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萱德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矮岭村。由钟孟鸿续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坐西北向东南。为三横两层走马楼杠式布局,总面阔27.3米,总进深31.6米,共计房屋41间,占地面积约862.8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05.97平方米。悬山顶,灰瓦面,沙灰夹石垒墙。正立面大门上方题“萱德楼”,落款:清咸丰六年进士贺寿慈书;东大门上方题“耒经巢”,落款:清台湾巡抚丁日昌敬题;外罩飘檐式大门、窗,麻石条大门框,麻石金钱万字窗。通屋为拱劵式通廊住房结构,分上、中、下廊。下廊为门廊;中廊为过廊,琉璃花窗三合土隔扇;上廊为敝廊厅,后有上铺三合土下砌麻石条的楼梯通往二层。左右次间为敝厅对称。二层形同一层,内容有所不同,穿斗与抬梁式木质梁架,木质楼板,护栏用木板和三合土墙混合构筑。东横屋“耒经巢”内设一花……
[详细] 李威光故居位于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李威光是广东历史上六名武状元之一,历任御前待卫、广西提标左营游击、浙江黄岩镇压镇标水师中军游击、福建烽火门参将、闽安协副将、南澳总兵等职,晚年因病归乡。李威光一生精于海战,屡平海寇,抗倭保台,战功显赫,诰封四世武功将军。该屋为三堂、四横、一围龙,是典型客家民居。屋门前有禾坪、照墙、转斗门和月池。整座建筑为灰、砂夯筑墙体,木桁桷悬山瓦顶,建筑保存完好。堂屋内仍保留李状元练武用过的长2.5米、重64公斤的铁关刀和武石,以及御赐或名家馈赠的《状元及第》、《御前侍卫》、《会元》、《进士》、《世爱国恩》、《世受恩伦》等金木雕匾额。1994年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谢晋元纪念馆座落在新铺镇尖坑村,距离谢晋元故居约100米。由香港实业家邹锡昌先生捐资30万元,谢汉生先生捐款4万元,戴仕康先生捐款3万元,徐新昌先生捐资6万元、县筹措100多万元兴建。于2000年10月17日动工,2001年7月13日竣工剪彩开馆。占地面积3082平方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为三层建筑,其设计新颖、造形美观,内设生平事迹、文物、字画展厅、储藏室、接待室等功能,及其配套的广场、塑像、绿地等,总投入近200余万元。馆内的丰富展品向人们展示了谢将军爱国光辉的一生。该馆与故居、谢晋元塑像、谢晋元纪念碑相辉映,供人们瞻仰。2001年经蕉岭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李威光墓 原在五华县华城镇陶角里,筑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年(1913年)再迁葬于三清塘长坑里山脑西北坡上。墓用灰沙砌筑,呈交椅形,坐东南向西北,长6米、宽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内设拜坛,墓头立有麻石墓碑,高55厘米,宽42厘米,阴刻楷体碑文,中刻“前清会状及第晋阶武功大夫任南澳总镇府李氏十九世祖谥忠孝端和讳威光韬亭墓”,右刻“民国二年癸丑岁季冬吉旦立”,左刻 “四大房永祀”。现保存完好。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辑,号韬亭,长乐(今五华)黄埔乡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赴京会试名列榜首(会元),殿试武科状元及第。历官御前侍卫至南澳总兵等职,晚年因病归乡。诰封四世武功将军。……
[详细] 林风眠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建于清代。林氏七世祖在此开基。林风眠故居在林氏祖祠左面。门楣署:敦裕居。由林风眠的父亲二十世祖伯恩公亲书,黑字行书体,字迹乃依稀可辨。门联曰:“敦崇礼义,裕荫裔孙”。林风眠故居,坐南向北,前拥池塘,后枕山梁,依地势高筑石台基,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客家民居。平面布局沿南北中轴线设门楼,东西轴线西端设厅堂。厅堂后墙左右辟一小门通往附属建筑左侧外横屋。夯筑土木石结构、灰瓦面平房,悬山式。尤其台基、天井地板的建筑材料采用大量的鹅卵石而显得自然古朴。右厢房倒数第一间房为林风眠在家时起居的房间。2012年10月,林风眠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奕世流芳牌坊又称节烈坊,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清乾隆二年(1737年)为表彰吴伯灵之妻蓝氏而建。坊分两层,高7米、宽5米,土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牌坊以四柱作基座,左右两柱以砖块砌成,正中两柱以木顶立,形成中间一大门,左右对称两小门。以灰瓦盖成飞檐高翘楼阁式的屋顶,顶底以木凿制梁柱支架并列而成,明间上下有两块木匾,上匾刻“恩荣”,背刻“贞孝”字样。下匾正反两面均刻“奕世流芳”四个大字。两旁有云、龙木刻及人物木刻。工艺精致,古朴大方。蓝氏幼时许配吴伯灵为妻,但还未成亲吴伯灵先死,蓝氏以“嫁夫从夫”的传统观念,守孝3年,矢志不嫁。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东征军政治部旧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十字街石柱塘边的曾氏宗祠。祠建于清末,为面阔五间、深三进、四合院式建筑,灰沙夯筑墙体,灰沙或石砖地面,悬山顶,建筑面积420平方米。门墙和厅墙上,嵌有人物故事的石浮雕工艺,技艺精巧,构图独特。 1925年2月,东征军第一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进驻五华县城华城镇时,军政治部设此。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住在离此不远的县政府职工宿舍。东征军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动员五华中学师生起来革命,揭发-污吏,打击土豪劣绅,推举民主人士温其藩出任县长,组建了五华县民主革命政府。 