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旅游

河池市文物古迹介绍

刘三姐故里旅游区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其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传说她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刘三妹,是广西(中国南部)壮族人,活跃在广西柳江流域,是个优秀的民歌手。她有着出口成歌的本领。三妹不但歌唱的好,人长的也非常漂亮,天生丽质又聪明,什么活都不用学,一看就会。在三妹17岁这年在对歌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位青年,这位英俊的小伙子,也是一个唱歌能手,在对歌当中,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于是就私定了终身。可是好景不长,村里的一个恶霸,对三妹垂涎多时,见三妹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大发雷霆,决意把三妹抢到手。一天晚上,月光皎洁。三妹正和小伙子坐在柳河边的岩石上看月亮,倾诉衷肠。忽然火把晃……[详细]
东兰烈士陵园
  东兰烈士陵园位于东兰县城西更闹坡,原占地面积94.7亩,建筑面积29720.5平方米,园内设:大门亭廊、仿古排门、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塔、韦拔群烈士陵墓、解放东兰烈士纪念碑、英雄群雕、著名烈士石雕像、纪念亭、纪念活动广场等纪念建筑设施。其中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版面展线长190米,陈列史料、文物600余件,展览内容有:《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剿匪》、《援越抗美和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将军及红军老干部》、《悼念先烈活动》、《开创未来》等九个部分,共八个展厅,面积1420平方米。2009年是韦拔群诞辰115周年,为举行纪念活动,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东兰烈士陵园扩建部分总用地面积为120亩,建设用地面积为88.2亩。工程设计建设项……[详细]
山谷祠
  山谷祠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大书法家、诗人黄庭坚,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被贬到宜州羁管。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9月30日,黄山谷病逝于宜州的南楼。宜州人民非常敬仰黄山谷的高尚品德和渊博学问,在他逝世以后,人民给他建祠纪念。八百多年来,宜州的黄山祠,迭经兴废。从1105年始建,到1986年重建,期间重修或重建达15次之多。黄山谷病逝当年,宜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即在南楼建起一间简陋的祠堂,这是宜州建祠崇祀山谷之始。只是祠堂很小,没有祠名,只有平湖张安国所书“豫章先生”四字匾嵌,悬于祠堂门上。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宜州太守韩璧在城外建山谷祠,有房6间。祠内供山谷先生的木刻肖像一尊,另外建造亭阁一座,名叫“清风阁”,阁内藏有山谷先生的书法手迹。几十年后圮废,遗址至今无法考据……[详细]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名北帝岩,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武篆巴学村,分别距县城、武篆镇38公里和4公里,是个天然石洞,洞口宽64米,洞高43米,纵深137米,洞内宽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纳数千人。1922年3月,韦拔群在此组织革命同盟,发表《敬告同胞书》,1925年9月,韦拔群、陈伯民等在洞内开办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30年2月,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到武篆,认为韦拔群在北帝岩宣传了马列主义,提议改名为“列宁岩”。1962年6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为“广西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7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修缮列宁岩,依照1925年的原貌进行修复,并办陈列橱窗。197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题写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放大后刻在岩洞口……[详细]
韦拔群纪念馆
  东兰县韦拔群纪念馆位于河池市东兰县城西北更闹山麓。纪念馆主要由拔群广场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建成于2009年10月,占地120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纪念馆高三层,28米,长129米,宽71米,馆内陈列布展7个展厅和设置各种多功能室。展览面积3500平方米,共陈列布展1000多件文物史料。馆内一楼设有序厅、影视厅和三个展厅。序厅立有韦拔群半身汉白玉雕像,基座刻有中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韦拔群的历名评价。序厅四周设影视厅、临时展厅和第一、第二、第三个展厅,三个展厅分别介绍韦拔群忧国忧民,探索真理;领导农运,武装斗争;参与领导百色起义,组织创建右江苏区。目前,临时展厅主要展示百名将军题词纪念韦拔群。纪念馆二楼设立四个展厅,分别介绍邓小平与韦拔群;韦拔群对党忠诚,捍卫苏区;韦拔群牺牲后无数革命……[详细]
