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 > 江津区旅游

江津区文物古迹介绍

1、江津会龙庄 AAAA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津会龙庄
  位于四面山景区双凤场的会龙庄是重庆最大的碉楼,有“西南第一庄”之称。会龙庄坐西朝北,整个庄园占地面积约为2.1万平方米,现存一大一小两碉楼、16座院落和18口天井,1084扇门,共有202个屋舍错落有致的镶嵌其中。满园亭台楼阁曾经全是雕梁画柱、绘彩描金,整个庄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华贵典雅、森严威凛。碉楼,是一种用于防守和瞭望的建筑。放眼巴渝大地,江津会龙庄碉楼在百余年前算得上是重庆的高层建筑,其建筑水平至今都令专家拍案叫绝。黄色的碉楼是会龙庄最醒目的建筑,其有5层共计38米高,为全土木结构,墙体厚度达半米以上,是目前重庆保存下来的最高的碉楼。庄园由王氏家族从嘉庆七年开修,到民国七年完工,共经历了六代人、116个年头才全部建造完成。会龙庄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氏家族所建,而如今的庄园内仍……[详细]
陈独秀旧居纪念馆
  陈独秀旧居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办事处石墙村,距江津城区15公里。陈独秀旧居于2000年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旧居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原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杨鲁丞的古宅,1939年5月,陈独秀寓居于此宅的东厢房。陈独秀旧居,为四合院布局,座南朝北,土、石、木结构,占地7亩,面积3300平方米。当年,陈独秀和夫人潘兰珍居住的三间东厢房由南至北,为卧室、客堂、书房。陈独秀旧居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陈独秀居住地。陈独秀寓居于此后,深居简出,潜心著述、清苦自持,不为国民党政府利诱,忍受清贫生活煎熬,直至1942年5月27日在此病逝。景区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石墙村乘车线路:重庆市在龙头寺、菜园坝、陈家坪乘坐汽车至……[详细]
聂荣臻元帅故居
  聂荣臻元帅故居位于江津吴滩镇郎家村,原名石院子,占地面积563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坐西向东,共有房屋17间。聂荣臻青少年时期在此生活了15年,1914年聂荣臻随父亲到附近院子佃居,1919年离开江津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秋,石院子故居遭土匪焚烧,仅存西北角两间偏房。1988年7月1日,中共江津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修复聂荣臻故居隆重举行了奠基仪式,是年国庆节竣工对外开放。修复后的聂荣臻故居整体构造属四合院土木建筑,仅有一重堂(原为三重堂),分内院和外院两层,青瓦土墙,古朴庄重。庭院墙外广场宽阔,道路通达,四周环绕着沃土良田;两侧翠竹葱郁,树木成荫;院内鲜花吐蕊,鸟语欢歌;房前左右各有一口池塘,波光粼粼,组成了川东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据聂姓家谱记载,聂荣臻的第七八代先祖,为了生存,……[详细]
石门大佛寺
  石门大佛寺位于石门镇平等场西南长江边上,成渝铁路平等车站东侧500米,大佛寺座北朝南,依山伴水,正面面临滚滚东去的长江,背靠着危崖绝壁,藏于茂林修竹之中。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是镶嵌在万里长江边的一颗明珠,寺佛一体,天人合一,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佛,这是长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据《江津县志》中所记载“大佛寺,距城百里,近石门场大江边,古凿大佛手岩上,高十丈许,左有石如净瓶,右如鹦鹉,寺依岩石建筑,高达十余丈,为楼七层。”清道光二十五年秋,里人刘绍宽游大佛寺时,在寺的左侧石壁上题诗一首,概括地叙述了大佛寺的地形,地貌。诗云:“古寺依岩立,秋江进佛清,七层楼阁影,三面雨风声;地僻游人少,山空落叶轻,僧门无佛事,倚檐看船行。”大佛寺始建于何处,专家颇多争议。根据明万历《蜀中名胜记》中记载:“县西四十……[详细]
石蟆清源宫