现建筑保存尚好。 1994年五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一斗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长兴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系谢氏第八世祖所建,清代曾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二进院落二横屋二围楼,7个天井,143个房间。大堂正中悬挂着堂牌“一斗堂”。总面宽71.7米,总进深51.7米,占地面积6050平方米。有独立门楼,穿斗式构架,墙体承檩,骑楼雀替,砖雕照壁,雕花横扦,横檩斗拱有雕刻木构件。门前有半月形池塘,一对桅杆夹石。该建筑顺山而筑,前低后高,错落有序,布局合理。对研究大埔明代建筑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5年12月1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40)。……
[详细] 敬爱堂,系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的祖居。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建于清代。坐西向东,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敬爱堂的构筑为一正四横,为土木结构。正屋有房间18个,两旁横屋共有房间24个,建筑面积1352平方米,占地面积1584平方米。正门前方20米竖有5支石华表,为清道光年间和民国年间所竖,这些石华表记载着邹氏祖先光辉的历史功绩。敬爱堂三奇邹鲁祖居有三奇,一是在季节的更换里,每年都有几天初升的太阳直射正厅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图案。二是屋后花台坎边有郁郁葱葱的风景林,但数百年来竟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三是每当深夜,从祖居上空远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环。正是这三奇使整个建筑披上神秘面纱,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前去探秘。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丘哲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丘哲的“号”而被称为“喆庐”。“喆庐”建成于1925年,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为四面坡式中西合璧的二层民居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丘哲曾在松口与谢逸桥等开办松口体育学堂,把学堂办成为宣传同盟会政治主张、训练骨干人才的场所。他还利用松口任教的机会,在松口镇开设“公裕源”米店,作为同盟会秘密联系的据点。在大黄村的乡贤馆中设有丘哲的纪念堂“思喆堂”。“思喆堂”是由丘哲的子女捐资兴建的,里面展有丘哲铜像及其生平事迹的介绍,以此来纪念丘哲。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松口图书馆旧址,位于梅县区松口镇公园路。1908年,同盟会成员丘哲、谢良牧、梁鸣九等人在松口组织公裕源商号(公裕源米店),成为同盟会成员进行革命联络的秘密基地,后改为松口书报社,此为松口图书馆的前身。1912年,松口书报社正名为“松口通俗图书馆”。1934年10月,丘哲、饶一梅、张作新等有识之士,以教育会名义发动社会捐资,择于中山公园北面中心位置兴建新馆,于翌年落成。1985年,松口图书馆重新装修并向社会开放。1991年,松口图书馆再次重修,美化馆舍环境,又由香港裕华国货有限公司捐款30万元在主楼两次加盖694平方米新楼,形成 “品”字形建筑格局。……
[详细] 七贤居(刘复之故居)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年代为民国,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刘复之故居七贤居建筑工整美观,功能齐全,布局紧凑,体现了客家人和谐生活形态,对研究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形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对缅怀革命先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为弘扬刘复之同志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梅州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底开始组织实施七贤居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综合整治后七贤居周边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并成功申报成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七贤居(刘复之故居)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翁万达墓位于大埔县三河镇的凤翔山麓。坐西向东,墓地面积2400平方米呈梯形,长16.25米、宽11.1米,水泥灰沙构筑。花岗岩石墓碑,高1.6米、宽0.78米,碑文:“明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襄敏崇祀名宦乡贤东涯翁公墓”。墓基下置一方圹志。墓前立有高大石人、石马、石羊、石豹四兽。墓曾被破坏,1985年修复。墓的左侧建有陈列室。翁万达(1496~1551年),字仁夫,号东涯,揭阳举登村人(今属汕头市郊),明嘉靖五年进士,先后曾任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兵部尚书等职。