红七军宿营地军部旧址
  红七军宿营地军部旧址红七军宿营地军部旧址位于距金城江城区28公里的河池镇街上,原是吴自若先生在1927年修建的一幢土木结构三进两层的普通民宅。1930年3月、5月、11月,-、张云逸、李明瑞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七军三驻河池镇,军部都设在这幢民房里,红七军领导-、张云逸、韦拔群曾在此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研究红七军北上及韦拔群留下重建二十一师、坚持右江根据斗争等问题。红七军在河池宿营和休整时间,广泛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各种革命群众团体,使整个河池镇闹得红红火火,充满了革命的气氛,其中在这幢房的楼上楼下留下红书写标语55条,漫画6幅,书写面积98多平方米。其中-同志亲笔书写标语的有:贫苦的工农友们!快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政府(苏维埃)!勇敢的青年们!快快参加工农革命,创造我们的新世界!贫苦的工农们!不要……[详细]
韦拔群烈士故居
  韦拔群烈士故居,位于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东里屯特牙山半山腰上,距东兰县城36公里。1926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犯东兰,镇压农民运动,将位于山下尾往屯韦拔群的家烧光。同年7月,匪军败退,革命转入高潮,为革命的需要,韦拔群在特牙山半山腰又建起两幢泥砖瓦房,用于接待革命同志和召集农军开会。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国民党反动军队大举进剿东兰,1931年,韦拔群的房屋再度被烧毁。1988年,县人民政府按故居原貌重建。韦拔群故居分前后两幢泥砖瓦房,总面积250平方米。前屋为一幢内立四排屋架,分五开间,屋顶设有掺望台,是当年韦拔群接待革命同志、召集农军开会的地方。后屋为韦拔群一家生活起居室。1930年春夏,邓小平为学习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经验,曾在此与韦拔群一道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开办农民政治夜……[详细]
中共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
  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位于东兰县城西南部30公里的武篆镇政府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武篆民众筹款兴建,是座木石结构的四层六角塔楼,底宽7米、高18米。1923年,韦拔群组织农民攻打东兰县城时,作战指挥部设于此楼。1926年至1927年间,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区农民协会在此楼办公。1930年春夏,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前敌委员会设于此楼,前委书记邓小平和军长张云逸就在楼上办公和住宿。这期间,邓小平以东兰为中心,领导右江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在武篆旧州屯举办了红七军、东兰和凤山县苏维埃政府党员领导干部训练班,亲自编写《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号》、《苏维埃的组织和任务》、《党的问题》三种教材,亲自登台给学员讲授;在韦拔群的家乡东里村开办农民政治夜校,创办了右江第一个共耕社——东里共……[详细]
河池红军标语楼
  红军标语楼位于广西河池市的红军标语楼建于1926年,原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河池宿营地旧址”,是一座3进2层建筑,夯土墙,木楼板,小青瓦屋面的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6.57平方米,并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楼原为民主人士吴自若先生房子,是一座土墙、木楼板、瓦顶的民用楼房。1964年建成纪念场所。1930年初,红七军经隆安、亭泗战斗后,主力向凤山、东兰革命根据地转移,然后向黔桂边游击。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和军长张云逸率领第一、二纵队,经凌云、天峨、南丹等县进入河池,于1930年3月31日攻占河池县城。4月初,红七军约3千人从河池出发,经六圩、金城江、东江、怀远、思恩向贵州进发,攻占了贵州军阀的重镇榕江县。然后返回河池,回师右江。1930年10月下旬,红七军、红八军第……[详细]
环江方家祠堂
  方家祠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源镇三才村盘江屯前西南面山脚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坐南朝北,砖木结构,三进三开间,面阔三间10.7米,进深23.4米,硬山式小青瓦屋顶,风火山墙高高耸立,雕饰各种动物花草图案。堂前砌一堵高3.5米,宽5米的影壁。祠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改为校舍,祠内设施不复存在,只遗存挂于大门上方“宗祠”木匾一块及两块碑刻,一块“家庙记”碑,一块“庙规文则”碑。方家祠堂依山傍水修建,一条小溪逾回环绕,溪面上三座石拱桥可通往祠堂,小桥流水。保存清代寺庙的建筑风格,对研究地方祠堂文化具有重要价值。2012年11月12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8日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详细]
