌坊是明清两朝历经400余年才建成的,是徐州的古建筑群之一,代表了徐州地方古建筑的多彩风格,是研究徐州建筑史的立体史料。20余座牌坊由于建筑时间不同,又体现了徐州古建筑的不同年代的风格。研究起来,更会丰富徐州古建筑的风貌和变迁。另外,所有牌坊的柱,梁,尤其是檐角,全是雕凿或镂空雕花,更留存了精湛而多彩的雕刻史料。这些牌坊多为节孝而立,没有详文记载,只在牌坊顶……[详细]
翠屏山窑址
  翠屏山位于徐州东郊,在山东南脚下的荒草和灌木丛中,残存几处古窑址。此地村民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路旁、沟底,随地可以看到废弃的窑具。窑具以支座为多,棕色,有喇叭状、束腰喇叭状和覆盆状的,有的支座带有底面,支座腹部留有一两厘米大小的气孔。支座均是中空,直径达到15厘米,其高矮不一,可见是用来支承大小轻重不同器物的。支座的出现表明烧造水平的提高。从陶器残片可以发现,这里烧造的陶器,主要有罐、壶、釜等。陶片质地十分坚硬、细密,挂有黑色铅釉,有的出现釉滴。陶器的装饰已经有旋纹、条纹。特别是陶器的钮做得十分漂亮,与众不同,呈蝴蝶状,并有纹饰,显示出工匠娴熟的技艺。有专家分析,翠屏山窑属于西汉原始青瓷,距今2000多年,是徐州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它依山势而建,有百余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暴露破坏,我们……[详细]
李可染故居
  “李可染旧居”建造于1922年,共有房屋12间,为一所青砖合瓦的四合院结构。1985年4月19日,经徐州市编委批准成立李可染旧居管理处。1985年10月1日,修缮后的“李可染旧居”正式对社会开放。李可染旧居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西屋为李可染先生的父亲李惠春、母亲和兄长李永平当年居室。北屋为李可染先生的姐姐李萱、妹妹李永珍、李永淑、李畹、李娟当年居室。南屋为李可染先生当年居室,他在这所房子里-了近30年。东屋为李可染先生的弟弟李永祥(可鹏)当年居室,也是李可染的会客室。这里实际上经常成为李可染的同事、学生、艺友艺术活动的中心,他们都是当时徐州文艺界最活跃的人物。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2002年10月李可染故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州市广大北巷17号……[详细]
云龙山庙会
  徐州云龙山,是游览胜地,古迹栉比,风光宜人。山西坡大士岩,每年农历二十九日值观音菩萨诞辰之日逢会,是苏北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影响最大的民间活动之一。云龙山庙会俗称“云龙山会”,大士岩的观音会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徐州知州姜焯派人凿刻了观音像,信佛教者多来拜祭,久而久之形成观音会,民间称为云龙山会。十九日这一天,进供者、烧香者、乞子者、还愿者以及凑热闹赶会者、放风筝者潮涌而来,达10万之众,山路为塞,路外人满。大士岩院内外,男女云集,观音像前善男信女烧香膜拜者,一排动辄十数人,此未起而彼已伏。大士岩后的放鹤亭及山东兴化寺亦告人满。延至二十二、三日,仍有稀疏的香客和售物的小贩盘桓。如今的云龙山会更富文化气息和娱乐色彩,歌舞表演、风味小吃,传统手工艺品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电话0516-83868109……[详细]
徐州乾隆行宫
  乾隆行宫位于徐州博物馆内,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徐州时,在原禹王庙基础上改建而成。原行宫范围有三进三路院落,在清末落败后废圮仅剩大殿,清末、民国时增建东西厢房。行宫大殿1959年辟为徐州博物馆,以后进行过5次大的维修。1992年对大殿屋面、廊柱、台基等进行了全面的维修。1997年扩建博物馆时拆除东西厢房,现仅存行宫大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3米,进深7.8米,檐高9.1米,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屋脊上塑有瑞兽。四梁八柱,单檐挑角,椽檩彩画,直棂木窗。根据史籍记载,乾隆皇帝南巡四次经过徐州,分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乾隆三十年(1765年)二月、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五月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详细]
徐州东山寺
  东山寺,位于徐州城东子房山西麓,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创始人为徐州接引庵住持僧定鉴法师。清道光初年,彭城故黄河畔接引庵住持僧定鉴法师为避黄河洪涝,于是迁建子房山,名东山寺。现东山寺坐东朝西,正对徐州火车站,庙后有张良铜像屹立在鸡鸣谭前,旁有天瀑飞流直下。寺内建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天王殿、子房殿、碧霞元君殿、钟楼、鼓楼、藏经楼、斋堂、餐厅、会客室等。东山寺现为尼众道场,有尼僧3人,住持为宏音法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