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屋背岭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维西柯树櫪村后。年代为东周时期。1992年发现。1993年发掘410平方米。在山岗的西部发现一座墓葬,长方形墓穴,随葬品有陶器罐、钵、碗、器盖等。山坡南面的文化层最厚1.5米。出土遗物均为陶器,以泥质陶为多数,器类有瓮、罐、瓿、碗、钵、盂、杯、器盖、垫、纺轮、器座及动物塑像等,平底器多,凹底器少。纹饰有夔纹、勾连雷纹、云雷纹、圆涡纹、方格纹、细方格纹、编织纹、菱格纹、席纹、曲折纹、篦点纹、弦纹等,部分为组合纹。多见刻划符号。陶垫的出现,暗示这里有制陶作坊的存在。……
[详细] 龙上古寨位于汤南镇新铺园村,为汤南罗氏始祖罗安于南宋景炎年间创建,占地面积16373平方米,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城墙围筑而成的龙上古寨独具传统建筑风貌。古寨规模宏大,寨内建有三街六巷十二祠堂七十二合院,最多时曾居住过4000多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罗氏宗祠”,是目前寨内保护得最完整的建筑。整座古祠建筑面积1479平方米,分正厅、中厅、门厅。古寨建成以来,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两协一天官”之美誉。据《丰顺县志》载:龙上古祠曾出文武进士3名、文武举人19名。2014年1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莲瑞流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该建筑规模宏大,俗称九厅十八井,坐南向北,三进院落二横屋一围楼,砖木结构,有房间68个。总面宽37米,总进深59米,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大门用石门框,龙船屋脊,门额上 书-“莲瑞流馨”四字,中路三开间,上中下堂天井相隔,抬梁式构架,以狮座、瓜墩为承载横梁,雀替为骑马式,进与进之间为庑廊。整座建筑通风采光良好,布局合理,抬梁、雀替、斗拱、斜撑、横枋等木构件雕刻有人物、花鸟、瑞草等彩画,工艺精美,色彩鲜明。2015年12月10日,莲瑞流馨民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宋湘故居,位于梅县白渡镇创乐村象湖村民小组,共有三堂二厅二廊二十六间,面积约300平方米。宋湘故居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为客家民居建筑之一,因其地堡后山象形山,山前是一片湖洋地,顾此地为“象湖”。宋湘故居经三百余年,历代均有修缮。“文革”破“四旧”时,门楼被拆毁。1984年冬,由其孙、海外侨胞宋佑祥先生热心捐资,修葺一新,厅堂两侧有16条朱红色圆柱分立两旁屏风-“京兆堂”三字,外大门楣上挂有“太史第”匾额,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郭翘然题“宋湘故居”匾额。宋湘故居具有纪念乡贤和研究地方文化教育以及客家民居建筑的价值,现为宋氏后人居住。故居保留有宋湘墓碑一块,宋湘彩色画像一幅。宋湘故居保护范围是:东至31米,西至20米,南至20米,北至56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60米,西至50米,……
[详细] 桂岭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城郊村蕉岭中学内。据《蕉岭县志》(1992年10月第一版)记载,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光绪年间重修,2005年按原貌修缮。1904年丘逢甲在此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14年改为蕉岭中学。坐北向南。为三层殿堂式布局,通一进七间,总面阔25.6米,总进深17.3米,共计房屋12间,占地面积约44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30平方米。重檐庑殿式顶、灰瓦面、三合土夯墙,通水墨描绘墙裙。前带七级台阶,正立面为门廊,方、圆形麻石柱支撑,中部卷棚顶、精美斗拱,抬梁式木质梁架,左右两侧施八角形门。首层明间为敞厅,圆形石基木柱支撑构筑穿花屏风,左右两侧开小门。二层麻石质楼梯,木质楼板,三合土铺面,方形木柱支撑,抬梁式木质梁架,外回字形……
[详细] 莲塘村古氏洋楼位于梅县区城东镇,这里的竹管塘一带,曾经是连姓族人居住的家园,屋前一口大池塘支荷摇曳,是莲花盛开的水域。虽然,随着时光的变幻,人世沧桑,连姓族人已经迁往他处,这里居住的古姓、叶姓等居民仍然将村庄唤作莲塘。离树德楼不远的西南方,一座具有南洋风格的建筑屹立在山坳小溪旁,与另一栋传统围屋比邻而立,房子的建造者是缅甸古姓华侨兄弟。莲塘村古氏洋楼建于1919年,坐西向东,为中西合璧合杠走马楼,总面阔27.65米,总进深30.85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合瓦屋面,歇山式瓦顶。正立面设连券式门楼。左、右侧立面柱廊式迥廊,琉璃窗饰栏杆。该楼双轴线。东西轴线上设三堂,南北轴线上设上、下堂。二楼为抬梁式。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位于高陂镇银滩村的田家炳祖居拱辰楼是大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梅州市学生德育基地。