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闸桥群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新河闸桥初建于宋代,后历代都有修建。新河闸桥群由中闸、糍闸、北闸、下卢闸等四座闸桥组成。其它如中闸、北闸、下卢闸等,均为两孔闸梁桥,建筑年代略晚,细部做法也较粗放。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糍闸位于新河镇原高桥乡驻地东约500米的河上,传为朱文公建。传说桥石将断,仙人以麻糍粘之,故名。闸计两孔,东西走向长11.1米,宽3.7米,两孔跨度均为4.75米,闸正中开两闸槽。两孔梁式闸桥,制度精良,桥墩中间两侧做出两道竖向闸槽,以安放木闸板;与此对应,桥面中心不施梁板,留出空隙开启闸门,其做法古拙。桥墩两端均做出分水尖,其上部做成类似普柏枋的线脚,之上的桥墩部位隐出柱础、立柱及重栱结构,其栱瓣、栱眼、齐心斗
锦鸡山摩崖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东城居新河中学校园内。石刻有“石丈”、“飞来”、“丹井”和张梦灵五言绝句:“巫山一片云,飞向此中住。我来不复登,只恐云飞去。”总面积为1.3平方米。据《嘉庆太平县志•地舆》锦鸡山条载:“在新河城东南,相传天鸡鸣其上,故名。又云葛仙翁赴丹崖经此,以杖击地成泉,至今崖刻‘丹井’字。当山颈城跨处,异石森耸,有高巨三数丈者,雍正间,易巡司祖愉镌‘石丈’二字。祖愉书画为慎郡王所知,弟祖栻尤名出兄上,‘石丈’其所书也。”现“石丈”、“飞来”、“丹井”三处字迹完好。张梦灵五言绝句字迹已大半磨平,于1984年重书补刻。“石丈”摩崖,楷书,阴刻,“石丈”二字竖列一行,字径约0.2米。“飞来”摩崖,草书
忠节祠:位于新河镇三邵村340号东面。坐北朝南,由台门、正厅及左右厢房组成的四合院。东西长21.5米,南北长19.6米,面积为414.54平方米。台门为八字形,八字门两边有楹联一付“大节在人间万世纲常永赖,崇祠临水曲四时俎豆长馨。”门楣中嵌行书书写的“忠节祠”青石匾,上面还刻着“中华民国拾壹年十一月吉旦”、“先贤静学王公第十六世孙奉祀生留日法学士曾任陆军部正执法官温处刑庭长绍兴民庭长衢州地方推事乃升立”等字。左右厢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平屋。正厅为七开间单檐硬山平屋,明间设有供台供奉祖先牌位。天井中间有甬道连接台门与正厅。据调查,忠节祠是为纪念温岭一位忠节名臣王叔英而建的。王叔英字原采,号静学,明黄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与方孝孺为
新河马家巷4弄11号民居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西城居马家巷4弄—11号。俗称马家里,根据群众介绍与建筑形制判断建于民国。坐北朝南,原为二进院落,现残存台门、东西厢房、过厅及部分后屋。东西长26.03米,南北长42.04米,面积为1094.3平方米。八字形砖砌台门,门框嵌青石对联“陉接龙山青横北郭,门环雉蝶瑞启南薰”。门楣上有青石匾额书“西城别业”四字。台门上堆塑各种花卉、人物、海产等图案。东西厢房各为三开间重檐硬山楼屋。过厅为七开间单檐硬山顶,明次间为平屋,两翼间为楼屋,明次间抬梁与穿斗结合,为七架梁带前后廊用8柱,过厅的西面三间已改建。后院厢房、正屋大部分已改建。前院与后院各有水井一口。该民居中的台门保存最完好,也最具特色,
长屿采石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长屿山,采石历史肇始于六朝,到宋代已形成规模开采,明清时期形成了影响宗教与文学的石硐景观,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由千余硐窟及无数阶坎直穴构成,体积达6百万立方米。长屿矿区主要开采石板,根据现存矿硐的特征和指示的生产力迹象,可把长屿石板开采方式划分为露天式、半露天和井下三种开采方式。石板材开采的主要工序与工艺流程为:开面→摆方向和试采→打岩头→打断→打销→拄岩及划线→凿铮→开销出板。长屿石材主要用于建造城池、桥梁、海塘、堰闸、道路、民居、寺院、生活器物等。采石遗址自宋代以来,即为人所利用,成为宗教与旅游的活动场所。长屿采石遗址是一处世所罕见的古今采矿遗址,是地学考察、研究采石工艺和采石历
道源洞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硐天南村中岗山半山腰,系采石留下的古洞。洞名取古时有炼士于此学道逢源之意,一直是道教活动场所,今为温岭市道教协会会址所在。道源洞分内外两洞,皆峻岩壁立,倚石成楼。洞中原道观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建者为方山羊角洞道人林明江。以后曾扩建,“十年--”期间遭到破坏。1980年后逐步修复,现基本为新建筑,由谈元宫、灵霄宝殿、吕祖殿等组成。洞内尚存一方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林明江所立的“福缘善庆”碑,介绍了道源道的环境,开基始末、乐于助人等。道源洞是温岭一带以洞为宇,建造寺观的一个典型。
张元勋旧居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东门街122弄沈家墙里。坐北朝南,原为三透九明堂式建筑。前透和东西厢房因人为改造已毁。现存的中、后透及东西厢房基本保留了建筑原貌。中为天井,由石板铺成。现存建筑占地面积约1330平方米。中透七开间,中三间构成中堂,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加前后廊。后透五开间,明间构成后堂,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十柱用十一檩。东西厢房四开间,两层。旧居檐柱、柱头多施斗拱,斗拱做成莲花形。张元勋,字世臣,号东瀛,官至中军都督,为抗倭名将,《明史》有传。张元勋旧居为名人旧居,格局宏大,富有地方特色。
