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区文物古迹介绍
赛珍珠故居风景区赛珍珠故居位于市区西北登云山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占地约400平方米,是一座青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1992年10月31日被命名为“镇江市友好交流馆”,用以收存陈列赛珍珠的著作和相关物品、资料及中美友好交往的有意义的展品。赛珍珠(1892—1973),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赛珍珠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115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对中国农民-史诗般的描述”,得奖作品有《大地三部曲》、《异邦客》、《东风西风》等,主要描写20世纪30……
[详细] 镇江润州道院(原名三茅宫),又名黄大仙庙,位于著名的金牛山风景区内。始建于隋唐,兴盛于宋代。据载,古代仙人赤松子,曾云游于此,留下大仙古井一口,其泉清澈甘甜,可以治病。传说汉代陕西咸阳人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常来此采药,为人治病,世人为感其恩泽,并期望茅君在天之灵,能佑民保平安,便建以作纪念和祈求之处。江苏镇江市西区金牛山,俗名小牛山,又名逍遥山,古有小茅山之称。其山锺灵毓秀,南、中、北三峰,峰虽不高,但有仙则名。据史料记载,古代仙人,赤松子黄初平(黄大仙)曾云游采赤石脂于此。并留大仙古井一口。其泉清澈甘甜,可以治病。由于黄初平在此做了许多除病救难,佑福保安的好事,后被世人尊奉为财神,吉祥之神,于是在此山建黄大仙庙,又据道教经籍资料记载:汉景帝时,陕西咸阳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得道……
[详细] 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及金山的标志-慈寿塔等景观。慈寿塔下的“周鼎、金山图、铜鼓、玉带”合为“四宝”,被称为金山寺镇山之宝。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话故事也缘于此。许多人正是从“水漫金山”开始,认识金山、了解镇江。大雄宝殿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寺庙建筑,气势恢宏而庄重,工笔彩绘但却艳而不俗。窗格一反檐柱结构而是安装在步柱上。大殿的前后壁上,镶有六扇檀香木雕圆窗,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讲述着与金山寺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大殿的四面卷棚——五十六尊罗汉分别高居于卷棚之上俯视着南来北往的香客游人,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整个大殿显得不同凡响。楞伽台又名……
[详细] 伯先路近代建筑群主要位于伯先路西侧至京畿岭一带,多为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早期建造。第二次-战争后,咸丰八年( 1858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辟南京、镇江、九江、汉口等十处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 1861 )在云台山麓镇屏山、迎江路、江边一带设租界,建英国、美国、日本领事馆,从此出现了众多西洋建筑。此后又出现了一些仿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式建筑,也有中国古典民族风格建筑等。伯先路近代建筑群于 1992 年由镇江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有:金山饭店旧址 :位于伯先路 27 号,西式建筑,两层,四开间。青砖砌筑,饰以红砖弦边、图案,四坡水屋面,临街各间设有券门拱窗。建于清末民初,宁波同乡会曾设于此。江南饭店旧址 :位于伯先路 29 号,建于 1927 年。原为国民党政府苏、浙、……
[详细] 莲花洞,在白龙岗的北坡之上,是沿三迭青龙石灰岩的裂隙溶蚀而形成的一个石洞。莲花洞,四山环合,石罅多生。昔有僧于洞中得龙骨数斛,号白龙洞。洞前一石,状若莲萼,天然自成,故又得此名。清代诗人汪懋麟有“探奇访古洞,玲珑若天辟”之句。洞内颇宽敞,其主洞有12米长,最宽处6米左右,最窄处不到3米。洞内曲折深邃,渐深渐窄。另有三个支洞,分别向东、西和中间的方向延伸,深不可测。莲花洞有双窦,日夜乳泉,莲花石佛皆天然自成,乃经数万年滴水凝聚而成。莲花之奇,不止洞内。而莲花之洞口非常奇特,坐落在一块巨大的飞岩峭壁上面。旧有梵宇,咸丰年间毁为平地,洞旁及山脚下大片碎砖瓦砾,即是明证。《镇江市志》记载,莲萼石南面,居中刻“云峰”两大字,行书,落款为“敬度王为”和“竹隐上人题”。大家仔细辨认“云峰”二字还是清晰可见……
