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旅游

黔东南州文物古迹介绍

青龙洞古建筑
  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镇远,占地2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由祝圣桥、中元禅院、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香炉岩等6个部分组成,共有36栋单体建筑。1988年,这个古建筑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建筑群落中距离城市最近,同时又保持了山水园林本色的一处古建筑群,与甘肃麦积山、山西悬空寺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古建筑”。史载,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间,这里便已形成与现存建筑群相当的规模,“明郡守黄希英建,工部郎中赵之绪购藏经,构层楼以贮之。”到青龙洞,你不得不惊叹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房子都是依悬崖绝壁而立,一进中元禅院,迎面是两堵高高相对的石崖,之间的宽度在两米左右,古人巧妙地在崖顶建了一座房子,这两堵悬崖便成了禅院第一进的大门。这个古建筑群里还有一个……[详细]
中木召古庄园遗址
  中木召古庄园遗址中木召古庄园遗址,是思州尚未解剖的最大谜题,它以文物群落、风光优美而著名。中木召古庄园遗址位于大有乡中木召自然寨,距岑巩县城公路行程23公里。此遗址至今还是一个未揭底的迷。中木召古庄园,布局得体,工艺古朴。据出土遗迹测量,遗址占地面积34120多平方米,大部份已被清理使用,还有部份遗址仍掩藏于厚土之下,地层表面已荆棘丛生,并有合抱大松、柏、枫木林。其中,一株银杏树,母树早年枯死,子树己长高五六十米,胸围5.7米;一株合抱大无名树生长在古城墙基石上,根系缠盖满了基石。此庄园何年何人为何建造,经反复查考,正史均无文字记载。1982年以后,省、州、县文物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多次对遗址考察,未能定论。遗址中的木构楼阁已多次被焚而改建,但城墙、基石、门栏、石柱础等仍历历在目。从显露遗迹看……[详细]
黎平古城墙
  落日似火,残阳如血……当夕阳在山的时候,我又一次登上黎平古城的南门古城墙,背靠巍峨苍翠的南泉山,看红红的太阳从山头跌落下去,悲壮地跌落下去,古城高低错落的房屋静穆地沐浴在晚霞的余晖里,风翻开一页页线装的历史,撩拨我的记忆,顷刻,一片片红云化成浮雕,战马的嘶鸣声,刀剑的撞击声响成一片……城墙是保护城池的墙,保护城内人民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来的侵占和掠夺,但天下哪一座城墙的一砖一石不浸透人民的鲜血和泪水?哪一座城墙不蘸着一段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辛酸和痛楚?城墙是有门的,城墙的门是供人们进出的,既然,城里的人出得去,城外的人也进得来,尤其是为战争而修建的城墙,攻城的人迟早要攻进城去,黎平的古城墙自然不例外。黎平的古城墙是唯一见证黎平600年历史的文物古迹,而今,黎平的古城墙只剩下东门和南门两阙城墙,那……[详细]
榕江烈士陵园
  榕江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南面的广东山上,距县城2.5公里,若从县城南面的大河口过河去约有1公里,它是榕江县最大的一处烈士陵园。榕江烈士陵园始建于1985年12月11日,陵园四周松涛环抱。北连秀美迷人的“五榕山”,遥对壮观的榕江大桥、富饶的“三宝”侗乡和三峰耸秀的“笔架山”巅;南望滔滔的都柳江水;举目往西眺望,起伏不平的西门坡山麓林木叠翠,兴盛的榕江县城映人眼帘……陵园山脚有混凝土浇成的人工踏阶144级,每级高约20厘米。山顶坪地上,筑有纪念碑,纪念碑的台基高l米,面积为91.5平方米,台基的周围用水磨石铺筑地面,平整光滑,四周有砖砌压顶水泥栏杆,高60厘米。纪念碑分碑面、碑身、碑座3部分,碑座为正方形,高2米,宽2.4米;碑身为钢筋水泥结构,果绿色马赛克和水磨石抹面,上窄下宽,高15米,面朝北方……[详细]
旧州古建筑群
  旧州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黄平县县城西北25公里处旧州镇。旧州在春秋战国时已有文献记载,后来成为且兰国的属地。唐宋以来,曾有韶明县、乐源县、黄平府、黄平州等,是一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心,因历代商贾云集,货运频繁,经济繁荣而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之乡。元代置黄平府治所,明初为黄平安抚司治所,明中叶改置黄平州治,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州治迁出后改置由州巡检司治所,始名旧州。民国时置黄平县,后置旧州镇,城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区东西向狭长,街道平整,主街西上、西中、西下衔,民居多一楼一底,砖木结构。临街民居单檐硬山顶,两侧为封火墙,一般为二进四合院。建筑艺术品位较高者有卢晴川、朱氏、杨氏、罗氏宅居。今存古建筑有十万营、仁寿宫、天后宫、文昌宫,……[详细]
