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云南省 > 迪庆州 > 香格里拉市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历史沿革

[移动版]

香格里拉原名中甸。

中甸,藏语称“结塘”,自唐以来,见于汉藏史籍者有杰汤、剑赕、结达木、节达木、且当、旦当、丹当、当当、吉赕、结当、结党、结塘、杰塘、吉塘、嘉塘、佳塘、加塘、镇道、嘉梅朵塘等等,皆为“结塘”一词的同音译写。

结塘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其《名类第四》载:“顺慢,本乌蛮种类,初与施蛮部落参居剑、共诸川。

咩罗皮、铎罗望即失邓川、浪穹,退而逼夺剑、共,由是迁居铁桥上,名剑羌。

其地在剑赕西北四百里”。

(见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剑赕”一词在武英殿本原书中写作:“敛寻赕”,赵吕甫在校释时改为“剑赕”,《云安志》以后的《新唐书南蛮传》《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元史地理志》《元统一志》《滇系》诸书在引用《云南志》时,均改为“剑赕”,其地位于神川铁桥,是对中甸最早的称名。

中甸最早的藏语称其为“杰”。

《元统一志巨津州古籍》载:“白马寨,在巨津州南二里。

按《唐书》云:‘西有麽些等蛮,其地与吐蕃相接,亦有姐羌,古白马氐之裔居寨,故名’”。

“姐羌”是一个居住广泛的古代民族,从秦汉起,其居住范围东起茂汶,西至哀牢,《元统一志丽江路军民宣抚司建置沿革》载:“自浪稽以下古滇王哀牢杂居其地,与吐蕃相接,亦有姐羌,古白马氐之裔”。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今大中甸、小中甸及金沙江沿岸为姐羌所居,故称为“杰”地。

唐贞观时,剑赕为吐蕃所占领,吐蕃人发现这里是藏区最美丽、最富饶的地方,因而誉其为“无比殊胜的宝地,”称其为“结塘”。

元代,大部分姐羌人为吐蕃所同化,还有部分姐羌仁居住于金沙江两岸,保留了“姐羌”的称呼。

吐蕃人称为“杰地”,南诏称其为“剑赕”。

汉文典籍有将“剑赕”译写为“且当”的,因“且”与“旦”字形相似,元代遂将其误写为“丹当”“丹当”“当当”称大中甸为“大旦当”,藏语则称为“节达木”。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占领中甸,以纳西语称其为“主地”译音为“中甸”,初写为“忠甸”,后写为“中甸”。

清代建中甸厅,沿用“中甸”之名。

2001年12月17日,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201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香格里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