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安庆市旅游

安庆市文物古迹介绍

天柱林氏祠堂
  位于水吼镇天柱村胜利组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民国1924年,公元2005年至2007年由“十德堂”与“九牧堂”两支林氏后裔合资重新修葺。林氏祠堂内的檐口、梁架、栏杆、柱础、龙井等构件,其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构思精巧,深受明清时期古建筑文化之影响,生动地反映出了成熟的徽派建筑的雕刻艺术。祠堂一进设有亭阁式全木结构的戏楼,并在两侧置副台与厢楼;二进为“九牧堂”厅堂,为祭祀、祈福活动场所。在一进与二进之间配一口天井。西边耳房有3扇“哥特式”窗户,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此-议事时改建的。整个建筑设计为二进,轴线取南偏西5度;通面阔25.6米,通进深21米,占地面积达540平方米。在硬山墙面砌四列二级马头墙,穿斗式木构架,白墙灰瓦。……[详细]
张秉文墓
  张秉文墓位于黄甲镇汪河村张家坂组牌坊山,坐西朝东,前临牯牛背水库。麻石墓圹,靠山立碑,文曰:“明显考钟阳张公、妣张门方氏之墓”。文革中,张秉文墓遭到破坏,墓冢被炸,墓地牌坊被拆,墓区石狮、供桌等移往他处。2007年11月,桐城市委、市政府为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专项资金由市文物管理所主持修复了张秉文墓。张秉文,字含之,号钟阳,桐城人。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江西抚州知府、湖广荆湘道、建宁兵巡道、广东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崇祯十二年正月,抗击清军殉难济南城。妻方孟式亦殉节大明湖。事闻,赠太常寺卿,崇祀忠孝祠,载《明史》。清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妻方氏赠一品夫人。济南大明湖立有张公祠。……[详细]
安庆谯楼
  安庆谯楼有600多年的历史,历经4次修葺。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安庆就建有谯楼,后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交战时被毁;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并将其作为知府衙署的望楼;乾隆年间,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移至安庆,谯楼又进行大规模修葺扩建,此后一直作为司署之所。目前保存的双檐楼阁谯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安徽布政使吴坤修牵头修建的。到今年已经历139年的风雨。 谯楼当之无愧地成为安徽建省的标志性建筑.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外,东5米,南约28米至龙门口街,西5米,北2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建筑东侧约16—45米,南侧约237米(至玉琳路),西侧约35米,北侧50米为界。……[详细]
龙潭筹备仓
  龙潭筹备仓,中华民国。位于桐城市新渡镇龙潭村黄畈村民组筹仓小学院内。建筑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两进,面阔各七开间,两进之间两侧设厢房,各三开间,两进与厢房建筑将筹备仓组成四合院。筹备仓大门设在西北前进明间,墙壁上嵌有“保捐碑”1通,“特捐碑”2通,“保捐碑”刻当时各保所捐建仓银元数额,“特捐碑”刻有“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十二月”。筹备仓廊檐环绕,青石柱础,穿斗构架,小瓦覆顶,风格简洁大方,宽敞精致。从筹备仓内“特捐碑”和“保捐碑”所记,民国十二年,当地保、乡绅为筹备稻谷,赈济灾民以及修桥铺路所需而建该仓。龙潭筹备仓建筑规模较大,保存完好,是研究民国时期桐城经济、社会等状况的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详细]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头崖石刻”、“刘源题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组成。现存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300余方。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石面题刻手法,分浅雕(凸起)和沉雕(凹线)两种;题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等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刻体量之大,题幅之多,品味之高,书体之全,堪称“历代诗书艺术石刻博物馆”。为历来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踏迹寻幽之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王安石等名人均……[详细]
朱光潜故居
  朱光潜故居,位于桐城中学西隅,原有专石结构房屋三间,两坡屋顶,青砖墙壁。抗战期间,美学宗师朱光潜曾在此居住。朱光潜(1897--1986),系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美学大师,同时又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朱先生学贯东西,知识渊博,造诣精深,尤以他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严谨的学风,为世人树立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光辉形象。朱先生生前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中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委员和顾问、北京大学一级教授。700余万字的著作,由安徽省出版社出版成煌煌20巨册《朱光潜全集》传世。……[详细]
87、半山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山阁
