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尉殿位于罗村自然村中罗村东面,系上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尉殿是宋朝百姓为纪念杨八姐智破强盗保一方平安而建造,嘉庆19年扩大,在乾隆、道光、民国曾多次修葺。它坐北朝南,由门厅、戏台、正殿及两边的看楼组成。门厅及正殿为三开间抬梁式木结构建筑,殿内供奉着一尊杨太尉的塑像。门厅南为古戏台,即有名的万年台,基高135厘米,台面宽496厘米,进深474厘米,单檐歇山式屋顶,有藻井,飞檐陡翘;台前的两根石望柱柱头分别雕成狮子托绣球和母狮抚小狮,栩栩如生;雀替精雕细刻,玲珑剔透。戏台东西两旁辅以两层楼的看楼各5间,其前半部分为观戏赏景的看台,后半部分为宾客休息室。杨太尉殿的出名就在于戏台上的藻井,长塘人皆称之为“鸡笼顶”。它由16组斗拱层层迭出
长安桥位于上大江和横江交汇处的康家湖湖面上,系石做的桥梁。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一开始是渡船摆渡,后为木板桥,历称“仆脚桥”、“闸桥”、“太平桥”。民国25年,长塘大旱,康家湖干涸见底,有热心公益的人士牵头发起,广在百姓中进行募捐,建造了目前的石桥,因位处长安村,故名为“长安桥”。桥呈南北走向,由八孔水平梁桥与一孔带踏步梁桥组成,全长42米,宽2米,其中南面的水平梁桥长34米,两边各设立了9个柱子,每一根柱子上均雕刻了图案。正桥长4.5米,两边各有3个柱子;北面的踏步梁桥很短,只有3米。桥建好后,适逢马一浮回乡祭祖,便请马一浮题写了桥名,现在桥上两边“长安桥”三字仍历历在目。长安桥用料讲究,制作精良,造型起伏有致,别具一格,既利于排
松门寺,长塘人皆称为“松门头”,建于明朝年间,位于原塘里村和长塘村交界处,是通向罗村、篁村等里山的必经之路。原先有很多房屋,现尚存高约七尺、宽丈余的石砌山洞,门楣上刻着“松门”两字,下面两边有石刻草书楹联,上联是“屋从青峰云径出”,下联是“门傍苍松树底开”,系乾隆戊辰科状元梁国治(上虞梁巷人)撰并书。洞深百余米,习习凉风,在洞内东西对流。上面建有房屋,供奉关圣帝君。1940年,日军进犯长塘时,烧掉了松门头众多房屋,松门头变得破败不堪。八十年代,有热心人依照原先的样子在松门头原址上建造了大雄宝殿及房子若干,香火开始又旺了起来,并于2004年初获市民宗局批准保留,是长塘一处合法的佛教场地。
龙会山位于长塘东面,层峦起伏,巍峨壮丽,宛如一堵硕大的屏障。这座山上有十三个坑,九条楞背,一口终年不干、澄清碧绿的水池,号称“龙池”。这九条楞背,状如不同姿态的九条龙,或说是有九支龙各据一楞汇集于此,故有龙会山之称。山上有一龙王神庙,建筑宏敞,大殿里正襟危坐着一尊龙王塑像。稍前,另有同样一尊木雕像,法身略小于坐像,名曰行宫像,每年供乡民迎赛求雨时之用。遇到天旱久晴无雨,农民们便将龙王行宫像抬到外面太阳地上,群众跪地求龙王降雨救灾。如果喜降甘霖,灾情豁免,还要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当然未见灾情风调雨顺的话,同样也要举行迎神赛会,以示庆贺。所以龙会山在长塘先民心中有着神圣的位置。
马一浮故居位于长塘镇后庄村(现为长塘村)中心,原系赵宅大院,当地人称为赵家台门。始建于清朝嘉庆乙丑年十一月(公元1805年),由赵藕璋之子所建。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四周砌有石板围墙(围墙的青砖尺寸为27※37cm),前面是大园里,后面有内河埠头。马一浮就居住在中院的西侧,即赵家的座楼边一、二、三间,座楼与中厅间的连房作为灶间,地上均铺着青砖。后因长毛造反,且历经沧桑,马一浮故居现仅存卧室和书房。虽物是人非,但故居就像穿透黑夜的灯光永远闪亮在长塘的上空。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
联系我们: QQ: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