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枫树岗太平天国摩崖石刻 位于平远县中行镇仲石村以东,枫树岗石壁上。刻“太平天国平天王左排”七字,分3行竖书,中为“太平天国”,左为“平天王”,右为“左排”。石刻字迹书写平常,刻工粗糙,呈行书体,略有残缺,不像名家手笔,更不像是能工巧匠所作,长0.8米,每字约0.15×0.6米。史书记载,太平军曾两次入粤作战:一次为咸丰九年(1859年)石达开远征时,其部将石镇吉一度率军入粤,转战粤东;一次为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余部在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率领下转战粤、闽、赣三省。1985年平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民族英雄蔡蒙吉故居建于公元1185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1987年被列为梅县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显示,蔡蒙吉故居是梅州最古老的民居。蔡蒙吉,宋末民族英雄、诗人,八岁通经,十二岁中进士,被誉为梅州第一神童,与其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号称为“一门三进士”。宋末,蔡蒙吉在松源等地散家财,助兵饷,举义旗,组义军,开义仓,济灾民,特别在改学制、办义学方面开先河,威振梅州。因其忠烈,就任“梅州签书事、义务总督”,统兵六千勤王,与元兵浴血奋战,被俘后不受利诱,尽忠报国。文天祥感其忠节,特前往吊念,并在屋内写下“忠孝廉节”四个大字。2014年1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吴六奇墓位于大埔县湖寮镇。1961年发现并清理,地面仅存石人、石兽共四对,现竖立在大埔影剧院门前。出土器物有墓志铭一方,鎏金铜冠一个,朝带铜饰四件,腰形玛瑙饰一件,陶明器235件,各种陶俑31件。墓志铭上弧下方,石灰岩,长1.35米、宽0.65米。首端正中篆刻“谕祭”两字,字边阴刻双龙。吴六奇(1607~1665年),广东丰顺人,附南明桂王朱由榔为总兵。顺治七年(1650年),尚可喜攻韶州,他率部迎降有功。得到康熙皇帝的破格赏赐,“三晋官衔”一品荣封。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姚子青故居,位于平远县大柘镇墩背村。姚子青(1909-1937)字若振,号中琪,广东平远县人。1926年10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入伍生总队,1927年7月升入第二总队步三队军官生。1929年2月第六期步科毕业,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任上尉连长,1934年任该师少校团副。1935年改任营长,1936年升任陆军第九十八师第二九二旅第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1937年8月31日至9月7日奉命坚守宝山城,与日军浴血奋战七昼夜,经过激烈的巷战肉搏战,终因敌众我寡,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
[详细]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故居位于广东省兴宁市。是渊公举全家之力于1927年建造的一座三堂二横客家祖屋,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圆地方、天地人一体同春高超设计理念的展现,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建筑的典型代表。大门匾额光裕庐三个字为梅州著名书画家、林凤眠老师梁伯聪的真迹;上堂对联“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有灯兼有月,十分0闹-”为孙中山拟联,于佑任手书;中堂“泰运转中华遍处欢天喜地,山居添岁月一堂暖日和风”及大门两旁“光照前列,裕启后人”“石马当前高龙榕狮同拱护,雷山枕后蛟潭岐水共回环”等堂联为渊公亲拟;前堂屏封嵌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铭文;大门右侧刻有一段兴梅百姓耳熟能详、口传心授的美丽传奇“石马传说”;中厅横梁悬卦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亲为渊公赠匾……
[详细] 介 绍 巨型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她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五百年的历史长流,必定在这里留下古老神奇的记印!五百年的岁月沧桑,能不在这里刻下前人创业的足迹?二十一世纪的今人到此一游,定会触发你的思古幽情,激起你的探究欲望!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她是古老的民居,她有客家的特色。广东梅州市……
[详细] 走进南口镇,映入眼帘的除了星罗棋布的传统造型的围龙屋之外,还有不少带有花园和自来水系统的新式建筑,这些就是上世纪初归国华侨的杰作。这些建筑中保存最好,名气最大的是坐落在侨乡村的“南华又庐”。“南华又庐”的主人创建人潘祥初先生用了18年时间,为8个儿子营造了这座“十厅九井”。这所房子曾经非常兴盛,左右两旁八套连成一体,一个儿子一套,里面相通,上面是厨房杂物间,总共整个屋子有118间房,更有“屋中屋”之称。现在走进围屋,还是可以看到不少西方的痕迹,就连墙脚处还隐约能看到淡雅的壁画。南华又庐座西朝向东南,占地面积10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0平方米。外观宏伟,正立面为硬山式,庐内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上堂后面还有枕屋一排、厨房二座,枕屋背有果园,右边有花园,建有莲池、……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