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文物古迹介绍
大田会议会址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现为攀枝花市武警教导队所在地,占地3750平方米,是攀枝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为拉姑林业局机关所在地,是1962年修建的林业局机关办公楼,四合院,砖木结构屋架、土坯墙,小青瓦屋面,白泥、白灰浆抹面起保护土坯墙和美观作用,为当时仁和区最好的建筑楼群。1964年9月9日,冶金、地质、铁道、交通、邮电、粮食等18个部委和云、贵、川三省的有关领导共计180余人在大田拉姑林业局机关办公楼召开现场联席会议,会议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基地继续选点和进一步规划的指示并作出具体安排,史称“大田会议”中共中央于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上,从中央领导到各省、市、中央各部门思想认识都统一在下决心建设三线,建设攀枝花。会后,周恩来总理指定国家计委……
[详细] 在米易县挂榜镇不少居民家的灶台上,放有一种被称为“雷削子”的石头,传说是天上的雷公发怒时,从天上摔下来的什物。民间还传说,当妇女生孩子难产时,把“雷削子”烧红泡水喝下,可以起到催生的作用。这种打磨得光光生生的石头,让人着实感到有些神秘。1987年,当时修建堰沟的乡民在距地表深2.5米的地方挖到两个完好的双耳夹陶罐和成堆的陶罐、陶片、黑色炭粒(泥)组成的堆积物。后又相继发现了石斧、石锛、石镰、钻孔器(石纺轮或石佩器)、石箭镞(石剑尖)等形制偏小,工艺粗糙、原始的磨制石器。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雷削子”之谜,也为研究安宁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文化类型和原始人类生存形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原来,大约在距今4000至3000年的时候,在安宁河西岸的何家坝,黄帝的后裔在此繁衍生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用他……
[详细] 503地下战备电厂,位于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新庄村小尖山南麓,紧邻金沙水电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地下战备火力发电厂。503电厂已于2007年停产,200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内地省份进行一系列以备战、备荒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电力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1966年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503电厂开始筹建工作。同年7月,水电部西南电力设计院完成503厂的勘察设计工作。1967年底,国家建委第五土石方公司开始挖掘工程的准备工作。1968年,503电厂的挖掘工程正式开始。1971年完成挖掘工程。基于战备目的,503电厂选址极为隐蔽,四周山峰均高出洞室700米以上,主体建筑均开凿于山体内部,深220米,最长跨度24米,土石……
[详细] 渡口吊桥位于东区大渡口街道江边街社区,南距原501电厂100米左右,是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时修建的第一座跨金沙江大桥,也是攀枝花最早的过江吊桥。该桥于1965年建成通车后,昼夜不停承受着南来北往的汽车及过往的行人,确保了攀枝花基地建设物资过江和建设队伍集结,在建设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许多来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通过此桥步行过江的。建成后的渡口吊桥跨径180米,桥面净宽3.8米,除人行外,尚可通行8吨以下汽车,但该桥最初设计时却并非如此。1964年9月,四川省交通厅勘察设计院进行现场勘察后,定出的设计为:一孔跨径180米无加劲桁性人行吊桥,上下游主索中距4米,桥面净宽3.8米,除人行外,尚可通行2吨以下汽车。原设计用圆形锚定桩卡子锚固密封导形钢丝绳,由于无法卡固,改锚定……