韦国清上将故居
  广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东兰县城西南16公里处的三石镇弄英村弄英屯。原323国道线旁。是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开国将军-上将的故居。1928年,15岁的-从这里投身革命,次年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的百色起义。1930年随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后跟随中央红军走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1950年,应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邀请,率军事顾问团赴越,帮助越南人民军抗法战争,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奠边府战役,深得越南人民的爱戴。1955年被国务院授予上将军衔。1977年后,一直担任我国党、政、军领导人,直到1989年近世。故居四周环山,五峰连立,地势犹如弧开的手掌,背靠四山,面朝一坡。故居现有陈列室两间,展有-上将生前用过的遗物,以及他戎马生涯和解放后一些国事活动的照……[详细]
古河革命纪念馆
  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一派喜庆气氛,坐落于该乡境内原中国共产党右江地方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旧址“红楼”里的古河革命纪念馆隆重举行开馆仪式。古河乡素有“红-乡”的美誉,除现存保护完整的革命旧址“红楼”外,该乡丹桂村还是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已故共和国少将、原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授者覃国翰同志的故乡。在血与火的年代,这里曾是革命的摇篮,一面红色的旗帜,全乡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今年以来,为慰藉先烈,激励后人,该县多方筹集资金,从民间征集革命文物,筹建革命纪念馆。现已建成的革命纪念馆,设于革命遗址“红楼”内,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收藏了本地最早的“红色记忆”。纪念馆通过分厅陈列实物、文字、图片、史料等方式,真实、直观、艺术地再现了革命斗争历程,成……[详细]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位于东兰县城西南部32公里的武篆镇府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武篆民众筹款建筑,是座木石结构的4层六角塔,底宽7米、高17.5米。1923年至1930年间,该楼曾作为韦拔群组织农民攻打东兰县城时,指挥部和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区农民协会办公所在地,邓小平和军长张云逸就在楼上办公和住宿。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桂系军阀重兵镇压右江革命,下令将魁星楼上的尖项拆掉,改为平项,红色楼身也用石灰刷成白色。1958年上级拨款重修魁星楼,楼顶加高,增加了第四层,使魁星楼显得更加雄伟庄严。1963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魁星楼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再次拨款维修,恢复土地革命时期的原貌,1978年对游客开放,1995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详细]
古城峒遗址
  古城峒遗址位于广西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山崖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该碑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山崖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铁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西面山腰有一洞,洞门上刻“紫霞洞府”四个大字,还有金银岩、凉风洞和“飞泉石井”。从外古城往东为马安村,莫马安山东麓建有“歌仙庙”,庙后山腰有明代参将威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保护范围:以古城洞坳口为中心,向东、向南、向西外延X米至山边边界,向北外延10米至古墙……[详细]
大八仙摩崖石刻
  大八仙摩崖石刻位于北山镇怀道村大八仙屯大八仙山上,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宜州土豪黄祖记与思恩土知府岑瑛勾结,欲割永定与述昆州等地给岑瑛,宜州知县朱斌备为巴结岑瑛,同意割让两地给岑瑛,但以地方农民领袖韦万秀为首的反割地、反官府压迫,举行了农民起义,这就是广西著名的“庆远起义”。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斗争历时了五十多年之久,明王朝先后调兵遣将进行多次镇压,无果而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明王朝不得不采取妥协办法,收回割地,安抚农民起义军,分设三个土司辖区,这也是宜州土司制度之始。大八仙是明军进剿农民起义军的驻扎地,其山之崖壁上多处留有当时带兵将领们的记事石刻及诗歌题字。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大八仙摩崖石刻为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刻岩口向东外延20米,向西外延……[详细]
