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市旅游

佛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61、万福台
万福台
  万福台位于祖庙灵应祠前,原名华封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是一座专供粤剧演出的戏台,因贺慈禧60大寿而改名“万福”,是华南地区保存完好且最古老的戏台,也是全国两个仍在使用的古戏台之一。戏台自建成后一直锣鼓不断,见证着粤剧的盛衰。万福台建于高2.07米的基台上,为歇山卷棚顶,台面至前檐高6.25米,台宽12.73米,深11.78米。台前有宽阔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为两层式长廊,供民众和乡绅富户观赏台上演出。戏台分前后两部分,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并作为布景。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隔板两侧设门供演员出入。整个戏台采用拱形结构,演员唱戏时,声音拢聚一处,浑厚悠扬。明末清初期间,有一个惯……[详细]
麻祖岗遗址
  左滩麻祖岗遗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左滩龙田村。推测遗址约南北长100米,东西长7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其中约5000平方米被鱼塘占用和破坏。遗址勘探中发掘和清理了一部分商周时期的文化层,出土了一批商周时期的陶器残片和石器,出土有少量的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瓷器残片。根据初步观察,这批遗物与佛山河宕遗址的年代相近,应同属一个考古学文化。麻祖岗遗址是顺德目前唯一的先秦遗址,对顺德意义重大。初步判断,可以将顺德人类活动的历史整整提前了1000多年,填补了顺德先秦文化的空白,为研究顺德地区的先秦历史提供了新的考古实物依据。同时也为探讨珠三角地区的文明的起源,和研究岭南地区的古文化内涵、面貌及环境变迁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目前对麻祖岗遗址进行的考古勘探,面积小、采集和出土的遗物有限,获取的资料……[详细]
石燕岩采石遗址
  位于西樵山的东南面,是一处古采石场遗址,从明代早期,就有很多能工巧匠在此开采岩石,石燕岩景区包括有景良亭、天窗格、石屏风、石燕岩、石祠堂、云岩古寺、云岩飞瀑、冬菇石等景点。石屏风在天窗格下、石燕岩口,长约数十米,高约20米,宽仅1米,正看如青峰出鞘,侧看如云底屏风,状颇雄伟,它是古代采石工人采石留下的分界标志,现成为了一个颇为壮观的景点。石燕岩因栖息石燕而得名,它的洞口扁如唇,内进宽广,窑内可容千人,岩分内外两层,外洞高数丈,洞壁凝珠含露,虽六月盛夏,仍凉气袭人,内洞蓄水成湖,为一水洞,湖水深蓝,清澈见底,水上设有游艇,可供游人幽。水洞中有两块巨石,一块露出水面,形似汽车,叫水底汽车;一块浸在水中,形如牌坊,叫七彩牌坊,其造型维肖维妙,令人叹为观止。水洞水道幽深,洞中有洞,天外有天,许多水道……[详细]
傅氏墓碑
  傅氏墓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黄连居委基尾石龟一巷。由“傅氏先茔之记”碑和谕祭碑组成,是为傅容父母合葬之墓而立。坐南向北。“傅氏先茔之记”碑立于明代弘治四年(1491)岁次辛亥腊月(十二月)良旦。高为2.1米,宽为1.16米,正文1257字。碑上双龙夹额,边饰云纹,正中篆刻“傅氏先茔之记”。碑文为礼部尙书邱濬撰文,工部右侍郎谢宇书丹,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东阳篆额。碑背后有傅氏祖业田地记载。谕祭碑是明正德元年(1506),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翁健之代表皇帝,向傅容父母坟祭奠而立。额宽1.04米,长1.88米,全文共495个字,剥蚀去5字。碑顶双龙夹额,底座是一只赑屃,承托全碑。碑额,“谕祭”二字模糊。傅氏墓碑在咸丰《顺德县志》有明确记载,与广孝桥、广孝桥碑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具有……[详细]
星槎何氏大祠堂
  何氏大祠堂位于顺德区均安镇星槎村。清代建筑(1800年)。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总面阔25.5米,总进深41米。主体为硬山顶式建筑,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黄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构。宗祠前为一麻石铺成的地堂。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有外廊。花岗岩石脚,清水青砖墙,明间、次间为抬梁式,花岗岩条石地面。梁及驼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图案。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三层花岗岩柱础,上部皆置一“福禄寿”石雕挑头。第二进前有花岗岩台阶。台阶两边有石护栏,上面雕有八仙的图案,栩栩如生。第二进为厅堂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灰塑博古屋脊,垂脊各置灰塑狮子一只,碌筒瓦,琉璃瓦剪边。前廊地面铺花岗岩条石。二、三间梁架为抬梁式,地面为阶砖。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金柱为圆形木柱,前廊为卷棚顶。二、三间为花岗岩石脚,粗砌……[详细]
