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文物古迹介绍
龙王庙行宫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龙王庙行宫清康熙、乾隆宿豫县皂河镇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坐落于江苏省宿迁市西北20公里处的古镇皂河。龙王庙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四院三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行宫在“文革”期间一度遭到破坏,从1999年开始,对龙王殿、御碑亭、钟、鼓楼等建筑物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恢复了“敕建安澜龙王庙”的历史原貌。龙王庙行宫整体呈长方形,内外宫墙。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清晰,错落有致。自南……
[详细] 项王故里坐落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梧桐巷、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又称为“梧桐巷”,是楚国贵族、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拔山盖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项王故里是中国首家以项羽和项家文化为主题的项家宗祠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王故里以楚地-为主,兼具宫廷建筑和园林建筑建筑风格。康熙四十年立碑以为纪念。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目前,项王故里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包括项王故里核心区、梧桐巷传统街区、西楚大街商业休闲区、滨水文化休闲区、商业文化休闲区和滨河商业休闲区,其中核心景区占地面积260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地址:江苏省宿迁市黄河南路288号邮编:223800公交线路:游1路、游2路、80……
[详细] 宿豫区宿北大战烈士陵园位于宿豫区来龙镇陵园村,年代为1946年。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宿北大战烈士陵园,原名小蔡集烈士陵园。陵园位于老宿沭公路北侧,地处宿豫区来龙镇政府西约6公里处白鹿湖社区(原陵园村),距宿迁城区15公里。陵园占地面积68亩。宿北大战是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首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开创了全歼国民党一个整编师的辉煌战绩。该战役胜利后,参战部队2191名将士遗体安葬于现宿北大战烈士陵园。1950年原宿迁县政府为纪念1946年12月在宿北大战中牺牲的烈士而建,1962年—1964年陵园进行了扩建。因其临近原宿北大战主战场的小蔡集附近而命名为小蔡集烈士陵园。2019年,宿豫区人民政府对小蔡集烈士陵园再次进行扩建和整体提升改造,新的陵园占地扩大至230亩。南区(一期工程)于2……
[详细] 洪泽湖湿地观鸟园(国家AAA级景区):位于泗洪县城头乡林场四场,占地面积1380公顷,园内森林茂密,生长各种植物110余种,鸟类约194种。鸟类以鹭鸟为主,尤以牛背鹭、池鹭、苍鹭、白鹭等居多,鸟类栖息高峰期可达数十万只,场景非常壮观,被江苏省指定为“青少年爱鸟护鸟教育基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鹭鸟拍摄基地,摄影家的天堂。景点很好的保存了湿地森林的原生态风貌,森林繁茂、空气清新,湖水澄碧、百鸟鸣唱、野趣浓郁,是集森林观光、会议旅游、休闲度假、参与性娱乐为一体的湖滨特色森林公园。……
[详细]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地处宿迁市区幸福路,位于马陵公园内。1978年建成,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馆厅展览内容共分两大部分,分别是宿北大战资料陈列,共有10个展厅,展出图片、画面、实物和革命文物计930余件;宿迁地区革命斗争史料陈列及拥军支前资料陈列,占两个展厅,陈列展品305件,是集瞻仰先烈、学习革命历史与旅游休憩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城区幸福路185号中心广场北端邮编:223800公交线路:1路、106路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00票价:免费咨询电话:0527-81002776投诉电话:0527-81002776……