[详细] 导游作为中日友谊梅樱园,园内遍植镇江七个国际友好城市的市树市花,有中国的梅花、日本的樱花、美国的玫瑰、加拿大的红枫……园内建筑也极富特色,既有中华园林格调,又有日本园林风韵,主要景点有僧伽塔、龚自珍诗碑、学子亭、红梅阁、楠香亭、祈天池、樱花小筑……公园的最佳游玩季节为2月至5月,早春时节园内数千株梅花竞相怒放,千娇百媚,婀娜多姿,满园一派0,是游人赏梅的最佳去处。每逢四月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满园的樱花盛开,一串串樱花犹如彩色的铃铛悬挂在枝头,整个公园都淹没在花的海洋里,到宝塔山公园赏樱已是人们的一大乐事。宝塔山公园又称中日友谊梅樱园,地处镇江古运河风光带的鼎石山上。交通可在镇江火车站乘坐3路(8站)、空调1线(9站)、101路(10站)公交到宝塔山公园站下车即到,或在镇江市区乘1路、20、2……
[详细] 救生会旧址位于镇江西城区西津渡古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京口蒋元鼐、朱用载、蒋尚忠等十五人力“劝邑中输钱,救涉江复舟者”,共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康熙四十七年(1708),救生会购得西津渡昭关晏公庙旧址,建屋三间作为会址,即现址。旧址临街为砖木结构二层小楼,正门上置“救生会”石额,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立石。朝北有院落和连廊。救生会是古代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员的社会慈善机构。京口救生会,专司打捞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且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纷纷仿效京口救生会,打造救生红船,实施救生事宜。该会成立后持续活动长达200年之久,在我国水上救生史上以及古代民间慈善事业中均堪称奇迹。京口救生会比世界创设最早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救生组织要提前了84年,较英……
[详细] “五卅”演讲厅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伯先公园。“五卅”演讲厅位于伯先公园,北靠云台山,西临荷花池。为重檐歇山式顶,四檐角飞出上翘,全长28米,宽19米,屋脊两端置吻兽,两山脚有雕花图案,两层四面墙壁有玻璃窗,底层四面有环廊,廊柱高3.7米,廊宽2.2米,室内东端为讲台,楼上四周有楼座,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幽雅大方。该厅于1925年8月奠基,1926年落成,墙基南北两面各有白石题刻一方,题有相同的字样:“中华民国十四年八月镇江各界纪念五卅惨案建筑此厅永示不忘”。1925年5月20日始,镇江城西仁章,新华,光新绸厂,荧昌火柴厂,人力车夫,驳船码头工人先后举行-,-上海日本纱厂杀害工人顾正红事件。5月30日,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各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帝爱国高潮。6月2日开始,镇江各界---并……
[详细] 镇江商会旧址位于城西伯先路73号。1929年由陆小波先生用北伐军归还镇江商会20万借款中的4万元建造而成。该建筑占地面积约1891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青砖叠砌,有房屋78.5间,为三层楼式,整个建筑呈长方形。正门朝南,迎街面东另造一大门楼,南面门楼为西式墙面,砌8个方形砖柱,中部大门上凸出,砖砌券形门洞上有逐层向内凹的圈带状装饰,券底落在圆白石柱上,门上嵌白石横额,上镌刻“镇江商会”四个大字,落款为“于右任题”。其内部为中式三进。第一进为走廊、天井。中为大厅,面阔三间,迎面朝南采用中式隔扇,两旁为厢房,内部多为木立柱式,水磨石子地面,平顶天花。第二进前为平房,后为二层楼。第三进由东大门通道进入,设有楼梯,进入天井为一座三层楼房,有走廊与第二进相通,屋顶为平瓦,坡度较缓,整幢建筑为中西结合形制……
[详细] 杜鹃楼位于鹤林寺大殿后侧,在现鹤林小学内,现楼为二层,硬山式,面阔五间,楼东面上下两层各有窗户四扇。现楼由僧人福登于光绪二十二年复建。杜鹃楼因杜鹃花而建并得名,据载现楼东侧盛开杜鹃花,建楼后可在此赏花咏诗。此处杜鹃有“千年杜鹃”之称,唐代最为驰名。在《鹤林寺志》中有这方面的记载,志中云:“鹤林寺杜鹃花高丈余,春月开花,倾城游赏。”相传唐德宗贞元中,有番僧自天台钵盂中以药养根来种之,每当春天花开之时,有两位女子至此,传是花神。一天在润州作官的周宝问好友殷七七:“鹤林之花,天下奇绝,尝闻能开非时花。今重九将近,能开此以副佳节乎?”七七于前二日至花所,夜半闻女子来曰:“妾为上帝司此花,今为道者开之!然此花不久当归阆苑矣!”次日,花渐开,九日盛开如春,周宝惊讶,宴赏数日,后遭兵火,此花根株不存。宋咸……
