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旅游

梅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1、梅州灵光寺 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灵光寺
  灵光寺,位于雁洋镇境内的阴那山麓,离梅州城46公里。是广东省四大名寺之一。创始人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圆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寿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灵光寺,现正门石匾上所刻“灵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写的。灵光寺依山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自古远近闻名,吸引大量游人参观,为什么呢?因为灵光寺有“三绝”。其一绝是: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这就是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柏”。此柏树是建“圣寿寺”之前潘了拳亲手种的,树龄达一千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树也死了近四百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详细]
2、张弼士故居 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弼士故居
  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张弼士故居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距大埔县城17公里。是集民俗与自然、观赏与游玩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张弼士的故居——光禄第、云禄第。“光禄第”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坐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也是一座美伦美奂的典型中国园林式豪宅,代表清代(十八及十九世纪)的中国革丽建筑。整栋建筑雕梁画栋,不论寝室、书房、正厅、厚重木门、庭院或花园,一概气派非凡。屋内也珍藏许多稀奇的瓷器、雕像、雕刻、挂毯、刺绣及古董。对街五栋蓝屋,原为和主宅相连的佣人住所。梯田菜地、河流沙滩、翠竹绿树、老牛牧童构成一派田园风光。张弼士曾任新加坡总领事,官……[详细]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位于大埔高陂党溪村。“中翰第”,属“下山虎”式客家民居建筑,平房砖瓦结构,是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于公元1884年建造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为李光耀的堂弟李奋森一家看管。[李光耀和李显龙]李光耀是新加坡首任总理,现任内阁资政,其长子李显龙为现任新加坡总理。据《李氏族谱》记载,唐溪村李氏的上祖是福建上杭县稔田乡李火德,其后裔李淳笃移居广东程乡(今梅县),传至13代李衍白公,后定居唐溪村,传7子、49孙、120个曾孙,李光耀乃李衍白公传下第9代孙。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1864年到新加坡谋生,后发迹成为巨商,后来回乡建造了“中翰第”。李光耀的父亲李进坤在新加坡壳牌石油公司任职,后自己开钟表行。李光耀于1923年9月16日出生于新加坡,1959年6月5日首任新加坡总理,……[详细]
梅州千佛塔
  千佛塔坐落于梅州市东郊大东岩山顶,建于大宝八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塔分为七层,通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边长1.6米,为生铁铸成,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为保护铁塔,1991年12月3日在铁塔上方新建一座千佛塔,整个佛塔用花岗石筑砌而成,塔高九层36米,八角形,宏伟壮观。佛塔二至八层墙内镶嵌千尊汉白玉佛,九层供奉千尊鎏金铜佛,塔顶托起一座七层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铁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三千佛塔的艺术特色.该塔始于修慧寺内,后毁,乾隆初年由嘉应州官王者辅迁置于梅城东郊山上,1989年迁入普同塔院内。1990年,普通塔院新建了一座高36米的大塔,共九层,首层置千佛铁塔,二至九层内壁镶了千尊汉白玉佛像……[详细]
黄遵宪纪念馆
  黄遵宪纪念馆坐落在梅州市东3公里处的周溪河畔,2005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人境庐”为中心,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兴建黄遵宪纪念馆,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分为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等纪念景区;仿古城楼、黄遵宪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广场(含牌坊)、仿古风雨石拱桥、铜像、碧玉亭、黄遵宪纪念诗廊、书香园林等人文秀区及客家食肆、古玩街、亭廊、碧玉亭、仿真人雕像等服务区。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民居古建筑恩元第内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展陈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古建筑文化积淀……[详细]
人境庐和荣禄第
  “人境庐和荣禄第”,是黄遵宪纪念馆的部分建筑,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人境庐建于1884年,荣禄第建于1881年,均由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卓越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黄遵宪建造。人境庐,是黄遵宪的书斋,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为900多平方米,屋名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门楣上“人境庐”三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建筑。内有厅堂、息亭、七字廊、五步楼、十步阁、卧虹榭、鱼池、假山和花圃等构成,它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荣禄第,是黄遵宪的故居。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内有31个房间。它保持了中原地区四合院、堂横式结构组合之特色,是一座三堂两横式的传统客家民居建筑。整座建筑坐北向南,以南北、……[详细]
7、叶剑英故居 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剑英故居
