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一支重要的原始文化。良渚文化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杭州以北17公里的余杭区良渚镇荀山南麓,共设四个厅。第一厅全面介绍良渚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生活情况;第二厅展出该地出土的各种精巧玉器、丰富的黑陶与石器;第三厅展示了一座该时期的“玉敛葬”大墓。良渚文物博物馆,这是“良渚圣地”公园的核心部分,由博物馆主体建筑和周边的主题园林组成。它们是“良渚圣地”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主体建筑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设计,其本身就以独特审美价值,成为“良渚圣地”不可或缺的藏品。良渚文化博物馆是以良渚文化遗址为依托建立起来的遗址性的专题博物馆,背依良渚文化遗址荀山,面
良渚玉文化园是“大美丽洲旅游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占地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南临良渚博物院,西依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形成南研究北产业、西古东今的格局。园区以良渚玉文化的厚重积淀为文脉依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涵盖大师创作区块、展示交流区块、生活配套和管理区块三大功能区域及相关管理与生活配套,是一个围绕玉文化及玉产品展示、鉴赏、研究、交流、宣传、开发的平台,着力打造“文化共享、环境典雅、优势互补”的宜业、宜居、宜游玉文化创意空间。功能区域园区划分为大师创作区块、展示交流区块、生活配套和管理区块三大功能区块,涵盖玉器展示、玉器鉴赏、玉器开发、玉器交易、玉器拍卖、玉器收藏以及玉文化研究与交流。大师创作区块以艺术家工作室形式布置
分布于杭州市北郊的余杭县良渚和安溪、瓶窑镇等一带。民国25年(1936年),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在良渚镇首先发现,并编写出版《良渚》一书。1955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良渚镇附近的朱村发掘出一大批黑衣陶;1956年对吴兴钱山漾遗址进行发掘,在地层学上取得了突破。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在长江文物考古队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经碳14测定,距今约4000-5000年左右。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的古文化。60年代在吴兴邱城,杭州水田畈,上海青浦县崧泽、马桥,松江富林,江苏越城,吴江梅堰等处发掘,证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向东延伸到东海之滨,西北至江苏镇江、常州一带。良渚文化是马家浜文
九度岭关隘位于良渚街道安溪村西北坑门里年代为南宋—清,类别为古遗址。2013年,九度岭关隘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良渚折桂桥位于良渚街道良港村打网自然村与施家湾社区张家弄之间,南北向跨良渚港。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2009年,良渚折桂桥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桥体外扩约10米(含南侧3层建筑),总面积为1044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保护范围外扩约25米,南至保护范围外扩约25米(至建筑外墙延长线),西至保护范围外扩约35米(至建筑外墙延长线),北至保护范围外扩约30米的良港路路缘石线,总面积为7005平方米。
众善桥位于良渚街道勾庄村吴王自然村,又名北大桥。始建不详,民国重修,类别为古建筑。2009年,众善桥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桥体外扩约10米(含西南和西北侧的建筑),总面积为1244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保护范围外扩约30米,南至保护范围外扩约50米(至通信桥路路缘石线),西至保护范围外扩约25米(至建筑外墙线),北至保护范围外扩约30米,总面积为8699平方米。
沈括墓位于良渚街道安溪村太平山南麓。年代为宋,类别为古墓葬。绍圣二年(1095年),沈括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去世,殁后归葬钱塘安溪下溪村之太平山麓(今属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其墓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安溪下溪湾太平山南麓,东为金龙山,西为凤凰山。沈括墓早年遭受破坏。据明万历《钱塘县志》、民间口碑和外地学术界提供线索,终于1983年在安溪太平山南麓找到墓穴、翁仲。在墓砖堆积层下,采集到北宋青瓷划花碗残片及宋代“元丰、元佑”等年号古钱币数枚,正与墓葬时代、地点吻合。最后,墓于2008年由政府拨款恢复原貌。2009年,沈括墓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堡坎延伸线,南、西、北至围墙边界,总面积为935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墓区
东明寺塔院遗址位于良渚街道安溪村东明山。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遗址。是我国佛教临济宗的重要祖塔院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与宗教价值,且其中部分墓主明确,临济宗第23世东明旵祖师、第24世海舟慈禅师、第32世孤云鉴禅师等均是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2017年,东明寺塔院遗址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
联系我们: QQ:2642104 |