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丽水市旅游

丽水市文物古迹介绍

永和桥(安仁廊桥)
  安仁永和桥位于龙泉市安仁镇境内,距市区25公里,是浙江省保存最好最长的廊桥。该桥为木石结构的廊屋桥,长125.7米,宽7.5米,高13米,有廊屋42间,其下用条石砌筑石墩5座,桥墩间最大跨度为18米。南向有分水雁翅,墩上木梁双向平衡展出,逐层加距伸出,纵铺桥面。桥梁采用筒支、悬臂结合式的建筑方法,桥屋雕梁画栋,飞檐雕梁画栋,斗拱层叠,桥内设栏杆、木凳。原名“永宁桥”,因安仁三坊村民并不安宁,曾发生过械斗,知县出面调解,三场村民以团结和好为重,共同筹资加固修建,故更名“永和”。其工艺精湛,别具匠心,有一定科研价值。全桥2台、3墩、4孔,净跨16.9,17.1,18.4米不等,系木石结构,简支悬臂结合,墩、台用条石干砌,顶部有纵横联搭叠木7层,层层挑出,构成悬臂,挤跨用巨松,每孔9根,上覆用硬木……[详细]
黄帝祠宇
  黄帝祠宇是仙都景区的灵魂,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位于鼎湖峰右侧,步虚山山脚,中间由练金溪相隔。该建筑具有盛唐风格,气势恢宏。黄帝祠宇再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始祖黄帝的神采,重叙了充满神奇魅力的遥远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黄帝祠宇的重新建成,使仙都风景名胜区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每年这里都隆重举行大型祭祀黄帝典礼。背景知识:黄帝祠宇的前身称为缙云堂,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咸康年间(公元326-342年)。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后,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改名黄帝祠宇,由著名小篆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撰额。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56年),朝廷下旨改为玉虚宫。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详细]
梅源梯田
  梅源梯田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为一处自然景点,位于云和县崇头镇,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丽龙一级公路12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级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摄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摄,12公里处的吴坪村和18公里处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摄点,该景点拍摄线路长,可以容纳大量旅游者。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模较大处垂直高度达500米,横向伸延3000多米,纵向延伸1500余米。梅源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壮观,气势恢弘,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形成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具有面积大、线条好、形状美、立体感强等特点。周围环境优美,山、水、梯田、村庄-地融为一体,在晴朗的条件下,阳光的反衬还会呈现出美丽……[详细]
詹宝兄弟牌坊
  詹宝兄弟牌坊(含市口进士牌坊)年代:明位于西屏镇城东下马街。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詹宝,字天球,明弘治丙辰(1496年)科进士,授新昌令。牌坊仿木石结构,四柱五楼,歇山顶。通高8.52米,通面宽6.90米,以青石雕刻而成。用斗栱承托,正楼用九踩三昂。次间、夹楼用七踩三昂。立柱石两端有8个神态各异、形象逼真的狮子。阑额、龙门枋、普柏枋上有人物、双狮戏球、鹤、麒麟、花卉等浮雕图案。牌坊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为旌表弘治乙卯科乡进士包杰而立。仿木青石结构,四柱三间五楼,通面阔6.20米,明间3.32米,次间1.44米,高8.28米。石柱为抹角方柱,明间柱高5米,次间柱高4米。明间平板枋刻“乙卯科乡进士包杰”字样,正楼石匾刻“世显”字样,明、次间额枋镂雕各式动物、花草图案,内容丰富,雕……[详细]
缙云县革命烈士陵园
  缙云县是革命老区县,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缙云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为了宣传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褒扬革命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县政府于1981年兴建了金山烈士陵园,2006年12月更名为革命烈士陵园。缙云县革命烈士陵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包括牌坊式门庭、纪念碑、纪念馆、墓园和纪念亭。纪念碑高12米,宽2.4米×2米,纪念碑底座两侧刻有319名烈士名录。纪念碑右侧下方,建有烈士纪念亭。纪念馆共有三层,总面积约663平方米。第一层为接待室,第二层为会议与展示厅,第三层也为展示厅。展示厅主要内容为:内容简介、人物介绍、实物展示、历史全貌(包括历次战斗、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详细]