德凤古城
  在侗乡大山腹地,云贵高原向湖南、广西丘陵地带过渡段,有一座古老的山城,那就是被民间和部分民族文化研究专家,社会人类学学者称之为侗都的黎平古城。黎平县城又叫德凤古城镇,是黎平县德凤镇党委、政府所在地,也是黎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说德凤古城镇古老,也却实是很有些历史,据地质专家考证,黎平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代为苗族部落聚居区,称为五垴寨,先秦时代,隶属于黔中郡。后来,侗族及其它少数民族陆续迁入。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福禄永从长官司,属诚州,诚南宋理宗宝亦右年间(1253年-1258年),设潭溪、八舟等军民长官司,境内始有建置。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设上黎平军民长官司,黎平从此得名,德凤镇一名,系1939年将城区五会、双凤、南泉、成德四镇合为一镇,取承德的德字,双……[详细]
白岩悬棺
  白岩悬棺白岩悬葬,位于龙江河畔思阳镇桐木村白岩山上,距思州古城东5公里。悬棺葬地点向阳、雄伟、开阔。白岩高72米,宽350米,顺江河水势形成2500平方米弧形悬崖石壁。据考,白岩石壁上有悬棺洞穴18个。其中4个明显系人工凿穴,呈“口”字形。1980年8月,贵州省博物馆进行清理,获悬棺葬具2具,今存省博物馆。白岩悬棺为二次葬,棺村短小,长0.6米、宽0.3米、高0.3米,壁厚4厘米,两档头壁厚5厘米,用椿芽树整木剖成,棺盖作人字形,呈屋脊状,长0.63米、高0.14米、宽0.33米,斜边长0.2米,横断面为等腰三角形,同样以椿芽树整木刳制,有子母口相扣。棺材全本色,不拖油漆,均用斧劈凿造,斧痕犹清晰可见。棺内葬时先将肢骨、肋骨等骨骼平置于棺中,再将头盖骨放在上面,然后放一个乌龟壳,用麻布上衣包……[详细]
郎德上寨古建筑群
  在很多介绍苗族风情的宣传册上往往能看到一个用卵石排列得很好看的芦笙场,图案模仿古代铜鼓上的十二道太阳光芒砌成,两头还有用石料铺的两匹飞奔的骏马,那就是在郎德上寨拍的。郎德上寨是贵州省命名的民族文物村,也是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领袖杨大六的出生地,当年打仗用的刀枪箭戟自是遗留了不少。那时清兵整整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大怒之下把寨子烧光,人口几乎被杀绝,侥幸有15人逃至深山野林才保住了性命。后来这15人组成了4户人家,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至今全寨已经有118户,500多人。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香古色的吊脚楼,蜿蜒的卵石路在屋檐间时隐时现,偶尔还能听到两嗓子苗民的歌声。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长裙苗”。寨前有一条小河逶迤如龙蛇,小水车三三两两,……[详细]
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西北50公里的增冲寨。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楼基占地100多平方米,为木结构塔状建筑,五层,十三檐,八角攒尖顶,通高20余米,其中木构架高达17.65米。楼的底层分立四根金柱,八根檐柱,檐柱外绕以木栏杆。楼的平面呈八角形,中心设有直径达1.4米的圆形火塘,金柱间放置着四条大板凳。底层的南、北、西三面各辟一门,东面置一石板桌。楼的底层悬挂着一块道光十年(1830年)的匾,匾-“万里和风”四个大字。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联,其一为“名楼艺高雕龙画凤映照碧树千秋永盛;侗寨秀丽精文就武辅育英才万代长春”;其二为“龙凤呈祥楼阁直耸冲霄汉;风云聚会山峦起伏绕碧波”;其三为“物华天宝龙楼凤阁交辉呈异彩;人杰地灵山青水秀相映显粼波”;其四为“百福龙宫聚众议事击金鼓;万……[详细]
地坪风雨桥
  地坪风雨桥是独具特色建筑工艺,位于地坪村上下寨之间,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迄今为止已有110多年。该桥桥墩以青石砌成,桥为木质结构,桥的下部由两排各为8根粗大杉木穿榫连成一体。分两层呈天平状向两边悬挑,每层挑出约二米,上部两头又分两层,每层以4根合抱大的古杉用榫连成一排,叠成桥梁架于墩岸之间。桥廊建在梁的上面,桥廊长56米,桥面宽4.5米。桥廊上建成有桥楼3座,中间大两头小。中楼高5米,5层重檐,4角攒尖顶,顶部置葫芦宝顶,宝顶下饰以如意头装饰,形似鼓楼。两头小楼高3米,3层重檐,悬于顶屋面。桥楼脊上,泥塑双龙抢宝、鸳鸯鸾凤。桥楼翼角,分别泥塑各种各样珍禽异兽。全桥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系穿榫衔接,工艺精湛,造型美观、雄伟,成为侗乡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作,被誉为“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详细]