  半山阁,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曾在桐城中学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当代古建筑专家单七元、罗哲文、郑孝燮曾对其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大加赞赏,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吴汝纶,字挚甫,一字挚父,清代安徽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进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了名校桐城中学。吴汝纶生前曾刊刻《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殁后一年,其子吴闿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挚甫诗集》及点勘古籍多种行世……[详细]
天柱山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天柱山镇茶庄村上冲组,座落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南大门处,原称马祖庵,源于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名。庵基始建于明万历25年(1597年),由桐城进士吴应宾、怀宁户都郎阮自华二人捐资营造。万历27年(1599年),上命中使御赐藏经,诏改马祖庵为佛光寺,寺名沿用至今。明末至清代咸丰年间,佛光寺屡遭兵燹,后重建数次。20世纪90年代寺殿建设开始走上规模化、正规化。现有建筑依山势呈梯状布局。中轴线取东西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轴线以东建有回廊及寮房。山门建成三滳水牌坊式,天王殿、大雄宝殿一律使用琉璃歇山顶,整个殿宇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重建后的佛光寺已成为天柱山南大门一处新的景点。……[详细]
黄家堰遗址
  黄家堰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位于望江县新桥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墓葬区和居住区。省考古所1997年发掘1200平方米,发现了 50多座墓葬,皆为东北—西南向。还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陶器有鼎、豆、壶;石器有斧、铲、锛、凿;玉器有璜、玦、镯等。尤其是玉器质地精良、晶莹剔透。从出土器物的造型、纹饰等风格看,该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5000年左右。保护范围:基点至东南200米,至东北500米到码头河河坝,至西南270米到寨山西南角,至西北120米(基点坐标:N:30°017442,E:116°31368)。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50米。……[详细]
白云崖石刻
  白云崖又称虎头崖,坐落在天柱山镇茶庄村林庄组。白云崖石刻利用天然石壁以刻文记事,或造像为主。运用单线阴刻、减地平刻、浅浮刻及沉刻等技法,创造出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字体包括篆、隶、楷等,书法严谨浑厚,疏密适宜。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到宋、元、明、清等文人墨客及释子信士的题刻多达六处,其中以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元阳的题刻占多。如“铁笛龛”,以及清乾隆年间张期愈题刻“超然物表”等。在白云崖半腰间原有鲁道人人庵,现已废,但留有石窟,窟壁上镶有坐佛像三尊,佛像高70厘米,其面容现已剥落难辩。 白云崖石刻与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视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2001年这两处石刻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岳西法云寺塔
  时代:明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城东南6公里的金山乡后冲。清同治年间重修法云寺碑载:“潜北后山寺,又名法云寺,浮屠七级,建于晋咸和年间(326—334年)。咸丰之际,劫火四起,塔存而栋宇皆毁……”。重修的法云寺于1958年拆毁。现存的古塔,为本县最高的佛教建筑。塔为四方形七级,通高28米,飞檐斗拱,属楼阁式建筑;塔基宽3.5米,高1.35米,为条石砌成。中有塔心室,中空至顶,每层每面砌有10个砖雕神龛,每龛有1大2小3个佛像,系印模烧制图案,中为如来佛祖,左为伽叶右为阿傩,计有1680尊(故又名千佛塔),神态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该塔1988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斋堂屋檐滴水,南至前殿(塔基以外8米),西至塔基以外6米,北至大雄宝殿。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详细]
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
  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位于安庆市大观区菱湖南路128号,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内。安徽大学红楼1934年7月兴建,1935年9月竣工,原为民国省立安徽大学主教学楼,通体红色,人称安大红楼,总建筑面积3008平方米;敬敷书院旧址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一座东朝西走向的清代建筑群,现存门坊、长廊、斋舍。安大红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坡顶、红陶瓦、红砖外墙,平面呈倒置山字型。主门位于中部,有西洋风格的钟楼及山型门坊,雕饰精美。敬敷书院建筑为徽派风格,砖木结构,以长廊为中轴线,长廊东头为大讲堂,于1983年被拆除。讲堂两边分别为经正阁和宗儒祠,在抗战初期毁于日机轰炸。现存门坊、长廊和四进斋舍,总建筑面积937平方米。清代安徽省省学敬敷书院由城内移建至此进行办学,是清代安徽规模最大、……[详细]
小圩罗家老屋
