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肇庆市旅游

肇庆市文物古迹介绍

肇庆文昌阁
  文昌阁在广东肇庆市端州区朝阳路东侧阅江楼旁边。又名奎星阁、奎光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嘉庆七年(1802)重修,增建斋舍并改称“文昌阁”。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曾多次修缮。  该阁为平面六角形,砖木构筑的三层楼阁式建筑,总高15米。每层均有瓦檐,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六角攒尖顶,黄釉陶质葫芦形塔刹。底层南面开一门,门上方镶嵌“文昌阁”汉白玉石匾额,墙高4.6米,东南面和西南面各开一长方形的窗。第二层墙高4.03米,南面开一拱窗,东南面和西南面也有一个长方形的窗。第三层,墙高3.74米,南面开一圆窗,窗上端镶嵌“奎光”汉白玉石匾,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均开一长方形窗。整座建筑像竖立的毛笔,故群众俗称为“文笔”。曾保存过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1984年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七星岩摩崖石刻
  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七星岩风景区内,共531题,其中唐代4题、宋代80题、元代13题、明代146题、清代117题、民国10题、当代117题、年代不详44题,分布在石室岩、阆风岩、玉屏岩、阿坡岩、石峒等诸岩壁上,其中石室洞的数量最多,占唐至清360题石刻中的290题。肇庆市地处西江中下游,扼两广水道咽喉,历来是县、郡、州、府治所。风景秀丽的七星岩又是历代文人墨客驻足咏叹之地。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文学家兼书法家李邕在石室洞口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此后唐代李绅、王化清,宋代包拯、周敦颐、黄公度、郭祥正,元代杨庭璧,明代吴桂芳、俞大猷、吴国伦、陈璘,清代黎简、冯敏昌、屈大均、陈恭尹,以及当代叶剑英、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大批名人在七星岩留下了题诗、题名和题记等。石刻直接或间接记载了风景……[详细]
落雁山墓
  落雁山墓位于德庆县马圩镇落雁山西坡。于1972年村民在该山打房基时发现,并进行发掘清理。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210°。分前后两室:前室长1.15米,宽1.5米;后室长3.6米,宽1.5米。前室较后室深20厘米,底部有近圆形的土坑。直径65厘米,深50厘米,坑内藏1个陶匏壶。出土的器物共19件,其中铜器15件,石器3件,陶器1件。大部分放置在后室,前室只有随葬器物2件。这批出土器物,最具特色的是大匏壶和靴形钺。大匏壶,陶器,小口,圆腹,平底。口内有凸出的三粒盖托,口外有四个绑盖的小耳。壶身拍印米字方格纹至底部。手制,越向下器壁越厚,最厚处4.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40厘米、底径25厘米、高51厘米。靴形钺,铜器,形如靴子,刃作弧形,后跟呈圆形,銎为六角形,刃长12、通高9.……[详细]
三洲岩摩崖石刻
  北宋—明德庆三洲岩摩崖石刻位于德庆县九市镇三洲岩洞内。石刻始于宋,盛于宋、明,清后少见。在原有174人次题刻中,宋明石刻占106题,其中名人石刻有60多题,大部分题刻见载于清光绪《德庆州志·金石》,因风雨侵蚀剥落及其它原因,现仅存86题。最早的为宋庆历三年(1043年)转运使马寻与皇祐二年(1050年)祖无择题刻。重要的有皇祐五年(1053年)元绛记载壮族首领侬智高攻打康州,熙宁元年(1068年)南琴的武后更造字、周敦颐题名,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题名等石刻,现仅存南琴的题字。所存石刻以明代居多,宋代仅存6题,较有代表性的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龚辉所题的“瑶华洞天”,明成化九年(1473年)广东按察使吕洪的题诗以及“石庢”、“第一岩”、“三洲洞”等。石刻字体篆、隶、楷、草俱备。……[详细]
周其鉴故居
  民国广宁周其鉴故居位于广宁县东乡镇新楼村。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两廊式,通面宽11.6、通进深10.1米,建筑面积117.16平方米。砖木结构,两坡瓦面,两侧山墙三隅青砖到0,两隅青砖到顶。侧开横门。周其鉴(1893━1928年),广东农民运动著名领袖之一。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曾任广东省农会西江办事处主任、广东省农民协会执委会常务委员、北江工农革命军副总指挥、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委员等职。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转移到清远,因当地反动地主告密而遭逮捕牺牲。1992年故居进行全面修缮。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46、崇禧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禧塔
