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下小沿沿山寺
  下小沿沿山寺,位于繁峙县砂河镇下小沿村中。坐北朝南。东西长24.3米,南北宽22.1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据正殿云板题字和清重修石碣记载,创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现存建筑除西耳殿为清代建筑外,均为明代建筑。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过殿、正殿,东西各有配殿,西侧有耳殿。正殿石砌台基,基高0.8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殿内两山墙及后墙存明代人物壁画24平方米,云板上题有明嘉靖二年(1523)建的字样。东配殿山墙上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石碣1方。……[详细]
国都殿村关帝庙
  国都殿村关帝庙,位于五台县陈家庄乡国都殿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出廊,悬山顶。石砌台基,台阶九步。 本雕雀替,大斗左右伸出花牙子,当心间隔扇,两尽间窗。殿内存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绘的三国演义壁画59平方米。有“雍正十二年(1734)”的石碑1通,“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石碣1方。殿前有大槐树一株,径1.6米。关帝殿对面为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卷棚硬山顶,早年正面三间均有隔扇封护。保存较好。1987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汾阳宫遗址
  汾阳宫遗址汾阳宫遗址(第四批省保)时代:隋地址:宁武县余庄乡天池汾阳宫筑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分外城、内城,环天池的建筑有亭、台、楼、阁等,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隋炀帝曾四度来此避暑游览。隋末,刘武周造反起兵,袭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将宫城焚毁,后再未修复。遗址主殿坐落在天池之南的老马沟东侧,长170米,宽140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柱基石直径一米左右。宫城遗址内随处可俯拾残砖断瓦,调查发现陶瓷残片及建筑构件等均为隋代遗物。2019年,汾阳宫遗址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定襄文庙
  定襄文庙,位于定襄县晋昌镇城内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37.4米,南北宽为77.4米,占地面积约289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时期建筑。沿中轴原建有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两侧有道冠古金坊、德配天地坊、乡贤祠、名宦祠、东庑、西庑。现仅存明伦堂、日新斋、时习斋、东庑和西庑,其余建筑均毁。明伦堂面宽五间,单檐悬山顶;日新斋、时习斋均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东庑、西庑均面宽七间,单檐悬山顶。该建筑解放后一直归县委党校占用。200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雪仰头陀塔
  雪仰头陀塔,又名晓祖宝塔,位于宁武县涔山乡小石洞村的悬崖栈道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平方米。创建于清代,现存为清代建筑。六边形砖塔,通高8.5米。共四层,每层檐下有叠涩檐。塔座高1.1米,其余各层三面辟假壶门,每面书佛教咒语,塔刹已残。塔基下有地宫。地宫为砖石券拱窑洞,深1.74米,宽1.6米。内供雪仰头陀残像一尊。据碣记载,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造。据传明末李自成攻下京城,崇祯四子来此出家,法号晓安,先于师傅坐化,故名晓祖宝塔。1984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总部旧址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总部旧址,位于代县雁门关乡太和岭口村东。1937年,侵华日军进入山西前夕,阎锡山在该村设第二战区司令官行营总部。9月上旬,周恩来在此与阎锡山谈判八路军入晋后的活动地域、指挥关系、补充兵员、武器装备和动员群众等问题;并商定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扭转了山西局势。旧址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34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现存木结构正房三间及西耳房两间,土窑洞两孔。内设陈列。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代县人民政府立纪念碑1通。(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天涯石鼓神祠
  天涯石鼓神祠(又名石鼓大王庙),位于原平市子干乡停旨头村东南约100米处天涯山下。坐北朝南,东西长42.9米,南北宽75.28米,占地面积323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金天会三年(1125)重修,明成化六年(1470)重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修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二进院布局,中轴线建有牌楼、戏台、香亭、阎王殿和正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院内存明代重修石碑3通,清碑21通,石狮1对,石旗杆2对。1981年,原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芦芽山太子殿
  芦芽山太子殿,位于五寨县前所乡洞儿上村芦芽山顶。创建年代不详,据石碣载重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又据殿前石匾记载其重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坐南朝北。南北长3.5米,东西宽3.5米,面积12.25平方米。现仅存殿宇1座,平面呈方形,由红砂条石垒砌,面宽一间,进深一间,四角攒尖顶,内部结构为石券,须弥座佛台基,石拱券门,上悬石匾“太子殿”,上款“光绪元年(1875)榴月谷旦”,西款“知宁武府事长白文渠倡修”,门两侧分刻石联“覆慈云于中国”、“性法雨于边方”。2001年,五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五岳圣母庙
  五岳圣母庙,位于神池县八角镇细岭村山脚底自然村东300米的碧峰山顶。坐北朝南。南北长67.1米,东西宽25.6米,占地面积1717平方米。据寺内明弘治十七年(1504)创建碑记载:原名碧峰山五岳庙。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过殿、正殿,两侧分别建有东西厢房和东西门。南院称龙泉寺,北院称娘娘庙,建筑均为石砌窑洞。各殿均有壁画,分二次叠压分布,分布面积约30平方米,漫漶不清。寺内存明清碑4通(其中3通残)。1987年,神池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落宝沟银洞遗址
  落宝沟银洞遗址,位于五台县台怀镇落宝沟村东北约500米。坐东向西,东西长20米,南北宽30米,分布面积600平方米。所处位置为土石山区,相传该银矿为五代时北汉皇帝刘旻,命五台山高僧继顒所开,所得银两北汉政权收取40%,寺庙留存60%,缓解了北汉政权的财政危机,被北汉政权封为“大汉国都僧统检验”、“太师兼中书令”,开创了寺庙经营工商业的先河。 遗址内分布有4孔银洞,最大的1孔银洞高1.6米,宽1.5米,最小的1孔银洞高1.3米,宽1.3米。各银洞内散落有银粉、银粉矿石遗迹。(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小关庙大殿