  叶剑英故居在梅县雁洋镇雁上村。建于清代,故居是泥砖砌筑的农舍,属粤东地区客家围屋。坐东朝西偏南。整座围屋共有15间房屋,进故居左侧后角边两间是-少年时的卧房。院内整洁清静,远处青山含黛,四野田园青翠,环境优美。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诞生在此,并度过童年。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等-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地址:梅州市梅县雁洋镇雁上村叶剑英纪念园内类型:名人故居……[详细]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别名心泰平草庐,又名培远堂,位于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丘逢甲故居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丘逢甲从台湾回到蕉岭时建造,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四横一围客家围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间2堂。丘逢甲故居每个堂、室均有清代名人、书法家题写的堂名、楹联,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故居内陈列有珍贵文物、照片、手稿、文献,向人们展示民族英雄、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的一生。丘逢甲故居为沙灰瓦木结构,丘逢甲故居是一幢坐西朝东两堂四行,中轴对称,后面半圆形围屋与前面的5个门楼形成封闭整体的客家围屋。丘逢甲故居由泮池、禾坪、堂屋、花胎、围龙、横屋等组成,通一进三间,门口有禾坪和池塘,房舍中央是一进两厅的堂屋……[详细]
联丰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楼顶为木梁灰瓦。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天井一侧有口古……[详细]
种玊上围
  种玊(sù)上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汤南镇是梅州市的“南大门”,距丰顺县城4公里,揭阳市中心25公里,广梅汕高速公路和铁路、国道206线、S224线贯穿镇境,交通较为便利。语言以潮汕话为主,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种玊上围俗称上围古寨,北纬23°43′32.3″,东径116°11′50.1″,海拔14.9米。古寨始建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公元1670年),历经18年春秋竣工。其建筑结构独特,布局新奇,面积一万八千多平方米,城墙根据36天干,72地支共108块围筑而成,呈蟹形,墙体每幅宽高二丈,墙厚0.5米,每块墙设有直径为20公分圆形枪眼,用粗砂、小石子,糯米泥及红糖拌和,迄今坚固无损。古寨有三大门,即正西门、北平门、南安门,均坐东向西,故有“西门古寨”之称。其门板厚达五寸……[详细]
三河中山纪念堂
  三河中山纪念堂与中山公园位于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该纪念堂建于1929年春,是钢筋混凝土土木混合结构的二层建筑,建筑面积476平方米,占地面积7900多平方米,是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三河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汇合处之西岸古城内,城外有虎形山,山麓之阳为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国内军阀割据,南北0,内战频繁,列强入侵。孙中山先生为挽救国家危亡,意欲把粤、桂、滇三省军队联合起来,然后挥师北上,铲除军阀,统一中国。1918年初,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队驻扎在大埔茶阳、三河等地,司令部设在三河汇城天主教堂。同年5月,孙中山先生专程从潮州乘“协和”号火轮逆江水而上,亲临三河汇城与陈商议援闽-事宜并敦促其北伐。孙中山先生在三河停留时间长达六天之久(其间到松口住了……[详细]
大埔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县城龙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安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一层墙宽为0.92米,三层墙宽0.44米,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壁及内墙为砖墙。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石楼。该楼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坛,为防外患,三层除前廊外还设有后走廊。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并设有-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详细]
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含世德堂、朱氏祖祠、守庆公祠、世德楼、燕怡楼、慎安居、凌云馆、宝善楼、桥溪小学(原称“宝园”)、宝善家塾、渊庆楼、宝庆居、继善楼、逸楼、世安居、祖德居),位于梅县雁洋镇辖区内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广东省名胜风景区的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明万历年间(1573—1619)开村。村中仅有朱、陈两姓人家历经数百年的艰苦创业,营造了富有客家风情的山水田园村落,面积约1平方公里。村中古树婆娑,石径阡陌;小桥流水人家,各种型制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依山就势,临溪傍水,错落有致。村中从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建造的较有特色的客家传统民居和私塾学堂建筑主要的有仕德堂(含善庆楼)、朱氏祖祠(又名观音厅)、守庆公祠、世德楼、慎安居、燕诒楼、宝善楼、凌云馆遗址、宝善家塾、桥溪小学(原称宝园)、宝庆居、衍庆楼与……[详细]
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
  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位于大埔县,年代为清,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人境庐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是晚清维新思想家、外交家何如璋的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何如璋故居为世人了解和研究大埔文化史、客家人物史乃至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史料标本。2005年4月,何如璋故居被大埔县政府列为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梅州市文化旅游部门推选为市主线旅游点。2007年被广东和浙江两省数家大型旅游公司评定为广东省四十大旅游点。人境庐建筑群依山傍水,坐西向东,恰处于大埔县双坑村田心之中。旧为私塾书斋的“日新书屋”和“耕经别墅”,与祖居“太史第”(茂塘公祠)和故居“人境庐”“通奉第”“宫詹第”呈“器”字形有序排列。其中“人境庐”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80多平方米。这几栋建……[详细]