[详细] 龙脉团山遗址位于镇江市润州区的团山路,就在“君临南山”的楼盘附近,是镇江市区保存较少的商周时期台形遗址之一。自1959年南京博物院对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湖熟文化”遗址普查时发现后,龙脉团山遗址一直保留至今,是镇江保存较好的“湖熟文化”遗址。龙脉团山长60米,宽50米,高出地面5米,顶部平坦,整个遗址呈椭圆形台地。山顶就是一块平地,当年发现有很多的湖熟文化的碎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黑陶、硬陶、原始瓷等。地里各种形状的陶片很多,三种有代表性的碎片:一块是普通的夹砂红陶,陶片很薄,红色的陶片里面有白砂点点;一块是土陶罐的罐口边缘部分,应该是黑陶或者灰陶罐破碎后残留的部分;还有一块是当时房屋建筑中的红土块,土块很厚,有一面呈奇怪的连续圆弧状。这个土块的边缘形成与当时的房屋建造结构有关系。这……
[详细]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镇江市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小码头街东端。此馆1982年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镇江市博物馆馆址。 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开辟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小码头一带沦为英租界。1864年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上建筑领事馆,1888年初,镇江洋捕殴毙华人,群众愤怒焚毁了领事馆及巡捕房等。清政府屈辱侵略者,1889年偿重建,于1890年竣工。现存旧址就是当时重建的建筑。该馆共占地17亩6分1厘2毫,有5幢房屋,均为砖木结构。最高的为办公大楼,西北一幢(局部二层)是职员宿舍及3间马房,靠山坡2幢 方形楼房为正、副领事住房。山东南麓2层楼房是宿舍、餐厅及娱乐场所。馆周依山高下筑砖围 墙和大铁门。北面临江……
[详细] 镇江合作蚕种场旧址位于城西四摆渡蚕种场和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清末民初镇江开始发展蚕桑业。民国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为繁育优良蚕种,推广新法养蚕,以提高丝绸产品的质量,促进全国蚕业经济的发展。于民国十五年(1926)在镇江四摆渡创建了镇江蚕种制造场。该场创办伊始,成绩斐然,其繁育的优良蚕种深受江浙一带蚕农欢迎,并深得其益。在其影响下地方贤达相继办了民营的裕民、明明、益民、瑞昌、均益、永泰、三益、永安、女职等10多个蚕种场,后来为扩大优良蚕种的供应范围,大力推广和普及科学养蚕,又将镇江民营的10多个蚕种场和苏州、南京的部分蚕种场联合起来,以镇江蚕种制造场为核心,成立了合作蚕种场,成为全国优良蚕种生产中心基地,蚕种行销从江浙扩至皖、鲁、晋、陕、鄂、川、粤等地并远销国外。现存的蚕种场建筑共计21幢建……
[详细] 广肇公所,是江苏省镇江市著名的近代历史建筑物,位于镇江市城西伯先路,对面便是镇江市历史博物馆,为江苏省文保单位。广肇公所,是古时广东广州、肇庆两府商旅来镇江经商的同乡会建筑。它原在中华路菜场南面有其基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现址。公所面积约600余平方米。朝西大门,用磨砖砌成,上有挑檐,饰“五福盘寿”雕砖,白石横额镌刻“广肇公所”四大字,落款为“前护川督陈燏书”。并有浮雕砖饰的“福禄寿”三星、“琴、棋、书、画(四乐图)”及“渔、樵、耕、读”等民间习俗装潢,大门两侧磨砖倚柱底部为石刻蝙蝠等。进入大门另有向北的二道门,亦有砖雕纹饰。公所大厅面阔三间。厅南侧厢房内壁嵌一“广肇公所记”碑,记载公所历史及重建始末。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初年曾由上海专程来镇江考察,在公所居住一宿,与地方人士商讨整治长……
[详细] 赵伯先墓,在镇江市南郊夹山竹林寺东。赵伯先(赵声),丹徒县大港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是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3月29日,赵声与黄兴领导了广州武装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担任总指挥,失败后忧愤成疾,4月20日病逝香港,终年31岁,当时暂葬香港茄菲公园附近山巅,题作“天香阁主人之墓”。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为了表彰赵声的功绩,追赠为上将军,同年4月1日移柩迁葬今址。原伯先墓座南朝北,墓门前两侧有雕花圆形石柱一对,顶端雕饰坐狮,前列石供桌,有台阶和墓道,台阶前置雕花托座水池二方,列于左右,由坟向前110米置石牌坊,横题有“浩气长存”四字,石方柱上镌刻“巨手劈成新世界,雄心恢复旧山河”,“绿竹径回环劲节雅似君子德,黄花岗飘缈忠魂是有故人游”等对联。墓……
