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旅游

宿迁市文物古迹介绍

泗阳生态公园
  泗阳县按照“生态型、园林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目标定位,着力打造以水和森林为主题的生态式环保型环城森林公园。生态公园位于该县政府办公区北侧,与县政府办公大楼隔鞍山路相望,西靠繁荣路,东侧和北侧与北外环路接壤形成弧形断面。公园占地404亩,其中水面130亩,绿地面积200余亩,总投资约2000余万元。公园设计主要以“自然型、森林式”为主导意向,以高大乔木、乡土树种、古树名木作为森林湿地公园的植物框架,配以园路、建筑小品、休闲座椅为点缀,建成一个以植物造景为主的,以园路、小品为烘托的自然空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与休闲相结合的生态理念。目前,人工湖体、7座巩形景观桥、4座观水平台、驳岸砌筑、景观大道、游路、景观绿化工作已全部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供市民游玩、休闲。……[详细]
下草湾人遗址
  下草湾人遗址位于泗洪县双沟镇东南八公里处。南临淮河,东滨洪泽湖,是河湖间的岗岭地带,海拔44.4米。由于滨湖湾,且有广泛的水草资源,故称“下草湾”。下草湾地层被称为“下草湾高岭土地层”。是地质年代中新世的典型地层,故地质专家把同类地层统一命名为“下草湾系”。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杨中健教授在下草湾发现一段人类股骨化石,经研究确定为旧石器时代的智能人,被命名为下草湾人,距今4—5万年,为江苏省首次发现的人类化石。1981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下草湾东南一公里的火石岭发现与下草湾新人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出土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详细]
吴苓生烈士墓
  吴苓生,字松仙,曾用名吴丽石。沭阳县颜集镇人。生于1899年。1920年在北京汇文大学读书,曾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2月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过哈尔滨特委书记、中共北满地委书记、中共东北三省特派员、中共满州党委组织部长、山东省委书记等职。1930年由于叛徒出卖,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济南。1962年,沭阳县委将烈士迁入县烈士陵园,并立碑以作纪念。吴苓生烈士墓为圆形,水泥构造,墓台四方形,四周有短墙围护,墓前树碑石一块,高4米,宽1.3米,正面镌刻着“吴苓生烈士墓”,背面为碑文。……[详细]
凌城遗址
  凌城8公里的史集1公里。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长约300米,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1962年由南京博物院尹焕章等在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2011年被列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7年4月份开始,南京博物院联合宿迁市博物馆、泗阳县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勘探发掘,至9月底结束,历时五个多月。发掘面积1700多平方米,发现古城墙和城内瓦片堆积,出土板瓦、筒瓦、瓦当、花纹砖、陶罐、瓷碗等器物标本和大量陶瓦片,初步判断为距今2000多年汉代诸侯国泗水国的都邑凌城古遗址,为研究凌城古城布局、城墙构造、汉代诸侯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详细]
宿迁大王庙
  位于东关口运河西岸。该庙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占地1300平方米左右。整体建筑座西朝东,面对京杭大运河。院内有山门3间,中间为通道,两边为耳房。主殿3间,面阔12米,进深7.8米,脊高7米。正殿北有观音殿3间、南有客堂和居室4间。正殿内南墙上镶有石碑2块,一块刻清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亲临宿迁视察河防时的口谕内容。另一块刻有清朝河道总督靳辅曾孙,时松江府押运通判靳光寰,路过宿迁时肃拜庙内靳辅神像时的感慨之言。北墙上镶嵌的石碑,记载的是清乾隆岁次甲申秋时,漕运松江帮、海宁帮、江淮帮及宿迁当地信众捐献款、物修大王庙的具体情况。……[详细]
新盛街古墓群
  新盛街位于幸福路东、马陵路南、洪泽湖路北,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宿迁市仅剩的和保存较为完整的老街区。为配合新盛街城市改造,从2017年3月底,南京博物院联合宿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清理古墓葬11座,其中1座砖室墓,其余均为土坑墓。出土器物20余件,主要为陶器、瓷器、铜钱以及少量银质饰品。墓葬时代分汉代和宋元明清时期两个历史阶段。通过此次发掘,初步掌握了该地区文化层和墓葬分布情况,为后期深入开展整个新盛街片区历史研究和保护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详细]
古汴河文化遗址
  古汴河文化遗址古汴河,在隋大业元年开凿,有北汴、南汴之分,泗洪古汴河属南汴河的一段,在南汴河的下游,当时也称通济渠、汴水、汴渠。全长650公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经泗洪至盱眙入淮河。通济渠连接了黄河和淮河,贯通了西安到扬州,作为当时最大的交通动脉。历隋唐至金元八朝代,通航720年,之后黄河经常泛滥,泥沙淤堵,至元代湮塞。通济渠泗洪段全长31公里,保存最为完整,沿岸古迹有青阳镇唐宋时期的花园遗址、隋代麻胡城遗址、陈圩乡的清代城北井等。2009年与大运河文化遗址-在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详细]