拱辰楼不大,它坐西南向东北,文静地端坐在那里,像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背后是一座山势略显高峻的背头山,龙势蜿蜒而下,左手山麓延伸出来,如环抱一般,比右手的山嘴要高出许多。据风水先生说,左青龙,右白虎,青龙高出白虎,便是好风水。大家再请看这屋前的水渠,当地人称腰带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站在拱辰楼前,视野开阔,山环水抱,令人心旷神怡。拱辰楼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为田家炳先生高祖父田振多公所建,占地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殿堂式布局,砖木结构,二进院落。上厅楼房高二层,中间为主厅,两侧各有两个厢房;下厅平房,中间为天井。大门屋脊有简易灰塑。门坪外有围墙,屋左侧一厢房面对门坪……
[详细] 李金发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罗田上村,这里依山傍水,一派田园风光。其故居叫“承德第”,是李金发的父亲李焕章到非洲毛里求斯经商取得成功后回乡兴建的。房屋右侧是一个农家书屋。这个农家书屋由梅县文化局于2010年设立,摆放各类书籍,为游客提供一个阅读的环境。著名诗人李金发在“承德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李金发才华横溢,以别具一格的象征派诗风在中国文坛树立了自己的丰碑,是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山者。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黄梅兴故居位于东石镇大屋村街尾,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为抗日将军黄梅兴所建。故居坐西北向东南,面阔11.10米,进深17.10米,占地296.03平方米,共6间2厅2舍1天井,是典型的客家“合面杠”建筑。故居泥砖墙,杉木瓦面,花岗石沿,三合土地底。它对研究客家建筑方面、展示黄梅兴将军爱国精神具有一定价值。据悉,黄梅兴于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奉令率旅移驻淞沪,英勇杀敌,在八字桥阵地被炮弹击中殉难,成为淞沪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个将领。……
[详细] “一腹三翰院”百侯通议大夫第通议大夫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政府侧,距县城12公里,约建于清乾隆1750年,距今250多年,座南向北,砖土木结构,为标准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建筑工艺精致,雕梁画栋,正门顶灰塑“通议大夫第”白底黑字。[一腹三翰院]“通议大夫第”,俗称“一腹三翰院”,是指该屋主人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进入了翰林院。因为这是一件罕见的事,所以在民间传说里,就有“什么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进士,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相传,江西有个县,隔河出两个宰相,横直五里出了三个状元,十里之内出了九个进士,乾隆钦赐:“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立于路旁。杨缵绪在陕西任按察使时,有一天,其母饶氏前往探……
[详细] 蕙楼,又叫慎敏第,因是华侨吴蕙根所建,所以叫蕙楼。位于平远县东石镇锡水村,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它的设计建造,颠覆了客家民居在传统上的观念,不在安全防护性上作过多考虑,而是引用了西式建筑元素。蕙楼主体上是客家民居中常见的上中下三堂结构,以正大门为中轴线向左右伸展,左右两侧类似横屋,但与传统横屋不同是,左右两侧边面又各开两道门。蕙楼整体两层建造,正面三层,并采用欧洲风格,正面向外凸出建造阳台,使得蕙楼在外观上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详细] 黄琪翔故居坐落在梅县水车镇先锋村,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黄琪翔将军的故居。这是一栋建于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中西结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仪园”。黄琪翔故居的平面布局为纵向中轴对称。建筑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为南洋建筑风格的楼房,后为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949年,胡琏兵窜梅时纵火焚烧前楼,烧成残垣断壁。