飞云崖古建筑群
  飞云崖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新州镇东坡村湘黔公路北侧,西距县城12公里。飞云崖寺宇传说为苗民创建,明正统八年(1443年)指挥使常智募建月潭寺,后曾多次遭受自然损毁,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及清咸丰五年(1855年)先后两次毁于战争。经历代增修扩建,遂形成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大部分古迹为明清建筑。飞云崖古建筑群及后山天然林,建有两道砖墙围护。外墙东至飞云崖瀑布,南临秀水溪,西抵赛马场、斗鸟场,北为后山天然林。内墙依山傍水而建,将飞云崖古建筑群围在其中。飞云崖古建筑群是一组集文物古迹、风景园林、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古代民族建筑群。飞云崖又名飞云岩,初名东坡山,亦名月潭,又以崖间有洞而称飞云洞。飞云崖的平面布局为东西二院,东院由牌楼、皇经楼、长廊、滴翠亭、碑亭、接引……[详细]
天柱宗祠
  天柱宗祠天柱县苗族侗族明清宗祠全县有100多座;现在保存完好的有30多座(其中县级文物保护有19座,省级文物保护有2座)。这些宗祠于明末至清光绪年间陆续兴建,始建年代长的杨氏先祠至今已逾400年,其它宗祠建筑年代至少也有130多年。杨、吴、王、舒、刘五姓的0追逆至唐、宋朝代,宗祠依据姓氏堂号分为“清白堂”、“延陵堂”、“冰壶堂”、“三槐堂”;或以始祖居地命名,如三门塘王氏“太原祠”;或以始祖职位命名,如三门塘刘氏宗祠-“昭勇将军”。它们以物质实体反映了历史、地域、权位等概况。宗祠的建筑结构为外环砖墙以牌楼为面;左右山墙为马头墙,石灰粉内墙壁;牌楼顶部重檐翘角,主、副牌楼连为一体呈五面状;主牌楼高于副牌楼,上嵌姓氏、堂号或郡望名;主、副牌楼泥塑浮雕人物花卉图,并有对联书于柱子上。内为中国传统式……[详细]
隆里古建筑群
  隆里古建筑群 隆里所城垣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为土夯成。不久因大雨,城墙多倾塌。永乐二年(1404)派屯兵复修。未几又坍塌,天顺元年(1457)再次修复,用石砌边,中间填土夯实。清顺治十年(1653)第三次修复。第三次修复的城墙高4米,下部厚4米,上部厚3米,周长1700米。东南西北面各设城门一座,上修建城楼。城楼也称之鼓楼,为两层0式杉木建筑,四角飞翘,飞角下吊信风铃,风起铃动,声音清亮。东门名“清阳”,南门名“正阳”,西门名“迎恩”,北门闭塞不开,而在侧边东北角开一便门供出入。原来每座城门均设瓮城,即两道门,进出需拐个弯,称之“勒马回头”。现南门和西门还保存原样,其余东门只存一道门。城外掘有宽4米许的护城河,现南门外尚存有一座架在护城河上的石板桥。 近年来,锦屏县文物部门按……[详细]
陈圆圆墓
  陈圆圆墓明末清初美女陈圆圆墓,葬于思州城东北38公里,今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绣球凸上,墓座东朝西,泥土封堆,立有1984年出土的清雍正六年隐姓埋名碑,墓门碑面一方,碑盖一块,左檐柱一极。碑面高0.73米,宽0.48米。阴刻铭文是: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立。孝孙男仕龙、杰,杨氏;曾孙大经、纯;孝玄孙朝达、选、魁、政、玺、桂、相、仪。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吉日。据考,陈圆圆墓碑上没有直书真名,系对外保密而隐讳。按吴氏密传云:“吴门”二字,暗指陈圆籍贯苏州,对外界公开则释为吴家。使用“聂”字简化字,因“陈圆圆本姓邢,六岁后跟着姨父姓陈”。“邢”有右耳旁,“陈”系左耳旁,“聂”字双耳代表陈和邢两姓。一字双义,下半截“双”字,古体为“�”,上半截为双“佳”字与好同,“……[详细]
和平村旧址
  镇远“和平村”旧址,即“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俘收容所(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卫兵室、礼堂、岗楼等建筑。因“和平村”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名。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盐关,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随着战局的变化,后迁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迁至贵州镇远,1944年11月迁往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撤销,在镇远的时间长达六年之久。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38年12月——1944年11月)……[详细]
述洞独柱鼓楼