  在重庆江津西面,有一座被人们称为津西明珠的古镇——石蟆镇。古镇西北侧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庙宇——清源宫。根据《石蟆乡志》和碑文记载,清源宫始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继建于清代嘉庆18年(1813年)培修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始建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清源宫座北向南,占地8000多平方米,系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呈复合院布局。整个庙宇的两边有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抬梁式砖木石结构,镂刻浮雕,工艺精湛,飞檐翘角,青砖绿瓦,板石铺地,三殿一院,加戏楼。两边对称式的男女宾楼分左右对峙。前正后三殿共有32根大圆石柱支撑,颇具明清特色,庙宇周围古树参天一遍绿荫宜人。景区地址:重庆市工津区石蟆镇清源路乘车线路:重庆市在龙头寺、菜园坝、陈家坪乘坐汽车至江津客运中心,然后换乘开往石蟆镇的班……[详细]
江津隆兴寺(朱羊寺)
  隆兴寺原名龙兴寺,又名朱羊寺,位于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周望山上,距龙华镇政府驻地10公里,在江津主城与白沙镇之间。始建于宋代(1127年-1279年),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登基兴盛时期有一定的规模,正统年间(1436年)铜梁县巴岳寺僧人释真铨、释真隆云游到隆兴寺,加入本地户籍,购置农田经营寺院,寺院规模逐渐发展壮大。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由该寺僧人释德仁、释德培扩建,寺院面积为2675平方米,寺院依次分布有天王殿、燃灯殿、大佛殿、玉皇殿、观音殿、阎君殿等六大殿,各类大小神像数百尊,神态离奇,惟妙惟肖,许多菩萨、佛龛、香炉的石雕形式为圆雕、凸浮雕、阴雕,殿前的香炉均为镂空石雕,古老精湛,花鸟栩栩如生。周望山间有释、道、儒“三教”合一的佛耳岩,寺院内宽敞幽静,有明朝修建的“奈何桥……[详细]
江津双峰寺
  双峰寺位于中山镇南15公里外的双峰村,原名景德寺,后因背靠插旗山上的双峰而更名。据寺内碑刻记载,该寺曾在太合场开办“书院头”学校一所,在寺庙方圆数十里范围内置有大量庙产。鼎盛时期单武僧就达五百人,古以来就有“上有双峰(寺)下有朱杨(寺)”之说,是贵州习水、四川合江、重庆江津、綦江等临近地区现今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复式四合院禅宗大寺庙。据保存至今的清代碑刻记载,该寺大约建于唐末,在明代和清康熙、道光年间相继维修,但具体始建于何朝何代,至今未予科学考证,不得而知。目前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占地约6500平方米,上百间房屋,其中住有居民约90间房屋,寺庙建筑约3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属土木穿逗结构,小青瓦顶。寺庙共分四殿,第一殿为弥勒佛殿,第二殿为川主殿,第三殿为大雄宝殿,第四殿为祖师爷殿,各殿相应供奉有神……[详细]
江津大佛寺摩岩造像
  时代:南宋至民国类型:石窟寺及石刻地区:重庆市江津区批次:第七批大佛寺摩岩造像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石门社区凉亭组,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引人维修坐北向南,造像依崖而凿,崖宽12米,高30米,一尊脚踏莲花观音造像,高14.8米,宽5.9米,厚5.2米,善跏趺坐,头戴头冠,胸饰缨络,身着袈沙,全身贴金绘彩,头部有一笑容可掬的罗汉,左有石瓷瓶,右有石执物,为高浮雕接近圆雕。一座寺庙,坐北向南,为三合院布局,完好,建于明代,同治维修。正殿:依崖而建,总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木石结构,七重飞檐歇山顶,翼角均施吻,中饰宝瓶,抬梁式梁架,七架椽屋四椽袱前乳袱牵后接石壁,用三柱,面阔三间17.6米,进深8米,通高9米,踏通16级,素面台基,高1.7米。厢房:木石结构,硬山式项,穿逗式梁架,六柱四穿,面阔……[详细]
石门大佛寺摩崖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江津市石门镇白坪村(原凉亭村)。大佛寺座北朝南,依山伴水,正面面临长江,背倚崖壁。大佛寺总建筑面积720平方米。东西各有一条石曲径从崖上到河边与寺院相连。大佛寺里面是三合院布局,左右为厢房,中间是正殿,依次分为送子殿、观音殿、雷神殿,寺内石刻造像是一尊通高13.5米的观音造像。正殿为七重檐山式顶,琉璃瓦铺顶,正中饰宝瓶,翼角均装饰有鸱吻,抬梁式梁架。左右厢房为石木结构,硬山式顶,小青瓦铺顶,穿斗式梁架,六柱四穿。整个山门依山崖而建,结构严谨,雄伟壮观。石门大佛寺建筑为七重檐山木结构建筑,是中国清代典型的高层建筑。脚踏莲花观音造像,坐北向南,通高13.5米,肩宽5.9米,胸厚5.2米。造像刻工精湛,细腻,线条流畅,立体感和审美感极强。观音造像慈眉善目,端庄娴静,头……[详细]
灰千岩崖画
  灰千岩崖画位于江津市四面山镇洪洞村东,时代为汉以前。四面山具有悠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迹,敦煌有莫高窟,重庆有大足石刻等古代石刻艺术鼎盛时期的杰作,在四面山,虽无这些石刻艺术的巅峰杰作,却有一块历史文化价值丝毫不逊于这些石刻杰作的灰千岩摩崖壁画。灰千岩摩崖壁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是原始巴人劳动、生活和文化的结晶,不但填补了巴渝地区摩岩壁画的空白,还把重庆原始巴人的历史及巴蜀文化上溯了一千多年,是南方罕见的具有北方草原体系的刻制岩画,改写了过去南方无刻制岩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这幅凝聚着原始巴人智慧与勇气的壁画,不但填补了巴渝地区摩岩壁画的空白,而且成画时间大大早于著名的云南古代摩崖壁画,把重庆原始巴人的历史及巴蜀文化上溯了1000多年。由此,四面山灰千岩远古……[详细]