[详细] 成昆铁路仁和段(拉鲊——花棚子段)成昆铁路仁和段(拉鲊——花棚子段)是成昆铁路攀枝花南沿线段,位于大龙潭乡,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全程约13公里,现隶属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西昌段管辖。该路段设有莲地、红光、前进、红卫等4座长度一千米以上的隧道,其隧道的洞口建筑、路标、路牌及附属建筑是典型的20世纪60、70年代建筑风格,极具三线建设的时代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以前进隧道和红卫隧道最具代表性。前进隧道与红卫隧道庄重典雅的洞口、充满革命气息的浮雕、富有时代感的隧道名称牌匾、苍劲有力的革命标语等这些精美的图腾,象征着筑路军民在贫瘠荒凉的金沙江峡谷中改造自然的动力源泉与建设祖国的信仰所在。半个世纪以来,这条修建于艰险复杂地理环境中的高标准山区铁路为服务国防战备、支援边疆建设……
[详细] 回龙湾洞穴遗址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布德镇,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距今已1.8-1万年。出土了大量的细石器、砾石石器以及骨化石等等。其中细石器具有类似北方草原文化的特征,砾石石器具有典型南方旧石器晚期器物特征。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洞穴遗址位于金沙江北岸的“火石岗”山上,为石灰岩和胶结岩构成的溶洞。座东向西,东西背靠山岭,西向面临把关河水系的一条气名溪沟旁,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35’,北纬26038’。遗址高出现把关河水面约300公尺,海拔1550米。遗址位于东西方向,洞深12米,南北最宽处在洞口为4.6米,洞口高11.9米,内高平均3米。堆积面积约35平方米。地层堆积平均厚度在2米以上。可分三大层七亚层。以五花、灰色和山地红壤三种土层堆积为主。文化包涵物有打制的小型石……
[详细] 马喇长官司,也称瓦马喇长官司,简称马喇司,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设置,隶属盐井卫。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降为副长官司,属宁远府。其治所在今川滇交界处的盐边县惠民乡。马喇司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功绩。衙门从南大门入内,由照壁、门楼戏楼、大堂、二堂、厢房组成。东西厢房为士兵、差使住房;大堂西侧南端为家庙,西侧为监狱;二堂为私宅,西侧为兵器库,东侧为公事房,后为粮库、厨房。马喇长官司衙门遗址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呈椭圆形,现仅有残垣断壁,刑具1件、由两根长方形石条组成,中间有方孔四个,立于地面,高1.6米,宽0.4米,厚0.2米;柱基1个,底座呈正方形,边长0.6米,高0.4米,上呈圆形,直径0.4米,残砖上有纹饰和“吉祥如意”字样。岁月沧桑,虽然土司制……
[详细] 营盘山得胜营遗址所在地营盘山海拔2500米,垂直高度900米,三面悬崖,一面缓坡,易守难攻,为清军镇压云南杜文秀起义的屯兵营地,人称“得胜营”。古军营寨遗址位于啊喇彝族乡云盘山顶,面积达3平方公里。由南向北沿山脊有不规则石片砌成的营埂,寨墙花岗石砌成,墙高3米,宽3米,长约470米,自西向东呈扇形摆布,南端有石砌堡垒,壁上射击瞭望孔及出入通道均清晰可辨,似为战时指挥之所。附近的三角架山有“先锋营”,啊喇乡有“万宝营”,云南立溪有“龙潭营”,遥相呼应,古战场形势俨然。营盘山得胜营遗址位于啊喇乡啊喇村,遗址所在地营盘山海拔2500米,垂直高度900米,三面悬崖,一面缓坡,易守难攻,为清军镇压云南杜文秀起义的屯兵营地,人称“得胜营”。古军营寨遗址位于啊喇彝族乡云盘山顶,时间不详,面积达3平方公里。……
[详细] 程家墓群是盐边县和爱彝族乡新华村清代遗存物。程家墓群由17座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民国等年间组成,其中有一座为清代黎溪州土千户自黄氏后裔自得信墓,其它均为程永兴、程天府、程鑽等人墓葬。土塚为圆形,碑楼为仿木构四柱三间三楼、四柱三间五楼、两柱单间等。墓前有石狮、拜台,墓旁有桅杆1对。经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仁和区文化馆实地调查登记,1990年移交档案给盐边县文化馆管理至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由攀枝花文物管理所、盐边县文物管理所重新调查登记。程氏家谱对其族源、迁徙历史、墓主身份等有记载,为专家、学者研究当地政治、经济、宗教、民俗、葬俗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程氏墓群在和爱彝族乡有一定的影响力,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实物资源,是盐边县境内保存的极少的清……
