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堂琅社区晓众村金钟山顶部。建筑依山势起伏而建,以牌楼、魁阁、戏台、过厅、正殿为主体建筑,东西厢房、东西耳房、回廊为附属建筑组成群。分布面积5743.9平方米,占地面积1609.25平方米。牌楼,重檐斗式木石结构建筑。坐西南向东北。通面阔9米、进深2.68米,明间檐高6.35米。正面重檐之间正中悬挂从右至左横书“登峰造极”匾额,背面悬挂“珠星朗耀”匾额。牌楼飞檐翘角,因所处位置地势险要,更显雄奇壮观。魁阁,重檐歇山顶穿斗阁楼式土木结构建筑。坐西向东。3开间,通面阔13.9米。阁楼前檐二重,明间大门上方悬挂木牌“文昌宫”3字。后檐三重,屋面后坡较长;屋檐低矮,前檐较短,后檐较高,形制特殊。底层明间为通道。阁楼上原供奉“
龙潭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龙潭社区龙潭村民小组村南2000米处的凤凰山山腰。烈士陵园坐南向北,由牌坊、烈士墓、纪念碑3部分组成,占地面积为2692平方米。牌坊,仿牌楼式重檐歇山顶钢筋混凝土琉璃瓦屋面结构。3开间,通面阔22.4米、进深3.5米。烈士墓,位于牌坊南24~54米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墓碑均为汉白玉大理石质地。墓前后共3排,15冢。第一排6冢,为蒋开榜、刘文明烈士墓、病故老红军墓和其他烈士墓;第二排7冢,中间为蒋志龙、杨天华2烈士墓,两旁为病故老红军墓;第三排2冢,为蒋开榜、刘文明两烈士的妻子墓。纪念碑,矗立于烈士墓南7米处。碑仿长城造型,由碑座、碑身组成,钢筋混凝土浇筑。碑座呈长方形,长14米、宽10米;碑身
钟屏街大佛寺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钟屏街483号。建筑坐南向北,分别由门楼、天王殿、东西厢房、观音殿、东西两庑、后殿(大雄宝殿)及水井组成3进院落布局的建筑群。占地面积2708.55平方米。门楼,重檐歇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0.8米、进深6.4米。明间一楼设通道。天王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3.75米、进深10.5米。前檐及门窗饰彩绘。东西厢房,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3.4米、进深6米、出廊1.5米。观音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3.5米、进深10.6米。东西两庑,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2.1米、进深4.3米。硬山顶墙体高出屋顶正脊
又名牛家祠堂。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金钟社区第六村民小组(钟屏街483号)。建筑坐南向北,由围墙、花池、照壁、东西厢房、过厅、东西书房、正殿组成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723.9平方米。花池,呈半圆形。池深2米,直径12米,占地面积113平方米。照壁,单檐硬山顶结构。全长21.6米。用青砖砌成,青瓦镶嵌成梅花瓣图案,两边为圆形卷洞门。东西厢房,各3开间,通面阔均为12米、进深4.2米。过厅,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石结构。3开间,通面阔15.6米、进深6.6米。明间设通道,可进入第三进院。东西书房,各3开间,通面阔均为13.2米、进深5米。正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石结构。3开间,通面阔12米、进深7米。建筑始建于清代中后期,为会泽旺族牛家族人所建
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钟屏街375号。建筑坐南向北,分别由山门、偏殿、前殿、两庑、大殿等建筑组成建筑群,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现仅存山门、厢房、大殿。山门,重檐歇山顶置挑檐斗拱土木结构。通面阔3.9米、进深0.8米。大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5开间,通面阔16.8米、进深4.2米。大殿前檐置斗拱装饰,屋脊两端置吻兽,正中装宝顶;大殿明间正中悬挂右起横书“大雄宝殿”匾额,楷书,阳刻。东西厢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各3开间,通面阔11.3米、进深5.3米。西来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比丘尼募建,供奉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清道光、光绪年间,均做过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会泽县火炮厂生产基地,门楼和偏殿等建筑因不
毛家村大坝及纪念性建筑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竹园村委会驻地东约500米的以礼河中游。坝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坝为黏土心墙土坝。高82.5米、顶长467米、顶宽8米。水库南北长20余千米,库容5.53亿立方米。坝顶中央立纪念碑1座,由碑座、“三面红旗”造像组成,砖混结构,整体通高10米。碑座呈长方体,共3段。主座高4.3米、宽10.1米,东侧中部左起右行横刻毛泽东手书体“高峡出平湖”5个大字。主座南北两侧为副座,座高均为2.8米、宽8米。北侧副座东面中部左起右行横刻毛泽东手书体“大海航行靠舵手”7字;南侧副座东面中部左起右行横刻毛泽东手书体“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9字。主座顶部置“三面红旗”立体造像。高约5.7米、宽约10米。
