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文物古迹介绍

仙游文庙
  时代;清仙游文庙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办城内社区师范路1号。文庙规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两庑祀先贤。殿之后明伦堂,堂之东西是日新、时习两所为师儒讲道之处。原来堂前左右廊,绘画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图。明代于两廊后建书斋十间。仙游文庙自迁建今址后,几经兴废,历有重修。现庙总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戟门、丹墀、拜台、大成殿和两边廊庑,近年又依旧制复建绰楔门、大埕、泮池、集贤堂、明伦堂等建筑,恢复了昔日文庙的原貌。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为招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的殿堂建筑。屋脊上饰以灰雕双龙,脊屏则施以彩绘游鳞飞凤等。殿内当心间顶部是呈穹窿状的施重拱的藻井,饰以花纹、雕刻,精致华美。左右次间顶部和前廊顶部作平棋天花,亦赋彩华丽。整座殿的梁架、斗拱、驼……[详细]
莆田囊山寺
  座落于江口镇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创建,名延福院。唐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把其改名为“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斋房300间。嘉靖年间,寺被倭寇焚毁。现有建筑物为清康熙、雍正、光绪与民国年间陆续所建。囊山寺曾为古驿道宿站,当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时,曾住在寺内。囊山海拔639米,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因山峰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隐囊”而得名。峰顶山峦重叠,累列如莲瓣,故有“古囊山列山献”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上岩石奇形怪状,其中有一巨石,形如海里的鲎,故称为“鲎石”,能随气候变化而改变其颜色,天晴时色白,将雨时变灰,山下数十里处皆可见,被人视为天然“晴雨表”。还有个天元岩,上面堂宇高敞,倚栏眺……[详细]
43、古谯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谯楼
  古谯楼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文献居委会步行街中间。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创建,原为子城城门楼,宋绍兴六年(1136)焚于火,知军刘登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焚于倭乱,隆庆五年(1571)武师卿重建,并匾“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颜重修,三十一年(1692)焚于火。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卞永嘉重建,并楼门洞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嘉庆年间(1796~1820)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门额。现存建筑为三层台楼,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构基台长50米,宽25米。台的东、西两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4米,今存1.5米。城台门洞前后8.8米,上面架15根横梁。门洞两侧以条石层层叠涩出挑,顶部盖以5米长石梁。前后两门洞各宽5.4米,拱厚3.1米,……[详细]
南山月峰寺
  南山月峰寺位于城厢区凤凰山街道新塘社区新梅自然村,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月峰禅院”,始建于唐代,宋代后荒废,明成化初年重建,明万历年间拓建,“文革-”期间损毁,1985年重修。整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4686平方米。中轴线依次分布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大雄宝殿左侧为祖师殿,右侧分布为伽蓝殿、大雄宝殿、济公堂等组成。通面阔66米,通进深71米,总占地面积4686平方米。主殿面阔五间19.45米,进深四柱15.35米,建筑面积298.56平方米,抬梁式土木结构,15檩(前八后七)带前廊,为单体建筑,歇山顶,由埕、前廊、主殿组成,寺内存有大量不同朝代构件,有唐代遗留下来的石柱、清代咸丰癸丑年(1853)立“月峰古刹”匾额等构件,整体建筑结构现保持清代典型的寺庙建……[详细]
45、谷城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谷城宫
  谷城宫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山兜自然村,亦称谷城祖庙。谷城古庙,创建于北宋,原址在谷城山(俗称青山)松、竹、梅三隐岩的梅隐岩。明嘉靖间毁于倭乱,明崇祯间由里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奉敕巡抚广西等地方督理军务加正品服俸林贽捐金舍地鼎建于今址(荷岭)。该宫座东朝西,主建筑三进,南北外廊边为廊屋。中轴线依次为驻马亭、山门、正殿、后殿组成。驻马亭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驻马亭与山门面宽同,进深前后相连,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两建筑为同一屋面,单檐歇山顶;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歇山顶 ;后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悬山顶。中轴线主建筑群南北墙外设长廊紧接廊屋,原建筑南设观音堂,北设土地公厅,两厅内结构均为檩条直接安在夯土墙上,屋面宽及进深均同为……[详细]