  崇禧塔在肇庆市东西江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万历十三年四月建成。建国后重修。塔高57.5米,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9层,内分17层。内部运用砖拱设计,既美观又能减轻塔身的压力。塔基石刻须弥座上的浮雕,造像明朗,花纹精致,该塔与对岸巽峰、文明两塔遥遥相对,装点了江山景色。塔外观比例均匀协调,每层塔檐均用绿色琉璃瓦铺盖,檐角悬挂风铃,铃声嘹亮悦耳,塔腔内底层至五层砌有佛龛,过去,龛内供奉泥塑佛像。从乾清门进入塔内,循级登塔,左右盘旋,每至平座,可凭栏远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塔刹用铁铸的覆盆、宝珠、紫铜葫芦装置,金碧辉煌。1983年再次全面修葺。当代名书法家赵朴初题书“崇德塔”匾额及撰书“七垦高北斗,一塔耸南天”楹联。1962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详细]
陈伯忠故居
  陈伯忠故居位于黄田镇江头上寨村,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两廊,面阔11.6米,长10.4米,建筑占地面积121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灰塑龙舟脊,镬耳封火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花岗岩墙脚。檐板雕花,雕刻精美。外墙楣灰塑,塑花鸟吉祥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陈伯忠故居整体保存较好,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陈伯忠(1900年—1926年),黄田镇江头村委上寨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广宁县农民协会副委员长、中共四会支部书记,曾在江头乡成立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组织领导江头乡农-动。1926年10月,在迳口龙撞口被暗杀,后被追认为烈士。2008年,陈伯忠故居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履恕莫公祠
  履恕莫公祠位于悦城镇罗洪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2012年德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石结构,总面阔10.5米,总进深31.5米,占地面积328.65平方米。祠三进三开间,头门面阔、进深各三间,龙船脊,前廊四步架,石檐柱,石柱础分层束腰,石门额阳刻“履恕莫公祠”,阴刻“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仲冬吉旦”,额首用椭圆形印章阴刻“本支百世”,额尾有方形印章两枚,分别阴刻“诗礼”、“传家”。梁架立瓜形小童柱。中堂已毁环。后堂面阔三间,深二间十七架,博古脊,人字风火山墙,石檐柱,石柱础分层束腰,山墙壁画绘历史人物故事,绘工精细,脊饰灰塑夔纹、松树、动物,生动传神。该祠建筑规模大,布局完整,有岭南建筑艺术特色,对研究清代乾隆时期的建筑工艺有重要价值。……[详细]
荣睿纪念碑
  1963年肇庆荣睿纪念碑位于肇庆市鼎湖山莲花峰的山麓登山曲径旁,前临天溪。1963年建。碑坐向东偏北37度,正对荣睿大师故乡日本美浓。碑高2米,宽1.2米,端砚石制作。正面碑文楷书,文为:“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大师纪念碑,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三年十月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委员会敬立。”背面为赵朴初题的《荣睿大师赞》,行书:“矫矫睿师,卓起东陆。倾心弥天,绍愿长屋。十年唐土,行坚志笃。诚感法宗,气惊群俗。屡遘蝇藩,再踬蛟窟。中道舍身,遐方委骨。形谢精存,山川吐馥。智炬东流,命终不辱。功施两邦,永灿朝旭。勉我后人,追彼前躅。”为了保护碑刻,1979年兴建碑亭。亭为唐式钢筋混凝土仿木建筑,造型古朴大方,亭顶两端鸱尾对应,直脊饰以兽面,四角飞檐伸出龙头,灰瓦赭柱,正面檐下有“荣睿碑亭”匾。荣睿,日本……[详细]
炳辉李烈士祠
