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西藏 > 日喀则市

西藏日喀则市历史沿革

[移动版]

“十二邦”时期,今日喀则市境内由数邦分裂割据。

今江孜、白朗一带是娘若切噶尔的辖区;仁布一带是努域灵古辖区;康马一带归杰耶芒布王;定结、亚东、岗巴一带隶属斯布域仲杰那囊王;南木林县邬郁一带由欧杰素擦王统治。

吉隆、萨嘎、仲巴等地归象雄阿尔巴管辖;萨迦、拉孜、定日、昂仁等地由藏博玛尔蒙统治。

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后,在今日喀则市辖区内设“叶茹”与“如拉茹”两茹。

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崩溃后又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10世纪初,贝科赞在仲巴拉孜建立王朝。

至其孙白德时,以今吉隆县贡当为中心,形成“贡塘王系”。

贝科赞之孙吉德一族占据年楚河流域,形成“卓地王系”。

北宋熙宁六年(1073),萨迦派(花教)在萨迦兴起。

宣和三年(1121),琼波南交在南木林香地方修建香寺,香巴噶举派在后藏兴起。

13世纪中叶,蒙古汗(后为元朝)在西藏设立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中“藏”指吐蕃时期的叶茹、如拉茹两翼,相当于今日喀则市的辖区。

南宋景定四年(1263),萨迦白兰王恰那多吉,返回萨迦,建立萨迦政权,总管乌思藏军民事务。

南宋咸淳四年(1268),萨迦本饮释迦桑布对乌思藏进行户口清查,实行“13万户”政区建置。

后藏地区设有7个万户府。

14世纪中叶,萨迦政权走向崩溃。

元至正十四年(1354,藏历第六饶迥木马年),帕木竹巴派取代萨迦巴建立了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取得了对乌思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

但萨迦本土仍由萨迦万户管辖。

明廷在仁蚌(仁布)设“领司奔寨行都司”。

此外,帕木竹巴政权在乌思藏地方实施“宗溪”制度,相继建立了13个大宗。

15世纪30年代始,仁蚌巴家族以仁蚌宗为政权中心,统治了后藏地区的大部分宗溪。

16世纪中叶,辛厦巴·才旦多吉联合后藏西部势力,推翻了仁蚌巴家族的统治,控制了仁蚌巴家族统治的区域,自称“藏堆杰波”(后藏之王)。

史称“第巴藏巴汗政权”。

至其孙噶玛丹迥旺波执政时,以今桑珠孜区为中心,乌思藏大部分地方归其治下。

明崇祯十五年(1642),噶丹颇章政权推翻了“第巴藏巴汗政权”。

后藏地区大部分宗溪属噶丹颇章管辖。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廷将后藏的拉孜、昂仁、彭措林、岗巴、达木萨迦、谢通门、梅康萨、达那仁钦则、兰伦绕等宗溪赐予五世班禅罗桑益西管辖,并准予世袭。

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式建立西藏地方政府。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廷在《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中明令西藏的济咙(今吉隆)、聂拉木、绒夏、喀达、萨噶、昆布等地区,在与廓尔喀疆土边界处树立界碑。

1921年,西藏地方政府设基宗,管理后藏地区。

1923年冬,十三世达赖令西藏地方政府掌管了班禅所辖寺院及其政区。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十七条协议),恢复了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固有的地位和职权。

1953年,政务院批准设立“班禅堪布会议厅”,管辖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属区的一切政教事务。

1954年,西藏地方政府设藏区总管,管辖日喀则宗等21个宗溪。

1956年8月,自治区筹委会设立江孜基巧办事处。

1956年9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日喀则基巧办事处。

1959年10月,成立日喀则专区。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同时成立日喀则专员公署。

1970年11月,日喀则专区更名为日喀则地区。

2014年6月,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改设桑珠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