[详细] 从沭阳县老城区出发,经迎宾大道,仅用8分钟的车程,便至闻名遐迩的苏北大型开放型市民公园———虞姬生态园。穿过景区高大的门楼,我们踏入园门,迎面吹来一阵清风,夹杂着青草的香味和泥土的芬芳,让人顿感心旷神怡。鹅卵石、青砖铺成的小路曲折蜿蜒,漫步在小路上,路旁的花朵和小草随风舞动,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煞是可爱。虞姬生态园于2006年5月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1500万元的投入,312亩的景区,在设计上突出“以绿为骨,以水为媒,以人为本”的理念,景点布置上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设计模拟自然界中的洲、屿、堤、河、山等现象,并形成了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我们明显地可以感受到,这里注重植物多样性的应用,苗木品种繁多,既有沭阳乡土树种,如杏树、椿树、榆树、槐树、茶树等;又有……
[详细] 朱家岗战斗烈士墓朱家岗烈士陵园朱家岗烈士陵园位于泗洪县曹庙乡朱家岗村,为纪念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朱家岗战役中光荣牺牲的73名烈士而建。园内建有纪念塔、纪念馆、陈列馆、碑廓等。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旅游景区。朱家岗烈士陵园位于洪泽湖西畔,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淮北苏皖边区泗阳县曹庙区朱家岗乡,现为江苏省泗洪县曹庙乡朱岗村,离泗洪县城约35公里。朱家岗烈士陵园埋葬了73位革命烈士的遗体,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的体现,其浩然正气,直上九霄。烈士陵园还埋葬着当年日本侵略军没来得及运走的13名官兵的遗体,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体现了在中国0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广阔胸怀,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1942年12月10日,在淮北苏皖边区33天反扫荡的战役中,发生了一场喋血奋战,悲烈惨壮、惊天地、泣……
[详细] 雪枫墓园(亦称雪枫烈士陵园)位于泗洪县半城镇境内,滨临景色秀美的洪泽湖风光带。距县城约25公里,距宿迁市区70公里,属人文风景旅游区。抗战时期,新四军第四师为建立豫皖苏根据地,与日寇、顽匪英勇作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深得民众拥护和爱戴。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原名彭修道,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他于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由上海中央军委到苏区红军部队,先后任红军大队(纵队、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和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1野战纵队1梯队队长、红3军团5师师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红1军团4师政治委员。在中央红军进行的历次战……
[详细] 爱园烈士陵园(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爱园公园,又称爱园烈士陵园,位于泗阳县众兴镇爱园路南首、大运河泗阳大桥北首,建于抗战时期,是淮海区最早的烈士陵园。为悼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激励民众奋勇抗敌,淮海区党委、行政公署和泗沭县政府决定建立烈士公墓地,由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亲自筹划组建,并经他提议,命名为爱园。该墓地原是北裴圩东的地主唐广达的园林,占地64亩,园内有大片松林,并有多种树木花草,风景秀丽。为便利各界人士瞻仰先烈,1953年,爱园迁至泗阳县治所在地,李一氓重新为爱园题写园名。现在的爱园,占地126市亩,其中水面17亩。园林主体建筑昭忠祠,规模宏阔,建筑面积为650平方米。祠内陈列,庄严肃穆,四壁悬挂各界名人在抗战后期建陵时题赠的悼念烈士的匾额、对联32件,以及建国后县委、县政府……
[详细] 宿迁真如禅寺是陕西法门寺下院,前身为宿迁寿圣禅林(俗称南大寺),是苏北地区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该寺总占地78.6亩,其中建设用地45亩。2001年9月正式奠基恢复重建,2005年7月,山门殿、玉佛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基本完工。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一代高僧净一法师的无上愿力,使该寺自重建以来,便位列苏北名寺行列。 寿圣禅林,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僧人绍清创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僧人善祥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僧人智兆进行了又一次重修,使寺庙渐成规模。寿圣禅寺山门宽敞;二进院为罗汉殿,四周飞檐翼蔽,壁间嵌有元、明碑刻,殿内佛像栩栩如生;三进院为大雄宝殿,画栋雕梁;后进院为藏经楼,上覆琉璃瓦。整体建筑气势恢宏。189……
