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石景山区旅游

石景山区文物古迹介绍

石景山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村以北的翠微山上,1988年1月13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落成于正统八年(1443),太监李童建,明英宗赐额法海禅寺。远山门位于模式口大街路北,今己无存。原有一联云: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换回苦海梦迷人。法海寺坐北朝南,四进院落,依次为:-金刚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天王殿两侧有东西转角配殿;大雄宝殿东有伽兰殿,西有祖师殿;药师殿东配殿为方丈房,西配殿为选佛场;周围还有厨库、寮房等建筑。整座寺院,围以垣墙。法海寺以明代壁画闻名天下。初建时,多数殿堂均有壁画,现除大雄宝殿之外,其余壁画均毁坏无存。大雄宝殿内壁画共有十铺,其中扇面墙南北面各三幅,东西山墙各一幅,后墙门东西两侧各一铺。扇面墙背面绘……[详细]
西山八大处
  西山八大处〔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庵、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位于西郊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之间,三峰环抱古刹8座,人称“西山八大处”、八大刹,是首都著名的风景区。8座右刹依次为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长安寺位于翠微山西南隅山脚下,建于明代。寺坐西朝东,前后两殿。前为释迦殿,后为娘娘殿。长安寺向以塑像名冠西山诸寺,佛像凭几而坐。华人仪容,姿态迥异于他寺,还以奇花名树著称。灵光寺在翠微山东麓,始建于唐。寺依山而建,登上20米高的石阶,就是大雄宝殿,内供1989年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大殿后的佛牙舍利塔,高5l米,八角十三层密檐,配以碧瓦金刹;塔身内部分作七层殿堂,佛牙舍利堂中设置金刚座,以七宝金塔供奉佛牙舍利。根据佛教史藉的传说……[详细]
石景山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石景山区北部的蟠龙山上,远近闻名的法海寺的西侧100米的地方,当地群众俗称“西庙”。锯明正统八年(1443年)“敕建法海寺碑记”记载,太监李童在梦中见到一处福地,第二天绘出梦境图形,派人到处查找,来到玉喝乡水峪,看到的地形与所绘图形相同,经询问,原来是龙泉古刹。这说明龙泉寺在1443年法海寺建寺之前就是古刹了,无疑龙泉寺是蟠龙上最早的庙宇。龙泉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悬崖,龙泉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古人建寺很讲风水,从风水的角度分析,龙泉寺的位置极佳。龙泉寺的得名是因为寺的西侧有龙泉,泉水从石壁流淌而下,落入一口满井。水量稳定,冬不枯,夏不溢,水质甘冽可口。现存的龙泉寺由三部分组成:中部是寺庙的主体,为一宽敞整洁的四合院,正殿前有宽大的月台,共有殿堂二十余间。院内银杏、柏树古朴苍劲……[详细]
西山八大处(证果寺)
  证果寺位于八大处公园内。虽说是八大处中的最后一处,但并不是地理位置最高的。证果寺始建于隋仁寿年间,名“史陀林”,已有1300多年历史。证果寺沿山而筑,山门建在高台上。离寺门10多米处,有一眼一丈见方的水池,名“青龙潭”。山门内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结构巧妙。寺内大雄宝殿以西有一院,院门为宝瓶形,青石制作,门两侧刻有对联一副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小院以西有一宽大敞轩,名“招止亭”。内嵌一碑《秘摩崖招止亭记》。敞轩以北为秘魔崖。证果寺是八大处最古老的一座寺院。证果寺沿山而筑,山门建在高台上,与殿堂处同一水平面。离寺门10多米处,有一眼一丈见方的水池,名“青龙潭”。山门内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结构巧妙,玲珑剔透。山门之上石额镌有“古刹证果寺”字样。正殿前有恩碑,碑后有一口铜钟,高约2米,直径1.……[详细]
西山八大处(大悲庵)