安岱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
  松阳县安岱后苏维埃旧址1935年5月,刘英、粟裕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来到我县安岱后、枫坪、小吉一带,并以此为根据点,与当地的革命青年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等人开辟了浙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浙西南特委(丽水市委前身)、浙西南军分区(丽水军分区前身);成立竹溪区委和根据地内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竹溪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根据地内的第一支人民游击队——松遂龙游击队;成立了第一支正规部队——红军挺进师第十五支队,后改为第五纵队,粟裕称这支部队是由浙西南地区领导干部、党员、进步青年组织的第一支人民子弟兵。农民领袖“三巨头”——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为保卫红色政权、保卫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热土上浴血奋战,为革命流尽最后的一滴血,粟裕称他们“不愧是浙西南革命史上的光荣代表”。松阳在浙西南……[详细]
中共缙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中共缙云县委一大会址在壶镇镇高潮村赵氏宗祠。该宗祠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024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三进两院式砖木结构。正立面两侧分设五花山墙,门厅五开间,明次间抬梁式四柱七檩,梢间设看楼连通两侧厢楼。中厅两侧分设山墙,三开间,抬梁式四柱七檩。门厅、中厅是建筑精华所在,梁架用材粗大,装饰精致考究,牛腿雕刻人物、动物等图案,形象逼真。上厅为七开间,四柱八檩,装饰较简素。当年中共缙云县第一次党代会就在上厅神橱旁举行。1927年11月,中共缙云党组织在燕翼小学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了中共缙云县特别支部,直属浙江省委领导。1928年9月,全县24个党支部推荐的40余名党员在燕翼小学召开中国共产党缙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缙云县委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缙云县委,并以小学为县委机关驻地,直至19……[详细]
独峰书院
  独峰书院,坐落在浙江省缙云县的倪翁洞景区内,位于好山山麓,面临好溪(练溪),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的纪念地。元《仙都志》`明《处州府志》等书载:独峰书院在练金溪西,正对独峰。宋淳熙壬寅(1182),晦庵朱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唐仲友)未报,八月二十二日巡历到缙云县,倘徉于仙都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之语。同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坊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朱熹离开后,他的学生建读书堂于仙都岩。宝庆三年(1228),在青田进士叶嗣昌提议下,人们在鼎湖峰对面的伏虎岩下创建礼殿,作为讲贯之所,以示纪念。咸淳丁卯(1267)缙云进士户部尚书潜说友拨款扩建,名为独峰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缙云知县何乃容改址在好山脚下的“晦庵先生弥节于此”之处……[详细]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位于城东南约3公里的芳野村中,芳野原名坊下,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分校设此,村名改为“芳野”一直沿用至今。分校旧址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3千余平方米,建筑共二进,二进间有天井、两侧厢房,一进与两侧厢房及伙房均为二层,二进为三层。中西合璧式建筑。该屋系芳野村绅士曾水清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所建,故名“曾家大屋”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浙江大学被迫内迁,1939年秋,在龙泉开办了分校,该屋即为龙泉分校旧址。分校当年设有文、理、工、农、师五个学院。还设有附属小学一所。有著名的教授30余名,全校学生近1000余地人。浙大龙泉分校除了坚持教课外,还开展了各项学术活动,至1945年冬迁归杭州总部,前后历时七年,浙大分校在此不仅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详细]
景宁孔庙
