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黄山市旅游

黄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61、贞一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一堂
  贞一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渚口村。始建于明,1673年重建,1910年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67平方米。徽州民国第一祠,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大门两侧有黟县青石鼓一对,雕饰有龙凤呈祥、隐瞒送子等图案。进门为前进,左右两厢,中为通道。过天井即为正厅,正厅有108根立柱支撑,规模宏大,是春秋二祭和举行庆典的场所。后进有东西天池各一,天池四周石柱和栏板上,均刻有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案,如鲤鱼喷月、雁落荷花、松鹤延年、松柏长青等,雕刻精细。过天池为享堂,是供奉诸口倪氏祖宗神位之所。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贞一堂位于祁门县渚口乡渚口村内,是渚口倪氏贞一支派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进七开间的大祠堂。贞一堂始建于明,清兵入关后,……[详细]
舒余庆堂
  余庆堂黟县屏山村建于1600年前后(明万历年间),占地480平方米。大门朝南,正面是水平型高墙。用水磨砖砌成的双柱三楼大型贴墙牌坊,高约10米,砖柱宽50厘米,呈梭形。月梁砖雕细致精美,简朴大方。两层楼檐,层层挑起,承以斗拱,整个牌坊造型的主从、疏密,互为拱托比衬,相得益彰。高大的石库门坊里,是方砖铺面的厚实大门,方砖衔接处,全部用铁皮压缝,成斜方格形,每块砖中央都钉有圆头大钉,显得宏伟庄严。祠堂分下厅、中厅、后厅三进,布局得体,梁柱雄伟,主要构造全用银杏木构造。大柱直径0.4米,梭形,柱础为覆盆形,衬有梓木板。月梁硕大,略呈梭形。梁头柱间挑木,均以斗拱承托,丁头拱却搂有卷心花饰,梁下替木,细楼精雕。脊瓜柱下的平盘斗为仰张莲瓣,脊瓜柱两侧叉手,深雕成卷手纹。梁架突出。形似彩带,颇具宋代结构式……[详细]
黟县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矗立在黟县奕村,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重修于清朝。整个祠堂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布局独具匠心,显示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外有小院,进入后方为大门,且为圆洞门,洞内是大院,院中央地面上用碎石镶嵌着一个巨大的风水八卦图,很是奇特。上几级台阶,便是一个长20米宽8米的平台,全由“黟县青”铺成。再上两级台阶,就是祠堂门楼,门楼飞檐翘角,屋脊上有龙、凤、麒麟等异兽石雕,栩栩如生。祠堂内部十二根圆形木柱顶天立地,十二扇屏风门整齐排列,别具一格,为黟县古祠堂之罕见,置身其中,恍若隔世,墙根上新鲜的苔痕泛着淡淡绿,似时光流转的印记,穿透天井的依然是那片远古的天空。历史源远流长,它在无数个晨曦中醒来、又在无数次日落中沉寂,……[详细]
北岸廊桥
  位于北岸镇杭徽公路右侧300米处,有二条小路沿着小溪通向廊桥。建于徽州歙县北岸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桥大概是徽州廊桥中造型最为别致也最为壮观的一座,它建于清代中叶。该廊桥系3孔石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廊为砖木结构,高约5米。东西两面长廊墙体装饰各有千秋:其东侧廊墙上辟有8个大型方窗,窗花均以砖砌成龟纹或梅花纹图案;其西侧廊墙则辟8个花窗,窗孔镂空造型为满月为古瓶为树叶为葫芦。跨河南北两端廊墙开有对称大门,均有厚木巨门可以开关,南端门额书“乡贤里”,侧书“西流毓秀”四字,北端门额书“谦庵旧址”。长廊内分11间,沿墙均置坐凳,只有北端第二间的西侧凭窗外置“美人靠”,当然是有别于其他坐凳之人的乡绅贵人的雅座了。门票·开放时间:20元。交通:乘歙县往深渡、杭州方向的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美食……[详细]
梓坞祠堂
  坞祠堂明休宁县板桥乡该祠堂为“梓里思昭公之家庙”。该祠堂是休宁保存较为完整的祠堂,是研究明代徽州雕刻及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梓坞祠堂时代为明,位于休宁县板桥乡。该祠堂为“梓里思昭公之家庙”。三进三开间,通进深30米,通面阔15米,总面积450平方米,前后三进依次为“敬德堂”、“享堂”、“寝楼”。该房用料颇大。轩顶、象鼻梁、平盘斗等处都有精致的花雕,梁回为拾梁式,梁柱间采用雀替承托,梁枋由青石方柱承托,门楼砖雕十分精致。梓坞宋氏祠堂,建筑于明代,距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从外面看,祠堂墙面青砖砌筑,白灰粉刷,屋顶黑瓦铺盖,飞檐翘角。走进祠堂大门,但见石板平铺、厅堂宽敞、天井明亮;只见柱子耸立、巨梁横陈、构件精美。梓坞村党支部书记宋发根告诉我们,做祠堂的方形石柱都是先人们用传统的滚木运输至此。梓……[详细]