西樵山摩崖石刻
  西樵山摩崖石刻位于南海市西樵山。共140多题,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埌、白云洞等处。字体有隶、篆、楷、草、行等;年代由明清至当代,作者有官宦、隐逸、大学问家和乡贤;内容有记迹抒怀,有警世之作,而更多的是歌咏西樵山的风光旖旎、秀色可人。如草书“云门”,湛甘泉书,字径0.35米;行书“天然图画”,黎简书,字径1米;行书“翠岩”,字径0.65米;隶书“大观”,字径0.34米;七十二山人行书“不骛纷华不尚仙,优游林下养余年,闲是闲非休闲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径0.17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达80题,如“洗心”,楷书,字径0.66米,灵山仇效忠书;“奇观”,楷书,字径0.6米,“媲美兰亭”,字径0.50米,傅日鉴题并书,还有诸如“银河倒泻”、“峭壁天开”、“壁立千仞”、“仙境”等,均是见景生……[详细]
朱氏始祖祠
  朱氏始祖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仙涌村委会左侧。明万历十三年(1585)朱氏族人为祀奉始祖朱坚而建,历有重修,祠堂坐西南向东北,广三路,中路面阔三间14.5米,进深三进带后花园,共55.8米。硬山顶,灰塑龙舟脊,青砖石脚。中路头门面阔三间14.3米,进深七架7.7米,前后三步廊。四根石檐柱,两根石角柱支承。中堂“孝思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一架10米,前后双步廊。两根木前檐柱,四根木金柱,两根石后檐柱支承。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三架12.7米,前后四架轩廊。两根八棱形鸭屎石前檐柱、四根木金柱、两根木后檐柱支承。头门、中堂前原有牌坊已失。祠堂梁架、柁橔、驼峰上雕刻精美图案。部分梁架、檐枋带月梁形式;前后包台、门枕石、部分石柱、柱础、部分地面为鸭屎石构造,保留有明代祠堂建筑风格,是顺德……[详细]
平地黄氏大宗祠
  南海平地黄氏大宗祠,是佛山黄氏祠堂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特色的民间宗祠,无论从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工艺、民间习俗等都有着丰富精彩的人文内涵,是黄氏祠堂文化研究和宗族传承保护的重要瑰宝。据《平地村志》记载:黄氏始祖黄适中,是南宋末年的官员,在平地开村定居至今已800余年。“崇始堂”里,一副对联很清楚地交代了黄氏族人的来历:祖籍溯龙游九百载积厚流光到此里居成四社,孙谋诒燕翼卅二传枝分衍派至今谱牒纪三房。平地黄氏建村之后,历经数辈之努力,逐渐发展成合理完善布局的大规模村舍。而根据黄氏大宗祠现门额刻记: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当年平地黄氏族人为了供奉及祭祀先祖,处理族中事务,凝聚乡情,供众人休闲娱乐,举办各种民俗活动而家族出资共同兴建。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详细]
翠庵朱公祠
  翠庵朱公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仙涌村心屋路心南三闸巷1号。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原为四进,现存头门、牌坊、中堂等三进及左侧的青云巷门。主体建筑总宽15.2米,总深48.8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头门为麻石脚,中堂为红砂岩石脚。头门进深十一架,前置三步梁,装饰斗栱、驮墩、鳌鱼与花卉等;第二进牌坊为清代建筑风格的三间三楼石牌坊,正面阴刻“义德流芳”、“天启二年”等,背面阴刻“仁心为质”、“嘉靖甲申年”等铭文。中堂孝思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九架,前后双步廊。各梁装饰斗拱、驮墩等构件。心间采用穿斗与抬梁混合式五架梁,各梁为月梁形式;屋顶较和缓;地面铺红砂岩或鸭屎石。该祠设有牌坊,形制较独特,兼具明清建筑风格,能反映顺德祠堂发展历程,有一定价值。……[详细]
70、五间祠
五间祠
  五间祠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居委泰兴大街,为祀奉碧江苏氏南房十三世祖苏祉而建,约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坐西南向东北;原有五间三进,形制在民间祠堂中较为少见。现仅存头门、中堂。面阔32.45米,进深34.7米,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明间大门阔大。前廊梁架梁枋砍削成月梁,八角形砂岩柱有柱櫍,出三条插拱承托外檐,驼峰、斗拱纹饰如意纹饰简朴而细腻,保存有明末的风格。第二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置麻石栏板。梁架梁枋成月梁状,驼峰、斗拱的纹饰细腻,前后为八角砂岩檐柱,金柱和檐柱均有柱櫍。中堂梁架及柱子粗壮。梁砍削成月梁形式。该祠总体建筑风格沉稳、雄大,细部构件又不失优雅、精美,是顺德明代祠堂中为数不多的祠堂。2……[详细]
