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慈溪市 > 观海卫镇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锦堂学校旧址

锦堂学校旧址位于观海卫镇、吴锦堂故居旁边,为爱国华侨吴锦堂为振兴中华、启迪民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在家乡独资创建。学校整体工程规模宏大,建口字形教学楼一幢,共计104间及杂平房19间,还辟有操场、花园、蓄水池、学堂河,历时3年,耗资23万余银元。浙江巡抚呈光绪皇帝的请赏奏折中称其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今留存下来的为主体建筑、欧式风格口字形二层教学楼。建筑每间进深6.6米,前有檐廊1.6米;中间正方形大天井栽花植树,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幽雅的学习环境;楼上木地板、铁护栏、梁柱间以拱形装饰;屋顶披小青瓦,墙体青砖错缝平砌,白灰嵌缝。吴锦堂先生的办学目的是富国强民。此校虽建于晚清时期的封建社会,但欧式风格的校舍、先进的教育设施、新颖的学科设置

虞世南故里遗址

据《慈溪县志》记载,初唐名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系慈溪鸣鹤人。其故宅位于鸣鹤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国公袁韶墓约350米,东临里杜湖,西依青龙山,北邻白虎山,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贞观年间,虞世南为官长安,逝后诏陪葬昭陵,子孙皆迁居长安,故宅遂改为寺院,定名为清泉寺,寺中原藏有世南遗像、唐代人誊写的《大藏经》及颜真卿提笔的碑石等物。岁久寺坏,宋嘉熙年间由袁韶出资修缮。据传,寺前有一井泉潆洄泛滥,袁韶夫人见之将金钗投入,井泉遂波平涌止,于是更名为定水寺。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春,山南楚悦公高足来复禅师主持重建,时贤朝贵、逸士高人皆来此聚会,寺院称盛一时。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遭倭焚,后又重建,“文革

吴锦堂墓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先生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与世长辞,享年72岁。弥留之际,吴锦堂先生一再嘱咐子孙将他的遗体运回祖国,葬在家乡。1929年农历四月初十,其子启藩等将灵柩经上海、宁波从水路辗转运至慈北,在金仙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营葬仪式。回顾他“不欲以多金为子孙计”的懿行硕德,慈北广大群众扶老携幼,自发前往送行致哀。吴锦堂先生墓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的白洋湖畔,由墓园和墓庄二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354平方米。墓前湖堤横贯东西,东接金仙寺,西邻湖口村,东南近杜湖,西北是漾塘,适居锦堂先生生前造福乡里的重点水利工程中心。墓园平地起墩,四周条石砌筑,形成一块南北长38.3米,东西宽25.4米,高于路面的长方形大平台,其正面为石栅栏,东

石公馆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撕下了和谈的假面具,公然向全国各个解放区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为贯彻执行党中央由防御转为-的战略部署,1945年,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国民党反动派乘势而入,-再度笼罩三北大地。面对中共慈镇县工委领导开展的武装游击斗争和群众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对三北地区发动疯狂的政治、军事清剿,一时狼烟四起,岗哨林立。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计划,中共慈镇县工委在宓家埭地下党员宓信官的配合下,在梅山北坡找到了一个天然石洞,并利用该洞穴既能隐蔽疏散、又便于联络的有利条件,辟其为中共慈镇县工委的秘密办公地,在此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四明特工委组织部长薛驹同志也曾到该洞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慈镇县工委的领导人为革命栖身于此

吴锦堂故居和墓

吴锦堂名作镆,清咸丰五年(1855年)生于今慈溪市观海卫镇东山头村。1882年经乡人介绍去上海谋业,1885年东渡日本经商,由于恪守信用,稳步发展,终于立足商界。1890年在日本神户创立“怡生商号”,从事中日间棉花、大豆、火柴、水泥等物资贸易,数年间获利颇丰。日俄战争爆发,吴锦堂通过认购日本军事公债和运输军需物资而获巨利。辛亥革命前后,吴氏已成为东亚水泥株式会社等多家公司的大股东,拥资数百万,跃升为日本阪神“财阀”之一,并任神户中华会馆总理。吴锦堂故居是锦堂侨居日本神户时所建,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东山头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六柱七檩二层楼房。总体为五开间布局,明间4.4米,次间3.8米,前设檐廊,梢间与面宽5.1米、进深3.3米的两间厢