[详细] 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骆马湖西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建龙王庙,并建有“马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御舟泊于皂河镇内京杭大运河岸石码头,经“马路”至龙王庙祭拜并下榻于龙王庙行宫。御码头约有80平方米,块石垒砌,离水面高约3米。至今,其基石依稀可见。御码头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骆马湖西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建龙王庙,并建有“马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御舟泊于皂河镇内京杭大运河岸石码头,经“马路”至龙王庙祭拜并下榻于龙王庙行宫。御码头约有80平方米,块石垒砌,离水面高约3米。至今,其基石依稀可见。长河景观工程将全面恢复绮红堂御码头、铜邦铁井、娘娘庙、高梁桥等遗址,做到处处有美景、步步有典故。据北京晚报消息,北环水系转河段……
[详细] 新沂河横穿沭阳县中部,由颜集入境,流经灌云、灌南两县,东注人海。为改变沂沭洪水漫流局面,于1949年l0月开始导沂整沭工程,至1950年4月竣工。之后沿河各地又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兴建闸群、筑路建桥工程。新沂河大桥是在新沂河上建桥最早,当时在我国最长的一座双曲拱公路桥。新沂河大桥建成之前,只有沂河床上的泥结砂礓简易路面接连淮阴与新沂交通,但历年汛期沂河涨水期间,国道淮沭新公路南北交通受到季节性断阻,车辆绕道行驶,整个新沂河段只能依靠船渡连通两岸。为了更好地发挥公路为国民经济和巩固国防服务的重要作用,确保国道淮沭新公路畅通无阻,国家交通部于1967年批准投资兴建新沂河大桥。新沂河大桥位于沭阳城区西北,紧靠沭阳县城,因凌驾于新沂河上,故定名为新沂河大桥。该桥于1967年5月始建,1969年6月竣工,……
[详细] 杨泗洪生于1847年,字锡九,号茂龄,宿迁城彤华街人,自幼习武,好打抱不平,后弃学从军。在宿迁城南项王故里东侧,古老的大运河西畔,沿着东关口西田间的羊肠小道,跨水沟,过小桥,一段迂回辗转,斗折蛇行后,便会看见,一片苍松环抱、绿树掩映之中,一座赭红色的牌坊拔地而起,赫然矗立,其后静卧着一座占地数亩,简朴肃穆的墓地,这里,长眠着清末中日甲午战争中抗倭保台、为国捐躯的宿城籍民族英雄杨泗洪将军,这就是著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公墓。杨公墓从1895年杨公壮烈殉国在此埋葬后一直为土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多次专项拨款,重建墓地。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修建规模不断加大,先后改土坟为砖和水泥结构,并在墓地立造神道碑墓主生平杨泗洪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光绪十五年升任镇标……
[详细] 泗阳汉墓多,尤其三庄汉墓成群,传说有“七七四十九墩”,查实为47处。分布在橡树、三李、夫庙等村,南北长十数里,东面宽六七里,它们成5组分布,均以大墓为中心,大墓的占地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上世纪六十年代,田野考古调查,初步认为这些汉墓群大墓应为泗水国王的王陵,周围的土墩墓为贵族和-的陪葬墓,组成面积大、数量多的王陵区汉墓群。这些汉墓均有规律地分布在一条南北向的轴线上,其南端连接泗水国首邑遗址——城遗址。建国以来,南京博物院、华东文物工作队及各市县文物考古专家对江苏境内的汉墓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发掘了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扬州高邮神居山广陵王墓、邗江县甘泉二号汉墓等在内的大量汉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基本弄清了楚和广陵等封国的汉墓型制、丧葬礼俗、文物内涵及文化面貌。但对泗水国,因文献记载简……
[详细] 宿迁市菩提寺(“菩提”意为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位于市嶂山森林公园境内,总面积50亩。寺庙四周柏青松翠,鸟语花香,依山傍水,景色迷人,是发展旅游业和弘扬佛教文化的人间佳境。菩提寺前身为一个私人寺庙,几经风雨,多年失修,抗战时毁于战火,现菩提寺为恢复重建,地理位置在原址西侧。该寺院规划为三进院。目前,一期主体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以及附属水道、月牙湖两侧道路已经完工。二期藏经楼在建。步入第一进殿——天王殿,可见三扇朱红大门,本意为“三门解脱”。殿前供奉弥勒菩萨。二进主殿为“大雄宝殿”。内供三尊金身大佛,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东侧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宝殿后方设“海岛观音”壁塑。壁塑的外两侧,左边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右边是骑青狮……