  1934年,李炳辉烈士故乡平岗村群众在他的旧居旁边修建烈士祠,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地手书横匾“炳辉李烈士祠”,在该祠门楹上高高挂起。正门两旁楹联是“气贯浩然流芳百世,功成革命俎豆千秋”。祠内设龛橱,橱内悬挂李炳辉烈士遗像,两侧对联是“身殁名留蜚声千古,功成志遂含笑九原”,横额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1989年封开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按原貌修葺一新,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7月,肇庆市和封开县党政部门充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李炳辉烈士祠和周边环境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拨款改造工程,包括李炳辉烈士祠、李炳辉故居、李炳辉纪念馆修复、“松柏山庄”等景观的美化,与百年老街、古泰新桥、生态村一起,形成平岗革命老区生态、文化、休闲旅游长廊。……[详细]
石洞古庙
  石洞古庙位于肇庆七星岩东北石洞岩,始建于唐初,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清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与石洞岩为一体,岩中有庙、庙在岩洞中,古庙建于0.5米高的台基上,木结构,小型单间殿式,坐北向南,长3米,宽3米。庙内四柱高各为2.1米;前二柱为八角形,石质;后二柱为方形砖柱,重檐,四面斗拱三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石洞岩口增建山门,面积48平方米,无斗拱铺作。1983年重修,部分改为钢筋混凝土梁架。大门上花岗岩石匾额阴刻“石洞古庙”四字。檐柱两根,花岗岩石质,刻有楹联;石柱础为花篮形。庙中所祀为县人周氏塑像,已毁,1983年立玉石浮雕“祥风甘雨图”。200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要鳌头村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
  高要鳌头村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位于活道镇鳌头村西面鳌头学校内的德刚伍公祠(又名世德堂)。该建筑建于1938年,一进深,长15.13米,宽13.3米,坐北向南。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败。为挽救其南洋的孤军,日军企图经高明、高要西进,配合由湖南南下的日军打通粤桂线。为了阻击日军西进,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于同年7月在高要活道鳌头村德刚伍公祠成立了抗日自卫队,伍鉴衡任队长,有队员30多人。1944年7月27日,自卫队在大田令(土名)进行了第一次抗击日寇的战斗,打死打伤日寇各1人。这支队伍后来发展成为高要人民武装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要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8月,德刚伍公祠被高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古蓬村祠堂群古民居
  古蓬村祠堂群古民居座落在德庆县永丰镇古蓬村。2001年德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成村于清朝中前期。村内现存15座均属陈姓的公祠和一座三层楼式砖木结构太平楼(炮楼)。公祠分别有铉望陈公祠、承天书室、翘庄陈公祠、伯甫陈公祠、宁蕃书室、位素书室、秀枝陈公祠、端岩陈公祠、宜遐书室、仲甫陈公祠、端遐陈公祠、介夫陈公祠、衡望陈公祠、陈氏宗祠、儒锡陈公祠。各祠建筑结构、风格均有同异。有前中后三进或前后二进,均为三开间,各祠雕梁画栋,建筑结构严谨,气势不凡。村内有清代、民国古民居约300座,全部建于前后落差约10米的平缓坡地上,为砖木结构,当地人称“镬耳屋”,纵巷较直,大小巷道用石头铺砌。具有岭南民居建筑特色。……[详细]
渡头元魁塔
  元魁塔在端州区东堤二路,南临西江。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相传力渡头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学、仕途畅通之时回乡所律,故名“元魁塔”。该塔高27米,平面八角形,外观七层,内为十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石塔。塔基用石,塔身砌砖,各层于南北两面辟拱门,塔刹的覆盆与葫芦则是铁铸。该塔的造型,自下而上,每层高度按比例递减,塔檐及千座逐层收缩,塔壁外面,各层八个面仍有前人修塔留下的四个“插杆洞眼”。元魁塔虽然矮小,但玲珑清秀,它不但有明代的建筑特色,而且有唐宋的建筑风格,很有研究价值。此外,它与北岸的崇禧塔,南岸之文明塔和卖峰塔隔江对峙,构成“四塔擎天”的罕有景观,实属难得。1984年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二塔路类型:古塔古迹游玩时间:建议30分钟开放时间:暂不开放……[详细]
蚬西李氏大宗祠