  小圩罗家老屋位于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小圩村。罗家老屋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清咸丰十年(1861年);浙江巡抚罗遵殿祖父重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罗遵殿故居。罗家老屋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清咸丰十年(1861年)浙江巡抚罗遵殿祖父重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罗遵殿故居。该建筑坐北朝南,五进五开间,东西两边配厢房,高平屋硬山面饰五级马头墙,整个建筑为抬梁式砖木结构。面积约600平方米。罗遵殿,(1798—1860)字澹村,道光十五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府,两淮盐运使,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福建巡抚、浙江巡抚。咸丰十年,太平军破杭州城,一家五口殉国。清廷追赠右都御史,予骑都尉世职,谥壮节。保护范围:距文物本体外沿的四周各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0米。……[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战前医院遗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医院遗址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新新居委会。原为祖住安庆市北门外的胡家腰塘胡氏家族的祠堂“经意堂”。1949年3月,“渡江战役”在安庆长江两岸爆发,胡氏家族人为支持渡江战役把自己家族最神圣的祠堂“经意堂”让给了第二野战军做前线医院,为抢救战场上负伤的做出了最高尚、最可贵的贡献。“经意堂”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扩建,现存三进,穿枋砖木结构,目前主要供奉胡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已向群众开放参观,2007年重修后,保存完整,结构稳定。2017年9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战前医院遗址被公布为安庆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昆仑寨寨址
  昆仑寨寨址位于黄柏镇与槎水镇交界处的一座昆仑山上。东起黄柏大桥,西至马鞍寨,南视槎水镇油坊村,北问黄柏昆仑村。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昆仑山脉为东西走向。主峰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断块山。峰谷之间呈“V”字型。形成了险要的山川地貌。山寨大门被建在开阔的东侧。这样可翠俯瞰山下全貌。这不但很符合视线-原理,而且更加突出了军事上的技术要素,同时又反映出了古代石匠们的聪明智慧。寨门寨墙用长方形细面麻石条做建筑材料,石门高约2米,宽1.5米,门内壁凿有门播关石孔,增强了防御功能。现存石墙残长约500余米。昆仑寨由明宗室朱统琦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抗清结寨时所建,同年被清将梁大用攻克。……[详细]
望江文庙大成殿
  望江文庙大成殿位于安庆市望江县华阳镇回龙西路文庙巷1号。望江文庙始建于宋代,元、明屡遭兵毁。现存文庙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选址重建。文庙原为一处古建筑群,前有戟门,戟门东为土地祠,西为王幼学祠,前首为棂星门。文庙左右各为东西两庑,大成殿后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后为明伦堂。现存文庙主体大成殿,文庙大成殿为歇山式木质结构古建筑,重檐翘角,装饰斗拱,石质柱础。大成殿高10多米,面积270多平方米,殿内24根大柱组成方形结构,四周围廊,重檐翅角,铁马空悬。现作为望江县博物馆的所在地,是一座精美的清代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文庙檐口周边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米。……[详细]
同仁医院旧址
  圣公会安庆“同仁医院”旧址,又称“圣詹姆士医院”,坐落在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双井街150号海军安庆医院(原解放军第116医院)内,是海军安庆医院的前身,清朝建筑,创建于1901年,解放前是安徽省内两家较大、较完善的综合医院之一。据史料记载,圣公会安庆“同仁医院”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配合传教修建的,1906年竣工。创始人为美国医学博士亨利.泰勒(中文名:戴世璜先生),当时院长是戴世璜先生。该院建筑格局、技术和设备基本上是西式的,现存楼房八幢,是当地保存较好、风格独特的近代西洋建筑群。同仁医院旧址应包括病房大楼、院长别墅、高级护士学校楼等,共8处。……[详细]
长岭张氏宗祠
  长岭张氏宗祠长岭张氏宗祠,清代。位于桐城市唐湾镇长岭村张冲村民组西侧,长岭小学校园内。宗祠前后两进,面阔各五开间。前进设楼,明间楼上是戏台。后进坐落于台基上,抬梁式木构架,用材硕大,举架高昂。檐下设卷棚轩,轩下设斗拱并饰以木雕,图案精美,雕刻细腻,堪称精品。整组建筑山墙、檐墙均以厚青砖垒砌承重,屋面小瓦覆顶,檐口马头墙高耸,檐下饰以彩绘。建筑风格庄重素雅,朴实大方。长岭张氏宗祠是当地张氏家族祭祀祖先,举行重大活动的礼制性建筑。宗祠格局完整,且前进设有戏楼,后进饰以木雕,用材考究,在桐城保存至今的宗祠中尚少见,是桐城西北山区乡土建筑的典范。……[详细]
中国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旧址
  中国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旧址位于安庆市孝肃路168号,时代为1926~1927年。1926年1月,国民党(左派)安徽省临时党部成立,直属广州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光明甫、朱蕴山等任常委,柯庆施任秘书长。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左派临时省党部迁往汉口,设立常务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骨干。1927年3月初,随北伐军返回安庆,随即成立安徽省党部,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该建筑始建于1919年,为砖木结构3层楼房,建筑面积1331平方米,楼前有花园,为中西合璧式,弧形门窗,前檐和左右两侧均置有宽阔的内走廊,整个建筑庄严典雅。曾是安徽省教育会会址。……[详细]
王步文故居
  王步文故居位于岳西县城关西北9公里处的温泉镇资福村塘坳组,这里也是王步文的出生地。故居坐北朝南,四周小丘环抱,松竹常青,房舍砖木结构,前后两幢,跨院连结。故居建筑面积465平方米,占地5亩。前庭院和厢房是王步文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门楣上有王步文亲笔书写的“书园”二字。王步文参加革命后,常回家乡结交仁人志士,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员,这间厢房就成了他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王步文故居于1998年5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