袁韶墓

越国公袁韶墓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解家村,北临里杜湖,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枢密使越国公袁韶墓,县西北五十里,杜湖山双峰之麓。”袁韶,字彦淳,鄞县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嘉泰中为吴江丞。嘉定四年召为太常寺主簿,累迁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临安府尹,理讼精简,里巷呼为佛子,平反冤狱甚多。绍定初拜参知政事,出为浙西制置使,端平初提举洞霄宫卒,后以郊恩,累赠太师越国公。《宋史》、《嘉靖府志》、《鄞县县志》、《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传。袁韶墓规模较大,当地俗称王坟。陵墓依山而建,砌台阶,建明堂,筑石亭。神道自西向东长约一里许,沿途设石牌坊、华表柱;墓前依次排列文臣、武将石翁仲各一对,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和拴马石一个,气势恢宏壮观。

观海卫城

慈溪东部地区的商贸重镇——观海卫,有着不平凡的历史身世。古时这里地处海陆之交,形势险要。宋代已设寨驻军,控扼海道。明初海患频繁。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派他的开国元勋汤和到沿海筹建军事要隘,在浪港山下筑城凿池,屯兵设卫。军卫因“城成而海水当其前”,故名观海卫。“卫”是明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其防区可以包括几府,“卫”下面又设“所”。观海卫下设两所,东为龙山所(今龙山镇),西为三山所(今浒山城),从而构成“三城共一脉”的完整的防御体系。观海卫因为是一座按海防要求建造起来的城池,故它的全部设计都是为战争服务的。如其正方形城辟有四门,门外有蔽护的瓮城,瓮城内还有水关。围城设有敌楼、警铺,下有城壕环护,真是戒备森严,凛然不可侵犯。城内相

鸣鹤古建筑群

鸣鹤古镇,多姿多彩。历史文化在这里凝聚成悠久而丰富的风景。十几群明清时代的老宅如一座座丰碑,闪烁着古老智慧的光芒。当我们穿过狭长的青石板弄堂,触摸这苔绿斑斑的墙壁,推开油漆斑驳的大门,走进这幽深而古老的院宅时,可发现在这片清冷和寂静中,折射出令人目眩的科学之光。据有关史料记载,虞世南的先祖虞耸,曾在这里建造过世界上第一座天文观测站——测天楼。其侄虞喜,就是利用这一高楼,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发现了“岁差”。这一惊世骇俗的发现,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对世界天文学的一大贡献,也是中国历史上光耀日月的伟大成果。这里的古建筑,大多为三进式院子。那高大结实的马头墙,似乎倾吐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每一块精工细作的木雕、砖雕或石雕,无一不显示出古代工匠的精

白洋湖

白洋湖,古称旧阳湖,位于观海卫镇鸣鹤西南部。它像一块镶嵌在群山上的玉镜,烟波浩瀚,水鸟翔集。晚清诗人姚燮曾留下“空水了无翳,天色浮之莹。一碧曳山远,薄岚含渐暝”的诗句。白洋湖的湖水出奇地清冽,清流澄碧,水光潋滟。湖岸上的灌木、花草,还有树杈间偶尔欢蹦跳跃的松鼠、山雀,在水里看得清清楚楚。环湖的山峦峰峰相叠,绿林萦绕,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满山遍野的杨梅林了。每到“夏至杨梅满山红”时,白洋湖上千舟竞发,前来品尝杨梅的游客伴着阵阵欢歌笑语,尽情地在湖上嬉戏。据史书记载,白洋湖系古代泻湖,唐景龙中(707~709),唐中宗李显夜梦姚北浅滩白龙被困,令余姚县令张辟疆修建白洋湖,并与杜湖沟通。清嘉庆间,邑人叶天麟出资,将旧湖尽易以石。清末和新中国成

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

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白洋湖、里杜湖湖畔,西距越窑中心产地上林湖约2.5公里,由白洋湖、里杜湖两个窑址群组成,以白洋湖石马弄和里杜湖枫树湾、栗子山窑址分布密集,1982年分别被公布为慈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洋湖窑址群位于白洋湖西岸及杜、白两湖连接处的近岸山坡上,由唐至北宋时期的12处窑址组成,遗存散布面积约27,270平方米。在1999年和2002年进行的石马弄窑址二期抢救性发掘中,清理出北宋早期龙窑一条、房基一座、釉缸一只,获得大量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标本,其遗存的文化内涵和同期上林湖窑址相同,且堆积更为丰厚。里杜湖窑址群遗址位于里杜湖西岸平缓山坡上,由唐和北宋晚期的15处窑址连成一片,瓷片散布面积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