  是北京八大处的第四处寺院,原名隐寂寺。创建于宋辽时代,距今九百余年。该寺独处丛林深处,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错落有致,山门南向。大悲寺的首层建筑是山门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顶。檐下饰有丹青彩画,殿脊正中装饰“百鸟朝凤”砖雕图案。正檐下嵌有一方汉白玉寺额,上面镌着“敕建大悲寺”五个大字,字体健劲,是康熙大帝御笔。寺额下是汉白玉券门,自下而上对称浮雕白象、雄狮、腾龙、翔羊;门楣正中雕饰着三尊神像,正中一尊人面鸟喙,是佛经中大鹏金翅鸟的应化形象。券门两旁是石雕花窗,饰有蘷龙和忍冬草花纹,优美而庄重。两侧正脊门楼造型也很精致。山门殿内居中是“大肚弥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开,洋溢着一团喜气。四大天王分列左右,个个身披甲胄、手握法器、怒目圆睁、威风凛凛。这五尊神像都是近年的新作。过山门北上,可见阶旁两池……[详细]
西山八大处(宝珠洞)
  是北京八大处公园的第七处寺院。宝珠洞位于平坡山顶,创建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该寺高居于平坡山绝顶。出六处北便门,沿石阶小径西攀一里多路便可到达。路边遍植黄栌、火炬等林木,春夏青翠欲滴、深秋殷红夺目。寺前有一座木结构牌楼,匾额内外分镌坚固林和欢喜地,为乾隆皇帝御笔。过牌楼前行,可见一天然巨石赫然路旁,石上约略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乾隆御玺印迹。宝珠洞临崖而建大殿两层,其中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广约四米,洞内砾石如珍珠黑白杂陈,晶莹闪烁,固此该洞以宝珠命名。相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禅师在此梵修,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据记他能诵经驱鬼,故又得名鬼王菩萨。洞内原有他的肉身法像,早经毁坏,现为汉白玉石雕像。宝珠洞项上为阿弥陀佛殿。原有额曰舍轮妙果右边横额……[详细]
田义墓
  田义墓又称慈祥庵、石香炉庵,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模式口大街80号,北靠蟠龙山,距法海寺约1华里,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始建于明朝万能历年间,占地约4000平方米。同时也是我国首座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田义墓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葬有明朝万历皇帝身边最宠幸的当红大太监田义及其他十几位明清太监的墓群。到了清代,此墓已废弃,无人管理。有一僧人至此,对墓园景物十分钟爱,恐其遭贪利0徒破坏,于是奏请康熙皇帝批准,在墓园东邻建“慈祥庵”一座,称为“东曲”,并将田义墓作为“西曲”归入庵中。又由于庵前有一巨大的石香炉,“石香炉庵”便由此得名。慈祥庵有殿宇两进,三楹,内供观世音像,两侧为禅堂,有一小门与田义墓相通。目……[详细]
西山八大处(香界寺)
  位于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该寺创建于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经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香界寺的建筑从山门到藏经楼,依山势顺坡而建,前後六个院落、五层殿堂,殿宇宏大、门户重重。一进寺门,有石台阶,长达数百级,拾级而上,就到大乘门。有副楹联:“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把这里的幽静环境,雅洁风景一语道尽。寺的规模比其他七处大,过去是帝王游山时休息的地方。现在寺里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行宫”和“藏经楼”。现存建筑多马明清遗物,寺院以藏经楼为中心,以东西“弄楼”围成方形庭院,左右有钟鼓……[详细]
西山八大处(龙王堂)
  是八大处的第五处寺院。明末清初时此处并存着两座寺院。一为慧云禅林;一为龙王堂。前者建于明洪熙年间;后者建于清顺治二年,清道光年间两寺合二为一。龙泉庵坐西朝东,寺门为硬山正脊门楼,青石匾额上刻着“龙泉庵”三字。进入寺门便是一雕栏方池,池壁以青石围砌,分外坚固洁净。池中碧水盈盈,清澈可鉴。它源自龙王殿下的拱形石洞,又经方池西壁石龙头口泻出,细流如注,经年不息。这水便是远近闻名的“龙泉”。这“龙泉”之水甘醇清冽,无半点污尘。昔日有位自号“锄月老人”的隐士曾作过一首七言古风《甜水歌》赞美这龙泉庵里的“龙泉”水,《甜水歌》一下子传唱遐迩;“龙泉水”一时间名动京城。院西有殿堂三楹,前有卷棚抱厦一间。殿厦构造都很精良别致。厦下有抱柱联曰:“威镇蛟鼍依泽国,德施江海赖安澜”。殿门外有联语是:“圣德施恩涤雨露……[详细]
天泰山慈善寺
