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云南省 > 大理州 > 永平县 > 杉阳镇

永平县杉阳镇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龙台弥陀寺

龙台弥陀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仁寿村民委员会龙台自然村,始建年代不祥,仅知毁于兵变,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建,为坐西南向东北布局。全寺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民国、1991年、1995年多次维修;2008年在原址上重建门楼。大殿共三间,通面阔11.9米,通进深10.3米,为土木结构抬梁式建筑,用料粗壮硕大、明间金柱直径达40厘米,举架高;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小青瓦覆面,正脊中部安宝塔,两端饰鄂鱼。两山墙有壁画,绘画工艺精湛;山墙外壁有腰厦青石板挑出。殿前有金桂花一株,树径达100厘米,枝叶茂盛。该大殿历经风霜,仍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具有历史价值。

杉阳西山遗址

杉阳西山遗址位于永平县杉阳镇杉阳村民委员会街尾巴西山余脉(蟒蛇山),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上采集到石刀、石斧、陶片。从剖面上看,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0.2—2米不等。分布范围自杉阳西山寺脚至连家湾村子头,整支山头都有文化层出现,分布面积约70000平方米。是我县目前发现的继“新光遗址”之后又一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江顶寺门楼遗址

江顶寺门楼遗址 位于杉阳镇岩洞村民委员会湾子自然村江顶寺,据永昌府志载,江顶寺始建于明代,坐东北向西南,为中轴对称式建筑格局,由大殿、天王殿、山门、茶室组成,在茶室与山门之间的驿道上建南北门楼,为驿道必经之地。民国三十三(1944)为火所焚。2002年,在江顶寺原址上新建大雄宝殿。明清时期江顶寺禅宗为临济正宗派。此遗址对研究明清时期佛教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大坝田土主庙遗址

大坝田土主庙遗址位于永平县杉阳镇杉阳村民委员会大坝田自然村,始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为坐北向南布局,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有庙基址共两台。在遗址内采集到有字筒瓦及残砖,其中一块保存基本完好,长30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此遗址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江顶寺和尚塔

江顶寺和尚塔位于杉阳镇岩洞村民委员会湾子自然村江顶寺东300米,始建于大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民国十八年(1929)。塔坐南向北排布,分布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主塔高2.93米,塔基用青条石砌成边长为2米正六边形须弥座,塔身用砖砌成倒覆钵型,塔身正面下部、中上部有券龛2个,内镶嵌墓碑各一通,塔刹为葫芦形。江顶寺为显教临济正宗派。此塔林保存完整,对研究博南古道佛教、佛姓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倒流河凤鸣桥

倒流河凤鸣桥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岩洞村民委员会马沙坝倒流河,桥始建于秦昭王五十年(木桥),明代建三孔石拱“风雨桥”,曰“凤鸣桥”。清光绪十五年重修,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桥全长20.9米,宽4米,高3米;采用拱券条石并列砌筑法修建。三孔不等跨,中孔跨径4.5米,边孔跨径3.2米;桥面铺石板,有桥栏、桥亭。该桥是研究博南道上不可多得的桥梁实物资料,它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旅游开发价值。

风鸣桥

风鸣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横跨于杉阳镇马沙坝东的倒流河上。凤鸣桥始建于秦昭王五十年,是博南古道上历史最为古老的桥梁之一。据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载:“北下及溪,有桥跨溪,东来者,是为杉木河驿大道。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是为此桥最早的确切记载。凤鸣桥在明代为风雨桥,上面建盖有躲避风雨的桥亭。光绪十五年,此桥重修。桥凡三孔,石拱,不等跨。桥长二十米,宽四米,高三米,在建筑上与水流面相对就,美观大方,坚实牢固。随着岁月的沧桑,桥栏、桥亭均已被毁,但桥拱、桥面保存完好。经过两千多年的人踩马踏,桥面上的石板已被磨砺得十分的光滑,马蹄印痕深达十多厘米。虽历经二十多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至今依然牢固地横跨于激流奔流的倒流

大西寨锁水阁

大西寨锁水阁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岩洞村民委员会大西寨自然村。传为“三国蜀始建”。根据大殿明间正梁题记为“清道光四年(1824年)修建”。前殿明间正梁题记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增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1989年和1992年三次维修。整座寺院坐西南向东北,布局在悬崖峭壁上。建筑占地面积459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型,均为抬梁式结构。大殿通面阔长7.6米,通进深长5.4米,为重檐九脊顶,小青瓦屋面。上檐四周施斗拱;明间较大,举架较高。前殿通面阔长5米,通进深长6.3米。前殿墙壁、照壁有名人杨自培题记。锁水阁虽经过几次修缮,但依然保存着清代的建筑风格,它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旅游价值。

马家桥文昌宫

马家桥文昌宫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岩洞村民委员会马家桥自然村,依马家桥山脚而建。根据寺内碑记载:始建于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光绪二十四年、民国、1988年、1999年多次维修。该宫占地面积422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大殿坐东北向西南,共三间,通面阔11.6 米,通进深7.9 米,为抬梁式结构,单檐歇山顶,青色瓦屋面,正脊中部安装有宝塔,两端饰鄂鱼。东厢房,屋顶为单檐悬山顶,小青瓦覆面,前檐施吊柱,明间为大门通道,次间为宿舍,大门座镶嵌在明间后墙上,大门檐口青石板挑出,翼角起翘。寺内存古碑一通。文昌宫虽历次维修,但仍保持原有建筑和布局,它是永平县较早的文昌宫殿之一,具有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狗街子关庙