罗城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于1957年修建于县城北部凤凰山公园内,是罗城人民为纪念解放初期剿匪英勇献身的邹燕兆、杨光辉等14烈士而修的。陵园内有烈士塔、烈士墓。墓内是烈士的忠魂,墓四周是葱翠的桉树林。1984年移建于县城东北郊红珠山脚下,陵园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园内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中央有纪念塔,塔高16米,塔顶镶有五角星,墓前有英名碑,碑文记录有参加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献身的烈士,有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剿匪以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献身的指战员,共176名。纪念塔东西两侧各有一绿色的草地,周围有栏杆,草地和栏秆之间植有塔松。下部由两列分别为43个台阶组成的人行道。台阶与台阶之间植有宝塔松,台阶边缘有起伏的栏杆,整个陵园肃穆、雄伟、壮丽。……[详细]
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
  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京村弄索屯,距县城35千米左右。1930年红七军奉命北上,根据指示,韦拔群、陈洪涛等留守右江革0据地,组建红七军二十一师继续领导革命斗争,1931年二十一师成立,师部及右江苏维埃政府设在弄索屯,弄索成为当时右江革命武装的指挥中心,在韦拔群等同志领导下,二十一师全体指战员依靠群众,利用山区有利地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了长期的游击战争,多次粉碎了桂系军阀的重兵围剿,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旧址原为一栋三间干栏式草盖建筑,后在反围剿斗争中多次被敌人烧毁,1977年按原样修复。为巩固右江革0据地和发展革命形势,桂系军阀多次派遣重兵围剿右江革0据地。1931年3月,将师部及0右江特委、右江苏维埃政府迁至此地(即弄索)办公。在韦拔群……[详细]
列宁岩(东兰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
  列宁岩列宁岩(东兰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原名北帝岩,内设北帝庙得名。位于武篆镇南4公里的论硬山腰上。洞高45米,宽64米,深137米。1922年3月,韦拔群在此组织革命同盟会,1925年9月,韦拔群、陈伯民等在洞内开办了广西第一届农-动讲习所,培养右江各县农-动骨干276人。农讲所宣传马列,培训农运骨干,功绩卓著,影响深远。1930年2月,经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提议,东兰县工农民主政府讨论通过,北帝岩改名“列宁岩”。1963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中央副主席-为列宁岩亲笔题字:“广西农-动讲习所旧址”,镌刻在洞口上方。原名北帝岩,位于广西东兰县武篆巴学村,分别距县城、武篆镇38公里和4公里,是个天然石洞,洞口宽64米,洞高43米,纵深137米……[详细]
会仙山摩崖石刻
  会仙山摩崖石刻会仙山摩崖石刻位于我市城北会仙山。摩崖石壁上有历代碑刻六十块,涉及重要人物有宋代的徐嘉宾、岳和声、张自明、史少南,明代张烜、彭举、胡智、孔孺、刘良彦、蔡文、郭子卢,清代杨彪、昭沈、石达开等。其中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唱和诗碑》为全国仅存的太平天国诗文石刻;宋代《五百罗汉名号碑》是全国现存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此外还有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徐嘉宾《述职碑》等。会仙山摩崖石刻,对研究宜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太平天国历史有重要的价值。2013年5月,会仙山摩崖石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0、乐登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登桥
  乐登桥乐登桥位于县城西南面约4公里处,该桥属圆形三孔石桥,始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是罗城境内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的桥梁之一。拱桥总跨度约27米,高3.6米,桥面宽4米。桥身由经雕凿过的方形石砖堆砌而成,整个桥为三孔,孔径3米,桥的两头除各有一石狗外,还铺有石阶通往桥面,桥墩底中央处两头用方石雕凿出鲤鱼尾状,桥面有两块象草鞋印的方石在石砖上,甚为奇观。对此,群众中淬有很多有关此桥的美丽传说。该桥属旧罗城风景之一(“乐登仙迹”)。保护范围:以桥体为中心,向东、向西各外延20米,以桥体两头外延20米至水泥路交接处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界线为基线,向四周外延30米范围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