  小关庙大殿,位于代县上馆镇西北街村小关庙街。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碣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崇祯元年(1628)、清乾隆四年(1739)、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现存为明代遗构。大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38平方米。石砌台基,基宽13.7米,深17.4米,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柱头斗栱五踩双昂,平身科三攒,装修已改。前出卷棚悬山抱厦。现存明重修碑2通,清重修碣2方。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射虎川戏台
  射虎川戏台,位于五台县石咀乡射虎川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碧霞寺对面。原为奶奶庙的附属建筑,现庙毁,仅存两座戏台。 据碑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建。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座戏台南北一字排列。北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卷棚硬山顶,四檩卷棚式构架,前台敞朗,后檐墙辟二圆形窗,两山墙绘水墨画6.8平方米。南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前歇山后硬山顶,四檩后廊式构架,后檐墙辟二圆形窗。1985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173、永泉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泉寺
  永泉寺,位于繁峙县砂河镇北关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108米,东西宽21米,占地面积2268平方米。据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碑记载,寺庙创建于明弘治年间,现存除正殿为明代遗构外,余均为清代建筑。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殿。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七檩无廊式构架,单檐歇山顶,前檐明次间均施以格扇门,柱头斗栱四铺作单抄单下昂。寺内存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碑1通,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石碣1方。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繁峙鼓楼
  繁峙鼓楼,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东城街村鼓楼街1号。坐北朝南,南北长58.5米,东西宽21米,占地面积1229平方米。据重修鼓楼碑记载,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年(1755)增设钟楼、鼓楼,光绪四年(1878)重修,现存为明、清建筑。方形城台,台高6米,台基中设拱券门洞,南北贯通,鼓楼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后廊构架,二层三檐歇山顶,上层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下层明间设拱券门,次间圆形窗,四角施通天柱。存金大定十年(1170)铁钟1口,清重修及布施碑6通。1985年4月15日,繁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五台山凤林寺
  五台山凤林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新坊村火厂自然村西北1700米处。据《清凉山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彻天和尚卓庵修。“至明万历(1573-1620),庵改为寺,赐额凤林。 ”清朝、民国两代皆予以修葺,但此后却屡遭兵燹,最终被夷为平地。仅留二虎禅师灵骨塔和其弟子塔2座。1996年真慧和尚重建,保存清代风格,寺宇现在已初具规模。坐西朝东,东西长127.89米,南北宽100.3米,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2007年12月,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张家堡观音寺
  张家堡观音寺,又称龙王庙,位于代县新高乡张家堡村北。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22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和龙王殿,两侧为财神殿和老爷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龙王殿石砌台基,基宽8.7米、深7.3米、高0.2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34.2平方米。寺内现存清重修碑2通。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阳白福田寺
  阳白福田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阳白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载,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清道光元年(1821)增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灰瓦顶,当心间板门,两次间窗,为清代建。正殿原有五间,现仅存间半,余皆毁。正殿深五椽,前出廊,单眼悬山顶灰瓦顶,柱头三科五踩重昂,45度斜栱,平身科五踩重昂,衬枋头平直昂,抢头梁头单福云。令栱瓜子栱看面砍斜。为明代所建。1985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
  五台山北台顶灵应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阳坡道村妙德庵自然村北约3300米。坐北朝南,东西长69.78米,南北宽99.57米,占地面积6948平方米。 据明《清凉山志》载,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现建筑均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中轴线上新建天王殿、水池、文殊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及僧舍、五观堂。寺外新建有广济龙王殿,还有隐峰塔一座。仅存清代佛像9尊,隐峰塔1座,寺外山门处残存碑2通。2007年12月,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朱东社大庙
  朱-大庙位于原平市-镇朱-村中,始创年代不详,一进院布局,坐北朝南,中轴线建有山门、钟楼,正殿,左右建有配殿、耳殿。东西长18.4米,南北宽36.7米,占地面积约675.3平方米。据正殿梁架题记明代嘉靖年间,清咸丰三年(1853)重修,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带廊构架,单檐悬山顶。三踩斗拱,平身科每间一攒,殿内有清代壁画10余平方米。为明代遗构。钟楼为四柱亭式建筑,单檐歇山顶,东配殿及钟楼为“清代咸丰三年(1853),同治三年(1864)创移”。大庙保留建筑较多,对研究清代寺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详细]
元好问祠堂
  元好问祠堂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南北大街北部84号。坐西向东,东西长40米,南北宽17.8米。创建于清道光年间,20世纪50年代及2006年维修,现存为清代。中轴线上有西大厅,两侧南北各存有碑房11间。祠堂主人元好问(1190-1257),金元时期文坛领袖,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现存西大厅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式,为典型的清代厅堂建筑。大厅右侧檐下有“元遗山先生祠堂碑记”碑1通。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