  蚬西李氏大宗祠 位于高要市蚬岗镇蚬一村。始建于清代中期,清末扩建,历代有维修,2004年大修。坐东向西。总面阔12.8米,进深36.2米。为三开间三进深合院式建筑,硬山顶,正、斜脊均为博古脊,墙楣均绘有壁画。花岗岩石脚。两进之间均有两廊和天井。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封檐板雕岭南佳果。前廊虾弓梁上置狮子顶如意云纹,双步梁上设斗拱,前廊梁架均雕有戏曲人物。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脊饰亦同头进。梁架为穿头式,前廊为卷棚顶。前廊板式梁架及雀替均雕刻有精美纹饰。后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脊饰亦同前。蚬西李氏大宗祠木雕装饰工艺精湛,人物雕刻精细,漆金更显建筑装饰华丽,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1年公布为高要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一村贝丘遗址
  龙一村贝丘遗址在鼎湖区龙一村,离鼎湖山景区2.5公里,于1984年被发现,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有新石器时代墓葬27处,出土的器物有石铸、陶器和骨器。陶器造形简单,有夹沙和泥质二种,有些泥质陶片先施白色陶衣,再给上储红色勾连纹图案,并配有接孔和曲线刻划纹;骨器中的骨笛是广东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墓葬都是竖穴土坑墓,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还有双手反捆俯身屈肢葬和蹲踞葬;大部分为单人葬,也有双人或三人合葬。该遗址为研究广东地区原始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地址:肇庆市鼎湖区龙一村东北面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细]
高地园墓
  高地园墓位于四会市龙湾镇江明村小土岗的北端。1974年因当地农民开挖耕地排水沟时发现,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发掘,清理墓葬2座,均为土坑木椁墓,木椁已腐朽。一号墓出土有青铜鼎、半球形器、鉴、斧、洗、环、削刀、人首柱形器等14件,硬陶鼎、匏壶、盏、钵、盂和彩陶罐、碗、盒等14件,砺石2件。二号墓出土有青铜鼎、短剑等4件,彩陶碗和陶瓮、瓿、盒、碗等5件。年代均为战国早中期。两墓出土器物虽不多,但发现了彩陶,青铜器多了半球形器、环、鉴、洗等器种,陶器也较为丰富。尤其是人首柱形器,通高40厘米,颅顶大,颌小,两眼眶深陷,柱体中空,比鸟蛋山墓出土的高出一倍,体积大三倍,为至今出土同类器中最大。……[详细]
狮岗炮台
  狮岗炮台在端州区北郊七星岩东北的狮岗,建于1920年,是肇罗阳镇守使林虎在肇庆所筑的七座炮台之一。炮台由三个部分组成:岗顶建指挥部,岗上另有两个防御工事。指挥部在岗的制高点,为圆形暗堡,直径2.35米,高l.9米,堡顶丘形,堡内有枪眼、壁龛,南面通道口接坑道,坑道平面为曲尺形,全长24.6米,宽1.5米。岗西北有防御工事,共有暗堡两座,各有坑道连接;岗东北的防御工事则以洼地掩体为中心,呈丁字形;三个暗堡分别在坑道的末端,暗堡的结构与当地其他炮台大致相同。广东肇庆市……[详细]
端州包公井
  宋代名臣包拯,在肇庆任端州知郡事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当时居民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7口。居民感激包公,将这7口水井称为包公井。肇庆的水井到了清末民初已数不胜数,基本上所有街巷都有饮用水井。由于包公井年代久远,7口井在何处,却鲜为人知。据元末明初郡人董源《义井记》云:“相传郡城包公所凿之井有七:一在府治内。在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也。在县学前街南,俗称义井,则第三井也。其四是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其六在北门之左。其七在主帅堂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居民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现保存至今,影响最大的水井有三。其一:府治内,即……[详细]
宝林古寺
  宝林古寺位于肇庆四会市贞山街道柑榄上寨村。宝胜古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历代重修,现寺重修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距今已有923年的历史,是四会市幸存的两大著名古建筑之一。主建筑为硬山顶,出檐平缓,形制古朴,在二、三进之院落中设有仿宋特点的“承露”建筑最为异特。寺内墙上今仍存有清代乾隆、道光重修碑记和咸丰重修的石刻门匾,以及众多的梁柱石刻古楹联等;它们不仅记载了阮公佛的历史及传说,也留下了古人精彩的书法艺术和文学作品,值得今人和后人去学习和研究探讨。宝林古寺为四会市内现存的两大寺宇古建筑之一,在当地群众的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