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浙江省 > 杭州市 > 萧山区 > 所前镇 > 杜家村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杜家村概况

[移动版]

杜家村

杜家村位于所前镇东南、青化山麓的山坞中,北与传芳村、越山村接壤,南隔石门岭与进化镇石门王村交界,东至越山村山林,与杭州生态园相邻,西与传芳、李家村隔山相连。全村由杜家、贾家2个自然村组成,2006年底止,全村有耕地770亩,其中水田710亩,旱地60亩,耕地中在围垦地区有210亩。有茶园700亩,果园2438亩。全村共划分为12个村民小组,485户,其中外来户7户;总人口1412人,其中外来人口10人,劳动年龄内人数1016人,其中男劳力508人,女劳力508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业为主的524人,从事工业为主的105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9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20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180人,从事其他非农行业112人。

相传杜家村原有村民大多姓黄,系南宋绍兴年间从诸暨迁来定居。村中杜姓尊唐朝杜佑为远祖,其五世孙杜瑞为唐朝进士,因授史馆修撰得罪皇上,辞职住苏州叔父家,五代十国之乱,杜瑞迁徙黄岩,后居山阴永昌乡。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杜瑞4世孙杜衍(978—1057)中进士,其后15世孙杜有亮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由永昌乡入赘山栖(今杜家)颜氏家,后繁衍发族,渐成大族,现村民中有67%姓杜,30%姓贾,其他姓占3%。其中杜姓已传至24~25世。杜家村旧名杜贾村,村址属地,据《嘉泰会稽志》载,北宋以前属天乐乡斯里,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天乐四十都,至明代改属天乐崇越乡。民国17年(1928)撤销乡镇,划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山阴七都四图。民国21年(1932)又设崇越乡,民国24年划归所西乡。民国36年镇乡编并,归属所前乡。建国初属绍兴县岱山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属进化区岱山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中建立新群、建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杜家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为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杜家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为所前公社杜家大队,1984年改建为杜家村民委员会。

杜家村为丘陵兼山谷平原地带,盛产水果、茶叶、水稻,“杜家杨梅”的种植有2千余年历史,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天乐杨梅产此有名”,足见“杜家杨梅”久负盛名。全年产粮408吨,产各类蔬菜468吨,有花卉苗木地90亩,年产值125万元。有茶园700亩,产茶55吨,果园2438亩,其中柑橘5亩,梨园面积2亩,桃园550亩,杨梅面积1820亩,柿子35亩;年产柑橘8吨,梨6吨,桃子450吨,杨梅325吨,柿子130吨,其他水果26吨。年内造林10亩,幼林抚育200亩,成林抚育300亩,封山育林600亩。产笋干1吨,产板栗45吨。采伐木材30立方,毛竹5000支。在畜牧业方面,全年饲养生猪148头,羊出栏30只家禽出栏3000只。

全村全年经济总收入205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48万元,林业收入40万元,工业收入833万元,建筑业收入88万元,运输业收入30万元,商饮业收入132万元,服务业收入56万元,其他收入28万元。村民所得总额120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820元。

村内社会设施较为齐全,有幼儿园、老年活动室等公益事业。

村于50年代建立党支部,现有0党员33名。历任党支部书记有:贾妙坤、贾幼山、杜楚根、杜秋福、杜仁康、杜奉宝、杜金文、杜奉康、杜金文、贾祖良。历任合作社社长、大队长和村委主任有:贾妙坤、贾幼山、杜秋福、杜金文、杜奉康、杜小芳。现任书记贾祖良,村委会主任杜顺桥。

村民杜水清、杜友福曾被评为萧山市级劳动模范。

村籍杜觉民浙江画院专业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首届中国画博士,已成画坛名人。

1958年栗裕大将曾到杜家参观视察。同年村中还办过乡级林业中学,受到过国家林业部嘉奖。

村口有“金竹河兜”,通西小江,以使该村自古有舟楫之便,如今开通7路城市公交车,交通更为便捷。村中有龙泉古寺,为名胜游览之景。村口原有建于梁大同元年(535)的山栖崇教寺,鼎盛时有三大殿,被战乱所毁,其遗址拆建为茶果市场,村中尚保留千年银杏树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