梅峰光孝寺
  梅峰光孝寺梅峰光孝寺,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雷山左旁。昔时其地爽垲,遍植梅树,故名梅峰。隋唐之际,峰巅建有一座观音亭。宋初亭周匝地百余亩,系李家之祖业。志载元丰八年(1085),黄太安人感异梦而生制干李公子诚。黄氏为酬夙愿,乃尽舍亭周之地,将小亭扩建为寺。寺宇初具规模之时,峰右建有『望海亭』与『卧云轩』各一座,李公子时授读于轩。北宋崇宁二年(1103),徽宗御书赐匾『梅林佛国』;翌年,又奉敕赐额改名『崇宁禅寺』;政和元年(1111),敕改为『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敕赐『报恩光孝寺』巨匾;越五年,去掉『报恩』二字,单名『光孝寺』。尔后大约八百多年来,一直沿称不易。方志记载,寺内旧有『神钟』一口,亦为绍兴乙亥年(1135)龟洋二圣僧驻锡寺中,令名匠蔡通铸成,声响能传数十里之遥。宋……[详细]
47、宁海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桥
  时代:元地址:中国福建省莆田县黄石镇桥兜村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因而建桥工程十分艰巨。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圯。现存的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两墩间的净跨径8.8:11.8米,比我国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度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条铺设而成,每块条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拦,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桥的两端,原竖有高约3米的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四尊,现只存两尊,系明代雕造。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详细]
黄石文庙
  黄石文庙位于荔城区黄石镇黄石村中心小学内,唐朝为红泉宫,祀首创南洋水利的唐代福建观察使裴次元。宋代理学家、名儒林光朝于此讲学,称红泉书院,世称“红泉学派”。明代改为水南书院,后因倭乱被毁,清朝康熙年间重建。文庙坐北向南,按照孔庙规制建设,规模宏大。由大门、宿舍、泮水桥、两庑、大成殿组成。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26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斗拱为平身科用二攒,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的浮雕盘龙石柱一对。殿前铺设石板丹墀,占地68平方米,丹墀前为泮池,池上架设二墩三孔石拱桥,占地108平方米,保存完整。池前原有照壁、正学门,现已毁。庙内尚存两块高1.7米,宽0.3米的下马石,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文字石碑一通。以及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工……[详细]
莆田三清殿
  元妙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原称天庆观、玄妙观,清康熙时避讳改为现名。元妙观坐北朝南,现存山门和三清殿均为宋代所建,其旁还有清代建造的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和文昌三代祠等。三清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使用20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柱头略有卷杀,柱础为覆盆莲花式。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重栱偷心造,补间铺作前后檐各一朵。两柱间施阑额,不用普拍枋。当心间脊榑题记有“唐贞观敕建,在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字样。三清殿东侧还有宋徽宗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等碑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园东路391号开放时间:7:00-17:30……[详细]
大埔城战斗旧址
  大埔城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园庄镇高峰村寨里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国民党-武装进攻慈孝游击区。由于慈孝游击队只有30多人-,武器弹药少,势单力薄,遂派人赶往惠安联络,请求惠安县游击大队支援。当天,惠安游击队在中共惠安县工委书记朱汉鹰的率领下向慈孝行进,与慈孝游击队汇合,在义路前梧村稍事休整后,登上大埔城对面的半岭山,准备攻打国民党-武装驻地大埔城。当晚9时多,游击队埋伏在大埔城外密林里待命,11时行动开始,一时间,处于崇山峻岭中静谧的大埔城内外,阵阵-声与叫喊声连成一片,震天动地。在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打下,国民党-武装匆忙应战,敌军见游击队攻势锐不可挡,只好边打边退,从西门撤出大埔城南逃而去。此役,游击队击毙敌军数名,缴获-10多支、-2支、手-2支,游击队员负伤4名。大埔城战斗的……[详细]
莆田龟山古刹