  目的地介绍慈善寺位于石景山区天台山。慈善寺座落在天台之上,故又称天台寺。慈善寺始建年代不详,据考证该寺最迟在清初已成庙。冯玉祥将军曾经在那里隐居,所以寺周围的山石上有很多他的题字,“真吃苦”,“勤俭为宝”之类,每个字都写得很大。慈善寺分中、东、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这种佛、道两家共进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不多见。南山坡有座藏式塔,高约10米,传为魔王和尚衣钵塔。每年三月十五日,为魔王和尚成道之期,慈善寺开庙三日,堪称京西香火极盛之寺。慈善寺殿堂基本完好,但大部分塑像被毁。寺内外石刻众多,以冯玉祥将军留下的石刻最为引人注目。有“勤俭为宝”、“真吃苦”、“耕读”、“淡泊”等楷书大字,前7字3尺见方,后4字2尺见方,镌刻在山门外东山坡和……[详细]
11、万善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善桥
  万善桥,位于双泉寺东南百余米处,建于明代。旧时是通往门头沟妙峰山的必经之路,也是每逢农历三月慈善寺庙会、各处香会、香客去往天泰山进香的必经之桥。历史上记载,从金代金章宗修双泉桥(1194)至光绪1884年的690年间,历经明弘治、万历、清乾隆修缮。光绪年间,来了一位能工巧匠,巧妙地设计了现在的单孔石桥。1884年石桥建成,光绪赐名万善桥。据《重修双泉桥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昌国公要在桥南翠微山西麓建茔地,弘治六年皇帝命内官太监李兴督建双泉桥,寿宁侯鼎力助之。万善桥横跨于险要山涧之上,如同一条彩虹,连接着从八大处去往天泰山朝圣的唯一南古香道。万善桥建筑工艺简洁、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结构形式独特,桥体从南到北22米,(北面引桥8米,桥南面引桥4米)桥身10米,宽4米,流水面最大宽度10.……[详细]
西山八大处(长安寺)
  长安寺,是八大处的第一处寺院,又名善应寺和善应长安禅林。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后经清顺治十六年、清康熙十年两度重修,堂阁寮舍日臻完善、佛像器属一应俱备,遂成为明清时期西山诸寺中的一座名刹。五百年后的长安古刹仍保持着昔日的建筑格局。寺朝东向、两进四合。有正殿三楹。由东向西依次为伽蓝殿,三世佛殿和观音殿。配殿三十间,分列于正殿两厢。两院由三世佛殿左右两月亮门贯通。布局严谨和谐;建筑精良宏丽,既有明代建筑特色的遗风,又为清代建筑官式做法之典范。长安寺院中空地旧时曾是果园菜圃,如今已为紫荆、紫薇、玉兰等珍稀花木所取代。花季时节,入寺作闲庭信步,百花争荣景象常使人留连不已。三世佛殿前有两棵奇松,虬根霜杆,枝繁叶茂,传说是元代的铅松,据说有“松树大仙”的美称。长安寺于“文革浩劫”初被毁。殿中的佛像及法器皆……[详细]
西山八大处(灵光寺)
  北京灵光寺是八大处现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灵光寺山门殿面朝东南,山门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纯铜贴金铜造像,为泰国僧王赠送。灵光寺内原有五进庙堂,现仅存“大悲院”、“鱼池院”、“塔院”三处院落。大悲院中,南有观音殿,北有拜佛堂,东西各有陪房十四间。院西南有一金鱼池,建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寺内放生池。池中有子午莲,锦鳞游弋,鱼盈尺许者众多。池畔有辽代“招仙塔”塔基一座,又名“画像千佛塔”,此塔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后寺内僧人在清理旧塔基时发现了供有佛祖释迦牟尼灵牙舍利的石函。北行过一回廊为原卧游轩、居士院及方丈院。现方丈院中有1958年所建佛牙舍利塔,塔中舍利阁内以纯金七宝塔供奉佛祖灵牙一颗。2000年中国佛协新建了玉佛殿和已故佛协会长赵朴初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影壁……[详细]
北京古城公园
  古城公园是1981年石景山区建设的第一座居住公园,被誉为“楼群之花”。公园占地2.33公顷,分儿童游戏区、中心雕塑区、揽霞滴翠广场和花卉盆景区。儿童游戏区设在主门区近处,方便游人出入,为不同年龄的孩子设置了非机动活动器械;中心雕塑区是全园的构图中心,游廊环抱的“母与子”雕塑,点出了公园的主题,富于美感,成为公园的标志;由原有湖面改建的揽霞滴翠广场以绿荫山体和揽霞滴翠小筑为背景,形成开阔的活动广场,并可拾阶而上,居高观景;花卉盆景园有经历二十余载的花中之王——牡丹和芍药和花窗、景墙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盆景观赏区。古城公园很小,人却很多,游人密度很大。可能是由于建成年代较早,这里的多数配套设施都稍显老旧。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和进一步提高公园的造园和管理水平,石景山区政府于2001年斥巨资在原……[详细]