  景宁孔庙位于景宁县鹤溪镇,年代为清。景宁孔庙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于县城西北里余,呈对称式结构,占地990平方米。后几经迁建至现在的地方,距今已有564年。在近现代史中,景宁孔庙曾灾难重重、几经风雨。2009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修缮孔庙。遵循历史文化记载,结合原来孔庙风貌,精心设计与施工。从2010年10月28日开工,筹建修复了义路、礼门、棂星门(照壁)、泮池、状元桥、东西庑(厢房)、大成门和大成殿等建筑。并将发掘出土或者保存的古代文物归位安置。工程历时一年,至2011年竣工。景宁孔庙修茸一新,矗立在鹤溪街头,朝晖夕照,红墙青瓦,雕栏画栋,气宇轩昂。背负石印青山,胸怀沐鹤之溪,与鹤溪古城、小街楼肆等浑然一体,熠熠生辉,再现古鹤溪之物泽天华。景宁孔庙是丽水市范围内唯一一座……[详细]
徐仰山故居及徐氏祠堂
  徐氏家族是源底村旺族,迄今已有23代子孙,700多年历史,出现过徐仰山、徐敬五等众多爱国志士,令后人怀念、瞻仰。在徐氏祠堂,“敦本惟源”四个大字正立中间,两边书有“继祖宗一派传真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字样,“克勤克俭,惟读惟耕”成为徐氏祖训,也是徐氏族人安身立命之本。徐氏先民早先靠贩卖木材起家,经几代人辛苦经营、克勤克俭,才日渐发展致富,成为源底村的旺族,但是物质的丰饶并没有改变徐氏族人的初衷,反而还保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家族子弟勤学苦读,争做有志之士。辛亥革命志士徐仰山故居石柱上有一幅对联,“欲高门第须与善,要好儿孙即读书”。徐氏的古宅正门多有“东海旧家”“山辉川媚”“山水文章”“月山拱秀”等题字,不仅表达了徐氏家族对文化精神的完美诉求与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更表达其对子……[详细]
32、三岩寺
三岩寺
  三岩寺位于巨溪乡境内,离丽水市西部44公里,与著名景区东西岩为邻。该山雄伟峻峭,站在山巅,一览众山小,俯瞰四周错落群山,碧绿滴翠;迎云起雾涌,清凉袭人,心旷神怡。民国《宣平县志》载:“三岩在县东七十里,符岩(天师楼)之左,壁立千仞,山腰有洞,深五丈余,广亦如之,居民立胡公祀之。”胡公洞又称红军洞。进得洞中,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同志题写的“三岩寺红军烈士纪念碑”赫然而立。1930年9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浙西三纵队指挥部扎营此洞。碑的背面,记载了当时红军的活动经过。三岩寺边上有马腰峰,爬上马腰峰,竟倒吸了一口冷气:马腰的一侧,竟是刀削般的百丈深渊,深渊的一角,有两岩山夹一沟,既狭又深还长。而在沟一侧竖立着的,竟是那面赭色的,高152米,宽400余米的擎天大旗。另外还有天师楼、大旗擎天、……[详细]
云和王家祠堂
  云和县城司前巷的王家祠堂,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云和王氏传至第十二代祖王挺、王严兄弟时,人丁渐旺,家底殷实,弟王严出资建造了云和最早的街道——浮云街(现解放街老街段),街道长470余丈。元延祐元年(1314),兄王挺出资建造了王家祠堂。明宣德元年(1426),王海澄出资扩建了王家祠堂。明嘉靖年间,云广兵巡王一卿捐资扩建,如今祠堂西首仍保留着王一卿故居。清咸丰五年(1855年),王氏族人对祠堂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祠堂主要梁架构件留至今日。清咸丰八年(1858)、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两度转战云和,王家祠堂遭受一些损坏,族人又进行过一次较大修缮。王家祠堂是族人开展祭祀活动的场所,祠堂旁边建有戏台,还有宽阔的晒谷场,逢节庆日,云和人常在此举办大型庙会、集市等吉庆……[详细]
梁村河桥
  坐落在莲都区老竹镇梁村西侧约100米处的渥川溪上,是一座三折边单拱石桥,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已有460多年历史,东西走向,全长11.95米,宽1.74米,高3.1米,净跨11米。河桥桥台由块石、卵石混合砌筑,桥拱架呈八字形,斜拱用并列三根扁长条石,拱顶安置桥面石板,折边之间以横锁石联固,桥面分节三列四块石板铺设。桥石板北侧壁刻隶书阳文“嘉靖壬寅年里人梁□造”。河桥是浙南山区常见的八字撑石桥,其特点是桥脚像八字支撑桥面,桥脚上不砌侧墙、填肚,以利于宣泄洪水。这种桥梁适应山区小溪众多、易于暴发山洪的自然条件。据专家称,在莲都区古代八字撑桥梁中,河桥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有山区桥梁代表性。2011年2月14日,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丽水市境内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1……[详细]
仙都摩崖题记
  仙都摩崖题记位于浙江省缙云县仙都风景管理区,分布于初阳山、鼎湖峰、仙水洞、铁城、小赤壁五景点,从唐代延续到近代。现存摩崖石刻和题记120余处。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唐代乾元年(公元758年)间篆书名家李阳冰的“倪翁洞”三字篆书和建中元年的一条游记。宋代摩崖题记有55处。明清题记有32处。民国(公元1912-1949年)时期的题记有15处。当代题记有10处。仙都山是中国道教名山,所以题记内容有不少是和道教有关的。也有游人的题词,体裁包括诗赋和散文。书体有篆、隶、行、楷、草等体。题记作者较出名的有唐代的李阳冰、宋代的沈括、明代的李健、清代的袁枚、民国的楼村和现代的沙孟海等人。仙都摩崖题记延续一千多年,书法品类众多,风格各异,而且有很多精品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因而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不多见的。题记中多次记录了……[详细]
住溪苏维埃政府旧址廖家祠堂