  龟山古刹位于市区以西15公里外的华亭镇境内。因寺院建于形似龟背的山顶而得名。又因山顶上有片2里方圆的-洋,故又称“龟洋”。龟山峰峦重叠,岚雾浓重,清幽阴凉,自古就有“龟洋积雾”之称。该山盛产名茶。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名僧无了禅师来此开山,辟茶园18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题寺联云:“山半楼台天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相传明代这里所产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选为贡品。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达千余人。到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年),闽王王审知给寺院赐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现存建筑物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室等。寺西有无了禅师墓塔,石雕装饰精美、古雅,颇有艺术特色。今寺中斋房有许多石槽,最大的可储……[详细]
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
  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明初,御史陈道潜于此定居始,渐次形成建筑群。御史第规模宏大,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26.8米,通进深56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合院式建筑,由院门、砖埕、照墙、前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组成。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两柱。悬山顶穿斗木构架结构。保存有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正月立的陈俨庭训石碑,落款“嘉靖丁亥正月恩斋俨题”。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瑞庆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0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2.庆星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0.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3.德基祠:东至建……[详细]
仙游龙华寺
  龙华寺亦称万寿禅寺,位于仙游县龙华镇灯塔村,离仙游县城约4公里。龙华双塔在龙华寺的前面两侧。乞今已有八百九十多年的历史,比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还早近百年。介绍龙华寺初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赐名“龙华万寿禅寺”。宋天圣年间,仁宗诏龙华寺和尚雪经入京讲道,回寺后扩大建筑规模。宋绍兴年间至元至顺年间,龙华寺几经毁坏,几经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贞年间,龙华寺已成为仙游县第一大丛林,辖11院77庵。当时全县和尚尼姑约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元末至明、清两朝,龙华寺又四度兴废。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毁僧散,一片凄凉。明万历年间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末年,龙华寺又几经荒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1988-1992年),侨僧释……[详细]
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
  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柄村湖井自然村。1926年6月,陈天章、吴梦泽受党组织派遣,利用周末时间回到农村开展活动,发展组织,在澳柄村发展了陈蒲川、陈游、陈燕、王祥、陈顺德等参加中共组织,同年10月,在澳柄村兴隆法坛成立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是莆田早期四个农村党支部之一,由陈蒲川任书记,陈游任组织委员,陈燕任宣传委员。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各村广大农民在党支部和乡农会的组织和领导下,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为后来建立澳柄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为兴隆法坛,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奉祀张公圣君,坐北朝南,单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8平方米,内有书写革命标语的石柱。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旧址被列入澳柄宫革命旧址的一部分,于1981年10月……[详细]
开福寺联络站旧址
  开福寺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岐山村顶隔自然村。开福寺处于莆田、仙游、永泰交界处,来往方便,有利于闽中游击队开展活动,1931年至解放前夕,成为闽中红军游击队秘密--场所和重要联络站。1931年,陈建新等同志向当时寺内住持琼章师父宣传党的政策,使其支持地下党组织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工作,发动农民组建农会,开展抗捐、抗税、抗租等斗争。解放前夕,黄国璋、易德及该村的胡文灼、林练、胡茂堂等人在寺内为游击队准备散发的传单、张贴的革命标语。开福寺始建于唐初,原名九座寺,占地10多亩,僧徒近千人,到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再次修建,至元代毁灭于兵火,成为废墟,直到明成祖乙末年间在原址上重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现存有石牌、马槽、古钟、牌匾等文物。开福寺联络站旧址于1997年12月被莆田县人……[详细]