石景山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东部。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承恩寺占地约30亩,共计四进院落。寺之东部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殿、后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寺庙院墙四周有瞭望更楼,形似碉堡,为明、清寺院所罕见,据传寺内还有地道连通各处。原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亦皆有壁画,现仅存天王殿的四铺壁画。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在祥云中飞舞腾跃,栩栩如生,反映明代壁画艺术的多种风格,非常珍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寺内尚有明碑两座:一为皇上敕谕碑,明正德八年(1513年)立;一为吏部尚书李东阳撰记,正德十年(1515年)立。2006年5月,承恩寺作为明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开放时间:该寺庙不……[详细]
石景山古建群元君庙
  石景山古建群元君庙(古建筑):始建于明、清,位于古城街道首钢总公司内石景山南坡距地平200米。1986年10月9日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上微行石经山,经玉泉亭数日乃还。石经山寺,朱宁所营建也,穷极壮丽,乃邀上幸焉。”朱宁,即钱宁。朱姓为明代皇帝近侍太监宠信者所赐皇帝之姓,朱宁、钱宁为同一人。嘉靖皇帝即位之后,下令平毁了包括碧霞元君庙在内的所有钱宁修建的建筑,直至明万历年间,宫中太监董常侍又重修了碧霞元君庙,上世纪八十年代,碧霞元君庙再次进行了修缮,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详细]
17、皇姑寺
皇姑寺
  目的地介绍  皇姑寺位于石景山区西黄村。初称顺天保明寺,清康熙年间改称显应寺。始建于明天顺初年,寺有天顺六年(1462)铸造的铜钟。关于建寺的原因,有一段吕姓尼姑救英宗的传说。嘉靖十二年(1533)将天顺六年(1470)的铜钟重新翻铸,现存大钟寺。明万历元年(1573),慈圣皇太后又率众捐一口铜钟。清康熙十六年至五十年之间,皇姑寺毁于火。康熙五十年(1711)重建。康熙皇帝御制碑文,以纪其事,同时易名显应寺。现存皇姑寺是康熙重修时的规模。寺庙坐北朝南,山门、天王殿已无存。第二进院落观音殿,第三进院落老祖殿。第四进院落药师阁无存,西配殿尚存。   位置:位于石景山区西黄村 北京石景山……[详细]
贤良寺塔
  目的地介绍  贤良寺塔院位于石景山区翠微山虎头峰下、八大处长安寺以南半里许。贤良寺旧在东安门外帅府胡同,雍正十二年(1734)建,寺庙所在地原是雍正的弟弟怡亲王府。怡亲王死后,改建为佛教庙宇。乾隆十二年(1747),迁建贤良寺于冰盏胡同。   位置:位于石景山区翠微山虎头峰下、八大处长安寺以南半里许   贤良寺赐地在虎头峰下。塔院原有两处,当地俗称东、西塔院。现存东塔院。东塔院有2塔,民国元年秋落成。东边一塔高约7米,为吕和尚之塔;西边一塔高约8米,塔刹已失,为明公和尚之塔。二塔坐北朝南,东西排列,均为藏式塔。塔院以东,有座完整的四合院。名曰贤良堂。北京石景山……[详细]
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我国声名最著,规格建制最高,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园林式公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坐落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东部的八宝山南麓,前身是褒忠护国寺。八宝山革命公墓是革命先烈安息之地,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饮水思源,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项重要作用。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通过“缅怀革命前辈,感悟信仰力量”“聆听先烈事迹,传承政德精神”“重温入党誓词,砥砺奋进前行”三个主题,感受为现在的安定环境、和平建设努力奋斗过的革命先烈们,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详细]
石景山古井
  石景山古井,位于石景山古建群东天门北侧约20米处的柏油路旁,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井口基本与路面持平,并覆盖有一块开凿有两个直径约30厘米左右孔眼的砂石盖板。 石景山古井历史久远,始建年代尚待考证。民间传言,古井是由当时的一位大功德主出资修建,井水甘甜,是当时石景山上僧道两家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地。 上世纪50年代,此处修建水池时,古井被掩埋,80年代时,在一次施工中,古井被发掘出土,并被加以保护。1983年8月27日,石景山古井被公布为石景山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