[详细] 陈氏宅是新九乡猛粮村粮合组陈氏宅(现为张志家民居),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被当地人称为“陈贡爷”宅。该宅坐西南向东北,土木结构,为穿斗式梁架单檐歇山顶叠瓦屋脊两面坡盖小青瓦,一楼一底。房屋木立柱底座为方型石材,刻有深浮雕变型字,花草、动物图案;屋顶正中原塑仙鹤一只,两侧塑有龙雕。厨房地上有青花瓷碎片嵌成“五环图案”,一环重叠于四环,中部有一小方形轴心,图案整体相似于奥运会五环标记。其建筑造型独具特色,在攀枝花地区罕见。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中发现并调查登记,引起了市、县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研究当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学术研究价值。陈氏宅于2013年7月1日被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欧方营地是修建二滩水电站时,意、德、法、英等44个国家1200多名专家的居住地,被誉为“小联合国”。经再次改造后的欧方营地生态度假酒店自开业以来,已成功接待了“冬旅会”、“攀西论坛”、 “四川省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会”等大型活动。营地新项目强力休闲娱乐:射箭,攀岩,速降,绳滑,工坊体验馆(陶艺工制体验,各种手工艺品自作体验),泳池派对,户外BBO烧烤,户外露营,摸鱼沟,野生鱼土灶加工,露营体验,户外拓展训练等。地址:攀枝花市盐边县二滩欧方营地类型:活动基地开放时间:9:00-17:00门票信息:门市价:185.0元……
[详细] 豆地贞节牌坊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原为木质,后损毁。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为石质牌坊。据记载,该坊为纪念“曾母毛老太君”所立,体现当地民间节孝文化的浓郁传统。石坊为黄色砂岩质地,为四柱三间,宽6米,高9米,明间、次间高度相似。明间门洞檐下有石刻匾额,两侧均有题刻,一侧为“竹节松心”,另一侧为“节坊焕彩”。石坊其余各处也均有题刻与浮雕,技艺精湛,内容丰富。豆地贞节牌坊规模虽不大,但比例匀称,结构紧凑,目前保存状态良好,题刻雕花均清晰可见,黄色石坊在参天古木的映衬下显得更为古朴沉着。地址:攀枝花市仁和区金江镇……
[详细] 万寿宫位于仁和镇总发村总发1组,北距318国道200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现仅存五圣殿一处古建筑。五圣殿的墙壁为土筑墙,墙厚八十厘米,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平方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筒瓦覆盖,窝式斗拱,栋画彩梁,四角攥顶,檐覆重绿琉璃瓦,角吊悬铜铃,视观玲珑。屋檐用木板装饰,木板上绘制有《西游记》彩绘12幅,每幅均为一个精彩故事,人物栩栩如生,为精美的艺术杰作。该殿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宗教研究价值。2019年,万寿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攀枝花玉佛寺,位于攀枝花市主城区炳草岗以南6.3公里,机场路南侧,东临彝族新村阿署达,西南接炳仁路,北傍沙坝村五社,是在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尊重信教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经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移址重建的佛教寺院。整个景区规划建筑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选取盛唐建筑风格,按丛林规范兴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卧佛殿、藏经阁等,外围进行特色景观打造并辅助兴建佛文化体验的系列配套服务设施。该寺院已经省民宗局、省佛教协会批准,作为四川佛教旅游专线最南端目的地。……