聚奎书院
  聚奎书院,位于重庆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是重庆市保存最完整的的书院园林建筑,始建于光绪六年(1880)。正中为讲学厅,后为孔子堂,两侧为学生自习室,周围为教师住所。教学除授“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孝经》外,还课以《汉四史》、《方舆纪要》、《文献通考》等。白屋诗人吴芳吉曾就读于此,辛亥革命烈士卞鼐曾为学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聚奎学堂。民国后相继建立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抗战后,举行建院60周年纪念,台静农教授赞道:“聚奎能屹然一隅,延续至六十年之久者,诚我国近代教育史所罕见。”陈独秀、吴玉章、冯玉祥、黄炎培等均到院参观,无不交口称赞。至今原院规模及碑刻等,均保存完好。院内参天古木簇绕四周,幽静典雅。大门石刻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院门石刻联:“德……[详细]
朝源观道教造像
  朝源观道教造像位于江津市四面山镇,含朝源观,时代为明。在重庆江津区四面山的深林中,藏着一座千年之久的古老道观——朝源观(又名朝元观),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文史馆王家祐先生曾撰文《江津县朝元观》,首次向学术界介绍了这座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道教宫观,对其中的摩崖造像、碑记、楹联和历史人物等进行了初步的考证。时隔二十多年的岁月变迁,这座隐藏深山里的千年道观,虽然早已破败荒废,然而那些日渐剥落风化的丹台、石壁与造像,依然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在遗留下来的石迹之间,娓娓诉说着川东道教曾经繁盛的历史。2000年,朝源观道教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渝黔古道江津段
  渝黔古道江津段位于江津区四面山镇洪洞村飞龙庙至洗鱼口,时代为清。含古道1段,古隘门1座,造像1处,题刻6块。2019年,渝黔古道江津段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蟆古建筑群
  石蟆古建筑群位于江津区石蟆镇转龙、东溪、稿子,时代为清。含张氏宗祠、刘氏宗祠、岱云馆。2019年,石蟆古建筑群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5、廷重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廷重祠
  廷重祠位于江津区塘河镇五燕村,年代为清。廷重祠又名孙家祠堂,建于清光绪十八年,重庆地区客家宗祠建筑的代表。2009年,廷重祠被列为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江公享堂
  江公享堂位于江津市几江镇狮子街,时代为明、清。江公享堂是明代辅相江渊在故乡江津的府第,座南朝北,砖木石结构,悬山寺屋顶,复合四合院布局三进两厢,结构规矩严谨,三级踏道上门前平台。面阔21米,通进47米,大门竖匾“江公享堂”,大门两侧有楹联“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门额之上正中部位嵌有竖匾“江公享堂”,均为楷体阴刻,笔力厚重工稳,为明成化帝朱见深为褒奖江渊功劳钦题。每重堂的撑弓都刻有明代风格戏剧场面和花草树木的木质浮雕。2000年,江公享堂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江津石佛寺遗址
  石佛寺遗址位于江津区德感街道中渡村,时代为宋—清。2019年,石佛寺遗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塘河清源宫
  塘河清源宫位于江津区塘河镇河场社区,时代为清。2019年,塘河清源宫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长沟崖墓群
  长沟崖墓群胩代为东汉,位于江津市柏林镇水浒村。长沟崖墓群为重庆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家洋房
  马家洋房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矗立在綦河岸边,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楼洋房原高5层,各层有四面连通的廊道,每层有七个房间,有一处后院和后花园,属于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马家洋房被列为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