  住溪是我市重点革命老区,这里曾经是中共龙浦县委驻地,早在1934年,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浙西南就扎根于此,开展了影响深远的革命斗争,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县一级苏维埃政府。近年以来,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住溪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对住溪苏维埃政府——廖家祠堂和住溪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张家祠堂进行了修复,并与前不久投资40余万元建成红色文化广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全省、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师生缅怀革命先烈、接受主题教育、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的主要集中地。镇、村积极结合特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参观、瞻仰、考察,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注重利用纪念活动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的重要……[详细]
石仓清代民居群
  建于乾隆年间的“余庆堂”占地3260多平方米,内有9个厅堂,18个天井,立柱552根,有大小房间129间,正房、厢房、偏房自成格局又浑然一体,最多时内住同姓住户60多户200余口。另一建于道光年间的“光裕堂”前后三进,第三进为九间六客轩;天井四周走廊可置放24张八仙桌宴请宾客。集居住、观赏于一体,别具风情。:石仓清代民居群距松阳县城25公里的石仓源,分为上下排茶村、后宅、蔡宅、下宅街、山边村。次第布列鳞鳞大厦18幢,每幢大宅都有堂号,如余庆堂、福善堂、敦睦堂、善继堂、怀德堂等。厅堂题额多重耕崇学、彰善瘴恶,不乏书法力作。大厅内神龛保留完好,除夕、新年隆重的祭祖仪式一如以往。地址: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类型:历史建筑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详细]
龙现吴氏旧宅(含家庙、宗祠)
  龙现吴氏旧宅(含家庙、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近代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旧宅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布局为两进一照壁,并设厢房,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032平方米。门楼为八字形,立面为巴洛克风格。宅楼,五间三层,进深十三檩,两侧厢房各为六间两弄二层楼。 家庙位于宗祠北侧,坐东朝西,布局为前后两进,呈“凸”形,总面积476平方米。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九檩,明、次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均施藻井。二进整体为石质构筑,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明间五架梁前后双步。 宗祠位于旧宅北100米,坐东朝西,布局为五间三进,建筑面积501平方米。一进,进深九檩,明间置戏台,歇山顶建筑。天井两侧厢房各一间。二进,进深十一檩,明间五架梁前双步后四步。三进,进深六檩,明间五架梁后单步。宗祠柱……[详细]
仙都石梁桥
  仙都石梁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仙都石梁桥包括板堰石梁桥、鼎湖峰石梁桥、练溪石梁桥三座,均横跨好溪,相距约3公里。板堰石梁桥建于清初,75孔,长115米,宽0.60米,高0.80米;鼎湖峰石梁桥初建于明,修葺历史不详,44孔,长77米,宽0.77米,高0.80米;练溪石梁桥重修于清末民初,81孔,长145米,宽0.78米,高1.40米。结构基本相同,用倒梯形长条石扎入河床直立为桥墩(柱),墩(柱)作成燕尾榫状(燕尾榫上游小,下游大),上扣铺桥石板(梁),在桥墩(柱)下游用条石斜向支顶,根据桥宽不同或视取材难易等情况,桥墩(柱)分单柱和双柱并立两种。石材多用地产青石。仙都石梁桥是一种古老的桥梁形式,古谓“过水明梁”,比较适合山溪河床较宽、常水位浅、洪水期……[详细]
阜山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距县城约25公里的阜山乡周宅村,是一座三通四围的四合院。前筑戏台,中是大厅,后是迎龙书院,柱子上,贴着对联,多有寄厚望于后代子孙能大有作为,光宗耀祖等之意,可谓千秋佳句,脍炙人口。在这里能见到古祠内的雕刻精美的木雕等和传统的房屋走廊等,有一种清雅、幽静之感,也有传统宗祠的韵味。宗祠内保存着完好的周氏族谱,记载着历代周氏人。周氏人家于宋高宗年代搬至阜山居住,于11代时修建了周氏宗祠,在宗祠内盖了迎龙书院,供子女读书学习,以激励家族人更加勤奋的学习。在周氏家族中历来文人辈出,直至现在,阜山姓周人氏中有周松波等两位比较突出的博士生。周氏宗祠始建于宋朝,康熙53年重建,后又经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被烧毁,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等。近年来,为重修周氏宗祠和迎龙书院,通过华侨集资178万,于06年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