北岸吴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该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歙县北岸村。建于1826年。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三间三进。门厅为五风楼,八字墙须弥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享堂月报梁、金柱粗硕宏大。檐柱前有黟县青石栏,望柱头刻石狮,栏板上镌杭州西湖风景,洗练精致。寝殿台基前立石栏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板相接,寝前栏板刻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于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进后廊天井栏杆,由13方栏板组成,望柱上饰石狮,栏板上刻镌礼器,亦极工丽。下为蓄水池。寝殿右侧墙上置一砖雕神龛,三间殿字式,雕作细腻,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详细]
67、天心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堂
  天心堂位于歙县瞻淇村。建成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住宅。天心堂以布局典雅、雕刻精美著称,现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心堂大门没有花砖门罩,粗扩大方。进大门为门厅,月梁两端置丁头拱,左右为厢房。天井左右为廊,右廊置楼梯。中厅宽敞,两侧厢房较狭。后厅靠边墙留小天井,两侧为廊屋。楼上天井栏杆上置飞来椅,靠背作弧形,高约:米。栏板外侧满布花饰,用靠背柱隔成五间,每间四层。第一层下雕壶门\第二、三层每小格内雕各式花卉图案,第四层雕净瓶荷叶,排列有序。天井栏杆的其它三面,仅在平板上用木条作出方格,上部装扶手。临天井的房窗,方格窗扉,外装花窗栏。天心堂的堂匾为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该天心堂以其布局典型和雕刻精美著称,平面为五间官厅、一屋二井式,这在明代是官宦人家建房特点,室内梭柱、斗拱、……[详细]
黄士陵故居
  黄士陵故居位于黟县碧阳镇,时代为清。在“黟县古民居”中,有一幢名为“旧德邻屋”,它便是晚清杰出的书画家、“黟山派”篆刻创始人黄士陵故居,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已成为众多古民居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实黄士陵故居有两处,除一般人知道的“旧德邻屋”外,在村西还有一幢“大三间”,是黄士陵的诞生处,即“旧宅”。此屋四壁是高高的风火墙,外墙上有砖凸出,上有“外存地六寸”五字,此特征在黄村可谓独一无二。里面前部是天井,后部中间一厅,两边两个房间,楼上亦然,故名。据其后裔介绍,黄士陵从小至青年时代都在这里度过,五十六岁其回归故里,最初也住在这所屋子里,还陈设了从广州带回的全套红木家具,因人多狭促,后来便另筑新屋“旧德邻屋”。乔迁新居后,此“大三间”便借于他人居住。五十年代土改时,由于种……[详细]
吾爱吾庐民宅
  吾爱吾庐是关麓八大家中老大汪令銮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150余年历史。书斋式建筑,门口题额为清末书法家赵之谦所题,典出陶渊明《读山海经》“仲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由门口进入,有一正方形庭院,约四十平方米左右,中有石板甬道直通正厅,四周建有回廊,靠三面墙壁的14根主柱为空嵌暗柱,放眼望去,似悬空而立,这种颇似西北民居的建筑样式,在徽派古民居中却是不多见。回廊通往正厅两侧的仪门,右边柳叶形,左边画帘形,行于其中,如同画中人一般,庭院中设有石桌石几,植有花草,极富情趣。正屋名萱荫庭,二层三间,廊前装有10扇莲花门,以供采光和档风。正厅两面三侧厢房,窗户面朝庭院,一反古民居惯例,又宽又大,四面隔扇皆雕以花纹,使房内十分明亮。厅堂中最值得欣赏的还是藻进彩绘,其图案多为鲤鱼,成群……[详细]
70、尚宾坊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宾坊
  尚宾坊位于黄山市歙县,年代为明。建于1476年。双柱单间三楼,白麻石质。南面额坊镌京闱乡贡进士江衷之门10字,月梁镂鲤鱼纹饰图案,上枋镂双凤朝阳图,栏板镌尚宾二字,北面月梁镂牡丹纹饰图案,额枋镌风云庆会四字,上枋镂双鹤翔云图形。八角柱护斗板八出,栏板上下四出云朵。其转角处用斜拱和枫拱,保存了中国金元时斜拱形制。现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县学宫、今歙县中学大门右侧,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花岗岩石料,双柱单间三楼,开间约3米,高约5米,南面额枋上镌“京闱乡贡进士江衷之门”十字,上枋镂双凤朝阳图,月梁镂鲤鱼纹饰图案;栏板镌“尚宾”二字;北面月梁镌牡丹纹饰图案;额坊镌“风云庆会”四字,上枋镂双鹤翔云图。在建筑结构上,两侧护斗板八出,中间置斜拱和枫拱,为宋、元斗拱制作的典型样式。2012……[详细]
祁门古戏台