建阳水吉窑址
  建阳水吉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南面约7.5公里处,地属后井村和池中村。窑址所在地三面环丘陵,西面有河流注入南浦溪。已发现的地点有芦花坪、大路后门、营长墘(社长埂)、源头坑、牛皮仑、庵尾山等,总面积约10.4万平方米,是宋代黑釉瓷器主要产地。产品以碗居多,俗称“建盏”,以兔毫纹黑袖(“兔毫盏”)独具特色,驰名中外。民国24年(1935年),美国人普拉姆玛(JamesMarshallPlumer)曾到此地调查并带走大批瓷器标本。1954年,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工作组对水吉窑进行考古调查。1960年10月,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对水吉窑的芦花坪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约90平方米,出土瓷器等标本千余件。1977年5~7月,福建省博物馆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芦花坪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208平……[详细]
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
  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青垞村王厝自然村。1935年,中共莆田县委在新度青垞村中-员陈发治家建立秘密联络站,闽中党组织领导人王于洁、苏华、黄国璋、张兆汉等同志都到过据点开展革命活动,他们通过陈发治联络,晚上与当地的地下党员陈清凤、王春来等同志一起集中到陈发治家的后山如意坡和香山宫开会,讨论革命活动。村民陈亚连参与散发革命传单活动。青垞地下党活动据点的建立,为莆田(闽中)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提供基地,为莆田的解放作出了贡献。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为香山宫,坐南朝北,为一层土木结构,中间为主殿,主殿西面有5间砖木结构房子,东面有6间土木结构房子。该宫庙是当地群众用来祭祀宋朝(1064年)来莆田修筑木兰陂的长乐女子钱四娘的宫庙,当时只是一座墓亭,明万历年间拓为宫庙,1958年庙废祀,……[详细]
枫亭麟山宫
  枫亭麟山宫又称保和堂,俗称大宫,位于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秀郊自然村。宋代始建,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1981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32.4米,通进深26.6米,总面积861.8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庑廊、正殿及左右报功堂、崇德堂。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构架结构。大门前有辉绿岩石雕一对龙柱和一对石狮。龙柱高2.73米,围长1.75米;石狮与-高1.32米,宽1.73米。龙柱和石狮均为惠安县清代著名石雕工艺师王成赠雕刻。厅堂两厢有清代著名画家林肇祺于宣统元年绘制巨幅壁画,计19幅。殿堂内的四块匾“麟山宫”、“麟山古洞”、“麟山书院”、“万家生佛”均为清代莆田进士书法名家张琴所书。保和堂是当地宫庙的典型代表,……[详细]
集奎功德祠
  集奎功德祠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集奎村集奎古街内,年代为清,为莆田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光绪七年(1881)重修,近年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保护较为完整,为一进廊院建筑,由前殿、拜亭、主殿组成。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9.27米,通进深20.1米,建筑面积186.33平方米,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明代僧慧性曾在此募修新桥,存《重修涵江新桥记》碑两通,其一2.42米×0.85米,另一1.70米×0.56米;另有清代八卦图形石刻两块,均为0.88米×0.77米。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并祀民族抗倭英雄戚继光。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范围:东南外延1米至集奎小街外沿;东北外延1米至陈元富屋边小……[详细]
莆田梅峰寺
  梅峰寺亦称“报恩光孝寺”,今称梅峰光孝寺。在莆田市区胜利路中段。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封太安人黄氏感异梦生子李富,逐舍梅峰地百余亩建寺。时因山上遍植梅树,故称“梅峰寺”。宋徽宗赐额”梅林佛国“政和元年(公年1111年),朝廷改为“天宁万寿寺”。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改为“报恩光孝寺”。元朝立为官讲,故俗呼“讲寺”。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寺被焚,仅存佛殿,钟鼓楼。万历六年(公元1604年)、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先后数次重修、增建殿堂亭阁。寺内有钟、鼓楼。钟楼上原有一口宋代名匠蔡通铸的铜钟,“声闻江口间,且音有扬抑,能卜阴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寺焚时被熔毁。现存钟为民国初年仿铸,重约一千五百公斤,外铸经咒500多字,钟体古朴,发音洪亮。每天清晨,……[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