泗洪涧北遗址
  涧北遗址,位于泗洪县魏营乡涧北村南。2009年8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由东西两个墩子组成,大墩在东,小墩在西,东墩高于地面2米左右,西墩略低,两墩紧密相连,结合部有一条南北向的水沟。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地表可见陶片、鬲足、鼎足、陶纺轮等文物标本。纹饰有细绳纹、指捺纹等。局部文化层厚约2.5米左右,遗址上部为商周文化层,下部为新石器文化层,是淮河流域保存较好的人类居住遗址,对研究新石器时期苏北聚落址的分布,淮河流域地区文明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详细]
泗洪赵庄遗址
  赵庄遗址位于泗洪县城西北15公里的梅花乡赵庄村,南距淮河约40公里。遗址东有重岗山,南有古河道,东北部地表平坦,西北部有一被圩沟环绕的高约3米的土墩,俗称“龟墩”,墩体为商周遗存,地平以下为新石器时代遗存。遗址面积约lO万平方米。1962年发现,1982年南京博物院进行发掘,面积225平方米,遗址主要堆积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西周文化地层,并有少量商代早期地层。大汶口文化遗存,包括房基、灰坑和墓葬。房基4座,均为平地建筑,平面有矩形和椭圆形,有细砂土居住面;墓葬10座,有合葬墓,单人墓及瓮棺葬,葬式有侧身屈肢和仰身直肢两种,出土的器物较丰富,陶鬶、杯、豆、盆、鼎和背壶都明显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的特征。西周文化遗存,发现房基3座,平面近方形或曲尺形,居住面铺细砂,并混杂小卵石、砂礓及虾壳层……[详细]
泗洪浮山堰遗址
  浮山堰遗址,位于泗洪县泗河乡潼河村南,现存的部分在淮河的河床上。清光绪《泗虹合志》记载:梁天监十一年(514),梁武帝在淮河上修筑长达4.5公里的浮山堰,以抗拒北魏入侵,灌寿阳《梁书》记载:浮山堰工程浩大,动用20万人,历时两年。堰长9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遗址现存长约300米,黄土夯筑,宽15-50米,高约4米左右,出土铜箭头、铁剑等。堰的剖面是夯土层,现残存的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浮山堰遗址对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战争和军事设施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详细]
皂河龙王庙
  皂河龙王庙在宿迁市西北皂河镇南,紧靠古大运河,西临黄河故道。龙王庙建于清康熙间(1662一1722),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1983年修复。龙王庙由南至北是禅门、钟楼、鼓楼、御碑亭、怡殿、东廊房、西廊房、大王庙、灵关殿、东滚龙脊、西滚龙脊、大禹王庙、东宫、西宫等,均按北京清代官式建造,内亦有清代官式彩画。 庙的四周筑围墙,有三进院子,在灵关殿和大禹庙之间还有围3米多、高10多米的大柏树。御碑亭内乾隆御碑,刻有4个不同年代的乾隆御笔碑文。……[详细]
埠子镇砖室墓
  埠子镇砖室墓,位于宿城区埠子镇新街口以东100多米处。该墓为带墓道券顶砖室墓,墓葬平面略呈“甲”字形,青砖所砌,双层拱形券顶,砖缝间均参杂陶片加固,东部保存较好,西部遭到破坏,可能是盗扰所致。墓道为长斜坡状,坡度约30°。墓门用青砖顺砌,上部遭到破坏,向墓室方向倾斜,残存15层,宽1米,厚0.15米,高0.6米。所用墓砖尺寸为长28—30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判断,该墓时代为东汉时期,为研究宿迁汉代丧葬习俗提供宝贵的资料。……[详细]
宿城区实验小学古墓群
  宿城区实验小学位于幸福路西、黄河路东、洪泽湖路北。2016年2月,为配合宿城区实验小学北校区工程建设,宿迁市博物馆对该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共清理了28座墓葬,2座时代为明清时期,其余均为汉墓。发掘出土的遗物以陶器为主,另外还有少量铜器和瓷器。陶器中灰陶占绝大多数,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器物纹饰多以素面为主,少量有绳纹-纹。器形主要有罐、壶、盒、鼎、钫、熏等。此次发掘的古墓葬群对于研究宿迁地区汉代及明清时期中小型墓葬制度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详细]
宿迁耶稣堂
  耶稣堂,始建于1925年,是牧师程彭云筹资所建。为城区所建教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底上两层可容纳600人左右。该教堂建成后,宿迁教会和美国教会开始分治,并成立了“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该教堂的建成在宿迁教会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座建筑是典型的西式教会建筑,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其造型十分别致,顶呈十字形砖木结构,粗看共四个立面完全一致,细看却有细微变化,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专家认为,这种形制的建筑,江苏省内仅有2—3处,具有保护价值。2006年6月5日,宿迁耶稣堂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双沟遗址
  双沟遗址位于泗洪双沟镇双沟老酒厂内,东临中大街,南近淮河。2017年8月,受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并报经省文物局同意,宿迁市博物馆组织对该公司酒厂旧址部分地块进行考古勘探。发现了一处砖石建筑遗址,采集到瓷片、砖块、瓦片、陶片(砂缸胎)、玻璃瓶等。初步判断该建筑遗迹当为明晚期或清早期。该遗迹与文献记载的“双沟酒业始创于1732年(清雍正十年)”相吻合,有可能是双沟酒厂的前身全德槽坊旧址,对研究双沟酒厂历史、开展工业遗址保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