  独柱鼓楼,俗称“现星楼”、“杉树鼓楼”,在距黎平县城39公里的述洞下寨,外观与其它鼓楼一致,为七层檐四角攒尖顶,密檐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3.3平方米,高15.6米。相传建村之初就建有独柱鼓楼。现在的独柱鼓楼建于1921年,它是黎平县境内仅有的一座独柱鼓楼,保存完好。该楼共5层,高约12米,呈四檐阁。除第一层为了伸展和装修立有撑柱以外,整个鼓楼只由一根直径50厘米左右的中柱支撑。中柱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从外观看,由下至上逐层缩小,形成上下檐层叠形状,与多柱鼓楼无异;从楼内观看,以中柱为中心,大小不一的枋片斜穿*套,纵横交错于中柱,使其联成一体,形似伞状。楼内地基中间设有火塘,周围摆四根长凳。贵州黎平,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县,侗族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鼓楼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兴旺的……[详细]
岩门司城垣
  岩门司城垣岩门司城垣位于黄平县东南山凯,与县城直线距离29公里,毗连黄、施、台3县,地处清水江航运要冲,依山面江,形势险峻。清乾隆年间筑石城于此,设把总1员,兵71名。有事可随时提调各堡屯军,为清政府控制黔省东南要塞,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城平面呈三角形,城垣以青石精砌,周长1633米,高3.33米,垛墙高1.33米、厚2.67米。墙顶墁以料石,上下安砌墙垛。设有东、南、西3座城门。北面靠山,城墙顺山势延伸而上,于高险处构筑炮台3座,城门有楼,炮台有房,靠江还建有水关2座。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台拱(台江)苗族人民在张秀眉的领导下反清起义后,贵州巡抚蒋蔚远急令古州同知彭汝玮,龙里知县陈毓书、凯里营都司盛修志等,先后率兵到岩门司防守。五月中旬,张秀眉率苗族起义军2万余人围攻岩门司,数次进攻……[详细]
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
  1934年12月14日,红军长征经黎平,18日党中央召开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会址为一座明清时期建筑,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黎平县城内旧城区原胡荣顺号店铺内。现正门横匾的“黎平会议会址”几个字为原国务院副总理-同志题写。会址为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从大门进入后,依次为第一进、天井、第二进和后院。第一进现为到此参观过的名人题字及照片展览厅、第二进左为“红军文物陈列室”和“-住室”,右有“黎平会议陈列室”、“-住室”和“历史图片陈列室”。“黎平会议会址”于1984年12月18日(会议召开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每年约有中外参观者万余人。曾到此参观过的有现0总书记、国家主席-,著名军旅作家、《地球……[详细]
重安江水碾群
  水碾群始建于明代,据《明史·卷三百一十二·四川土司二》记载:“洪武四年平蜀,遣使谕之。五年,领安抚司二,曰草塘,曰黄平;长官司六,曰真州,曰播州,曰余庆,曰白泥,曰容山,曰重安”。永乐四年(1406)设重安长官司,弘治元年(1488)设重安守御千户所,并屯兵于重安江堡上。大量屯军的涌入,带来中原各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他们利用重安江上隆起的沙洲大规模建造水碾,取替土著居民仍用石碓舂米的原始劳作。建造重安江水碾群选址考究。此段江水被沙洲从中剖开,形成南高北低两支河道,高差为1.12米。水碾水轮深藏沙洲腹部,每个碾房从开入水孔两眼引江水冲击水轮,南北江面高差产生的水力足以使水轮旋转并带动滚轮工作。余水汇入北支河道。重安江水碾群规模宏大,明末为其鼎盛时期,共有40余座。水碾群现存碾房19座,沿沙……[详细]
三门塘村古建筑群
  三门塘村古建筑群 三门塘村位于天柱县坌处镇,距县城40公里。南临清水江,明代被开辟为水上运输码头,专事木材营销。明朝末年,靠水上运输富裕起来的三门塘人便捐资创建义学,普及汉文化,教化乡民,兴修庵院宗祠,民居亭榭,修路架桥,开创渡口,并开场期赶集,设木行、肉摊布店、米铺百货、饭馆旅店。三门塘最盛时期形成了由五条主街巷和众多民居、商号、店铺、庙宇、桥梁、码头等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了民间典型的水运商贸集镇的大部分类型。三门塘古建筑群包括宗祠两座,碑刻300余通,古树68株,印子屋28栋,水井20眼,鱼塘17口,石拱桥6座,石板桥10座,石板路12条,卵石路30多条。这些建筑风格独特,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立体感极强,工艺十分讲究,风格粗犷而不失精致。民居建筑为穿斗式悬山顶小青瓦结构,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