崇国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铁场村,根据明嘉靖《太平县志》记载,崇国寺始建于晋咸和年间,初名普光寺,宋祥符元年重建,改名崇国寺。明清及现代重修,为温岭著名古刹。崇国寺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两侧分布地藏殿、僧舍等建筑,总面积约2568平方米。崇国寺掩映在绿树丛中,风光秀美。崇国寺现存建筑除天王殿保持清代风貌外,其余皆为现代重修。天王殿面阔三间19.6米,进深9.25米。前后廊,明间为抬梁结构,次间为穿斗结构。
石梁纂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长屿硐天八仙岩景区东南,原为古采石场。相传元末明初,当地百姓用石梁纂成祠庙,故称石梁纂寺,后供奉汉儒学家董仲舒,因传董仲舒谥岱石尊王,又称岱石庙。今庙前为石牌坊,从石牌坊入内,进二门有屋二进,第一进楼房七间,后为石板道地,大殿在洞内,洞深25米,宽36米,高约30余米,上有透天洞,阳光从此处射入大殿。因文革破坏,除大殿尚存部分石构件外,余皆新建。石梁纂是温岭一带以洞为宇,建造寺观的典型。
金清大桥年代:清金清大桥位于新河镇城南村。又称“寺前桥”。建于清嘉庆初年。五孔石拱桥,跨金清港。长64米,宽4.6米,高12米,中孔净跨为10.01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每个拱顶的桥面是平台,平台之间有10级石阶呈斜面相联,纵观整座桥身呈曲折状。桥上两侧置望柱、栏板。望柱共108支,柱头圆雕狮子、荷花、莲蓬等。两端有桥亭,四角攒尖顶。桥面铺砌别具匠心,每个拱顶都是平台,而平台之间则有十道石阶成斜面相连,桥两旁石柱计一百零八根,柱头雕石狮、荷花、莲蓬,栏板上饰有花卉图案浮雕,神态生动。三十年前,这里还是相当热闹的。今日的中年人还能津津乐道儿时寺前桥街的热闹:摩肩接踵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船声、人声、器物撞碰声交汇而成的洪流中,飘
烽堠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城南村披云山上,根据民众反映与建筑形制,为建于明初洪武年间。遗址是块石砌成的梯状方台,高3米,底每边长9米,顶每边长7米。遗址东面左侧两米处有石旗杆夹一副,高130厘米,宽27厘米,厚12厘米,东向外口上下有凹曹两个,内有上下圆孔各一。相传为朱熹在披云山顶观潮扬旗发令的旗杆夹。
新河所城城墙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龙山路口。新河所城建于明洪武三十八年(1359)。城墙高约7米,墙基宽11米,长约14米,墙基块石垒砌,城墙上乱石杂草丛生。新河镇是明代抗倭的所城,其他城门城墙已毁,仅留此一小段。
糠桥头桥位于温岭市新河镇,为南宋时期古建筑。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糠桥头桥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屿石宕遗址位于温岭市新河镇,历史悠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开采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最初长屿石料在小范围内使用,规模不大。宋代以后逐渐开始较大规模生产,并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产业。明清时规模不断扩大,有专门的“攻石之工”和拥有数十人的矿场,长屿石料远销外地,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民国以来,尤其是1949年后的50年间,采石活动得到高速发展,达到了长屿采石的最高峰。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石板销售市场萎缩。此后,便逐渐消失,留下一个个人工开采过的天然硐体。采石后遗留的一些峭崖岩硐被佛道修行家们看中,他们在此筑殿,成就“洞天佛国”“神仙洞府”,成为世人游览和朝拜的胜地。资料记载,长屿石宕遗址由千余硐窟及无数阶
文笔塔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东城居新河中学校园内锦鸡山上。文笔塔是一座楼阁式五层砖塔,中空,高12.5米左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宽度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全塔轮廓,飒爽玲珑,因形如文笔,故称文笔塔。底层塔径约1.6米。塔门高1.37米,宽0.55米。每层每面开莲瓣形门窗1扇,第五层北向有匾额一方,题“天开文运”四字,楷书,黄底黑字。塔顶六角攒尖,覆以筒瓦,以葫芦覆钵结顶。据《嘉庆太平县志》锦鸡山条载:“……山上塔,明张都督东瀛创筑。”张东瀛即张元勋,新河人。据《明史•张元勋传》记载:“元勋起小校,大小百十战,威名镇岭南。”退仕后,于万历年间创建此塔。文笔塔是温岭仅存的两座古塔之一,殊为难得。2023年7月,入选浙江省第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