[详细] 米易县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随后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维修,近年进行过全面整修,日前清真寺布局完整,占地1200平方米。虽然是清真寺,但整个建筑仍然在主体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是攀西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的典型代表。全寺采用单进四合院布局,主入口在南面轴线上,这里矗立着一座一底二楼三重檐六角形攒尖木质楼阁,名为“望月楼”,也称“邦克楼”,是清真寺建筑类型中的重要元素,以往用于登楼召唤教民祈祷。大门即开在望月楼底层,成为整个清真寺的标志性建筑。保护范围:东至围墙外10米,西、南、北分别以围墙外5米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详细] 攀枝花海塔简介 海塔风景区位于龙洞河源头,米易县城36公里,是个海拔1900米、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海塔之名由“海”与“塔”组成。海塔人工湖水域面积60万平方米,汇水面积9平方公里,四周青山环绕,形如弯月,得名月儿海。海塔地势形如船体,相传前人为拴住这条船,不使 它随水飘去 ,便在山上修了一座六角白塔作栓船之桩。海与塔交相辉映,“海塔”因此得名。四川攀枝花……
[详细] 西祝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初为武帝神祠。清道光五年(1825年)曾重建四大殿,现仅有后殿存留。后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二间7米,通高8米,为单檐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因为发现较晚,西祝寺后殿尚未得到妥善维护,整体结构出现倾斜,亟待整修。虽地处偏远,但仅从后殿的尺度仍可推测西祝寺当年的庞大规模,在攀西地区较为少见。有望通过对西祝寺遗存建筑与史料的挖掘进一步了解该地区佛教与民间文化发展的历史信息。保护范围:东至台基外30米,西至台基外1米,南至台基外1米,北至台基外2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地址: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
[详细] 下湾遗址位于仁和区新生乡共和村东北约300米的大河、篦箩河汇合处二级台地上,属巴关河上游水系,台地现已垦植为农田,建有房舍。遗址文化层堆积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台地高处的南坡。其地层分布:地表为农耕土层,厚约50公分;其下为山地黄壤层,再下即为文化层,厚约30~50公分。文化层中包含物有红烧土、碎陶片、磨制石器等文化遗物。伴有磨制石器十多件,常见有斧、石、凿等器型,石凿磨制较精细,代表了较高的工艺水平。保护范围:东至遗址范围外15米,西至遗址范围外2米,南至遗址范围外7米,北至遗址范围外3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详细] 海塔由“海”与“塔”组成。海塔人工湖水面有60万平方米,四周青山环绕,形如弯月,得名月儿海。海塔地势形如船体,相传前人为拴住这条船,便在山上修了一座六角白塔作栓船之桩。海与塔交相辉映,“海塔”因此得名。海塔常年最高气温24~29℃,最低气温5~7℃,四季如春,是个天然的植物园。这里有长年点缀-的杜鹃,清雅的深谷幽兰,遍布湖畔的金菊,十里飘香的山桂,红白相间的山茶花林,硕果累累的玉珊瑚,还有报春花、腊梅、月季、芙蓉等各种花卉,争奇斗研,四季飘香。海塔不仅盛产桃、李、梨、核桃、板栗、木瓜等水果,还生长着大量的药用植物,如乌梅、天冬、茯苓、千里光、白寒石、西防风及天麻、绞股蓝等数百种中草药。海塔还是鸟兽的“王国”。湖面野鸭游弋,鸳鸯戏水,鸥鹭翻飞;山间林中还有百灵、画眉、箐鸟、鹧鸪、鹌鹑、云雀等飞……
[详细] 具有神气色彩的营盘山,坐落于阿喇彝族旅乡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与云南省永仁县维地乡接壤,最高海拨2460米,遥相对应的是云南省自然风景旅游胜地--方山。营盘山地势险要,山势雄伟,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令人向往。一条古老的马帮路横贯山间,是以前永兴至昆明古丝路必经的交通要道。穿行于婆娑的原始森林之中,浩瀚的-无边无际,温山遍野的奇花异草让人目不暇接。倘若凌晨登上山顶开阔地,观赏日出破晓那一刻的壮观景象,定叫您心潮澎湃,终身不忘。传说三国时期,蜀吴相争,诸葛亮统兵作战于此山,并在山中安营扎寨,抗击敌军,山上可见由南向北沿山脊由不规则片石砌成的营埂,长约400M,高宽各1.5CM,南端有石砌堡垒,顶虽已塌,壁上射击,瞭望孔及通道均清楚可辩,是古时指挥作战的场所。往北每隔100M左右有稍小的堡垒……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