[详细] 梵音寺远近闻名的梵音寺坐落在泗阳县城黄河故道南岸,占地约三亩,前面是苹果园,后有绿色林带,寺院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从人民南路右拐沿着佛源路向西不到二百米,便到了梵音寺。梵音寺前身为观音庵,始建于清初,原址在京杭大运河北岸众兴镇北门内,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观音庵前后大殿仅存各三间土墙草苫庙宇,东西寮房还有几间,全是柴草房,殿内放置二十几尊菩萨。据当地老人回忆,从蔡和尚到方玉、圣意已历经五、六代传人。文革期间,观音庵内大小菩萨被造反派全部砸烂,方玉、广圣等僧人由街道居委会当五保户养起来。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但观音庵的原址土地先后被周围居民大部分占用,仅剩不到30平方米的三间草殿,破烂不堪,信众稀少,香火冷落。一九九○年后,庵事由扬州祗陀林……
[详细] 万北遗址位于沭阳县城北15公里,东距老沭河约2公里,现属淮阴市沭阳县万匹乡万北村。1987年春南京博物院和淮阴市博物馆在沭阳考古普查中发现。遗址范围高出四周地表约2米,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1987年至1988年南京博物院、淮阴市博物馆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试掘和两期正式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较厚,一般达3.5米左右,遗址包括有墓葬和灰坑。按时间阶段的变化,该遗址文化堆积自下而上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存,还有商代晚期墓葬。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为距今6540年左右。陶系以桔红色的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主要出土器物为泥质陶钵和夹砂陶罐,以釜、罐为主要炊器,以手制为主,生产工具中石器少见,而渔猎用的骨器特别丰富,并有……
[详细] 泗阳夫子庙有两奇:一奇是其它地方的夫子庙都在城里,唯独泗阳夫子庙在县城北三十多里的颜家岗;二奇是其它地方的夫子庙供奉的都是孔子木牌位,唯独泗阳夫子庙供奉的是孔子装金塑像。 原来,泗阳夫子庙也建在县城。明朝嘉靖九年(1530),皇帝根据文渊阁大学士张聪的上 书,颁下一道圣旨,要把天下夫子庙神像统统撤掉,改换木牌位,就连学馆和私塾里也不准供圣像。理由是塑像不规范,易损坏,且脱釉,有渎圣容。 当时颜家岗有个老秀才朱勋,在家办个私塾。是个最敬重孔子的老先生。这晚他点起油灯,到了书房的圣像前,正待点香烛拜圣像,一看不禁大吃一惊:“是哪个调皮学生把圣像的脸用墨水涂黑了?”再一细看,孔圣人的脸上竟淌起汗来。“哦,怪不得,我好久没有进城朝圣了,莫非是他老人家怪罪于我?……” 第二天一大早,朱勋骑上毛驴进城去……
[详细] 天后宫整体建筑原前后两幢,临街面(骡马街)的叫前庙。前庙东壁砖雕“河清”,西壁砖雕“海晏”;“河清”、“海晏”,乃预祝“天下太平”之意。主体建筑称后殿,规模宏敞,殿宇辉煌。建造时,设计、用料、施工一应皆为外地人,特别是建筑艺术,雕梁画栋,砖雕石刻,小瓦飞檐,都融合了闽南文化的因素。传说大庙落成,人们膜拜三天,可谓盛极一时。天后宫又称天妃宫,祭祀的神像,相传为宋代福建莆田湄州林氏女,名默,她是掌管海上航运的海神,好善乐施,常只身抢救海难渔民,援助渔业,功德无量,是沿海地区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90年)统一台湾时,据说,因此神显圣助阵,神号便由天妃晋封天后,闽商把他们会馆建成天后宫,反映了他们的尊祟信仰和争夺市场的乡土凝聚力量,同时也寄托了他们牵车服贾、远客他乡、祈求神佑、经……
[详细] 关坝台俗称“宿关”,实为“宿迁三关”之“东关”。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关口居委会。“宿关”明代始设,“坐落宿迁县西黄河堤岸之上”。清康熙年间中河开通,黄运分立后,宿迁设“三关”,即“上关”、“西关”和“东关”。上关位于宿迁城南门外,东关即现在的关坝台,西关即原设于黄河大堤之上的宿关。三关之“上关”居两关之中,距两关各二里。东西二关过往货船“经丁役扦量见数,核明应征契税钱粮,发给印签。”货主凭印签赴上关缴纳钱粮,并发给票据。而后货主反关凭据验放。应征税银不足一两者,东西二关可直接收取,但必须每日汇缴上关。宿关原属淮徐道兼管,雍正五年“奉旨交与年希尧兼管。”年希尧时任淮关的总管,从此宿关归淮关所管,属淮关的分支机构。明代中国有八大钞关,其中有七关设在运河之上,淮关是八大钞关之一,组织机构庞大,……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