狗街子关庙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兴隆村民委员会狗街子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殿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1072平方米。大殿木构架为抬梁式结构,青色瓦覆面,共三间,通面阔10.1米,通进深9.3米;为单檐硬山顶,正脊中安葫芦形,两端饰鄂鱼。殿内存清代青石碑一块,门楼外有大青树一棵,树径达1.6米,枝叶茂盛。该庙是永平县现存清代建筑之一,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窑冲灵山寺

窑冲灵山寺该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兴隆村民委员会窑冲自然村,始建于明代,为坐东向西土木结构四合院布局,由大殿、左、右厢房、门楼组成,占地面积1575平方米。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1995年对大殿进行落架维修。大殿为抬梁式结构,单檐歇山顶,青色瓦覆面。大殿通面阔12.2米,通进深10.7米。寺内存清代青石碑2块。寺外有大青树一棵,树径达2米,枝叶茂盛,覆盖面达100平方米。该寺虽经历代修茸,但仍保存明清建筑遗风,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永和竹林祠

永和竹林祠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永和村民委员会竹林祠自然村,原为本主庙,根据《徐霞客游记》,祠明代时已存在,根据大殿明间中梁题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整个祠堂为大殿、东、西厢房、照壁及大门,平面布局呈方形,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大殿坐北向南,通面阔9.1米,通进深7.6米,共三间,木构架抬梁式结构;单檐硬山顶,青色瓦覆面;地面均用边长32厘米,厚5厘米的方砖铺砌,台明较高达2.8米。西厢房山尖为卷棚顶,青石板挑出。祠内存“永垂遵照清光绪青石碑一通,通高116厘米,宽49厘米;额高30厘米,额宽59厘米.该祠整体建筑布局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

左团关庙

左团关庙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杉阳村民委员会左团自然村,始建于清代,为坐北向南四进三院中轴对称布局,依山势斜坡而建。有前院为武侯祠,中院为关庙,后院为结义殿(刘、关、张);占地面积2520平方米。前院由武侯祠、左、右厢房、天井正中为七级台阶上天坛组成;中院由左、右厢房、天井正中为九级台阶上关庙(三间,明间塑关羽像);后院由绕关羽像上十九级台阶进结义殿(大殿:刘、关、张。左、右厢房,门楼组成)。后院大殿三间,通面阔11.8米,通进深9.2米,为单檐歇山顶,小青瓦覆面,抬梁式土木结构建筑;东西厢房屋顶卷棚顶,青色瓦覆面,两山、后檐青石板挑出,抬梁式土木结构。门楼三间为牌坊式建筑,明间下层为踏步,上层为休闲之所。后院外为空闲

街头杨自培石刻

街头杨自培石刻位于永平县杉阳镇杉阳村民委员会街头上(今杉阳中心校),原位于“雷神殿”后立碑处。杉阳中心完小扩建校舍拆除碑亭时,“腾蛟起凤”四字青石匾出土,为民国三监子杨自培书刻。杉阳中心校并将安装在新修围墙墙垛上,为坐北向南。每子1块,共4块,高均为60厘米,宽均为50厘米,字体行楷,右行横书,阴刻,大小均为35厘米。其中“腾凤”二字属繁体,余二字为简体。“凤”字石刻左上脚盖有两个印章;“腾”字石板右上脚盖有一个印章。安装石刻围墙长12.5米,高6米;字与字间隔为2.85米。

西山革命烈士墓

西山革命烈士墓位于永平县杉阳镇杉阳村民委员会街尾巴自然村西山,为坐西向东排布,分别为杨芬烈墓和王杰墓,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杨芬烈墓属条形墓,用青石砌成,水泥沙灰加固;杨芬烈原名皎鸿开,洱源县人,参加征粮工作队,被土匪杀害,壮烈牺牲,年仅18岁。王杰墓属四方形墓,顶为四面坡,墓正前方呈立柱八字型。用青石砌成,属红军墓,立柱上刻有对联一副:左联“独有英雄驱虎豹”,右联“更无豪杰怕熊罴”,碑前对联一副:左联“唯有牺牲多壮志”右联“敢教明月换青天”。碑顶正前方刻“红军墓”三字。碑文记述了王杰老红军生平。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街头观音寺

街头观音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杉阳村民委员会街头上自然村中,始建于明代,为坐北向南布局。有大殿、厢房、门楼、照壁等,建筑占地面积为840平方米。现大殿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民国、1986年等先后多次维修。大殿通面阔12.7米,通进深9.8米,单檐歇山顶,正脊“十”字形花空砌成,小青瓦覆面,木构架为抬梁式合结构,墙体用泥土夯实而成,殿内两山墙绘有壁画,小木作为格子门装饰。照壁为土墙筑成,单檐歇山顶,青色瓦覆面,正面有“八仙过海”水彩画,名人题书、题记等。寺内存有青石碑刻三块,清代牛皮鼓一个。观音寺虽经历代多次修缮,但仍保存明代建筑遗风,它对研究佛教在永平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