谢晋元故居
  谢晋元是我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其故居位于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园墩子下芳塘子,由谢晋元曾祖父在清代咸丰年间建造。房屋坐西向东,为沙灰瓦木结构、三幢合面两门楼平房,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两座大门分别命名为“儒林第”和“荆树居”。为弘扬将军的爱国精神,蕉岭县政府于1998年拨专款赎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后批准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拨专款兴建了谢晋元纪念馆,与故居原有建筑相连互映,并珍藏了大量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谢晋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华裔子孙及国际友人前来参观。石寨土楼亦称方楼,坐落在北礤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间,为当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整座建筑为土木结构,墙体用泥土夯筑而成,呈平面四方形,三层,高13.6米,里面共有63个房间。土楼布局独特,具有通……[详细]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
  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丰顺县下八乡滩下庄屋坪村。原是竹木茅草临时建成,后被-军队烧毁。1985年在旧址后面兴建了一座二层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面积450平方米,作为东江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一军的纪念馆。1930年5月1-2日,0东江特委在此召开了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有184名,选举产生了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陈魁亚,副主席古大存。并宣布成立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颜汉章。八乡山位于粤东的莲花山脉,在丰顺县的西南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是我省东江地区革0据地的中心。坐落在八乡山腹地滩下庄屋坪村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及其附属的“东江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闻名遐迩。旧址是竹木茅草建成的,于1930年冬后被-反动派军队在不断对八乡山发动的大规模围攻中烧毁……[详细]
仁居红四军第一纵队革命旧址
  仁居红四军第一纵队革命旧址(含红四军纵队司令部旧址、红四军纵队军需处旧址、红四军纵队后勤处旧址、老东门街红军标语)位于平远县仁居镇仁居村。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平远县红军纪念园坐落于当年红四军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真理的地方——仁居镇东较场,该纪念园是广东第一个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为主题的纪念园,规划面积200多亩,包括展馆区、纪念塔区、纪念亭区、休闲区4个主要功能区。记者在红四军纪念馆看到,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反映了平远革命历史。在红军纪念馆,讲解员陈丽芳指着红军标语墙告诉记者,红四军在平远期间,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在大街小巷书写宣传标语,平远也是广东省红军墙标最多的县。“全省保留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不同的红军墙标共304条,平远有123条,其中单仁居镇就……[详细]
新联大夫第(牛角屋)
  牛角屋位于西阳镇白宫仙花村,距白宫圩约3公里。牛角屋又名丘氏大夫第。这座房屋由丘开麟、丘湘麟兄弟兴建,光绪元年开始建筑,10年(1884年)建成此屋。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牛角形的围龙屋天下独此一家。从正面看,此屋与客家围屋没多大区别,坐北向南,黑瓦白墙,为三堂四横一围屋的结构,屋内是典型的围龙屋建筑,厅堂布局规整,横梁瓦角坚实,雕梁画栋精致,全屋有89个房间。虽历百年风雨,依然完好无缺。从后门走出里屋,才发现屋后花头背前左右各有一圆形水井,直径约60公分,与一般水井不同的是,它们没有井沿,水位常年较高,伸手可触,用水非常方便。一般围龙屋只有一口水井,都在屋前,而牛角屋的两口水井,设在屋内,似两个牛眼,圆圆碌碌,此为一特。从左边往上走,围龙部分只到一半戛然而止,尾端另建有一进两横的小房子,宛如……[详细]
石寨土楼
  石寨土楼石寨土楼(方楼、树德楼、郭氏宗祠)位于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于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方楼由该村郭姓五世祖于明代嘉靖1522年兴建,至明隆庆1567年建成,为时45年,距今490多年。坐东南向西北,东、西角各有一座碉楼(俗称火角)高出方楼约2米,总面阔33.8米,总进深26.3米,共计房屋71间,占地面积约889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盝顶、灰瓦面、山石三合土墙基田骨泥夯墙。树德楼由该村郭姓十世祖于明代天启1622年兴建,至清雍正1723年建成,为时101年,距今390多年,2006年、2007年按原貌部分修缮。坐东向西。为三层方形土楼布局,西南、东北角各有一座碉楼(俗称火角),总面阔25.60米,总进深28.80米,共计房屋58间,占地面积约738平方……[详细]
井下吴屋
  井下吴屋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井下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为乡人吴昆亭所建。井下吴屋面阔43.3米,进深51.72米,占地2252平方米,整屋座东北向西南。主体为三堂三横一围龙的客家围龙屋,占地2252平方米,共64间11厅6舍。前面有平坦耕地,周围有潺潺溪流。堂屋后有高起半月型“花台”,花头与主体合起来形成一个半圆。左右各建外门楼一座,右门楼前原有半月型池塘,屋前右侧原竖有光绪十七年进士石楣杆,左侧建有水井一口。吴屋整体设计紧凑玲珑,左右对称,层层深入,步步升高,泥砖墙,杉木顶架,瓦块天面,是典型的客家围建筑。穿透式梁构架,方柱、柱间、厅门设雕花屏风,起分隔空间和装饰作用,主体一、二进为三合土地板,三进及横屋、天井均为青砖地底,中堂横屏上绘有“杖履春多”彩画,中、下堂横屏上……[详细]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