但历经60年风吹雨淋日晒,至今仍然异常坚固,其建筑质量之好,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详细] 何天炯故居位于兴宁县石马镇新群村。是日本古式楼房,名无赫斋,又名天炯楼。建于1920年,坐北向南,占地250平方米。整体建筑三栋二屋,石砌木桷瓦顶结构,内有2厅8房。门口有何天炯当年亲手栽种的古柏和日本尾铁树。何天炯(1877―1925年),少时好学习武。清末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后派驻日本任全权公使。孙中山任总统时,被聘为总统府最高顾问。一生坚持革命。1925年孙中山病故后,他悲恸万分,积劳成疾。同年7月1日在广州病逝。2014年1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寨顶上山遗址位于平远县长田乡龙颈村。年代为西周时期。1986年发现。遗物主要分布在山顶平台及南面山坡。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多,火候高。器类有罐、釜、钵、器座等,多见折肩、高领、圜底或圜凹底。纹饰有席纹、菱格纹、方格纹、粗格纹、双线格纹、绳纹、云雷纹、篮纹等,少量为云雷与方格组合纹。石器多见半成品器,器类有耜、锛、有段锛、戈、矛、砺石等。其中以形制硕大,肩部出扉棱的耜最具特色,应是一种农业用具。可以肯定,这里是一处石器制作场。……
[详细]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新村仓下,一正二间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24平方米。“皖南事变”后,全国革命斗争形势急剧变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公元1941年9月,南方局党委书记方方(化名王子华)与黄维礼同志接上关系。南委机关由恭州转移到大埔角仓下,设在一间小屋子里。在离仓下不到500米远的大埔角圩开办“天成”商号,作为南方分局党委地下组织联系指挥部。“天成”商号位于大埔角圩(原永和街),现门牌为5104号,店铺占地面积52平方米,为砖石灰粉瓦顶结构,上下二层,楼下店面经营文具日用百货,楼上为店员住房兼仓库。“天成”商号起到了联络和掩护的重要作用。1942年5月,由于叛徒郭潜(原南方局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出卖,南方局活动地点暴露,“天成”号受到敌人的严重破坏。1985年,上级拨款把……
[详细] 瑶上窑位于梅县瑶上镇郭屋村碗窑窝。年代为宋代。1982年发现,1985年发掘。窑炉结构为龙窑,窑壁用长方形砖砌筑,窑床倾斜度为23°~ 25°。窑中间有一道隔火墙,上有10个火孔。窑内出土瓷器碗、碟、盘、盏、盅、壶和窑具漏斗形匣钵。瓷器施青白釉、青釉、酱釉,以青釉为主。碗心一周刮釉,叠烧法烧成。少量青白瓷碗、碟的内壁刻花、印花,纹样有牡丹、飞凤,以回形纹作边饰,使用覆烧法,有芒口,与北方的定窑系统瓷器烧制方法相同,省内少见。……
[详细] 杨氏家庙——延庆堂,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600多年历史。他是百侯杨家的发祥之地,又是净宗二祖的地方。延庆堂坐北向南,占地3672平方米,百侯宗族制内,含新建祠堂、修葺祖坟、制定族规、编修族谱,设立宗族产业等。其中宗族产业专设书亭,用于奖励科举,这是杨氏宗族产业的一大特色!是杨氏科举制度化的经济来源,为杨氏的科举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大东岩摩崖石刻 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东郊乡东岩寺(俗称大东岩)岩洞前端岩壁上。石刻“石釜灵响”4字,横书,字体笔划圆润,结构严谨,每字约0.30米见方,为宋代辅佐司马光实现元祐之治、累立殊勋的蓝奎青年时在此读书时凿刻。岩左有石,击之有声,人称石鼓。明代文人李以贞曾以《东岩石鼓》题诗:“顽石都堪作警人,唤回尘梦一场春,风波道路豺狼恶,合向名山老此身。”1987年梅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邓仲元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白沙坪。粤军上将邓仲元故居建于清末,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回廊式二层楼房。门楼坐西南朝东北,楼宇周围有花园护墙,两边对称,辟有外门,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混凝土框架结构,木梁顶架,灰瓦天面,上下层为内阳台式券廊。1993年11月全面修葺。1987年 月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森堂公祠位于县城青梅路,建于1937年,属中西合璧式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该建筑整体设计采用客家民居传统建筑的殿堂式布局,墙体用砖木砌成,天顶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人”字形,上面加盖瓦面装饰。屋内的梁缘、角瓦均有壁画,中厅、上厅都有木刻屏风。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 森堂公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