  祁门古戏台,在中国戏曲舞台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明清以来各个时期遗存的11座古戏台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及实物例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祁门古戏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0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古戏台主要设置在祠堂内前部,与享堂相对,这是有别于其它地区戏台设置的典型特征之一。戏台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明间为演出区,次间为文、武场乐间,稍间……[详细]
休宁登封桥
  登封桥位于黄山市休宁县,年代为明。登封桥坐落在休宁县,为登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的必经之地。桥亦因此成为吉祥之地,俗谚称登封桥上望一眼,--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桥被洪水冲毁,片石不留,黟县西递村人胡学梓独资重建。民国年间,由县民捐输大米三万斤整修。该桥八墩九孔,桥墩船形,拱孔间距14米,桥长147米,宽8米,高9.5米,两端引桥各长16米,全以青石砌成。桥面平铺条石,两边立有0.9米高的石栏杆,拱圈为半圆形固端拱。桥上昔有亭、庙,今已毁。桥南端有二柱冲天式石牌坊,上 书---登封桥三个大字。桥北端竖有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块,全文为: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2012年,登封……[详细]
罗东舒祠
  在徽州现存的众多古祠堂中,“罗东舒祠”是最著名者之一。它坐落于现在的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它规模宏大,营造精细,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四进院落建筑层层升高“罗东舒祠”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的。罗东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据罗氏族人介绍,罗东舒幼年时期就聪颖过人,成年后,淡泊名利,隐居乡间,以耕作读书为乐。他积德行善,以仁义之心待人,赢得了“黄鲁直之才”和“欧阳永叔之贤“的美誉,当时的学者也都尊敬地称他为东舒先生。对这样一位备受人们爱戴的先祖,罗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据说对他的祭祀仿照曲阜孔庙的礼仪,这在徽州祠堂中是不多见的。“罗东舒祠”坐西朝东,包括照壁、棂星门、前天井、左右两座碑亭、仪门、两……[详细]
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柯氏宗祠)
  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柯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位于黟县柯村乡,是当年皖南苏维埃政府办公所在,总建筑面积367.5平方米,由仪门、享堂、寝堂组成。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端庄古朴。仪门重檐翘角,前檐下设有木栅栏,内设门坊,大门两旁有抱鼓石一对,前后三进,大门前有广场约160平方米。前厅、中厅四周布置有反映当年中共太平中心县委领导农民举行柯村暴-动、创建皖南红色苏区以及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柯村红色苏区休整和向群众发表革命形势演讲的过程。中厅堂上挂有柯村暴-动形势图和太平中心县委组织机构、皖南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简介图。后厅大堂悬挂有方志敏烈士巨幅画像。旧址对面300米处,有当年方志敏居住过并召集皖南苏区政府负责人开会的民居,民居正立面尚有当年红军留下的革命宣传口号“当红军光荣”五个大字,离旧址约……[详细]
黟县韩氏宗祠
  黟县韩氏宗祠位于黟县宏村镇万村,建于明万历年间。进深39米,宽22米,占地约8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祠堂分三进,上厅为三层楼享堂,中厅为把堂,下厅为敞厅,前低后高,两个天井,石板铺地。东西两侧山柱不靠壁,祠前有小塘,俗称“绣球”,整幢祠堂成“扑地狮滚绣球”状。内部斗拱为二跳五踩式,曲梁硕大,呈梭形,脊瓜柱两侧叉手楼有卷心花饰,平盘斗为仰花莲瓣,雕楼精美。天井四周下斗拱,层叠相承,嵯峨多姿,气势壮观。全祠共有99根柱,柱梁为白果、株树制作,历400余年无蜘蛛网,堪称奇异。横枋上挂有“盛世人龙”、“宿德重恩”、“黍山硕望”、“名重一乡”、“寿考维棋”、“内阁中书”等功名匾额,显得富丽堂皇,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各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详细]
黄山摩崖石刻群