莘村曾氏大宗祠
  曾氏大宗祠又名宗圣南支。位于北滘镇莘村村。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光绪己丑年(1889年)重修。坐东向西,三间三进,总面阔13.1米,总进深43.2米。硬山顶。头门两侧是石包台,门墙上绘有黑白的壁画。大门上彩绘“门神”,画像依稀可见。门上保存有兽形铜环一副。封檐板长达13米,雕有精致花卉纹饰。厢廊的瓦廊处有高脊筑起,饰以灰塑。中座面阔三间,宽13米、深11.45米。后墙挂大木牌匾“大学堂”、“竹斋康衢敬书”。后座面阔三间,深9.75米。后墙悬挂木牌“印心嫡派,告天启四年岁,在甲子仲春既望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知顺德县事吴裕中题”。祠两旁均有青云巷,巷口内砌有3米长、1.5米高的红砂岩作墙基。祠左侧建有祠堂的“厨房”,经青云巷出入与祠堂相通。2006年1月8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详细]
南田冯公祠
  南田冯公祠位于祖庙街道辖区六村正街29号,是一组祠堂宅第组合建筑群。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为明代聚居此地的冯氏家族于明末清初所建,规模颇大,清代中叶后重修。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头门、前殿、正殿、住宅四进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各建筑均为三开间,硬山顶配镬耳式风火山墙,平面为四进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头门建筑高于路面,前有石阶,前檐廊架构具当地祠庙特征,外貌颇庄重肃穆,两侧有青云巷和闸门楼,祠前大地堂有石狮、碑记以及石旗杆夹等设置。地堂之旁还有氏族的房产多座,自成一庄,但今已不复存在。明、清数百年来,冯氏家族中先后有10多人在外地为官或经商,家族虽全迁至外地,但历年春秋二祭均回佛山,从不间断,直至民国初年。该祠是研究佛山古代宗族的建筑、居住、祭祀、产业、民俗等的重要实物史料,现已作民……[详细]
扶闾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位于勒流扶闾。清咸丰年间(1850年)举人廖森带头出资扩建。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两天井,面阔约34米,进深约60米,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硬山顶,灰塑脊,碌筒瓦,青砖墙,石勒脚,抬梁式木结构。两边梢间为平房式建筑,与主建筑物有青云巷间隔。 前座灰塑博古瓦脊,有醒狮、蝙蝠、花蓝、石榴等图案。门口梁架有贴金木雕双龙及众多人物图案。正门上方墙壁有泼墨云龙图,两边有人物、花草等组画。墀头有精美砖雕。包台基座有花岗岩石雕花纹图案,左为“麟趾呈祥”,右为“龙凤交辉”。内墙上亦有人物壁画。 三进之间有两天井间隔。天井两侧为厢廊,梁架用回字形木构架,雕刻有花纹图案。 青云巷左门楼石额为“文通”,右门楼石额为“武达”。南北两路布局基本相同,有天井、木楼。 2006年1月8……[详细]
黎氏三世祠
  黎氏三世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桃村上街7号。明代建筑风格。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三间带左侧青云巷。原三进深,现后座已不存在。总面阔21.2米,进深44.4米。硬山顶,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建筑较为低矮。头门进深两间七架,前双步廊。明间瓦顶高,次间瓦顶稍低,形成两级跌落式瓦顶,在顺德较少见。次间内外共设四个红砂岩石包台。前廊步架间的鳌鱼托脚做工精细。中堂进深三间九架,前后双步廊。步梁粗壮,并砍削成月梁形式,梁底有雕刻花纹。前檐墙开砖雕花窗。整个建筑的柱子、柱础、石脚大量使用了红砂岩、砂岩石材料,形制古旧。2006年10月25日,黎氏三世祠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诰赠都御史祠
  诰赠都御史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良教南便街一巷8号。明弘治八年(1495),为纪念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何经而建。光绪十年甲申(1884)重修,2003年村民自筹资金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三进左边带一衬祠。总面阔24.4米,总进深49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头门进深两间10架,前设四架轩廊,在顺德祠堂中少见。轩廊梁架呈月梁形式。中堂进深三间十架,前双步廊,后单步廊。后堂进深三间19架,前设四步廊,后六步廊。檩间距离较密集。整体形制保存较好,头门前廊宽阔轩廊为其他祠堂所不见。据族谱记载,何经是顺德建县后最早登上龙虎榜的人,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为纪念何经为朝廷立下的汗马功劳,明弘治皇帝孝宗朱祐樘赐建此祠堂。该祠具有较高艺术、历史价值。 2009年7月,诰赠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