[详细] 清真寺位于城西山巷路东今清真寺街,又名西大寺,初创于康熙年间,迭经兴废,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1982年又重新整修。寺四周为青砖围墙,条石基础,有门楼,上置斗拱,对门有照壁。大门内有门廊明间、过厅、走廊,大殿面阔五间,硬山式,前有廊檐,梁上绘彩画,迎面为大槅扇,两侧设券拱门。殿内用为宗教仪式。清真寺正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楼两侧为磨砖壁八字门墙。门上额书“清真寺”正揩大字。殿前有庭院,东设对厅,会客之用。清真寺大殿为寺之主体建筑,穆斯林礼拜场所,规模之大为全省之冠。整个建筑群布局,既具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特征,又具有阿拉伯建筑艺术色彩。建筑内以阿拉伯文和几何纹样组成,有近800多种文饰,1000多个图案。寺内设有窟殿、望月楼,是重要的礼拜之处。2011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陆小波故居位于市区打索街68号。故居为清代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四进,沿中轴线排列,最北附生活厢房。一、二进为平房,第一进东为大门。第二进门上为八仙上寿磨砖雕花图案,较为精致。第三进设有卷棚,为对合大厅,天井内有过廊式半亭。第四进为雕栏二层小楼,为陆小波起居室,上下皆为三间两厢,呈“凹”字形。东部有小巷一条,内有水井一眼。2007年,故居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陆小波后人将故居捐赠给镇江市人民政府。2008年,镇江市人民政府出资,镇江市文化局和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按照“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对故居进行了落架式修缮,恢复了其原有风貌。2011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超岸寺位于市区新河路。旧名玉山报恩寺,始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晚清更名为超岸寺,咸丰三年毁于战火,自光绪十七年(1891)陆续复建历经二十余年始复旧观。寺前有山门墙,建于咸丰年间,有拱形门,门下两旁有依门石鼓,上有雕饰,门上有磨砖浮雕等。天王殿建于宣统二年,门额石刻“大总持门”系陆润庠书。大雄宝殿建于光绪十八年,楼下有卷棚,上有月梁,雕饰山水、人物等,为硬山式顶。偏殿在大殿与天王殿北侧,硬山式,原为水路堂、五观堂、客堂等,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超岸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房屋24间,该寺当水路要冲,成为金山寺下院,故在丛林中一时称盛。1982年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交通银行于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创建,总行设北京,1928年迁上海。全国各地设分支机构。支行旧址原为建于清代镇江英租界内的一栋建筑,后毁,民国时由该行在仅存的一楼外壳基础上重建,系为八开间三层西式洋楼,青砖砌筑,外墙水泥抹面,内壁分草灰泥,石灰粉面。面宽20米,进深18米,高18米,平顶,四周筑有80公分的矮墙,外饰图案,简洁大方。外墙的下半部为花岗石,进大门处有大理石柱,面积约625平方米。1915年正式对外营业。1949年4月镇江解放后,交通银行为人民政府接管,经清理后复业。1983年并入建设银行镇江中心支行,现已租给私人企业作为仓库使用。……
[详细] 吉安里建筑群位于镇江市润州区小街、染坊巷、同兴里、吉安里交叉处。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两部分,中有巷道,东西有骑楼将建筑连接成一个完整整体。东骑楼处有“吉安里”砖额,砖镶边。据小街97号住户介绍,此建筑群先后有三个房东,房间均用作出租,临小街房屋全部为门面房,其后房屋为住宅;整幢建筑南侧朝染坊巷开三门,吉安里巷道内开六门,东侧临街开九门,其中染坊巷三门为内缩外八字磨砖门,门上均横白石,较为特殊;此外,吉安里东西骑楼下原各有一个大门。解放后所有房屋全部交公。该建筑群体量大,布局清晰,结构完整,体现了镇江传统民居建筑群落的建筑风格。……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