  黄山摩崖石刻群黄山摩崖石刻,是黄山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它使神奇险秀的黄山更具灵妙之蕴。黄山风景区园林管理者为弘扬黄山博大精深的文化,保护黄山独特绝伦之瑰宝,对全山摩崖石刻进行普查与描漆出新,并辑录成集。黄山摩崖石刻,或一字,或几字,或数十上百字;或咏赞,或抒怀,或记游……皆凝聚着前人丰厚智慧与突发灵感,凝结着先贤对黄山何以美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概括,令人茅塞顿开,豁然醒悟。在黄山众多题刻中,邹鲁所写最多,达200多字,且字字方正,横平竖直,一丝不苟,可谓是楷书之范本;而行武出身的唐式遵则行书粗犷,青鸾峰壁“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若笔起龙蛇,一波三折,气势一发不可收拾;迎客松边青狮石上,有朴古苍拙汉隶“群峭摩天”,此乃明末清初专习《曹全碑》的书法大家郑谷口手笔……名流荟萃,大家云集,……[详细]
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庙
  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庙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洪坑村。该村是古徽州洪氏家族聚居的主要村落之一,历史悠久,官宦辈出,明清为繁荣期。现该村仍保存有明、清古建筑40余处,进士坊、世科坊、洪氏家庙为其代表性建筑。洪坑牌坊群包括世科坊、进士坊、吴氏贞节坊、吴氏节孝坊四座。进士坊及两贞节坊位村南,跨进出该村入口村道,清代建筑,茶园石砌筑。进士坊为清乾隆二年(1737年)旌表丁巳恩科进士洪本仁而建。两贞节坊系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分别为旌表洪宪韶妻吴氏贞节、洪奕朴妻吴氏节孝而建。世科坊位于村中,原为祠堂门前坊(建筑已毁),该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系旌表洪坑洪氏一支由此至清光绪400年间各科进士。洪氏家庙坐西向东位于对面山脚,与世科坊东西相望,始建于明,现存为清代遗……[详细]
板石潭石刻
  板石潭石刻位于黄山区仙源镇,时代为宋。板石潭摩岩石刻,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在仙源麻川河旁,因河旁有200平方米平面花岗岩石,石旁有深潭供人垂钓,先贤在此游玩时,曾题诗刻文于板石上,故称板石摩岩。现在字迹清晰的诗文尚有5首,如明太平知县刘元凯(又名刘云鹏)诗文曰:“移怀就溪山,鱼鸟来争鸣,呼童分一瓢,化作天边斗。”此石刻今为黄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晦庵手迹”,在永丰乡祥符村狮山。此山有平台石丈余,朱文公(朱熹、号晦庵)过访学士孙觌时,同游狮山,书“秀阴”二字镌刻在平石上。志云:“秀阴”二字勒其上取佳木秀而繁阴之义。“青鸾峰摩崖石刻”在黄山风景区青鸾峰上,石壁上有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唐式遵落款镌刻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个大字,刻字雄俊挺拔,气势非凡,字径6米,为安徽潜山石匠所刻……[详细]
黄山五福庙
  五福庙位于黄山区永丰乡,时代为明清。五福庙为宗教纪念建筑物,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城西50余公里的永丰乡岭下村必吉岭头黄山市黄山区城西50余公里的永丰乡岭下村必吉岭头(必吉岭是历史上泾县至青阳的交通要道)。庙建于元末,民国14年(1925年)永丰乡岭下村苏建芳重修。据乾隆时《太平县志》记载:“元末遭兵乱,神有奇验,苏氏托庇焉。固建庙奉为土主。”因此,每逢节日,当地和周围的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敬神。五福庙,上下四旁均用花岗岩石建造,不用寸木片瓦,故称“石屋”,3间硬山式。庙宽5.55米,深5.2米,檐水高3.25米,脊高4.95米,庙内有圆石柱4根,柱围1.16米,建有神像基座,高0.75米,宽0.9米、长5米的神像“文革”中拆除,石香炉等保存完好。五福庙为全石结构建筑,这在安徽省是极为少见。五福庙被公……[详细]
雄村五石坊
  雄村五石坊包括大中丞坊、四世一品坊、鲍氏墓坊、宗二公墓道坊、余庆堂门坊。五座牌坊在布局、建筑结构、石料选择等方面各有不同,都能体现出它们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但很有历史价值,而且显示出雄村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中丞坊:立在遗址“崇功报德祠”正前方,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坊高13米,宽8.5米,三间三楼四柱式青石牌坊。四世一品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青石牌坊,高11米,宽8米,灰凝石构建,两侧二只雄狮相蹬。鲍氏墓坊:二柱一楼青石墓坊,坊高3米,宽3米,单层墓坊,坊前地面用大块青石板铺设。宗二公墓道坊:二柱二楼青石墓道坊,高7.5米,宽3.5米。余庆堂门坊:坐落在雄村南隅,三间三楼四柱式青石牌坊,坊高13米,宽8.5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