旧称阿拉谷桥,俗称三孔桥。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石鼓村旁的以礼河上。桥东西横跨以礼河两岸。桥为青石拱券纵联砌筑,共3孔。桥全长41米、宽6.7米、孔径10.85米。桥面平直。桥墩迎水面砌成三角形分水金刚墙,中孔拱顶迎水面正中嵌石雕虬龙头。桥面两侧置石护栏,栏高0.6米。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阿拉谷(今福海村)何氏族人出资修建,因倡导建桥之人名为“何福海”而取名“福海桥”。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以礼河洪水暴涨泛滥,桥被冲塌2孔,两岸行人只能用船摆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任广西梧州协统(诰授武显将军)的何氏族人何尔晟,慷慨倾囊,捐出俸饷,重修此桥。福海桥对研究清代以礼河水文资料、当地交通发展状况及桥梁建筑技
钟屏街火神庙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金钟社区第六村民小组内(钟屏路483号)。建筑坐南向北,由前殿、东西厢房、后殿及水井组成,占地面积1277.2平方米。前殿,单檐歇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2.9米,进深7米。东西厢房,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5开间,通面阔21.6米、进深5.4、出廊1.3米。后殿,单檐歇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建筑。3开间,通面阔12.5米、进深11.75米。墙头置砖雕装饰,檐下置斗拱3层。火神庙用于供奉火神,属行业寺庙。火神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东川炉头集资修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筑由会泽县土产公司使用。2000年后,大门、西厢房被毁。2003年,由大佛寺管理小组使用。2009年8月,修复西
乌龙募东川土府城遗址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龙潭社区乌龙募村南的缓坡耕地内。遗址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80米,面积约17.1万平方米。城址内现已被建房或辟为耕地,但残存的城墙遗迹和残砖、碎瓦隐约可见,当地群众称为老城墙。遗址西南300米处为马鞍山,山上曾驻扎过军队,称之为“老营盘”。这与明嘉靖《四川总志·卷四》“西南马鞍山,府旧治在焉,后寻移万额山之南”(今金钟水城村)的记载相吻合。根据多次调查发现和收集到的实物资料分析,乌龙募城址早期始建年代是否与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设堂狼县城址有关,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城址于明代早期曾作为东川府城治所当属无疑。城址对研究元、明时期乃至汉代堂狼县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1995年7月,会
地点:会泽县金钟街道保护单位级别: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北以围墙为界,南以绣楼-5米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以现有围墙外延50米为界。
地点:会泽县金钟街道保护单位级别: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现有围墙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北内街,西至孙家巷,南至头道巷,北至二道巷。
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石鼓村民委员会石鼓村内。建筑坐西南向东北,由照壁、门屋、东西厢房、过厅、东西书房、正殿、东西耳房及厨房组成“走马串阁楼”四合院,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照壁,原照壁已毁,现存照壁为20世纪90年代新建,仿牌楼式砖混结构。长9.7米、宽0.84米。门屋,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9.21米、进深2.05米。东西厢房,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各2开间,通面阔7.5米、进深3.6米。过厅,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一底一楼。3开间,通面阔11.75米、进深4.25米。东西书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一底一楼。各3开间,通面阔11.7米、进深4.17米。正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一底一楼。3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